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業NEO100 | 不止「生娃」的和睦家即將20歲,美國女創始人已...

2020-12-23 36kr

採訪 | 楊軒、李秀芝

即將開業滿20周年的和睦家醫院和它的創始人李碧菁,毫無疑問都是非常有故事的。

回到1997年,香港回歸,北京只修到三環路,BAT都沒成立……但那年的8月,中國卻出現了第一家國際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創始人是外國人,還是女性。

我們對和睦家和李碧菁有太多疑問:在當時基礎設施、醫療體制、文化觀念都不健全和完善的中國,一個外國姑娘如何能夠開創一家國際醫院?她經歷過怎樣的困難?又是如何克服的?這家醫院開業後,究竟給中國和中國的百姓帶來了什麼影響?在下一個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它和它的主人還將何去何去?……

在和睦家20周年前夕,我們終於和李碧菁面對面地聊了一次。

坐在辦公桌對面的她,並不像地道的外國人——雖然仍然夾雜著外國腔調,但中文說得尚算流利,還時不時地帶點北京的兒化音。哦對了, 她上個月在微信朋友圈宣布獲得了中國的永久居留證,這距離她24歲第一次來中國,已經38年。

李碧菁也不像女強人,有著看起來樸實的著裝和讓人覺得親近的交流方式——儘管她所創辦的、和睦家的母公司美中互利(1981年成立,最初的主營業務是面向中國的醫院引進國外先進的醫療器械和技術)1994年就在納斯達克上市了,2014年又以3.69億美元的交易額進行了私有化退市,買方財團包括中國醫藥投資集團復星醫藥、國際私募股權基金TPG(德太投資集團)等。

當然,關於李碧菁對醫療本身的思考,我們也有很多想知道的。

截止目前,和睦家已經在北京、上海、天津、青島興建了4家綜合醫院,衛星(社區)診所15家,專科醫院1家,另有4家綜合醫院正處於興建中。同時,和睦家擁有來自全世界25個國家和地區500人左右的全職醫生,以心血管病專家胡大一教授、神經外科專家凌鋒教授等多位國內頂級專家領銜的顧問團隊以及800多人的高級護理團隊。

(北京和睦家醫院外景)

以下是訪談部分,經過36氪編輯整理:

會感到frustrated,但從沒想放棄過

36氪:回顧這20年,您有沒有整體性的感受?這是一段怎麼樣的經歷?

李碧菁:和睦家開業馬上20年。不過我們忙這個事情,已經有二十七八年了。啟動第一家外資醫院並不簡單,需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從人生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想到你覺得應該要做的事情,就大膽地去做,盡最大的努力。別聽別人說——「這是一件做不到的事情」。

36氪:很多人跟您說「這是一件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嗎?

李碧菁:是的,尤其開始的時候。跟誰提這個想法,對方似乎都會說「那怎麼可能,外資為什麼會對中國的醫療感興趣?」

36氪:這些反對的聲音來自於哪裡,中國還是外國?

李碧菁:做這件事情,首先要得到政府的同意。很多中國朋友也好,外國朋友也好,都覺得很難。

36氪:當時蓋了180多個公章,和睦家才被批准建立?

李碧菁:這是後來。從我們1991年開始考慮這件事情,到可以開始跑這些公章的話,大概還有三四年的時間。不斷地找人,看誰會支持我們做。誰不笑我們,就繼續談。

36氪:這些人是怎麼找的呢?

李碧菁:我們在做醫院之前,已經在醫療界包括衛生部等各個醫療系統,認識了很多人。

36氪:這三四年時間裡,您沒想過「可能不行」,就放棄嗎?

李碧菁:沒考慮過放棄,有些事情就需要堅持才能做到。只是也有感到frustrated(沮喪)的時候,因為碰到了這樣那樣的挑戰。

36氪:當您感到frustrated的時候,如何渡過?

李碧菁:如果你做的事情是好的,總會有人支持。這時候,你就會受到鼓勵。

36氪:您最終遇到了誰,覺得您這個idea很好,願意幫您?

李碧菁:我認識一個剛從美國回來的醫學教授。他在訴苦:美國有值得學的東西,在公立系統實行比較難。他自己也感到frustrated,在考慮是否要回美國。我覺得這個人也許能夠接受我的想法。我對他說,「你先別走,我們有想法開一家醫院,把你的期望在中國實現」。這個醫生感到很高興,後來也給我介紹了一些思想比較開放的政府官員,(我們)也是這麼開始得到支持的。

36氪:有沒有一開始覺得您的想法很好笑,後來又改變主意的人?

