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作證 中國力量創造人間奇蹟——寫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

2020-12-27 央廣網

時間是標註前行步伐的刻度。10年不長,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它只是轉眼一瞬;10年不短,對一個經歷過巨大災難的地方,人們從傷痛中跨越,再向未來出發,每一個步點都刻骨銘心。

每個重要時間節點的背後,都蘊藏著一段歷史,凝聚著一種力量。它不僅告訴我們有著怎樣的過去,也提醒我們,應該怎樣去面對未來。

10年前的那場8級強震,摧毀了千萬人的家園,大地為之哭泣。10年後的今天,重回災區的人們驚嘆於廢墟上繪就的美麗畫卷,驚嘆於那裡的人們臉上的舒心笑容……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自然災害固然造成了錐心的傷害,但也讓我們心手相牽、眾志成城,激勵我們迎難而上、力量倍增。10年,恍若新生。

數據可以為證:三年重建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從災區經濟總量、人均水平,到工業、服務業增加值,再到投資消費、居民收入,2017年均為2008年的3倍左右;10年間,39個重災縣經濟增速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

走過10年,回望10年,此時此刻,人們最想了解的,是透過10年巨變的時間軌跡,其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它對於四川、對於中國乃至對於世界意味著什麼?

10年重建發展,10年奮鬥歷程,不僅使災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而且為人類社會有力有效應對巨大自然災害提供了四川經驗、中國方案。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人類自誕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與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共存。海嘯、火山、洪水、地震……正是在這種戰天鬥地中,人類得以生息繁衍,人類社會得以不斷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同自然災害抗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恆課題。」

不向災害低頭,方能跨越災難。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就會發現,從古至今,中華民族在與自然災害的抗爭中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光輝詩篇。同樣與巴蜀大地結緣的「李冰治水」,成為了順應自然、治理水患的千古名篇,成就了享譽世界、澤被後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面對全人類的共同難題、共同挑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應對之策、重生之路,無疑是超越國家、地區界限的,理應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財富。

當我們把時針撥回到10年前的那一刻:一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強震猝然來襲,震慟中國。它同時也將一場大考擺在了我們面前。如何爭分奪秒用好搶險救人的「黃金72小時」?怎樣面對規模空前、難度空前的恢復重建「世界性難題」?世界在看著中國,人類社會在看著我們。

10年,這是一段不斷積小勝為大勝的歷程。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兄弟省市和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下,災區人民頑強拼搏、感恩奮進,在時間的年輪中,深深銘刻下從災難走向勝利的永恆印記;在大考的試卷上,激情書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壯麗篇章。

我們同樣可以把目光投向遠方。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0萬戶37萬人無家可歸,最後一戶入住新房用了7年時間;2004年美國紐奧良市颶風災害,造成27萬戶受災,到2010年仍有一半受災居民居無定所。將應對災難與恢復重建分開推進,使得國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災後重建進程緩慢,有的長達十年甚至數十年。

正因如此,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的巨大成就顯得不同尋常。「四川政府不僅僅是重新修幾所房屋,而是把未來二三十年後,當地的經濟發展、群眾的經濟收入全部統籌考慮其中。」聯合國計劃署南南合作項目專家贊得利卡·威利森如此讚嘆。他認為,四川的災後重建與發展給全世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背景下,從為世界防災減災事業探尋有效應對辦法的意義上說,汶川,既是中國的汶川,也是世界的汶川。

這是中國力量的核心源頭,10年重建發展有力回答了巨災之後的「堅強領導之問」。

災難來臨,猝不及防之間,有這樣一句話讓人震撼:黨員幹部留下,同學們先走。

災難面前,舍小家為大家,有這樣一個群體讓人銘記:生死一線之間,哪裡有危險哪裡就有共產黨員,關鍵時刻「豁」得出去;恢復重建之時,哪裡急難險重哪裡就有共產黨員,始終奮戰在災後重建的最前沿。

國之興也,視民如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而大難巨災面前,則是檢驗廣大黨員幹部是否胸懷這顆初心的試金石。測試的結果就是:災難當前,黨心民心,心心相印;災害突臨,黨群幹群,生死相依。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災區,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個個身影、一次次行動,是活生生的現實。這讓日本記者大越武震驚不已,「正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下,中國各地同舟共濟,擰成一股繩,地震災區才得以迅速重建」。

