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0周年:探訪震後遺址上的地震紀念館

2020-12-18 中國僑網

回放

汶川地震10周年:探訪震後遺址上的地震紀念館

位於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主體建築名為「裂縫」,寓意「將災難時刻閃電般定格在大地之間,留給後人永恆的記憶」。汶川地震過去10年,中新網記者探訪地震紀念館,回顧這段沉痛的歷史以及災後重建的歷程。

相關焦點

  • 漢旺地震遺址公園將於汶川地震周年祭開館(圖)
    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前,漢旺地震工業遺址公園首個項目數字紀念館將率先建成並與遊人見面。  現狀:生產設備將遷新區  走進漢旺的十裡東汽,很難聽到有人說話。東汽漢旺辦公室的工作人員陪記者走了很長一段路,才聽到從一座廢墟內傳出了機械作業聲:一臺大吊車在廠房內將一臺臺受損的機械慢慢吊起,然後裝入貨車內。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 那些地震遺址 依然震撼震驚心碎
    2018年5月,汶川大地震十周年,重返五一二地震區。 與朋友從成都出發,經都江堰一路向北,汶川、茂縣、北川、平武、青川,一個個熟悉的地名躍入眼帘。 十年前的那次災難,山河破碎,大地同悲。 如今,撕裂的傷口已慢慢結痂癒合,刻骨的傷痛或許已被歲月撫平,但那份記憶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 汶川地震三周年:震後重構「熊貓樂園」
    中新社寶興5月11日電(記者 楊傑)在人們耳聞目睹過的有關大熊貓的大磨難中,遠者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箭竹開花,近者如三年前的汶川大地震,無不讓人揪心。雖然這些磨難對歷經億萬年滄桑的「活化石」大熊貓來說,不過是歷史長河之短短一息,然而大熊貓保護的現狀仍讓人們時刻掛心。
  • 【「5·12」汶川地震十周年】 坍塌的教學樓 如今是地震遺址
    廈門網訊 (文/圖 廈門日報汶川特派記者 林森泉 何炳進)向西!向西!到那片全國人民牽掛的地方,到那片匯聚八方大愛的地方。  今日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昨日,本報特派記者抵達汶川,開始回訪十年前我們走過的城鎮和村莊、接觸過的老人和孩子。  村裡蓋起了別墅,山上長好了草木,雲霧繚繞間,地震帶來的傷口已被慢慢抹平。
  • 汶川地震周年祭_中國網
    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一周年的特殊時刻,讓我們記住悲傷,重新上路。震區加油!四川加油!中國加油!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宣布:向汶川特大地震遇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鬥爭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敬獻花籃。伴隨著深情的《獻花曲》,20名禮兵抬起10個花籃,正步走向一個指針定格在14時28分的紀念錶盤,將花籃擺放在錶盤前。胡錦濤主席走上臺階,在中共中央敬獻的花籃前駐足凝視,親手整理花籃上的緞帶。
  •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
    汶川地震已過去多年,北川中學地震遺址為什麼不讓挖?首先申明一點,汶川國殤,舉國哀悼。先說下事情的經過。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地震發生後,兩棟五層教學樓垮塌。在這場巨變中,有1000多師生不幸遇難。隨後1300餘名倖存師生被轉移到綿陽安置。總理先後七次看望北川中學師生,並親臨受震後的北川中學。
  • 5.12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一起來看看汶川大地震遺址
    #汶川地震十二周年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在這一刻地動山搖,發生了8級大地震。此次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
  • 漫步北川地震遺址
    漫步北川地震遺址文/梅林飄雪今年國慶本沒安排出遊,卻在兒子提議下來了一次說走就走的短途旅行。於是便與同學相約,決定十月六號去北川地震遺址看看。2個小時後就達到遺址入口處,我們帶上口罩依次進入,入口處有三幅放大的照片,分別拍攝於2007.6.9日地震前北川老縣城的照片、2008.5.26日的震後北川老縣城照片以及2008.10.5日的「9.24泥石流後老縣城」照片,兩相對比,心情瞬間沉重了起來。
  • 駕尋川西(2)探訪北川地震遺址
    說起2008年的那場地震,大家印象深刻的更多是汶川,而北川縣、映秀鎮同樣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汶川採取原址重建,唯獨保留下來的是那座時間永遠停留在14:28分的鐘,而北川則更好地保留著老縣城震後遺址。作為藍天救援隊成員,2018年也曾參加過國家應急管理部組織的地震救援培訓,現場模擬的各種災後場景、傾斜的樓房,狹小的震後救援空間讓我印象深刻。此次川西遊記拍攝,毫不猶豫地把北川地震遺址作為一站,或參觀、或感受,或回憶、或警示,也希望看到這一樁樁一幕幕之後,能在你心中激起漣漪。
  • 2020年是汶川大地震第幾周年 512汶川地震發生在哪一年
    【12年了,今天發條微博,祝福汶川】2008年,14時28分04秒,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歲月抹去滿目瘡痍,抹不去疼痛記憶。我們緬懷生命的逝去,也銘記危急時刻的生死救援、災難面前的大愛無疆、震後重建的守望相助。#汶川大地震12周年#,山川撫平傷痕,汶川走向重生。祝福汶川,祝福中國!
  • 實拍:記者親臨「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現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給神州大地和華夏兒女帶來了巨大傷痛,同時也激發起全國人民志願奉獻、抗震救災的群情激昂,開啟了中國公益的新時代。值此十年之際,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攜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等9家單位,共同舉辦了「社會力量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活動」。圖為記者親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