李碧菁:我們第一次認識當時的北京市衛生局(已與計生委合併為衛計委)局長,是醫院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很高興地告訴他:「你知道嗎,我們在北京蓋了一家國際標準的醫院」。沒想到他特別兇地說,「誰讓你蓋的?我沒有批准你蓋,我可以讓你開不了。」我一下子就特別害怕了,他確實可以讓我們開不了。但我們已經投資了很多錢,做了很多工作。

後來我意識到,我們沒有跟當地政府做足夠多的溝通,一直對接的是中央政府。之後我請他到我們醫院檢查工作,他改變了對我們的看法——他覺得非常自豪,在他的管轄範圍內有這樣好的醫院,還可以藉此提高對公立醫院的要求。那個人在美國待過,對我們的辦醫理念比較容易接受。

那時開外資醫院,好像是需要中央衛生部、經貿部的批准。我們以為拿到這些批准後,就沒問題了。誰知,開業執照需要當地政府發放。我們沒有做過這樣的事情,也不知道該走什麼樣的流程。走沒人走過的路,總是會反覆「走錯一點,回來」。

36氪:有沒有跟政府打交道的技巧,可以總結?

李碧菁:在我的經驗裡面,大部分政府官員,尤其是醫療衛生部門,都願意做好事兒,提高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如果你也有同一個目標的話,要經常跟他們溝通。而不是你需要他的時候,才跟他溝通。

而且,別看按現有的規定不能怎麼做,沒關係。說不定經常跟他們溝通,你的意見可能會被採納。我們的一些新概念和好主意,就被政府採納過。這真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不僅做一個成功的企業,還去推動一些人的想法,甚至整個民營醫療環境的改變。

36氪:您的什麼建議曾被政府採納過?

李碧菁:比如說,原來生孩子,按規定要跟生產線一樣。待產去待產室,快生的時候產房,恢復又在病房,因為不同區域有不同的衛生要求等等(之類的說法)。我們開第一家醫院的時候,就想做以家庭為中心的一體化病房,從待產到恢復都在一個地方完成,方便產婦和家人。跟有關部門介紹了這麼做的好處之後,就被接受了。我們做了以後,別的醫院也能這麼學,這麼做了。

(和睦家醫院的病房)

保持原則,始終為患者考慮

36氪:開第一家醫院的時候,除了政府的允許,對您來說特別難的事情是什麼?

李碧菁:說服好醫生到我們醫院工作。我們一開始就想搭配外國醫生和中國醫生,做跟公立醫院很不一樣的事情。那個時候要說服外國醫生或海歸醫生,到地球的另一邊、沒有高端民營醫院的地方來做我們的試驗,很難。中國醫生一直很享受有保障的「大鍋飯」,說服他們同樣很難。

36氪:您是怎麼說服他們的呢?

李碧菁:費了很多口水。要給他們策劃一個美麗的未來,同時要說我們做這個事情的重要性——「也許會對中國的醫改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醫療總監孫芾,原來是北京醫院檢驗科副主任。北京和睦家醫院剛創立的時候,我本人和其他高管大概花了10個月的時間去說服她加盟,同時還跟她的父親談過。

36氪:您有做過一些很艱難的選擇嗎?

李碧菁:我覺得做選擇都是很輕鬆的,「保持原則、始終為患者考慮」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總是想著做什麼利潤會高點,那一切都完蛋了。醫生為了追求利潤,看一個病人就做一個手術,這肯定是不對的,不能要這樣的醫生。我們醫院對於醫生的用藥也都是有監督機制的,每個月醫療總監會檢查醫生的開藥情況。有醫生使用抗生素多到不合理的話,我們就會調查他。

一切醫療決定都要遵守循證醫療,不可以把開刀或開藥作為賺錢的手段。遺憾的是,這樣的行為在有些醫院很普遍。

36氪:你們因為這樣的原則開除過醫生嗎?

李碧菁:有。我不會說更多了。

36氪:這樣的例子多嗎?

李碧菁:不多,多就不得了。看到違規的情況,我們隨時會開除。

36氪:在堅持這些原則的時候,有人給你施加過壓力嗎?

李碧菁:誰好意思這麼做呢?

36氪:來和睦家工作的醫生,有什麼共同特點嗎?

李碧菁:有學問、有經驗、有激情。他們很珍惜在和睦家擁有的臨床機會和工作環境,允許他們花很多時間和患者有很深的溝通,想清楚怎麼幫助患者保持或者恢復健康,而不是到和睦家可以賺更多的錢。當然,我們希望給醫生的回報,跟他原來在公立系統裡拿回來的收入一樣多,而且是足夠有尊嚴的。他們在原來的公立系統裡有各種各樣的收入,有的上稅,有的不上稅。到這兒以後,都會是合法的收入,該上稅的都會上稅。

36氪:你們對醫生有什麼要求嗎?

