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波 封面新聞記者 周洪攀
11月18日上午,由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主辦,成都市雙流區人民政府承辦,中共成都市雙流區委宣傳部和成都市雙流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協辦的「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頒獎典禮暨成渝文旅發展交流活動在成都市雙流區舉行。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榮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殊榮。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馮正碧說,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包含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遺址,是不可複製的珍貴資源。地震紀念館在發揮教育、宣傳、科研、紀念、展示五大基本功能的同時,加強與重慶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紀念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資源不可複製
馮正碧在論壇上說,2008年5.12特大地震後,按照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北川所作的「將北川老縣城作為地震遺址予以保留,修建地震博物館」的重要指示,四川省災後重建規劃建設的以地震為主題的國家級紀念館。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位於四川省北川縣曲山鎮,主要講述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和科學發展的偉大曆程。地震紀念館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北川羌城旅遊區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三遺址兩館一中心」,即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沙壩地震斷層遺址、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遺蹟、主館、副館和防災減災宣傳教育中心,同時按照四川省災後重建規劃,作為「一館三地」的龍頭部門,紀念館牽頭統攬汶川映秀震中地震遺址紀念地、綿竹漢旺東汽工業地震遺址紀念地和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蹟紀念地三地作用功能的發揮。
地震紀念館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抗震救災,災後重建,科學發展三大奇蹟,紀念館的室外遺址北川老縣城核心保護面積0.79平方公裡,是目前全世界唯一整體原址原貌保護的規模最大、破壞類型最全面、次生災害最典型的地震災難遺址區,具有極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是開展地震災難研究和防災應急教育不可複製的珍貴資源。
搶抓成渝合作機遇 增強紀念館吸引力和感召力
國家戰略提出加強成渝之間的合作交流,馮正碧認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給紀念館帶來了一次難得的機會,「我們將通過『走出去』的方式,讓場館真正走進重慶、貼近重慶。」紀念館將借這一契機,多層次、多角度與重慶開展合作,走進各類學校開展思政教育、校外實踐、防災實訓和職工素質提升等活動。
同時,紀念館可以「借智」重慶高校,和重慶的同行開展遺址保護和防災減災領域的學術研究合作工作,既提升地震紀念館的影響力和知曉度,也使抗震救災知識教育傳播範圍更廣、效果更佳,從而增強紀念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下一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將進一步發揮紀念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把培訓青少年學生、志願者隊伍作為最終落腳點,增強社會公眾的整體防災減災意識。充分發揮其紀念、展示、宣傳、教育、科研五大功能,打造世界級的地震災害研究基地和地震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