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中國駐日本新潟總領事館主辦下,作為中日交流的重要活動,日本宮城縣的23名高中生來到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遺址參觀。這群曾經歷了「311東日本大地震」的日本高中生們在這片地震已過去10年的中國土地上會有什麼感想呢?他們立足於遺址,展望著未來。
傾斜的、陷入地底的教學樓。教室窗戶的玻璃破碎,有風穿過。這座建築保留了震後原貌,顯示出地震的巨大力量,大家震驚不已,沉默注視。
從四川省省會成都向西北前行一百公裡,中學生參觀團於11日來到了位於深山中的地震中心映秀鎮,參觀了已成為地震遺址的當地中學。
仙臺育英高中二年級的學生由利陽和(17歲),走在參觀道上注視教學樓遺址時,淚流不止,由利陽和曾在7年前經歷了「311東日本大地震」,當時還是小學三年級的她目睹了家鄉東松島市的慘劇,有很多市民在海嘯中遇難,大家渾身溼透跑去逃難。她說,四川的受災區域於深山裡,可以想像當時的救助有多困難,這令她非常難受。
以前只知道汶川地震這個名字,現在親眼見到教室內的散落四處的雜物後,覺得不再與自己無關了。陽和說:「想要把看到的景象和感受告訴親友們。」
10年前,現場解說員楊迎春(33歲)在家中和孩子午睡時遭遇了地震。靠著倒塌家具和地板形成的三角形空隙,她得以爬出倖存。她告訴學生們:「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是不值一提的。我難以忘記那天經歷的恐怖。」
仙臺東高三年級學生下山優(18歲)擔憂世人會逐漸淡忘這場災難。宮城農高二年級學生寺崎大蔵(17歲)體味著地震帶給他的恐懼,表示:「這是與海嘯不同的受災場景,內心遭受了衝擊。」
通過參觀遺址,學生們加深了對抗地震災害的認識。在汶川地震中,有很多教學樓都倒塌了,建築的抗震性有待提高。
宮城工高二年級學生遠藤菜摘(17歲)曾在學校課程中學習過建築構造知識,記得「受災的教學樓中,強度低的部分遭受了較大的損害」,深切地感受到抗震對策的重要性。
同為宮城工高二年級學生的菊地未愛(16歲)表示:「7年前自己還小,發生地震時幫不上什麼忙。不過,今後自己能做的事是學習和宣傳災害帶給我們的教訓。」
(文章來源:《河北新報》作者:菊池春子 翻譯: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