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同一個地點,再回首。山還是那座山,只是更綠了。人還是那些人,但是已經長大了。昨日傍晚,本報特派記者與老照片(2008年6月9日攝於映秀鎮同一地點)中的人再次合影。
姜勇專程到機場迎接本報記者。
馬郎和姜勇帶記者走訪地震遺址。
韓紅霞現在成為一名老師。
當年的孩子馬郎如今已為人父。
廈門網訊 (文/圖 廈門日報汶川特派記者 林森泉 何炳進)向西!向西!到那片全國人民牽掛的地方,到那片匯聚八方大愛的地方。
今日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昨日,本報特派記者抵達汶川,開始回訪十年前我們走過的城鎮和村莊、接觸過的老人和孩子。
村裡蓋起了別墅,山上長好了草木,雲霧繚繞間,地震帶來的傷口已被慢慢抹平。一切和十年前已是兩般光景,不變的,是彼此的牽掛,以及當地人對特區人深深的感恩。
坍塌的教學樓 如今是地震遺址
時隔10年,昨天下午,本報記者回到「5·12」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鎮時,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映秀鎮漁子溪村的村民告訴記者,正是來自很多人的努力,震碎的家園得以快速重建、日日變好。如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又將使這個鎮子迎來新機遇。
姜勇、韓紅霞、馬郎、馬旭傑、蔣濤、陳洪、馬雪、馬紅娟、馬帥、馬傑等10名學生,都是漁子溪村人。10年前,他們都是十三四歲的年紀,都在距離家裡不到500米的山下漩口中學念初一。
2008年5月12日,他們在地動山搖中從教學樓飛快逃出。昨日,在漁子溪村,姜勇指著一棟坍塌的3層教學樓說,「那是真正意義上的死裡逃生。這棟樓原來5層,地震時陷了兩層。當年我在一樓,地震時就跑出教室,繞著行政樓跑出校門。」一旁的馬郎接過話:「我也是這樣跑的,那時我在姜勇隔壁班。」
中學原本的正門口立著紀念碑,上面的時鐘停留在兩點四十八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排隊獻花。姜勇他們幾個人站著,靜默觀望。不遠處東倒西歪的教學樓上,筆直的旗杆上國旗迎風飄揚――當年坍塌、下陷的教學樓,被保存了下來,如今成為地震遺址。
10名孩子長大成人 為了幸福努力拼搏
時間回到十年前。震後,家園破碎的孩子們,去哪裡讀書,暫時離開悲傷的環境,成為村民和村兩委的心病。當時正在這裡採訪的本報記者,經報社領導同意後,幫忙牽線搭橋、遴選靠譜的資助人。熱心慈善公益的廈廣集團、長泰漂流董事長連文成,成為該村10名初中學生3年學費、生活費的資助人,並由本報記者把這些孩子一起帶到長泰三中讀書。
倏忽10年,這10名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來自福建的這份深沉的愛,讓他們能夠奮力走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
去機場接機並帶路採訪的姜勇,在附近的縣城工作。村子裡,還有在映秀幼兒園當老師的韓紅霞,以及開小店當小老闆的馬郎――再見馬郎,他已為人父,女兒一歲多。其他7名當年的孩子都已遠行工作。聽說本報記者回訪,遠方的他們紛紛通過微信視頻和記者交流,孩子的父母、親戚也紛紛前來,用最淳樸的語言表達對《廈門日報》以及所有幫助過他們的好心人的問候和祝福。
馬旭傑在跟記者視頻聊天時說,他在成都一家旅遊公司上班,去年被派到越南當駐地導遊;蔣濤、陳洪當兵去了,如今是士官,陳洪還去過蘇丹執行維和任務;馬雪在成都市一家美容美體公司工作;姜勇讀的是機電專業,大專畢業,目前在工地上打拼……「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他們都在各自的道路上為幸福而奮鬥。