李碧菁:我們比較喜歡在外國執業過的醫生,有過這個(國際辦醫)概念,對新的環境更容易適應。如果懂中英雙語,就更好了。畢竟我們這兒是國際醫院,有很多國際患者,也方便參加國際學術會。

36氪:有醫生主動離開過和睦家嗎?您對此是什麼態度?

李碧菁:如果是好醫生,我肯定不願意他離開。一些醫院投資者為了得到在和睦家待過的員工,包括經理和醫生護士,願意出很高的價格(挖人)。有一部分人去了,也有一部分去完還回來。因為到一個已經20年的成熟平臺工作,跟到一個沒什麼經驗的平臺工作不一樣。而且很多醫院投資者是房地產公司,在回報上有很高的期望值。有的人去了之後,覺得不現實,或者不可持續。

36氪:一些醫生願意留在體制內,可能還因為有科研和職稱評定的需求,和睦家怎麼滿足?

李碧菁:和睦家的職稱評定是沒有問題的。我們認識到,有很多非常好的醫生只是熱愛臨床工作,不一定要做科研。我們也很喜歡這樣的醫生。隨著我們的發展,也希望有較強的臨床創新能力,需要一些願意做科研的醫生。因此,我們也鼓勵醫生做科研工作,但不強迫。北京和睦家醫院已經申請,並很快就可以拿到臨床試驗的資質了。

36氪:和睦家是一家有教學性質的醫院嗎?

李碧菁:我們已經開展很多培訓,包括三年全科醫生培訓、一年臨床心理培訓,以及急診科、藥劑師、護士培訓等。我們上海和睦家醫院,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培訓基地。在北京,我們跟首都醫科大學也有很多教學上的合作。下一步,我們希望在中國開一所美國式醫科大學。它非常有意思,和我們剛開始想開醫院一樣是值得做的事情。

(和睦家部分醫療團隊)

只能生娃?「我們是綜合醫療生態!」

36氪:和睦家醫院最初的定價模型是怎樣的?

李碧菁:定價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市場接受度。

我們當時開國際醫院的原因之一,是知道在中國的外國人有這個需求,包括我自己也有切身體會——出於就醫環境、治療理念、安全性等因素,生了病只能回國或者去香港,很不方便。而這些外國人一般有保險,我們就根據保險公司能接受的價位定的價。

最初我們的患者以外國人為主,現在70%都是中國人。20年過去,我們也沒有漲很多的價,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有商業保險了。對於他們而言,去和睦家看病,相比穿的衣服、開的車、休假旅行,並不算最貴的。

36氪:有報導稱,北京和睦家醫院開業兩年就盈利平衡了?

李碧菁:現金流是拉平的,但不包括我們的投資。能把現金流拉平,也許是因為我們從非常小的規模開始——30多張床位,10幾名醫生,30多位護士。

36氪:那您有過盈利的壓力嗎?

李碧菁:如果是講到醫療的話,你別追求快,容易走錯路。醫療,包括和睦家,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市場對於品牌的信任度。為了省錢,而不去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減少病人和護士的比例,買一些便宜的器材,不做好員工培訓,或者過度用藥,都是很危險的行為。

36氪:青島和睦家醫院是中國首家拿到醫保資質的外資醫院,為什麼它可以?其他地方的和睦家醫院是不是也快了?

李碧菁:第一個問題,因為這是合理的事情。中國人和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每個月有給社保基金付一定的錢。我們公司交得還比較高,平均每名員工一年差不多兩萬多塊錢,卻只能去指定的醫院就醫和報銷。包括我們自己的員工,也不能在我們自己的醫院用醫保(不合理)。當然,我們的收費比較高,但我們只要求「在公立醫院能報銷多少,在和睦家就能報銷多少」。這樣的話,不是政府出的錢更多了,而是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往哪就醫而已。而且,在這種公平競爭機制下,可以推動醫院提供更好的服務。

我相信,不久我們的廣州醫院開業以後,很快也能和青島一樣擁有醫保資質。

36氪:和睦家的產科這麼出名,有沒有想過複製到其他科室?

