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自傳播邀新分享活動設計中運用80/20法則?

2020-12-13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想要增強活動的自傳播能力,可以通過80/20法則(即在眾多現象中,80%的結果,來自20%的原因;20%的努力,常產生80%的結果),從活動規則設計和視覺、交互和文案兩方面尋找突破。

80/20法則是由義大利經濟家帕累託提出的,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帕累託定律。

80/20法則指:

在眾多現象中,80%的結果,來自20%的原因;20%的努力,常產生80%的結果。

在做自傳播邀新分享活動的數據和用研復盤時,發現其同樣適用80/20法則:自傳播邀新分享活動成功的80%是圍繞用戶的主線操作任務流程尋找或創造場景,同時配合最恰當的活動規則設計; 剩下的20%是視覺+交互+文案。那接下來就通過案例來闡明。

一、自傳播活動設計的「80%」

為什麼要圍繞用戶的主線操作任務流程尋找場景呢?我在上一篇《漏鬥模型視角下的邀新分享自傳播活動設計》有詳細論述.

簡單來說就是:無論節省時間(Save Time)導向的產品還是消磨時間(Kill Time)導向的產品都有一條清晰的主線操作任務流程,用戶多數情況下只會基於完成一次任務而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這就決定了其注意力極其集中而有限。

我們的邀新分享類活動要儘可能融入到該次完整的操作任務流程中,才能取得最大量的曝光(Exposure),保證漏鬥頂端的用戶基數。

我們可以進一步把用戶的一次完整操作任務流程切分為:「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完成後」三個主環節,思考邀新分享活動可以切入的場景。

舉例來說:線上購票的產品(12306、高鐵管家、微信火車票機票等),用戶的主線操作任務流程為:「首頁查詢-列表頁篩選-訂單頁下單-支付-支付成功頁」,對應的首頁查詢頁就是任務前場景;列表頁查詢頁、訂單填寫頁、支付就是任務中場景;支付成功頁是任務完成後場景。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基於每個場景設計合適的活動規則,而活動規則的設計建立在洞察用戶需求的基礎上,而不同的產品決定用戶在每個場景下的需求的不同。活動規則的設計還要考慮用戶激勵和成本的平衡,也就是活動的ROI。

1.任務前場景和活動規則設計

任務前場景活動的設計要點是:確保獲得足夠的活動曝光。

除了站內的首頁Banner、首頁彈屏等,要有站外可主動提前push用戶活動消息的渠道(簡訊、郵箱、微信服務號等),因為用戶打開產品要完成任務時才發現有這個活動,用戶可能因為等不了而放棄。

滴滴順風車的案例:

滴滴順風車業務在2018年春節推出了一個「邀請好友助力,最高得100元春節跨城禮包」的活動,這個活動的場景就是在任務前。

這個活動的成功:

  • 一是使用了組合的用戶觸達方式,滴滴採取了打開產品後彈窗+產品內消息提醒+站外簡訊推送+微信公眾號消息推送的方式;
  • 二是在活動規則設計方面抓住了用戶佔便宜和貪婪的需求,可以說這適用於絕大多數產品;
  • 三是助力金額兌換成優惠券,而且還是2張,刺激了用戶復購;疊加的累積獲得額外拆禮包得優惠券或助力金的規則提升了助力人數,活動ROI也不錯。

2.任務中場景和活動規則設計

任務中場景活動設計的要點是:活動對於用戶完成操作任務有幫助而不是幹擾、打斷用戶操作。

餓了麼拼單的案例:

我們在點外賣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場景:比如點夜宵,有個商家要滿40元起送,而我點的東西不夠40元;比如有個商家滿50元可以優惠20元,我自己消費的金額不夠50元;再比如我想請幾個朋友喝下午茶,我還要一一詢問他們想喝什麼,加不加糖,加不加冰,特別麻煩。

基於這些場景用戶的需求,2014年9月,餓了麼與微信合作推出外賣拼單功能,發起用戶進入商家選擇列表就可以分享商家給好友,好友點開連結直接選擇商品,然後發起者端就可以在訂單填寫頁看到更新的商品,合併支付。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基於任務中場景的自傳播活動設計(餓了麼這個是內化成產品功能),成功的關鍵是對於用戶使用和需求場景的洞察:達成操作任務、優惠省錢和提高效率。而其活動規則則是內化於商家的規則中,非常簡單明晰,對於用戶激勵足夠,而且從餓了麼角度成本為零,就達到了自傳播效果。

