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時代鑄就不朽豐碑——「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啟示錄

2020-12-19 四川日報

偉大時代鑄就不朽豐碑——「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啟示錄

四月二十二日,鳥瞰北川新縣城。本報記者郝飛攝

    

力量之基
●災後恢復重建發展的歷史性成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初心之光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人民謀幸福
精神之力
●激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磅礴力量
振興之道
●既要原地起立,更要發展起跳
時代之行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指引下繼續前進

□本報記者張宏平張守帥鍾振宇吳憂羅向明熊筱偉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8.0級特大地震猝然襲擊汶川,災難肆虐處,10多萬平方公裡山河破碎,滿目瘡痍。
  轉眼十年,換了人間。「映秀花開了,歌兒響起了,人間大愛的地方,灑滿真情和陽光……」在汶川震中紀念館迴蕩的音樂《映秀花開了》,唱出關於生命和生活的感動與憧憬。
  三年、五年、十年……在中國巨變、四川前行、災區振興的進程中,一座震中小鎮的鳳凰涅槃,見證感天動地的人間奇蹟。
  轉眼十年,回應關切。今年2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關注人類共同命運,攜手應對自然災害——中國四川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記憶」圖片展上,歐洲議會副議長帕帕迪莫裡斯表示,「汶川十年的巨大成就令人欣慰和振奮」。
  這是汶川災區對所有關注與愛心的回應。從廢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跨越,于振興中騰飛,汶川的故事走向世界,中國的精彩贏得讚譽。
  轉眼十年,夢想飛揚。在北川,嶄新的羌城拔地而起,碉樓雄偉壯麗,巴拿恰商業街店鋪林立,取名「永昌鎮」的新縣城,正如她的名字一樣,折射各族兒女共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夙願。
  從災難走向新生、從恢復重建走向發展振興,圓夢之路,是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生動演繹。歷經災難洗禮的災區人民更加懂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戰勝前行中的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震中映秀鎮,帶來黨中央的深情關懷,看望災區幹部群眾,把脈災區未來,為四川工作點題指向。
  邁步新時代,災區與夢想同行,四川與夢想同行。

力量之基——
  災後恢復重建發展的歷史性成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夕,首都北京。「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展示中國發展巨變。四川精選出40餘個具有四川元素的展品參展,其中,6張照片來自汶川、蘆山、九寨溝地震災區。
  廢墟上崛起新家園,城鎮面貌煥然一新,孩子們的笑容幸福燦爛……人們駐足、細賞、驚嘆,這是巴山蜀水最美的亮色,是中國大地上舒心溫暖的底色。
  從汶川到蘆山,從蘆山到九寨溝,一次次災難襲來,一次次穿越災難堅強崛起,背後是偉大中國力量的支撐。從巴山蜀水到神州大地,面對一次次考驗,解答一道道難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書寫了一份份讓世界驚嘆的答卷。
  難忘一組鏡頭——2008年5月19日,全國哀悼日。成都天府廣場,「四川加油!中國雄起!」震耳欲聾的呼喊在廣場上空久久迴蕩,一句句鏗鏘有力的誓言,一張張堅強不屈的面容,挺立起一個民族面對災難堅韌不屈的脊梁。
  難忘一個場景——2018年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震中汶川映秀鎮。10年前地震發生後不久,習近平就冒著餘震來這裡考察抗震救災情況,慰問受災群眾。
  十年後在汶川再度重逢,群眾伸出一雙雙手,總書記也一次次伸出手,大家爭相向總書記問好,總書記一一回應祝大家新年好。永遠和人民在一起,是「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最有力的答案。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這一人類抗擊特大災害、重建美好家園的恢宏篇章,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卓越領導力。
  搶險救援「分秒必爭」,安置群眾「百日攻堅」,恢復重建「千日奮戰」,發展振興「萬米長跑」……黨中央堅強領導,全國黨政軍民大力支援,四川上下同心協力,捧出一份份重建精彩答卷: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
  地震中,一位叫蔣雨航的男生被廢墟掩埋。救援部隊不離不棄,五天五夜後他獲救了。十年後,他已成為一名光榮的消防戰士。在入黨申請書上,蔣雨航寫道,「是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願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奉獻我的一切」。