汶川10年,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再次證明了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最具說服力的證據之一,就是從汶川地震發生那一刻起,「黨的領導」就是具體的、形象的、無處不在的,帶領著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史詩般的偉大抗爭、偉大救援和偉大重建。

一個個時間刻度,清晰地記錄下一個執政黨對災情的關注、對人民的關心、對社會的責任。第一時間,中央領導親臨一線,現場指揮,確保了災區人心穩定;第一時間,黨中央科學決策,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第一時間,黨中央、國務院啟動災後重建,出臺重建條例,印發總體規劃,為恢復重建清晰勾畫了科學、法治、陽光的軌道……在人們記憶中,無論是搶險救援的危急關頭,還是災後重建的關鍵時刻、發展振興的重要節點,中南海始終與汶川零距離,成為我們穿越災難、崛起危難的「主心骨」和「定盤星」。

事實已經證明,正是有了黨的堅強領導,才有如此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如此高效的統籌協調能力,也才有了從搶險救援、過渡安置到恢復重建、發展振興的一個個「汶川奇蹟」;正是有了廣大黨員幹部的身先士卒、率先垂範,才立起了一面面旗幟、一個個標杆,也才在最短時間內凝聚起了災區群眾克難而進的必勝信念。

這是中國奇蹟的決定因素,10年重建發展有力回答了巨災之後的「制度保障之問」。

北川新縣城。永昌大道兩旁,行政服務中心、商業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醫院、學校一應俱全。夕陽西下,北川人三三兩兩在安昌河畔、禹王橋邊散步、品茗;巴拿恰商業街廣場上,成群結隊的人們跳起羌族舞蹈。新北川的生活,祥和而愜意。

縣城異址重建,平地起座新城。北川重建創造的奇蹟,讓世界刮目相看。也讓人們猜測,奇蹟背後的「魔力」到底來自哪裡?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做的縣城總體規劃,山東省援建的永昌大道,中國僑聯募捐興建的北川中學……各不相同的援助主體背後,是一個共同的主題:社會總動員,全國一盤棋。而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越性所在。

有國外媒體報導,汶川災後恢復重建讓世界看到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活力與能量,大規模動員社會和政府資源,大力度協調和調配市場資源,形成了握指成拳的強大合力。

廣東-汶川,山東-北川,浙江-青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來自中東部地區的19個省市與地震重災縣結成對子,實行對口支援。不講條件、不計代價,一切為了災區人民需要,一切為了災後恢復重建。一省幫一重災縣,這一制度創新,是我國抗災救災史上的第一次。

「首都標準」「山東情誼」「廣東速度」「上海質量」……這些特定名詞的背後,是對口支援省市高度負責精神的生動體現,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結出的豐碩果實。

「見微知著,守正待時」。災後重建中,災區「讀秒」般的巨變,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偉力,向世界展示了面對自然災害如何聚力應對的中國樣本。

這是中國氣質的深厚根基,10年重建發展有力回答了巨災之後的「精神動力之問」。

一個國家的繁榮,離不開人民的奮鬥;一個民族的強盛,離不開精神的支撐。

「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在今年3月結束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偉大民族精神的深刻闡述,不禁讓人聯想到汶川地震中那座閃亮的精神豐碑——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10年前青川受災群眾掛出的這兩幅標語,喊出了災區群眾自力更生、重建家園,決不向命運低頭的精氣神。

回望10年重建發展路,無論是血與火的搶險救災,還是急與難的災後重建,風雨兼程中,總有一個個故事讓人淚流滿面,總有一個個人物讓人感動不已——

地震連著特大泥石流,北川開坪鄉生豬養殖戶龔興蘭一次次遭遇打擊,又一次次擦乾眼淚。支撐她的,是「只要人還在,就決不放棄,就一定堅持」的堅定信念。在汶川、在綿竹、在什邡……像龔興蘭一樣失去家園的普通群眾還有很多很多,他們沒有抱怨,都選擇了「一切從頭再來」!