從優化的角度看,該產品功能不夠顯眼,對於拼單習慣尚未養成的用戶,即使有需求也不一定想得起來而導致點擊參與率偏低,最終影響了自傳播效果。

針對前兩種情況,可以在訂單提交支付時做個提醒就可以。

3.任務完成後場景和活動規則設計

任務後場景活動設計的要點是:活動規則的設計激勵要足夠且能即時兌現。

微信火車票案例:

最近在微信錢包裡購買火車票支付完成後會出現一個「好友助力,砍價贏免單」的彈屏活動。

這個活動創新開闢了火車票砍價免單的先例,一定程度上能讓用戶覺得新奇有趣從而提高活動參與度。

抓住了用戶佔便宜和貪婪的需求,利用「免單」的噱頭來刺激用戶分享,激勵做到最大化,且通過階梯獎勵規則的設計,表面上降低了用戶獲取正反饋(回報)的門檻,進一步提升了活動傳播係數。

從活動實際情況來看:頭幾個助力者砍價金額稍大,隨後助力者的金額會很小,導致能達到兌現10元的裡程碑都需要至少幾十個好友助力,無疑門檻太高了。

對於發起分享的現有用戶來說可能會覺得比較坑,有損體驗;對於助力者來說,看到了自己與其他人的助力砍價金額,也可能會覺得活動誠意不夠,不利於消費轉化。

從優化的角度看:可以把裡程碑節點的兌現獎勵從現金改為代金券,同時降低到達每個節點的門檻(助力人數),使得發起活動分享的現有用戶切實能夠通過分享獲得一定正反饋(回報),哪怕出於成本考慮提高代金券的使用門檻(比如限定時間,滿足一定金額要求等)。

新世相分銷案例:

新世相最早是微信的一個公眾號自媒體,現如今已發展成有自己獨立APP、小程序的內容變現平臺。新世相切入知識付費領域後開始上線精品課,在精品課的運營環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傳播機制的設計。

這個活動(新世相營銷課)曾一度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導致被微信封殺,還一度上了熱門事件。

從活動效果來說,是非常成功的。這個活動的規則相比「砍價贏免單」更加有激勵性,門檻也足夠低,因為一個用戶很容易通過分享來賺回購買課程的成本,並且額外賺錢,實測滿3個用戶就可以收益打正。

需要提一點的是:這種規則適用於一次開發批量售賣的無成本虛擬商品。

4.創造場景和活動規則設計

除了基於用戶的操作任務流程來尋找場景並設計匹配的活動規則,還可以創造新場景和活動規則。

花椒直播答題案例:

直播答題是直播產品的一個場景創新,其背景是2016年國內直播行業進入全盛時期,並在2017年趨於平緩。同時,當直播行業面臨用戶流失的尷尬。

2018年1月,直播答題在各大直播平臺興起,隨後掀起全民答題高潮,直播平臺再次火爆。

這個活動場景和直播平臺本身非常契合,用戶參與活動可以獲得綜藝節目似的現場感。邀請者和被邀請者可以組隊答題,加強了情感連接,同時還獲了遊戲趣味性和答題獎金的多重激勵。

從活動ROI來看:花椒直播的這個《百萬贏家》活動通過題目難度的控制,使得用戶通關的概率偏高(相較芝士超人等活動),但用戶最後分得的金額不多,在幾元範圍,而在兌現環節設置了門檻:滿10元才可提現,且需要提供手持身份證的照片。

我本人參加了多場花椒直播的活動,才累積獲得10元,還嫌麻煩沒有兌現,但邀請了不下10個新用戶,所以這個活動看似每場撒幣百萬千萬,邀新成本真的一點不高。

創新場景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可持續性,用戶因為嘗鮮體驗了活動之後,會不會很快厭倦,需要打個問號。所以直播答題於2月在各大直播平臺消失除了政策原因外,APP下載量下降、用戶流失也是重要原因。

二、自傳播活動設計的「20%」

在解決了自傳播活動的場景和活動規則設計問題後,剩下的20%就是視覺、交互和文案了。

通常來說,一個活動的視覺、交互和文案只要不是太差,不會太大影響活動效果;而一個自傳播活動的場景與規則設計得不好,頂尖的視覺、交互和文案也無法拯救最終的拉新效果。

那是不是視覺、交互和文案就不重要?也不是,如果說自傳播活動的場景和活動規則設計代表活動效果的底線,那麼視覺、交互和文案代表上線,代表轉化效果的潛力。

不是太差的視覺、交互和文案做到兩點就可以:活動易於理解,活動看起來可信。稍微厲害點的還能做到把活動包裝得更有誘惑力(激勵性)同時又看起來可信,也就是激勵和可信的平衡。