  「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這樣的話語在地震災區處處可見可聞。路透社報導說,在廢墟上,共產黨員為搶救同胞生命「竭盡全力」,他們「在危險面前毫不退縮」,展現了共產黨「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這一人類抗擊特大災害、重建美好家園的恢宏篇章,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世界曾擔心、懷疑中國如何面對滿目瘡痍。震後一個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對口援建的偉大決策部署,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
  「一省幫一重災區,舉全國之力,加快恢復重建」,對口援建,這一恢復重建中的制度創新,是我國抗災史上的第一次。
  山東—北川,廣東—汶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來自中東部地區的19個省市與四川18個重災縣及陝甘重災地區結成對子。
  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以對口支援為契機,四川與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緊密的長期合作機制,由援建到合作、由重建到發展已成常態。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這一人類抗擊特大災害、重建美好家園的恢宏篇章,昭示前行的方向與力量。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畏途巉巖不可攀」……這是李白《蜀道難》中的名句,反映幾千年來蜀人的無畏精神和不屈意志。汶川特大地震十年間,抗震救災中凝結的民族精神,創造的「中國經驗」,不斷在四川及中華大地演進和升華。
  從汶川特大地震後加班加點生產搶運救災急需物資,到蘆山地震後有序調運救災儲備物資,有備無患讓救災更加從容、高效。從全國總動員,到探索走出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恢復重建新路,科學重建讓家園更加美好、安全。
  借鑑汶川特大地震災後重建經驗,強化黨的領導統籌,省委從2012年啟動首輪對口援藏;2016年,在原有「7+20」對口援藏總體不變的基礎上,開展省內對口支援藏區貧困縣、扶貧協作彝區貧困縣工作。川西高原、大小涼山間,唱響著一曲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動人讚歌。
  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雖面臨嚴峻複雜的宏觀經濟形勢,以及重大自然災害等特殊考驗,仍實現了穩中求進,經濟總量躍居全國第六位;在汶川特大地震後再遭蘆山、康定、九寨溝等地震衝擊,應對更加從容、有序、有力;脫貧攻堅首戰告捷,工作考核位居全國前列;謀劃推動民族地區工作,四川藏區靜悄悄發生根本性歷史性變化……一切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凝聚著全省人民同心奮進的心血與汗水。
  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雅安市漢源縣永利鄉古路村黨支部書記駱雲蓮記得,2017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她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蘆山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的照片。總書記起身接過照片,仔細地看起來,說:「非常高興,浴火重生!」
  災區人民記得,從汶川特大地震到蘆山地震,從康定地震到茂縣特大山體滑坡、九寨溝地震,習近平總書記或來到災區一線,或作出重要指示,時刻牽掛災區百姓安危,時刻惦念災區發展振興。
  四川人民記得,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3次親臨四川視察,多次對四川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有力指引著治蜀興川事業堅定前行。
  「永遠跟黨走」「感恩共產黨」……在災區、在彝區、在藏區,幹部群眾用發自肺腑的文字,表達著共同的心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永遠跟黨走,就一定能夠戰勝民族復興路上的一切困難;
  新時代再出發,必須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矢志前行!

初心之光——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人民謀幸福
  4月中旬,彭州龍門山下,一場跨越十年的相逢如約而至,王蘭再度哽咽。
  王蘭是「5·12」抗震救災經典圖片《眾志成城託舉生命》的「主角」:身披雨衣的眾多官兵緊緊靠攏,仿佛貼在銀廠溝泥濘的陡坡上,木板擔架上的她被高高舉過頭頂,人群接力將她一步步傳遞至安全地帶。
  十年後,當與救命恩人——當年參與救援的13名西部戰區空軍官兵在彭州再度相逢,王蘭未語淚先流,緊緊握住官兵們的手。
  握住的手,流下的淚,感動的心……這幅珍貴攝影照片充分輝映出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2年11月,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習近平總書記滿懷深情地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五年後,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習近平在報告中200多次提到「人民」,強調「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踐著共產黨人顛撲不破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這個世界最大政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也是在汶川特大地震搶險救災和重建美好家園中最旗幟鮮明的昭示。
  汶川水磨,曾經讓億萬人揪心的地方,如今處處安樂祥和,無數中外遊客醉心於水磨鎮別具特色的建築和歡快的鍋莊。他們在尋找答案:一個曾經遍布災難傷痛的地方,一個曾經匯聚高汙染企業的地方,憑什麼拿到聯合國「全球災後重建最佳範例」獎?
