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中的作業本,染血的青春詩歌。
5月13日上午,一隻廢墟中垂下的孩子的手觸動了24歲的山東青年蘇善生,他用10分鐘,把三年前寫給患絕症女友的詩《親愛的請抓緊我的手》改成了《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隨後發在百度「地震吧」裡。讓蘇善生沒有想到的是,這首詩被全國近百家報紙刊登,被各大電視臺主持人哭泣著朗誦,被熱心的網友們改編成動人的MV,被眾多音樂人多次譜曲進行演唱,連法國的一份報紙也用了整版刊登這首詩。
說出來,寫出來,貼上網———網上有多少個「蘇善生」,難以計數。這場災難在震撼人心的同時,讓無數網友、作家和詩人無法不寫下悲痛與勇氣,團結或祝福。
詩歌再一次體現出她直擊人心的力量;網上流傳最廣的作品,正是那些真切感人而又朗朗上口的詩。作者有的是專業的詩人,但更多的是名不見經傳的網友。
網站、報紙、電視、手機簡訊,無處無詩。詩歌的熱潮再一次席捲並感染這個國度。它記錄了這場災難,溫暖或打動了人心,也呈現了詩歌的力量。有人說,詩歌因此「復活」;也有人說,傷痛平靜過後,一切又會恢復常態。可以肯定的是,災難改變了人心,也終將改變文學。
網友樸素真摯最動人
「9·11」以後,美國人曾說首先想到撫慰心靈的,不是《聖經》,而是詩歌。
5月29日,記者在百度搜索「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結果是104萬項。據報導,盛大總裁陳天橋在讀到《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之後,潸然淚下,隨即作出了再捐600萬元的決定。這首詩也因此被很多網友稱為「最昂貴的文字」。
在這裡,「昂貴」不是因為這筆捐款,而在於它帶來的情感上的震撼。「看得心都碎了」、「現在的眼淚都是痛心的淚水」這些混合著淚水、讓人想大哭一場的話,都是網友們的讀後感。
無數的網友,無數人在這最悲痛的時刻,選擇用直抒胸臆的詩歌來表達。在原本已有的百度「詩歌吧」、天涯社區的「詩詞比興」和「天涯詩會」中,與地震有關的詩歌新作層出不窮。平日流量並不高的「天涯詩會」論壇上,《天涯詩會:心繫地震災區專帖》下的跟帖達到190條,幾乎所有的帖子都是與地震有關的詩歌新作。天涯的另一個詩歌論壇「詩詞比興」上,每天也有上百首與抗震救災有關的舊體詩。
孩子和母親,是這些詩歌寫得最多的主題,除了流傳最廣的《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還有《寶貝啊,不要沉睡》、《媽媽的呼喚》、《孩子,天堂路上別走太急》、《媽媽!對不起我來不及了》等等。也有不少作品是寫給賑災英雄的,《妹妹快跑》《寶貝不哭》《讓我輕輕擦你的手———獻給譚千秋和他的妻子》等。還有很大的一類則是針對這場災難本身的,如《最近我常常含著淚水》《災難中的感動》《深切哀悼汶川地震遇難同胞》《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語言樸素,但同樣催人淚下。
這些詩被廣泛轉載,原因不是它們有著多麼高的詩藝,而是因為他們有最樸素、真摯的感情,作者的感受與讀者的感受完整地契合。這時候沒有「一千個讀者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個問題,人們的感覺只有一種,就是悲傷。正像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詩人趙麗宏評價這些詩歌時說的:「有些網友的詩作雖然語言很樸素,但感情卻非常強烈、真摯,所以能激起讀者的共鳴,而詩歌最能打動人的正是情感!」
詩人
與大眾找到共鳴
有人還會記得,有一陣網上曾經討論這樣一個話題:「現代詩沒有存在的必要」,理由是詩人們大多在圈子裡鼓搗,詩與大眾的距離比任何時候都要遙遠。
但這次,詩人們回來了。地震是他們這一陣的創作唯一的主題。
地震中死去的孩子讓作家何立偉寫下這樣的詩句:「親愛的小孩/汶川的小孩/大地上躺著的小孩/睡吧/請永遠睡在/我撕裂的心口上」