微信火車票「邀好友獲獎勵金」案例:

微信火車票上線了一個「邀好友獲獎勵金」的活動,其場景是任務後,也就是用戶購票支付成功後,會出現活動彈屏+橫欄展示;其活動規則是用戶分享活動給好友,好友領取禮包用戶即獲得初級獎勵(代金券),如果好友成功出行,則用戶獲得進階獎勵(代金券)。兩張代金券無法合併使用。

針對這個活動(也包括其他幾個自傳播活動),做了用戶的腦暴會,收集到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不易理解」、「不可信」、「激勵不夠,分享動力不足」三個方面。

針對上面的問題,做了一個簡單優化,通過視覺和文案的優化讓彈屏更容易理解和可信,不過在用戶激勵方面仍有不足,還有改進的空間。

 

作者:劉佩龍,6年市場與用戶研究經驗,曾先後供職於MillwardBrown、Nielsen等全球知名市場研究公司,服務谷歌、騰訊、奧迪、奔馳、寶馬、三星、西門子、華為等多個全球500強品牌。2017年5月,加入同程網絡交通用研團隊。

本文由 @劉佩龍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超實用通用設計法則解析 —「80/20法則」
    經過多年的沉澱,前輩們留下了大量的通用設計法則,小編匯集法則進行講解,抓取法則在用戶界面設計中的呈現,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運用。法則包含跨學科的專業知識,重拾那些被忽略的本源,將其融入日常設計和用戶體驗體系中,活用法則來驗證自己的設計過程和設計成果。「優秀的設計師有時會無視設計法則。但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通常會有一些補償性的措施。
  • 那些很熟悉但又不知怎麼用的設計法則(1):80/20法則
    80/20法則(80/20 Rule / Pareto principle)在整個產品中,大部分效果由少數幾項關鍵因素決定。80/20法則又名二八定律、帕累託法則(定律),也叫巴萊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現的。
  • 如何讓品牌自傳播?
    圖片來源:好利來官微 品牌自傳播的邏輯我今年在線上和線下分享過幾次,反響很好,最近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在此梳理分享給大家。 自傳播品牌的前提是:商業模式、盈利模型、產品和運營品質自信達到80分以上。 否則會產生負口碑。 為什麼要做自傳播品牌? 只有了解過去到現在發生了什麼,是什麼造成了這些變化,才能得到一個對當下和未來更加清晰的視野。
  • 放大自由職業者收入的八條 80/20法則
    看完一本《用20%就成功》,對 80/20法則 特別有興趣,剛好看到一本,寫得還行。
  • 看完這些例子,你也許將開始運用80/20法則來改善你的時間管理
    運用80/20法則當我們把80/20法則應用到時間管理上時,就會出現以下假設:一個人大部分的重大成就——包括一個人在專業、知識、藝術、文化或體能上所表現出的大多數價值,都是在他自己的一小段時間裡取得的。
  • 80/20時間管理法則我是如何理解的
    80/20分析法賦予的最有價值的洞察力總是檢驗別人都忽視的非線性關係。」 80/20時間管理法則的運用第一步,將你的工作全部列出來。建立起優先順序後,堅守80/20時間管理這個原則,並把這些事項安排到自己的例行工作中。帕累託定律(80/20法則)告訴我們: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記住這個定律,並把它融入工作當中,對最具價值的工作投入充分的時間。
  • 不可不知的人生贏家《80/20法則》
    有這麼一個法則,被廣泛運用於社會學和企業管理學領域,那些商業和社會精英都深諳其精華,這個法則就是80/20法則,又名二八定律、帕列託法則、也叫巴萊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這就是所謂的80/20法則。這一法則是20世紀初義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提出的: 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佔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佔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 80/20法則:少工作,多賺錢,多享受生活
    因此今天特意推薦給大家,分以下幾部分: 80/20法則簡介 運用80/20法則的2種方法 80/20法則在商業領域的運用 80/20法則在個人身上的應用 小結
  • AARRR模型 | 自傳播&獲客:以終為始,形成閉環
    社交貨幣是整個STEEPPS的核心,是在設計自傳播活動中第一個要考慮的點,它告訴我們的是要讓用戶感覺到自己進入了他們渴望的世界中,迎合他們向身邊朋友炫耀身份的需要,構建他們渴望的形象,通過有效調動用戶向他人炫耀的欲望,用戶就會願意為你做任何事。
  •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UI中國會員-橙子的橙子的一篇文章「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 帕累託法則(Pareto Principle,80/20法則)