  汶川縣雁門鄉蘿蔔寨羌族老釋比用唱經的方式向人們講述那場災難及重建的故事,人們嘖嘖讚嘆:眼前恬靜矗立的黃泥羌寨成了美麗的「雲朵上的街市」。
  從理縣桃坪羌寨到北川縣石椅羌寨,從綿竹年畫村到彭州寶山村……曾有外國媒體人斷言:「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是一個難以破解的世界性難題。」十年後,行走在面貌一新的重建大地,他們從一個個如詩如畫的美麗村寨、美麗城鎮中,從災區群眾臉上洋溢的幸福中,找到「中國方案」的答案。
  「中國方案」的核心,是生命至上,是以人民為中心。
  震後第一時間,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和全國黨政軍民傾力支援下,各路救援大軍從一座座廢墟中搶救出83988名生還者;安全有序向全國20個省市轉移上萬名傷員,實現人類歷史上非戰爭狀態下最大規模的轉移救治;災區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暴發疫情,沒有引發社會動蕩。歷經七日搶險救人、百日安置攻堅、千日重建奮戰、十年發展振興,創造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奇蹟,兌現了「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的錚錚誓言。
  感恩奮進,是十年來在災區最常見最溫暖的場景。
  每逢重大節日、重要時刻,小金縣汗牛鄉足木村的一座農家院都要升起五星紅旗。村民說,震後最迷茫的時候,是飄揚在災區的一面面黨旗、國旗託起他重建家園的夢想。
  汶川特大地震被埋生還者馬元江時時感恩自己能擁有「第二次生命」。在瓦礫中頑強堅持了178小時22分鐘的他被救出,雖然失去左臂,但在政府和社會的幫助下,他回到映秀灣水力發電總廠的工作崗位。他努力工作,熱心公益,用一隻手敲出心裡的話,1.4萬字,題目是《祖國,我愛你》。
  像前行中的燈塔,一個個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人,團結帶領災區群眾重建起更加美好的新家園。
  這些年,四川讓541萬戶、1200萬城鄉受災居民「家家有房住」,建成「三川兩鎮」(北川、汶川、青川、映秀、漢旺)等38個重點城鎮,打造出汶川水磨、綿竹大乘、什邡馬祖等特色示範村鎮。
  這些年,四川在新起點上不斷加大民生投入,進一步增進災區群眾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幸福生活充滿希望,災區教育質量持續提升。再過不到一個月,北川中學高三學生將與全國高三學生一同迎來高考。而十年前的那場高考,北川中學卻與眾不同。2008年7月,該校高三學生,參加了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為災區考生而設的最大規模延期高考;2010年9月的新學期,新北川中學綻放在羊角花盛開的地方;2016年,參加高考的1261名北川學生,有873人進入本科線,600分以上特優生、一本硬上線、二本硬上線三項指標實現重大突破,提前完成「三年恢復、六年提升、九年跨越」目標。
  幸福生活溫暖人心,災區社會保障更加健全。看養老,四川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建立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試點;看醫療,廣元市探索的醫療救助資金「一站式」服務報銷經驗,在全國推廣;看就業,從跟著大師學手藝,到各類基地謀就業創業,北川開闢就業扶貧新天地,數千名殘疾人走上自力更生致富路。
  幸福生活照亮前程,災區奔康前景更加廣闊。地震災區也是四川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點區域。奔康路上,不落下一個老鄉。2017年災區貧困縣由18個減少到13個,貧困人口由99.9萬人減少到22.32萬人,減貧人口全部達到國家「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實現「一超六有」。
  幸福生活厚植優勢,災區山川底色綠意盎然。經過生態修復,災區建成林業產業基地面積達1273萬畝,巍峨的山巒重披綠裝。打響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災區重現藍天、碧水、淨土。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汶川、北川、青川等地的生態康養產業蓬勃興起。
  災區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堅固的是學校、最現代化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群眾。調查數據顯示,四川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由2013年的83%上升到2017年的91%。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災區巨變的蓬勃動力。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總體要求和「五個著力」的重點任務,其中一個著力即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個月前,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舉行,堅定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統領四川各項工作,深入研究思考事關治蜀興川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其中一個即是抓好鄉村振興和民生改善。
  人民是最大的依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將在災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發展振興的新徵程中更加燦爛地綻放。
  新生命寓意新未來。震後出生在什邡羅漢寺的108個「羅漢娃」迎來10周歲生日;不久前,震後綿陽第1000個再生育家庭迎接新生命……
  新變化展示新前程。如今,「可樂男孩」薛梟成為成都可口可樂博物館館長;「敬禮娃娃」郎錚已成翩翩少年;舉「感恩牌」的青川孩子已進入醫學院……
  穿越災難,這些美麗面孔,是希望,更是未來;戰勝災難,無數像他們一樣的精彩人生,讓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光輝閃耀。

精神之力——
激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磅礴力量
  5月,來到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的參觀者絡繹不絕。今年以來,這裡已接待超過100萬訪問者。
  走進老縣城遺址,人們在老北川中學的國旗杆下仰望,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步入「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人們在《山川永紀》浮雕牆前駐足,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依舊清晰可見。