  •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臨時閉館 老縣城最深積水1.5米
    四川在線記者 吳楚瞳8月10日18時至11日14時,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主副館所處區域內降雨量高達326毫米,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 降雨近300毫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主館、副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將暫停開放,開放時間另行通知。目前,老縣城遺址北川大酒店處道路積水達1米; 三中心遺址處水位1.5米,老縣城過境道路中斷,車輛無法通行,紀念館主館滲水。
  • 汶川地震十年後,北川老城成為地震遺址公園,新城則欣欣向榮
    2018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0周年的紀念日,作為十年前汶川地震受災最重的北川縣,目前已經全部重建。老北川縣城目前還是地震時候的斷壁殘垣和廢墟,而新的北川縣城位於老城南部,一片生態新城的景象。北川老城經歷汶川地震變成了廢墟,目前是一片斷壁殘垣,也可以看作汶川地震的遺址公園。
  • 汶川地震遺址講解員:我們不能永遠做「守墓人」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李翀「正前方的這面白色雕塑呢,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它的名字叫做《汶川時刻》。這是一面漢白玉雕刻的時鐘,在破碎的錶盤上,時間永遠的凝固在了2008年5月12日下午兩點28分……」說到這裡,講解員沈文娟的聲音低沉下來,所有人的目光和鏡頭都對準了那座裂紋分明的漢白玉雕塑,遊客們需要拍照紀念,她站在一旁靜候。十年來,無數人來到映秀鎮旋口中學遺址,在廢墟中感懷,也在廢墟中寄予新生。沈文娟一遍又一遍為人們講述。
  •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汶川大地震第一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
    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是汶川大地震第一個地震遺址保護紀念地,這裡汶川大地震中震中地帶,也是地質破壞形態最豐富體量最大、地震堰塞湖數量最多最為集中、傷亡最為慘重的地震遺址群。地震遺址廣場中央佇立著三塊黑色巨石,組成一個巨大的「川」字,既代表四川大地震,也代表了地震波從始破點汶川經北川到終破點青川的這三個極重災區。中間的巨石上深深鐫刻著鮮紅的字「2008.5.12」,3塊巨石分別以5.12米和2.28米的間距排列,寓意「20東河口堰塞湖位於青竹江紅光段,因在「5.12」地震中險峻的東河口地震崩塌,山石堵塞河道而形成。
  • 在京臺商走進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抗震精神
    北京日報客戶端訊(記者武紅利)今天,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20年在京臺商凝心匯」參訪團走進四川省綿陽市北川地震遺址區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兩岸同胞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抗震精神。
  • 5.12 汶川地震發生的瞬間被定格,十年後的遺址
    日曆又將要翻到5月12日,距離那場山河破碎、近7萬同胞逝去的大地震已過去整整十年。時光流逝,生活始終要向前,撕裂的傷口會慢慢結痂,疼痛會慢慢減輕。一座因汶川大地震而為人所知的小鎮,因為地處震中,幾乎被完全炸毀。
  • 唐山地震遺址紀念館,位於南部路南區境內,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
    歡迎來到百家號小格局大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景點是唐山地震遺址紀念館,位於南部路南區境內,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1976年7月28日凌晨3時42分,河北省唐山市遭遇芮氏7.8級大地震。唐山地震遺址紀念館唐山地震遺址紀念公園位於唐山市南部路南區境內, 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是以原唐山機車車輛廠鐵軌為縱軸,以紀念大道為橫軸,劃分為地震遺址區、紀念水區、紀念林區、紀念廣場等幾個區域
  • 地震遺址旅遊不道德嗎?
    2009年4月下旬,程老漢作為香港媒體訪問團的一員,到訪四川地震災區北川綿竹等地訪問。在跟四川省有關部門的座談會上,同行的一位同行向四川省旅遊局官員提問:災區旅遊是否考慮到災區人民的心理承受問題?她的意思是,那是災區,怎可用來旅遊觀光掙錢?她的這個問題,頗有代表性。
  • 馮正碧:加強成渝之間合作交流 讓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更具影響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榮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殊榮。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馮正碧說,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包含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遺址,是不可複製的珍貴資源。地震紀念館在發揮教育、宣傳、科研、紀念、展示五大基本功能的同時,加強與重慶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紀念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