正是有了千千萬萬個龔興蘭,「在同特大地震災害的艱苦搏鬥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

事實上,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並非憑空而來,它源自中華民族精神,是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災中的嶄新結晶,是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在抗震救災中的集中體現。它與我們這個時代的其他精神基座一起,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慘烈天災不可怕,危難逆境不可怕……因為有了這股精神的力量,我們就能瀕絕境而不垮,臨狂瀾而不倒。

這是中國速度的強大引擎,10年重建發展有力回答了巨災之後的「方法路徑之問」。

10年重建發展,災區新貌讓無數人為之感嘆,也讓無數人苦苦思索:「中國所掌握的,是怎樣一把打開重建勝利之門的金鑰匙?」

某種程度而言,透過那寬闊的街道、漂亮的民居、堅固的校舍,人們更關心的,是這些成就背後的制度創新和科學方法。

10年重建發展,強化頂層設計、注重依法依規、充分發動群眾,使災後重建有著清晰的方向和目標。

震後僅一個月,國務院即出臺《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方案》,使全國近2/3的省市迅速行動起來,加入到對災區的重建幫扶之中。國務院印發的重建總體規劃,明確了重建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重建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稅費優惠、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可謂乾貨滿滿。從迅速出臺恢復重建指導意見到迅速調整預算、迅速進行立法……黨和國家的一系列「頂層設計」,為恢復重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保障。

10年重建發展,強調民生優先、關注精神家園,使災後重建的過程成為凝聚人心民意、形成最大公約數的過程。

從「百日攻堅」儘快完成過渡安置,到強調重建工作住房優先;從制定優惠政策關懷「三孤」人員,到引入心理幫扶做好疏導撫慰;從幫助災區群眾再就業,到完善再生育服務措施……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災區各級黨委、政府視重建為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民生建設的「短板」在重建中不斷「拉長」。

10年重建發展,堅持尊重科學、樹立創新理念,使災後重建過程中的各種難題被一一破解。

以對黨、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堅持全域全程、開門開放、突出特色搞規劃,用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趨勢,高起點謀劃災區經濟轉型、跨越發展之路,用科學理念護航科學重建。正因於此,昔日工廠密布的汶川映秀鎮,通過災後重建大力發展旅遊服務業,來了一次由「重」變「輕」的華麗轉身。

說一千、道一萬,重建「金鑰匙」歸根結底在於「創新」二字。不墨守成規、不固守舊制,以新理念、新思維為引領,走一條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科學發展的探索之路、創新之路、自強之路,這是汶川地震災區交出的時代答卷。

災後重建與發展,包含著短期重建與長久發展兩個階段。如今,重建已畫上句號,而發展的道路,正向遠方不斷延伸。

發展,是時代的永恆主題。4月的一天,我們站在汶川縣蘿蔔寨前,陽光下,遠處雪山皚皚,眼前山花爛漫,身後是羌寨新居,有著如水墨畫一般的清新明麗。

10年過去,如同眼前的蘿蔔寨,整個災區早已煥然一新,處處洋溢著新生的氣息。通過重建與發展的有機銜接、無縫對接,災區已實現從頑強挺立到充滿活力的歷史性嬗變。

重建或有窮期,發展永無止境。透過浴火重生的喜悅,以更高要求、更高標準來審視,我們會發現,昔日的地震重災區,往往地處集中連片貧困地區,同時也是生態脆弱區、產業貧乏區。穿越災難的人們,面臨著擺脫貧困的新挑戰。

因此,災區重建與發展,絕不是簡單的原地起立,而要為災區脫貧攻堅、轉型升級來一次「重新定位」「重新校準」,為災區可持續發展夯基蓄勢、培土奠基。

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發展振興考題,是如何乘勢而上、創造新的奇蹟。

答案在哪裡?就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裡。今年春節前夕,總書記專門來到他一直牽掛的汶川地震災區,看望慰問災區幹部群眾。總書記強調,災後恢復重建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要在推動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繼續發力,把人民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這是激勵更是鞭策,這是號令更是指引。

——再啟航,立足新時代,開啟新徵程,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奮力推進災區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再啟航,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確保災區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再啟航,堅決破除「盆地意識」和固化思維,樹立全域思維和全局視野,進一步推動災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災區的發展與四川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同頻共振。

在地震災區,「震生」是一個帶給人希望的名字。就在今年5月12日前夕,北川震後第1000個再生育家庭喜獲女嬰。一個新的生命,給一個家庭帶來新的生活、新的希望。

2008-2018,汶川。10年白駒過隙,10年波瀾壯闊。

壯哉汶川,在一片瓦礫中重建家園,爭分奪秒,連續奮戰。

壯哉中國,在地震廢墟上創造奇蹟,艱辛探路,鳳凰涅槃。

誠然,10年前那場慘烈的地震,在中國大地上劃下一道深深的傷痕。正是透過地震撕裂的這個傷口,在全世界目光的聚焦之下,人們得以重新認識中國,重新審視中華民族偉大、堅強、自信的精神脈絡,窺見「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奧秘,解析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欣欣向榮的真諦。