  15名空降勇士用過的降落傘、「敬禮娃娃」郎錚被救出時的畫面……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一段段影像,展現著氣壯山河、感天動地的壯麗詩篇。
  山川永紀,精神長存——「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在大地中生根,在時光裡永恆,成為留給中華民族及全世界的寶貴財富。
  一個個堅強的精神地標,挺立在災區大地——在被時間凝固的漢旺鎮大鐘樓下,在震中映秀鎮漩口中學倒塌的教學樓前,在老北川中學唯一留下的國旗杆旁,在一個個廢墟上重新崛起的美好家園,人們追憶、思索,找尋初心,汲取力量。
  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挺直的脊梁中最有韌勁的髓管。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紀念館裡,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技術員曾敬平的目光裡透著堅定。
  這個十年前曾因地震被埋壓3天3夜的年輕人,如今已成為公司的技術骨幹與質量標兵,帶領著更多年輕人為我國核電技術發展貢獻青春和力量。
  涅槃重生的東汽,如今是「華龍一號」主設備主要製造商,掌握著核心科技,鑄造著大國重器。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獨臂英雄」石光武的家裡,又多了一條標語。
  十年來,石光武帶著鄉親們不等不靠、自主重建。如今,他已當了爺爺,卻依舊操持著自己的小賣部,盤算著要在鄉村旅遊振興中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地震中飽受創傷的棗樹村,如今是遠近聞名的美麗村、文明村,人均收入比十年前翻了3倍以上。
  災難遠去,精神不朽。一個人,一個家,一個村,一戶企業,一片土地……在抗擊災難、重建家園、追逐夢想的路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不斷迸發出強大的力量。許許多多的曾敬平、石光武,在中國夢的感召下,前行著,奮鬥著。
  「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弘揚「東汽精神」,無數個四川企業在廢墟中站起,在改革創新中勇立潮頭。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弘揚「兩條標語精神」,災區人民自強奮進,地震傷痛在癒合,災區在發展振興中充滿生機。
  今年4月,泰國公主詩琳通再次到訪北川。與幾年前首次到訪相比,她看到了更多幸福的笑容、堅定的眼神和從容的身姿。她說,在艱難時刻得到檢驗的,是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是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這是留給中國和世界的寶貴財富。
  前行路上,一道道難題都是硬骨頭,一對對矛盾都是必答題——
  蘆山地震、九寨溝地震等自然災害接連突襲,四川百折不撓,奮力奪取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偉大勝利;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四川迎難而上,保持專注發展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全面小康時不我待,四川眾志成城,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前行路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也成為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強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帶領全省各族幹部群眾闖關奪隘:災區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全省新舊動能加速轉換,脫貧攻堅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效……「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中的這句話,標註四川極不平凡的奮鬥歷程,澎湃著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力量。
  這力量,讓夢想起飛。周似會,雅安市名山區公安分局民警,馬嶺鎮餘溝村第一書記。依託分局10個支部、170名黨員的優勢,他把戰友請進村裡,既送溫暖、更送志氣,幫助村民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像他一樣,上萬名第一書記同百姓一起,奮鬥在脫貧攻堅的戰場。
  唐雄,北川縣中醫醫院針灸康復科主任,一個埋壓139小時被救出來的醫生。從前與死神抗爭,如今與病痛作戰,他奔波在社區指導教學,為病患做康復治療。像他一樣,無數黨員幹部紮根基層,服務人民。
  實現夢想的過程,從來不會一帆風順。經歷苦難,經過奮鬥,追夢的意志更堅毅,圓夢的力量更強大。
  勇敢追夢的四川人,奮進在新時代的新徵程——
  曾敬平的願望是中國核電能夠始終佔據世界領先地位,他要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工人的力量;
  石光武立志和鄉親們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讓鄉村成為越來越多城裡人羨慕的地方;
  早日脫貧、不再返貧,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周似會為餘溝村許下的願望;
  唐雄希望用更加精進的醫療技術,造福災區人民。
  新徵程,新起點——黨的十九大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要繼續弘揚抗震精神,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在唐山,總書記殷殷囑託。
  「世界上沒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奮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總書記殷殷囑託。
  不負新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唯有不懈奮鬥。
  4月初,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上,省委書記彭清華強調,「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紮實做好各項工作,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四川重整行裝再出發。
  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中國夢的四川篇章,一定會越繪越美!