在著名的「詩江湖」和「詩生活」網站上,著名詩人徐敬亞、王小妮、王家新、伊沙、徐江、沈浩波等人都創作了與地震有關的詩歌。
黃禮孩主編的中國最大的詩歌民刊《詩歌與人》迅速推出「汶川地震詩歌專號」,收錄了詩人們有關地震的最優秀的詩作。打頭的是東蕩子的《來不及向你們告別》。詩中寫道:「這不是詩歌,我只是如此呼喊/願以一個死難者的聲音/此刻醒來,就要永遠醒來/因為我們還在經受更為嚴重的災難/它來自我們自身,來自陰謀和戰爭/來自掠奪、殺戮、膨脹的私慾和勾心鬥角/你甚至還來不及發現/靈魂已離去好多年」……
和這首詩一樣,第二首朵漁的《今夜,寫詩是輕浮的》同樣在詩歌圈中受到讚揚。在詩中,朵漁結合了暴風驟雨般的節奏(當我寫下/悲傷、眼淚、屍體、血,卻寫不出/巨石、大地、團結和暴怒!/當我寫下語言,卻寫不出深深的沉默。)和細膩柔轉的悲傷(請將他的斷臂還給他,將他的父母/還給他,請將她的孩子還給她,還有/她的羞澀……請掏空她耳中的雨水/讓她安靜地離去……),被認為是可以存世流傳的好詩。
更多的與這場災難有關的詩歌、詩集正陸續呈現在我們面前。由中宣部出版局組織策劃、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選的詩集《有愛相伴———致2008汶川》已經面市。這本詩集從近二百首詩作品中遴選而成,分為「哀痛:生死不離」、「挺住:有愛相伴」和「感動:有一個強大的祖國」三部分,共近60首詩歌。由群眾出版社出版的《汶川詩抄》也在近日出版,該書匯集了抗震原創詩歌近100首,有中文和英文兩個版本,首批2000本已捐獻給災區。江蘇省作協只用了三天時間,就編印出《江蘇作家———2008·抗震救災詩歌專刊》,其中組稿只用去一天多。趙麗宏說,他也正負責編輯一本詩集,將收入大約100首與抗震救災有關的詩作。
思考
尋找詩歌廣闊深厚的力量
「憤怒出詩人」,悲傷也出詩人。而且,詩人們的作品往往和活動聯繫在一起,詩人們再一次在第一時間參與到公共事件中。《天涯》雜誌主編、詩人李少君講述道:「地震剛發生時,我先是急切地在各類媒體上了解更多信息。然而,隨著信息增多,一方面為那麼多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傷,另一方面,覺得在大自然面前人很脆弱。這種感覺折磨著我,讓我一段時間以來什麼話也不想說,有氣無力,接近衰竭。一直到5月19日晚,突然有了寫詩的衝動,從5月20日零點多開始寫,1點就寫完了,寫完就直接掛在了網上。寫完以後,突然有了一種輕鬆感,好像把壓抑在心頭的東西卸下來,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事情。」於是,5月20日,他發動一些詩人在海口搞了一個「心繫四川」的燭光詩歌朗誦會,用這樣的方式表達支援。
詩人歐亞寫了一首《如果你有一個孩子》,被多家媒體刊登。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如果你有一個孩子/會不會允許巨石壓住他的身體/如果你有一個孩子/會不會允許他一邊飢餓一邊流血/如果你有一個孩子/會不會允許他哭乾眼淚然後死去」……他同時也參加了廣東詩人組織的救災朗誦活動。他對記者表示:作為對既往大一統的、成為政治宣傳工具的文學的反撥,相當長時間以來,許多詩人作家都在提倡「個人化寫作」。但這又造成了藝術家們普遍喪失對公眾發言的能力。在這一次的大災難中,藝術家試圖尋回對生活現場的疼痛感,尋回對芸芸眾生的使命感,這種疼痛感和使命感,與災難中的人們,與更廣闊的人群共鳴,由此獲得某種廣闊深切的力量。
一邊是「全民皆詩」,一邊是詩人集體「走上前線」,很多人由此發出了「詩歌復活」的感慨。不過,記者注意到一個現象,與來自詩歌界的讚揚相比,網友對詩人的作品卻很少有轉載,只意外地在一家「好孩子育兒網」裡的「親子閱讀」裡看到一位網友轉載了多位詩人的作品,包括何立偉、朵漁、桑克等詩人的詩。
文學評論家謝有順分析這一現象時說,在個人的領地,詩歌可以是語言的結晶體,詩人可以在那裡對一個詞反覆打磨,但面對一個緊迫的公共語境說話時,詩歌毫無疑問承擔著另一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