    ,如果可能,就自己當老闆;只做我們最能勝任且最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事;從生活的深層去探索,找出那些關鍵的20%,以達到80%的好處;平靜,少做一些,鎖定少數能以80/20法則完成的目標,不必苦苦追求所有機會。
  • 運用20/80法則,打造美好人生
    恩師曾教導,人之所以煩惱很多,其中一個主因是貪慾過重,用20/80法則修除貪慾,修除煩惱。人真正的需求並不多,但想要的太多,在我們生活當中,經常用到的物品只有20%,80%是用不到的,但貪慾讓我們想要擁有過多的資源,這其實會大量消耗我們的福報,消耗我們的能量。
  • 聰明人都知道的80/20法則
    80/20法則是20世紀初義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託提出的。他認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佔少數(20%),而不重要的因子則佔多數(80%),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就能控制全局。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產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結論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穫源自20%的努力;80%的成就取決於20%的行為。
  • 巴菲特時間法則:專注20%的要事 堅決不做剩下80%
    巴菲特有一個著名的「80/20時間管理法則」:只做20%的優先級任務,就可以達成80%的成果。今天為大家介紹巴菲特時間管理的六大策略,希望可以幫助你節省更多精力,達成最為重要的目標。所以,現在的問題是:你如何將80/20法則始終如一且巧妙地運用到你的生活中。雖然巴菲特的「三步走」方法在理論層面上非常有用。但我也發現,在運用到實踐層面上是有所欠缺的。它忽略了許多細微之處,這些細微之處可能會使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計劃偏離軌道。
  • 二八定律:80/20法則的啟示
    1963年,美國商務部甚至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給一個公司帶來80%利潤的是20%的客戶,而80%的收益來自僅僅20%的市場。 你必須記住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僅通過20%的付出,就可以實現80%的目標。80%的付出也會產生微不足道的結果,就是剩下的20%。為了收到更好的效果,你必須弄清什麼樣的付出會給你帶來最佳結果。
  • 第279本,《80/20法則》:可能被誤解,值得被重視
    作者發現:80/20法則,原來大家都知道,但是又被普遍忽視了。於是作者開始重點推廣80/20法則,寫了13本暢銷書,以80/20法則為主。比如《80/20法則》、《80/20個人革命》、《80/20生活經》、《高效管理的80/20法則》……《80/20法則》被翻譯成31種語言,銷售百萬冊。
  • 學英語的20-80法則
    20-80法則(The 20–80 rule /The Pareto principle )已廣為人知。它告訴我們,眾多事物,20%的自變量決定80%的因變量。比方說常態社會裡20%的富人掌握了80%的財富;比方說原典法的社會普及從0到20%也許要耗費20年,但一旦達到20%的臨界點,它可能會在三五年內普及到超過80%;等等。20-80法則運用於語言學習有兩大啟示。
  • 【80/20法則】是什麼?
    為什麼會寫這篇文章介紹80/20 法則是因為我覺得這個法則對想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或者工作效率非常的重要,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想做一個高效的人,那麼請看下去吧。所謂的80/20法則(The 80/20 Rule),又稱為帕累託法則。 這個法則是根據Vilfredo Pareto本人對20%人口擁有80%的財產的觀察而推斷出來的。
  • 如何應用80/20法則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
    對於什麼是80/20法則,很多人並不陌生。它是指在一個特定範圍裡,最重要的部分可能只佔20%。因此只要能控制住這20%的因素,就意味著能控制全局。在實際個人的工作中,我們也可以使用80/20法則來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業績。採取下面的五個步驟就可以使你更切實地將80/20法則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中。把自己每天的日常任務全部都寫到一張紙上,然後紅筆標出對你工作結果影響最大的那幾個任務。
  • 如何運用設計思維設計春節運營活動?
    01 寫在前面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運用設計思維去做設計,想必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但是在日常運營需求中,運營設計師又如何運用設計思維的方法論去進行一次大型春節運營活動呢?本文主要以此問題點,結合此次 58 二手車業務線春節運營活動,進行復盤總結。其中總結的一些工作方法,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