振興之道——
既要原地起立,更要發展起跳
  映秀姑娘董梅喜歡唱歌,尤其喜歡唱《坐上火車去拉薩》。她有一個心願:從成都坐著火車回家鄉。
  董梅的夢想可望實現。今春,從都江堰到四姑娘山的「交通+旅遊」山地軌道項目,開始啟動前期工程。
  這條旅遊景觀大道,一頭連著歷史——汶川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第一個鐵路重大項目成灌高鐵;一頭連著未來——整合串聯沿線優質旅遊資源,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品質。
  汶川特大地震後僅一年半時間,通往極重災區的全國首條城際快鐵建成。緊接著,都汶高速、雅康高速、成綿樂高鐵、成蘭鐵路……一條條生命大通道和經濟大通道洞穿崇山峻岭,在巴蜀大地不斷延伸。
  災區的起立起跳,又何止是有形的路。面對突如其來的時代考題,黨中央、國務院迅疾出臺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四川的回答堅定有力:既要原地起立,更要發展起跳。
  汶川特大地震後,四川省委提出「兩個加快」奮鬥目標: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這,成為特殊歷史時期的發展取向。
  黨的十八大以後,省委提出「兩個跨越」奮鬥目標: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從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災區的發展振興,融入加快建設美麗繁榮和諧四川的生動實踐。
  十年間,沿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災區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在推進中,又不斷與黨中央的新要求新目標進行對標優化。
  這是一條全面改革創新之路——最近,綿陽科技城科教創業園區接連迎來兩大具有高含金量的軍民融合項目——桂林航訊科技將建軍民融合聲學風洞和雷射應用產業園及軍民融合航天科技應用技術產業園;中科院科研電商喀斯瑪商城落戶。
  省委、省政府將全面創新改革作為引領四川未來發展的「一號工程」,以成德綿為核心區紮實推進,國務院授權的先行先試任務已完成15項,全國首批推廣的13條經驗涉及我省的有8條,十大軍民融合高新技術基地加快建設,軍民融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去年突破3000億元。
  這是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北川縣連續三年獲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進入全省少數民族「十強縣」行列。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四川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打好汙染防治「三大戰役」,美麗四川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這是一條區域共享合作共興之路——金堂縣淮口鎮成阿工業園內,四川鑫炬新興公司的生產流水線上,一塊塊雲銅,經多道工序處理後,變成光潔閃亮的銅絲。這個由成都和阿壩州共建、面積達10平方公裡的飛地園區已吸引不少企業入駐,成為阿壩州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
  什邡北京、北川山東、青川浙江等合作園區、特色園區蓬勃生長。一批飛地工業園區、產業合作園區、現代農業園區不僅延續著全國人民對災區人民的深情厚誼,更為災區發展振興提供著強大的造血功能。
  十年,災區經濟劃出一條優美的上揚線,與全省GDP增速曲線同步走高。從災區的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到工業、服務產業增加值,再到投資消費、居民收入,均為2008年的3倍左右。從汶川到北川、青川,從西面的茂縣到東面的什邡、綿竹,沿著龍門山脈,曾經遭受重創的38個城鎮,已變成各具魅力的風情小鎮。
  十年,四川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2017年經濟總量達3.698萬億元,居全國第六位、西部第一位。產業結構、動力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之變,帶來四川經濟結構深刻變化……全省上下呈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民生不斷得到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幹部群眾奮發有為的良好局面。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面對特殊衝擊一波接一波,四川始終保持專注發展定力,不斷砥礪探路,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新時代、新起點。新一輪發展振興,災區如何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寄望四川:要增強改革動力,形成產業結構優化、創新活力旺盛、區域布局協調、城鄉發展融合、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的發展新格局。
  燈塔指引方向,核心舉旗定向。牢記囑託,不負厚望,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全省幹部群眾意氣風發。
  感恩奮進中,災區加倍努力,積極踐行。在汶川縣水磨鎮,這個十年前以高能耗、高汙染工業為主導產業的小鎮,如今已變為國家5A級風景區、著名旅遊景點,旅遊業、教育業成為主導產業。
  在北川新縣城,瞄準通航產業發展機遇,一個集研發、製造、運營、培訓、維修、旅遊及航空運動、航空賽事於一體的綿陽(北川)通用航空產業園,正從這裡「起飛」。
  都江堰,正以綠色生態為本底,推動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打造國際生態旅遊名城。
  站在新起點,奮進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災區發展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時代之行——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指引下繼續前進
  汶川繡娘,站上時尚的國際舞臺。5月2日,在汶川縣,中國汶川藏羌繡傳習所創始人楊華珍介紹,「最近在談合作的,是荷蘭梵谷藝術博物館。」十年間,通過她和逾300位災區繡娘的雙手,羌繡從震前自產自銷的日用品,華麗轉型為與星巴克、歐萊雅等國際知名品牌合作的文創產品。
  「最幹」的土地,種出金貴地道的藥材。「都說村頭種點東西太難——喀斯特地貌,水流下去就沒得了。」5月4日,在北川縣北山村,村支部書記李劍蹲在田邊,瞧著地裡挺立的一根根銀杏苗,笑得很開心。十年間,村裡迎難而上、反覆嘗試,最終以流轉土地、招引龍頭企業方式,實現用水不多的銀杏等藥材規模化種植,村民收入翻了近5倍。