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馬蹄疾。此時此刻,在我們的前方,已有新的前進目標,也有新的雪山草地。

讓我們再上徵程,向著新的偉大勝利出發。(蜀平)

相關焦點

  • 實拍:記者親臨「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現場
    (攝影:崔麗麗)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給神州大地和華夏兒女帶來了巨大傷痛,同時也激發起全國人民志願奉獻、抗震救災的群情激昂,開啟了中國公益的新時代。值此十年之際,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攜手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等9家單位,共同舉辦了「社會力量參與汶川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活動」。圖為記者親臨「512」汶川特大地震遺址現場。
  • 偉大時代鑄就不朽豐碑——「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啟示錄
    偉大時代鑄就不朽豐碑——「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年啟示錄 四月二十二日,鳥瞰北川新縣城。振興之道●既要原地起立,更要發展起跳時代之行●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指引下繼續前進□本報記者張宏平張守帥鍾振宇吳憂羅向明熊筱偉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8.0級特大地震猝然襲擊汶川,災難肆虐處,10多萬平方公裡山河破碎,滿目瘡痍。
  •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免費開放
    5月9日,參觀者在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內參觀。   薛玉斌攝(新華社發)   人民網綿陽5月9日電 (記者王明峰)今天,位於四川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舉行升旗儀式,向在地震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中英勇獻身的烈士表達深切思念。這標誌著「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
  • 回訪「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漢旺鎮:新居裡 不時傳出陣陣笑聲
    11年前的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來。在那非常時刻,為凝聚共識、提振信心,2008年5月13日,四川日報刊發由王沛、陳露耘撰寫的評論員文章《萬眾一心 眾志成城 戰勝特大地震災害》,在全國主流平面媒體中率先發表評論,在危難時刻充分體現黨報的輿論引導能力。這篇文章獲得第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震後9個月,王沛又到地震極重災區綿竹市漢旺鎮,寫下關於弘揚「東汽精神」的系列評論文章。
  • 汶川地震周年祭_中國網
    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一周年的特殊時刻,讓我們記住悲傷,重新上路。震區加油!四川加油!中國加油!17:28:20  中國網:中國160多位駐外使節今日將從他們所在的160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向中國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5·12信箱寄出由他們親筆題詞和籤名、並加蓋當地郵局5月12日郵戳的紀念實寄封,以銘記一年前的12日發生的舉世震驚、給我國帶來巨大生命財產損失的特大地震。
  • 馮正碧:加強成渝之間合作交流 讓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更具影響力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榮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新地標殊榮。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馮正碧說,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包含有世界上最大的地震遺址,是不可複製的珍貴資源。地震紀念館在發揮教育、宣傳、科研、紀念、展示五大基本功能的同時,加強與重慶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紀念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回訪「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漢旺鎮:新居...
    這一期,讓我們和原四川日報記者王沛一起,重返漢旺,感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區的奮進力量。【我們的70年·舊聞新識】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特大地震發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場地震。
  • 「5·12」汶川地震遇難者家屬到公墓祭奠親人
    「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獻花祭奠親人。(攝影: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中國日報汶川5月12日電 5月12日,「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家屬到汶川縣映秀鎮地震遇難者公墓獻花祭奠親人。(編輯:嚴玉潔 潘一僑)「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難者獻花祭奠親人。
  • 在京臺商走進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抗震精神
    北京日報客戶端訊(記者武紅利)今天,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組織的「2020年在京臺商凝心匯」參訪團走進四川省綿陽市北川地震遺址區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感受兩岸同胞在抗震救災過程中守望相助、血濃於水的抗震精神。
  • 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
