根據一項調查顯示,世界上最常用的10組密碼裡,「123456」和「1234567890」排在了前兩位,採用前者的用戶比例甚至高達17%。顯然這是因為人們很難記得複雜繁瑣的密碼而採取的偷懶方式,但這樣過於隨意的操作,顯然也大大降低了傳統密碼的安全性。
據威脅情報公司4iQ發布的《2018身份洩露報告》(2018 4iQ Identity Breach Report)稱,4iQ在2017年驗證了超過30億個身份記錄,比2016年增加了64%以上。這30億條記錄來自超過87億條原始記錄,而其中有近3000條違規行為。另外,就違規記錄的地理分布來看,中國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信息洩露嚴重的國家。所以,如何更好地保護個人信息變成人們最重視的問題。
在這種大背景下,生物識別迎合大眾需求橫空出世,因其具有更強的便捷性,逐漸取代傳統密碼,成為了身份認證的主流形式。其中,指紋識別是當下最流行的生物認證方式之一。
不過,近年來關於指紋漏洞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有人測試可以輕鬆使用膠帶、導電筆、乃至橘子皮秒開指紋鎖。在2017年的臺北電腦展期間,Synaptics曾演示如何獲取人們的指紋信息,將其列印並解鎖筆記本電腦。演示中,用戶輸入指紋信息的PC指紋傳感器是沒有經過加密的,黑客使用內置的黑客軟體應用,便能通過無線輕鬆從被盜電腦上獲取未加密的指紋信息。
而就在上個月,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洛杉磯安全會議上發表了一篇使全球手機廠商為之震動的論文。在文中,一項被稱為「DeepMasterPrints」的指紋偽造技術宣告誕生。據悉,該技術能夠在生物識別系統中模仿超過五分之一的指紋,可以欺騙超過78%的指紋識別儀器,被媒體們稱為「是一項可以摧毀指紋識別安全性的技術」。
那麼,近兩年流行起來面部識別功能,是否能更有效的保護資料和隱私呢?Synaptics企業副總裁Godfrey Cheng認為面部識別在很多情況下還是很難將人們加以區分,如果不採用3D結構光技術,仍然會被圖片或者面具等破解。相比之下,指紋識別在安全性和便捷性方面仍然是略勝一籌,他呼籲面對這個薄弱的環節,PC廠商應當採取加密性能更高的指紋傳感器。
SentryPoint安全套件是Synaptics為指紋識別傳感器提供安全保護而推出的完整解決方案,包括:
支持自適應指紋模板匹配和認證的Quantum Matcher技術。這是Synaptics一種更複雜的圖像匹配器,內在的反欺騙功能和細節可以精準識別秘鑰。同時,Synaptics通過和Intel深度合作,針對Intel SGX( Software Guard Extensions)進行了優化。SGX最早在2013年推出,主要是在計算機平臺上提供一個可信的空間(TEE),以保障用戶關鍵代碼和數據的機密性和完整性。
SecureLink高階加密算法:通過強大的TLS 1.2加密和AES-256位高級加密對電腦主機進行加密保護;
SecureLink高階加密算法
可以區分識別真假手指的PurePrint反欺騙算法技術:該模塊存在軟體架構裡,可以通過OTA不斷升級更新應對新的威脅。
「防假指紋最好的方法是採用機器學習。通過使用機器學習,Quantum Matcher會不斷學習真手指和假指紋之間的區別。而且通過PurePrint技術,還可以持續訓練對應的匹配器以識別最新的假體指紋材料。」Godfrey Cheng說。
PurePrint反欺騙算法技術能夠有效區分2D/2.5D/3D類型的「假指紋」
新一代的FS7600 Match-in-Sensor。
這是業界首款完全硬體封裝的指紋傳感器和匹配方案,強化的身份識別可實現「與外界隔離」,通過將指紋圖像註冊、圖像存儲和指紋識別獨立於指紋傳感器內,為抵禦基於設備的威脅提供保護。
傳統的主機匹配match-on-host認證方式安全性較低,因為指紋數據會與主機處理器進行數據傳輸,從而給硬體攻擊和系統惡意軟體創造了機會。而通過在SoC內獨立執行安全敏感功能,並與主機作業系統完全隔離,Match-in-Sensor增加了全新的安全級別。
作為第一家和中國銀聯合作的指紋傳感器供應商,Synaptics在電腦與外界的傳輸過程中也與FIDO和銀聯進行了密切合作,確保最終支付認證的準確性。
Synaptics SentryPoint安全套件
數據顯示,FS7600的可辨識區域達到了44平方毫米,可辨識區域相比傳統手機競爭對手16平方毫米麵積增加了1.7倍,誤判率低於十萬分之一。
今年7月,AMD已經宣布藉助FS7600 Match-in-Sensor指紋傳感器技術、AMD Ryzen移動平臺和微軟下一代作業系統,共同打造具備更高安全標準的企業級/消費級筆記本電腦。除了PC,FS7600 Match-in-Sensor指紋識別方案還集成在了最新款PQI My Lockey功能型USB快閃記憶體驅動器內,這也是全球首款將SoC指紋傳感器的安全生物識別與數據快閃記憶體存儲功能相結合的產品。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