  不信邪、不怕難的勁頭,在迎戰災難中深深浸入血脈,歷經歲月沉澱,成為災區乃至四川人民的一種氣質:一種敢於戰勝一切困難的自信!
  這種自信,推動災區浴火重生。十年間,災區從恢復重建的「激情燃燒」,走向發展振興的「持久發力」,全力將「推進災區與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的承諾變為現實。
  這種自信,推動四川披荊斬棘。從汶川特大地震到蘆山強烈地震,再到九寨溝地震,面對災難,四川的應對愈發科學、沉穩。去年11月,地震3個月後,省政府即印發九寨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4個月後,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即審議通過指導恢復重建的綱領性文件。無怪乎專家與媒體感嘆,「九寨溝重建將打造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國際典範」。
  十年,四川站在新時代的起點。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四川亦進入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的關鍵時期,一系列命題接踵而至——
  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發展不足仍是四川最突出的問題。況且災區還有生態環境脆弱、自我發展能力相對不足等自身短板,加速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如何抓好鄉村振興和民生改善?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廣泛存在於災區乃至全省。要破解「三農」難題、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抓好產業興旺這個物質基礎和村民生活富裕這個根本要求,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和能力。
  如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仍是四川最大的政治責任。災區脫貧攻堅任務並不輕鬆。截至去年,汶川特大地震災區貧困縣雖較震前大幅減少,但仍有13個。沒有災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四川的全面小康。
  ……千頭萬緒,匯成時代之問:進入新時代,融入「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起點上的災區如何邁出更加穩健的步伐?治蜀興川事業何以繼往開來?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對災區,總書記強調要在推動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發力,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對四川,總書記提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總體要求和「五個著力」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成為四川改革發展的「定盤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為四川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總書記出題,四川堅定作答。一場「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在全省上下深入開展;治蜀興川「組合拳」,在48.6萬平方公裡土地上延展——
  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川以創新改革激發內生動力。堅持轉型才能更好發展、後發也要高點起步,把全面創新改革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一號工程」。5月初,全省推廣第二批21項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經驗成果;翻開汶川特大地震39個重災縣(市、區)政府工作報告,「綠色」「改革」亦是最頻繁出現的字眼。
  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四川大力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4月初,全面啟動鄉村振興規劃試點工作,為各地鄉村振興探索路徑、提供參考;6個汶川特大地震重災市(州)也各自提出自己的「振興戰略」。
  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川瞄準最困難的群體,扭住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奮戰正酣,全年100萬貧困人口、3500個貧困村、30個貧困縣將脫貧摘帽。
  著力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四川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省市廳級主要領導幹部讀書班舉行的一個月內,三次組織領導幹部集中學習,覆蓋全省所有縣(市、區)主要領導,緊抓「關鍵少數」,加強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
  開放、自信,仍然是貫穿十年的主基調。十年前的四川,堅持開放式救災、開放式重建,集中全國乃至世界智慧,確保重建規劃設計建設的先進性、科學性。十年後的今天,法新社和海外華文媒體團再訪災區,感嘆「開放表露出的,是四川的自信,激發出的則是四川的美好未來。」
  春夏之交,草木在蓬勃生長,舉橫幅「要當空降兵」的什邡小學生程強,當上了黃繼光班班長;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女孩」李月,再次跳起了舞蹈;地震中痛失10位親人的「中國最堅強女警」蔣敏,也翻開了新生活的篇章……
  無情的災難,擋不住生命的頑強。4月24日8時45分,一個女嬰誕生在綿陽市中心醫院,她誕生於北川震後第1000個再生育家庭。這個新生嬰兒的家庭,和無數再生育家庭一樣,必將迎來光明的未來。
  與他們一起迎接光明未來的,是齊心協力的9100萬四川人民,是13億多萬眾一心的中國人民。

相關焦點

  • 汶川作證 中國力量創造人間奇蹟——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0萬戶37萬人無家可歸,最後一戶入住新房用了7年時間;2004年美國紐奧良市颶風災害,造成27萬戶受災,到2010年仍有一半受災居民居無定所。將應對災難與恢復重建分開推進,使得國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災後重建進程緩慢,有的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正因如此,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顯得不同尋常。