「5·12」汶川大地震紀念館就位於漁子溪村。安息著6000多名遇難者的公墓,周邊種植著百畝芍藥花。每到5月,又是繁花盛開的季節,花海一片。今天,地震紀念遺址將舉行悼念活動,全村800多人,打算照一張十周年的大合影。
【對話】
「由衷感謝所有好心人對我們的支持和關心」
十年重逢憶往事萬千感慨敘深情
姜勇一行10個孩子,至今都記得《廈門日報》和林森泉叔叔,記得長泰三中和連文成叔叔。姜勇、韓紅霞、馬郎三人,圍坐在記者身邊聊著,馬雪則通過留言與林森泉交流。
記者:說說在福建讀書的那三年吧。
姜勇:我還記得當時到了福建,才知道是《廈門日報》和林叔叔牽線幫助,讓我們得到好心人的資助。路費、學費、生活費等,全都是由連文成叔叔贊助的,一資助就是三年。這段經歷,我和一起來的同學都會永遠銘記在心,真的太謝謝他們了。
韓紅霞:長泰三中真的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讓那時候孤獨無助的我,倍感溫暖。老師給我補習,給我心理輔導;同學們給我講故事、送我禮物,還教我說閩南話。
馬雪:連叔叔擔心我們不習慣,為我們開小灶,單獨為我們做有辣椒的食物。我們那時候還第一次吃了芭樂,一開始因為長得像,我們還以為它是老家的土耳瓜,後來吃起來,發現味道像蘋果,很甜很好吃。
馬郎:我們的學習生活被安排得很周到。同學帶我們出去玩,還一起去摘水果。暑假的時候,我們還到長泰漂流公司去社會實踐,我被安排在射擊場,撿子彈殼、打掃衛生,在射擊場工作的哥哥姐姐對我也很好。
記者:從長泰三中離開之後,生活怎麼樣?
姜勇:回來在自己的家鄉復讀了初三,順利考上高中,後來就大學畢業。現在經表哥介紹,我在四川鼎熙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上班,目前在雙流的一個工地上做資料員,感覺還不錯。有拼搏的那股勁,也有家一樣的氛圍,我很知足。
韓紅霞:回來之後,我也是繼續學習。大學選擇了學前教育專業,畢業後參加了教師公招考試,報考了映秀幼兒園。去年9月正式參加工作,最終成為一名教師。
馬郎:回到四川後,我又去技校讀書。畢業後,學校分配工作,工作了兩年又回到家裡,自己也做過小生意,現在到處打工補貼家用。靠自己的雙手拼搏,還要繼續加油努力。
地震過去10年了,我也長大成人了,由衷地感謝連叔叔、林叔叔和所有好心人對我們的支持和關心。
【特寫】
「林叔叔」沒變 孩子們長大了
「林叔叔!林叔叔!」剛出機場到達口,我們就被一名小夥喊住,黝黑的皮膚,1.73米的個頭。林森泉愣了一下,但看到他咧嘴的笑容,立馬就認出來了,「對了!這是姜勇,10年前那個矮矮的、白白的靦腆男生。」
熱情的擁抱、寒暄,兩人一見如故。「真的太激動了。我提前準備好了歡迎紙牌,沒來得及拿出來,就衝過來了。」姜勇說。林森泉拿出早準備好的帶有廈門日報標識的帽子,給姜勇戴上,還拿出當天的《廈門日報》來――「瞧,今天你的名字上報紙了!」
跨過了10年,越過了2000多公裡,林森泉和姜勇有著說不完的話,眼眶都有些溼潤。得知「林叔叔」來了,當年來閩讀書的學生們,在微信群裡熱鬧起來。他們都想通過微信視頻,見一見林叔叔,話短情長,情深意重。
在當地幼兒園裡再見到韓紅霞時,林森泉是真的認不出來了――當年的小女孩,如今已是大姑娘,還是數十名小朋友的老師。「林叔叔可是一點都沒變哈,遠遠我就認出來了!」韓紅霞說,她暑假還打算去廈門找林叔叔,去感謝很多在福建的好心人。追憶往事的時候,韓紅霞說到了當時驚心動魄的一幕幕,林森泉也聊起當年來映秀,初見他們的場景――看著眼前一個個跟自己兒子年紀相仿的孩子,剛經歷如此天災,心裡堵得慌。越聊越多,當年的畫面在言語中逐漸清晰起來,有悲傷、有感動、有遺憾、有希望……聊著聊著,兩人都溼了眼眶。
當天晚些時候,遠在越南工作的馬旭傑也發來問候。「林叔叔多注意安全!多穿點衣服。」他在微信上反覆叮囑。林森泉感慨:孩子們都長大了!