    點擊上方「藍字」一起祈福紀念「512汶川地震」12周年災難無情,卻也讓生者堅強,有了更好的今天十年了,你現在還好嗎?回望那個場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逝者安息,生者奮發!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芮氏8級特大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造成69227人遇難、17923人失蹤,374643人受傷。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也是四川有史記載以來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破壞最為慘重的一次災難,這就是2008年「5·12」汶川8.0級特大地震。世人慟哭,舉國同悲。
  • 汶川地震12周年:遙憶悲傷 致敬堅強與重生
    正文 來源:荊州電視臺 時間:2020-05-12 16:35荊州新聞網消息(記者陳明陽 覃茜)今天是5·12汶川地震12周年,12年前的那場驚天動地的災難,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危難時刻,各方救援力量全力投入到抗震救災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 5.12 汶川地震發生的瞬間被定格,十年後的遺址
    日曆又將要翻到5月12日,距離那場山河破碎、近7萬同胞逝去的大地震已過去整整十年。時光流逝,生活始終要向前,撕裂的傷口會慢慢結痂,疼痛會慢慢減輕。一座因汶川大地震而為人所知的小鎮,因為地處震中,幾乎被完全炸毀。
  •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徐紫菡 一點七公裡環形路上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徐紫菡 一點七公裡環形路上的春節 徐紫菡正在為遊客講解。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裡參觀的人流也少了下來。「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徐紫菡正帶著參觀者進行當天的第六趟講解。走到一處遺址前,見有當地群眾祭拜親人,她調低了擴音器音量。    這已是她在地震遺址度過的第六個春節,一天未休。遺址參觀是一條環形路,有1.7公裡。因為既要講解,又要勸導遊客在遺址內嬉戲打鬧等不文明行為,平均一趟要近1個小時。
  • 汶川地震祭:打開塵封12年的影像
    5·12是個特別的日子,它是護士節、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5·12更為特殊,它還是汶川地震12年祭。2008年,在四川地震發生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乘上幾經更改起飛時間的飛機,趕赴災區都江堰。幾經周折,記者終於到達汶川地震災區,拍攝和記錄了那場人間災難。12年過去了!我們再次打開塵封的記憶,回看那些殘酷的歷史鏡頭,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 十年前的今天:512汶川特大地震前夕,全國大部天氣晴
    2008年5月2日,孟加拉灣熱帶氣旋納爾吉斯登陸緬甸,並直接經過緬甸最大城市仰光,造成十多萬人死亡失蹤NASA照片顯示,納爾吉斯掀起巨大的風暴潮,將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人口密集的大片土地淹沒。5月12日上午衛星雲圖,來自cwb因此在那一天,熱帶海洋上的水汽與我國無關。
  • 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祭:曾經讓我們淚流滿面的照片
    10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近7萬人遇難,一段10年過去依然會感到傷痛的記憶。無法釋懷生命逝去的悲傷,不會忘記互相鼓勵、相攜前行的堅強,還有廢墟上重新站立的新生。汶川地震10周年,悼念,祝福。
  • 汶川旅遊:恢復重建中上臺階獲新生
    汶川水磨古鎮、汶川映秀5.12紀念地、汶川大禹文化旅遊區等四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4月25日,記者走進「5.12」特大地震震中汶川縣,感受到震區恢復重建帶來的巨大變化,見證了汶川在廢墟之上迅速崛起的人間奇蹟。  震中映秀鎮,引進麗江「一米陽光」開發旅遊  從山上峽谷中奔流而下的漁子溪水,衝擊河底的巨石發出很大的聲響,左岸充滿濃鬱民族風情的小鎮正笑迎八方來客。剛到映秀鎮,記者真的不敢想像,三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廢墟,如今人流如織,花團錦簇。
  • 紀念5·12汶川大地震11周年 跟著這些電影緬懷逝者
    1905電影網訊201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中國四川汶川爆發芮氏8級大地震,近7萬人遇難,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人民至上》(2009年)大型文獻紀錄電影《人民至上》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時全景式的回顧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發生、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全過程,記錄了大災面前中國人民的堅強信心和無私大愛,以及湧現出來的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感人場景。
  •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臨時閉館 老縣城最深積水1.5米
    四川在線記者 吳楚瞳8月10日18時至11日14時,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主副館所處區域內降雨量高達326毫米,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區 降雨近300毫米。受持續強降雨影響,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主館、副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將暫停開放,開放時間另行通知。目前,老縣城遺址北川大酒店處道路積水達1米; 三中心遺址處水位1.5米,老縣城過境道路中斷,車輛無法通行,紀念館主館滲水。
  • 回顧:「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感人照片,最後一張讓人淚奔
    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省汶川地區突生8.0級特大地震。地震使原本秀美的山川河流瞬間變為廢墟,讓無數幸福家庭頓失親人。地震強大的破壞力震驚了世人,更把全中國人民的心都緊緊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