  •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免費開放
    5月9日,參觀者在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內參觀。   薛玉斌攝(新華社發)   人民網綿陽5月9日電 (記者王明峰)今天,位於四川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舉行升旗儀式,向在地震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英勇獻身的烈士表達深切思念。這標誌著「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 5.12 汶川地震發生的瞬間被定格,十年後的遺址
    日曆又將要翻到5月12日,距離那場山河破碎、近7萬同胞逝去的大地震已過去整整十年。時光流逝,生活始終要向前,撕裂的傷口會慢慢結痂,疼痛會慢慢減輕。一座因汶川大地震而為人所知的小鎮,因為地處震中,幾乎被完全炸毀。
  • 實拍:記者親臨「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現場
    (攝影:崔麗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給神州大地和華夏兒女帶來了巨大傷痛,同時也激發起全國人民志願奉獻、抗震救災的群情激昂,開啟了中國公益的新時代。值此十年之際,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攜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等9家單位,共同舉辦了「社會力量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活動」。圖為記者親臨「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現場。
  • 不朽的豐碑 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在抗震救災中,中國人民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團結一致的強大力量、可歌可泣的偉大壯舉,鑄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回訪「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漢旺鎮:新居...
    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本組報導將持續至9月。這一期,讓我們和原四川日報記者王沛一起,重返漢旺,感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的奮進力量。
  • 回訪「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漢旺鎮:新居裡 不時傳出陣陣笑聲
    11年前的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來。在那非常時刻,為凝聚共識、提振信心,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報刊發由王沛、陳露耘撰寫的評論員文章《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戰勝特大地震災害》,在全國主流平面媒體中率先發表評論,在危難時刻充分體現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這篇文章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震後9個月,王沛又到地震極重災區綿竹市漢旺鎮,寫下關於弘揚「東汽精神」的系列評論文章。
  • 這張汶川地震照片的五年後與十年後
    地震逃亡是記者拍下的場景。201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陝西歷史博物館西側一家臨街樓體的門口,12歲的屈楚妍和13歲的點點與當年的幼兒園園長重聚。這也是歷史性的一張照片。10年前的今天,汶川地震時,他們被園長趙立從幼兒園救出來,這一瞬間恰好被路過的某記者拍到,這一瞬間的記錄,讓人嬉笑又讓人流淚。
  • 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
    點擊上方「藍字」一起祈福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災難無情,卻也讓生者堅強,有了更好的今天十年了,你現在還好嗎?回望那個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逝者安息,生者奮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芮氏8級特大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記載以來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破壞最為慘重的一次災難,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世人慟哭,舉國同悲。
  • 馮正碧:加強成渝之間合作交流 讓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更具影響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榮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殊榮。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馮正碧說,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包含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遺址,是不可複製的珍貴資源。地震紀念館在發揮教育、宣傳、科研、紀念、展示五大基本功能的同時,加強與重慶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紀念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徐紫菡 一點七公裡環形路上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徐紫菡 一點七公裡環形路上的春節 徐紫菡正在為遊客講解。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裡參觀的人流也少了下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徐紫菡正帶著參觀者進行當天的第六趟講解。走到一處遺址前,見有當地群眾祭拜親人,她調低了擴音器音量。    這已是她在地震遺址度過的第六個春節,一天未休。遺址參觀是一條環形路,有1.7公裡。因為既要講解,又要勸導遊客在遺址內嬉戲打鬧等不文明行為,平均一趟要近1個小時。