【回放】
相隔千裡血脈相連
「5·12」地震後廈門大力支援災區
本報2008年5月18日關於廈門市民捐款的報導。
本報2008年5月15日關於廈門救援隊的報導。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 記者 程午鵬)
因為那一場大地震,四川與廈門,相隔千裡的兩地,血脈相連。
回顧10年前,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成為包括廈門人在內,全國人民刻骨銘心的記憶。如今,翻開當年的報紙,那一切依然歷歷在目。
救援
消防醫療等救援隊 第一時間奔赴災區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搶救被困人員是第一要務,廈門消防支隊迅速集結150名消防官兵組成廈門消防救援隊,趕往四川省廣元市青州縣,他們承擔著第一梯隊搜救的任務。與此同時,廈門各大醫院的醫生和護士,組成廈門救災醫療隊奔赴四川,與危險相伴,與時間賽跑,搶救在地震中受傷的災區群眾。
隨後,廈門市公安局迅速調集特警隊員奔赴四川綿陽,執行維護災後治安工作任務。此外,廈門市建設與管理局也迅速成立廈門市援川房屋應急評估專家組,抵達綿陽災區,連續12天冒著餘震危險,走遍綿陽市區以及所屬的江油市、安縣,出色地完成493棟各類震害房屋的緊急評估任務……
捐款
本報開通賑災帳戶 廈門全城愛心湧動
在廈門力量進入災區參與救援的同時,本報的新聞大篷車也深入災區,災區群眾需要食品、帳篷等,前方的特派記者一一將信息傳回廈門。
在後方,本報第一時間與廈門市紅十字會聯手開通向災區捐款的帳戶,並在報紙上公布。一時間,善良有愛的普通廈門人,將愛心化成一張張匯款單,不斷寄往災區。這些人中,有白髮蒼蒼的低保戶老人,有捧著儲錢罐而來的純真孩童。此外,講奉獻有擔當的廈門企業家們,將衣物、帳篷、藥品等一批批物資,以最快的方式,送到災區最需要的人手上。
據當年廈門市審計局的一份專項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08年6月3日,市(含區)民政局、紅十字會、慈善會共收到捐贈物資29.36萬件,折款約2180.70萬元。
重建
廈門對口支援項目 創援建災區多個第一
救援之後,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廈門人再次行動。
福建省承擔對口支援四川省彭州市的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其中,廈門市對口支援龍門山鎮、白鹿鎮、天彭鎮、紅巖鎮。
廈門在援建災區時,創下了多個第一:第一個來到災區報到的臨時安置房工作組,是2008年5月21日下午報到的廈門專家工作組;彭州市第一個啟用的臨時過渡安置小區――通濟思文社區「鷺龍苑」,由廈門和成都共同建設,地震後20天就完工;廈門住宅集團代建的清平小學教育樓,在2008年11月14日交付使用,成為災區最早投入使用的援建小學。
廈門在對口援建上,不僅爭當援建先鋒、爭創建築質量的第一,還屢屢創新。據了解,廈門市在設計這些援建項目時,多是以先進的理念進行設計。現在,這些援建項目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幫助當地教育、醫療等實現跨越式發展。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