  • 「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後 四川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再回眸
    四川在線記者 付真卿今天是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12年來,四川直面多震災的嚴峻形勢,著力提升全省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成功應對處置了2次7級、2次6級和70餘次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事件,奮力奪取了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溝地震等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偉大勝利,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抗震救災的「四川實踐」。
  • 「5·12」汶川地震遇難者家屬到公墓祭奠親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獻花祭奠親人。(攝影: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中國日報汶川5月12日電 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家屬到汶川縣映秀鎮地震遇難者公墓獻花祭奠親人。(編輯:嚴玉潔 潘一僑)「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獻花祭奠親人。
  • ...中國電信四川公司「5.12」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發展紀實
    十年一瞬,曾經滿目瘡痍的「5.12」汶川大地震災區如今已面貌一新,煥發勃勃生機。作為在川央企,十年間,中國電信人發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堅持科學重建、科學發展,奮發有為重建家園,實現了從災難中重建到跨越式發展的奮力拼搏,中國電信在四川的網絡與信息服務能力實現全面飛越。
  • 紀念「汶川地震」十年 這些感人的電影值得一看
    封面新聞訊 (記者杜恩湖)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10周年。而關於汶川地震的感人電影近期也紛紛公映。關於你的所有記憶,此生都註定無法平息…——《致女友:親愛的,對不起,我要和別人結婚了》為紀念汶川地震十周年,這個真實的愛情故事被改編成電影《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並於5月12日在影院上映,把這場虐心的愛情電影搬上大熒幕,讓更多的人感動惋惜的同時,也能懂得好好珍惜身邊的人。
  • 十年前的今天: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夕,全國大部天氣晴
    5月中旬少見的冷空氣乘機挾威馬遜左象限的偏北氣流南下,渡過長江,我國上空只有一條窄窄的雨帶,在長江以南、南嶺和武夷山以北。全國大部天氣晴好,溫度不高不低,正在傳遞奧運火炬的廈門更是晴空萬裡。2008.5.12下午2點雲圖,來自數字颱風網2008年5月12日廈門火炬傳遞現場,中氣愛小編拍攝四川靠青藏高原一線稍微有點特殊。
  • 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後 四川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再回眸
    今天是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12周年,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12年來,四川直面多震災的嚴峻形勢,著力提升全省地震災害綜合防範能力,成功應對處置了2次7級、2次6級和70餘次5級以上破壞性地震事件,奮力奪取了汶川特大地震、蘆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溝地震等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偉大勝利,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地震災害損失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提供了抗震救災的「四川實踐」。
  • 汶川地震十年丨當年的武警戰士蔣傑: 重返汶川 赴一場十年之約
    今年38歲的蔣傑,曾是駐地在祁縣的原武警某部隊的一名戰士,參與汶川救災近兩個月,當年6月下旬離川。2012年轉業到祁縣民政局,現為祁縣軍休所所長。離開汶川的3000多個日日夜夜,任何有關汶川的消息,都能牽扯到他敏感的神經。今年的5月12日,是汶川地震十年紀念日。
  • 紀念汶川地震的電影叫什麼 臨沂的小夥伴可以去看了
    還記得汶川地震嗎?雖然已經過去十年的時間了。那次地震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現在,有一些被拍成了電影,一起去看看紀念汶川地震的電影叫什麼吧。   《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   電影《親愛的,我要和別人結婚了》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為紀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而拍攝的電影。   影片故事由一封曾在網際網路上熱傳的名為《親愛的,對不起,我要去跟別人結婚了》的信件改編而來,原作者李小木也參與了劇本的創作。
  •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臨時閉館 老縣城最深積水1.5米
    四川在線記者 吳楚瞳8月10日18時至11日14時,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主副館所處區域內降雨量高達326毫米,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 降雨近300毫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主館、副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將暫停開放,開放時間另行通知。目前,老縣城遺址北川大酒店處道路積水達1米; 三中心遺址處水位1.5米,老縣城過境道路中斷,車輛無法通行,紀念館主館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