李碧菁:中國人最早肯到我們醫院來的主要原因,的確是生孩子。可以享受到不一樣的就醫體驗,而且費用是計劃好的、一次性的。同時有一些名人來生孩子,帶來了產科的明星效應。這樣的話,更多的中國婦女就知道了。現在,她們大多已經步入中年,孩子最大的也有20歲了,父母有的已經患上了高血壓甚至更嚴重的問題,但有了疾病基本都來和睦家。

實際上,我們目前婦產科和兒科佔全部業務量的比例不到1/3,其他如消化科、癌症治療已經比較發達,配備了非常現代化的設備。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有這方面的服務,我們還經常利用網際網路進行了手術直播。

所以,我們100%不是婦兒專科醫院,而是綜合醫療生態。一些新的投資者偏好專科醫院,比如產科、兒科、眼科、美容等。但我們的思想是,人是一個整體。不能說你的眼睛有問題,光眼科就能解決,說不定跟糖尿病也有關。產婦易得高血壓,這也不只是產科的問題。系統化地對待病人,是我們最珍惜的東西。除了醫院,我們還開了很多幫助病人預防保健的社區診所,以及癌症治療中心、康復醫院等,這樣才能進行連續性地服務。

(和睦家醫院的兒科醫生與小朋友)

36氪:復星醫藥投過很多別的醫院,有沒有將和睦家的模式複製到它們身上?

李碧菁:據我了解,它投資的其他醫院大多與「高端、國際化」的和睦家定位不同。而且,任何醫院的發展很難靠簡單複製別人的模式而獲得成功。不過,我們在一起互相借鑑和交流很多。

36氪:那復星醫藥與和睦家給各自帶來了什麼好處?

李碧菁:復星及復星醫藥有著豐富的產業資源,比如達文西機器人、保險等都已應用於和睦家醫療。如果看復星集團的投資布局的話,也是很有意思的。它除了投資醫院外,其他標的的目標市場跟我們非常相似,比如Silver Cross(進口嬰兒推車品牌)、寶寶樹(母嬰社區)等,可以有很多業務協同。

36氪:據說你們每新開一家醫院,復星醫藥也會幫忙?比如聯絡當地政府或投資者?

李碧菁:作為大股東,它對我們方方面面都很支持,但不能說那麼具體。

下一個20年,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36氪:和睦家它發展了20年,有沒有劃分不同的發展階段?

李碧菁:從在北京開醫院到開社區診所、康復醫院等一系列服務,形成一個服務閉環,這是和睦家的第一個階段。2005到上海開了第二家醫院,和睦家變成一家連鎖醫院集團,是第二階段。這個做好了,我們更有自信,膽子就大了,就複製這個模式到天津、廣州等一線城市。在第三階段,我們有了新的計劃,開始跟更多二線城市的投資者合作開設醫院。

36氪:和睦家如何能夠實現在全國的複製?

李碧菁:第一,我們的醫療體系已經比較成熟了,包括規章制度、服務方式等。第二,和睦家的品牌是很受認可的,經常有各地政府來請我們過去開設醫院。我們覺得,跟了解當地市場的投資者合作會更好點。我們做其中一個股東,同時做100%的管理者,輸出管理和品牌。我們現在正在開展這樣的事情。

36氪:再過20年,還有哪些事情是您特別想做的?

李碧菁:除了開辦新的教育平臺以外,我們也想分擔病人生病的風險。我們有跟保險公司合作的產品(2016年5月,和睦家與復星集團旗下永安保險推出「和睦醫療保險」),誰投保的話,我們會安排一名全科醫生給他做預防保健,並把保費裡的一部分固定金額給到醫院。如果預防保健工作做的好,投保人不生病,保費餘額我們和保險公司分享。生病的話,他治病的錢從保費裡出來。有和睦家解決不了的,我們會另外安排轉診到其他醫院。

所以,醫院需要做更積極的工作來管理投保人的健康,而不是期待他/她生病。現在,已經有幾千人加入了這個健康計劃。我覺得特別好,希望將來我們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模式裡。

36氪:您對網際網路、AI怎麼看?

李碧菁:都是非常好的手段。一部分的患者需求可以在線上解決,我們也有很多線上溝通的埠,但是它們不能替代傳統的檢查、治療。至於AI,我們跟沃森接觸過,也在考慮怎麼納入我們的工作。他們在概念上很好,實際落地還是有點早的。不過,我們在跟一家公司策劃合作用AI做乳腺癌篩查,這個項目從明年春天啟動。

36氪:聽說你們也在嘗試電商?

李碧菁:為了讓更多人知道我們能提供的服務,我們把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服務,比如接生、產前檢查、產後康復、兒童疫苗等,放在了天貓、京東的旗艦店上。

(和睦家天貓旗艦店)

36氪:您覺得和睦家目前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李碧菁:足夠快地培養管理者,並且保證我們的服務和理念不變。

36氪:您有沒有退休計劃?

李碧菁:對不起,沒有沒有(大笑),暫時沒有。我的孩子們也老問我什麼時候退休,我跟他們說沒有計劃。

36氪:那您還要工作幾十年?

李碧菁:沒考慮過。就像我當初來中國,沒有考慮過10年後還在不在這兒一樣。反正暫時我覺得公司還需要我,我也有力量可以繼續(為公司做貢獻)。順便說,今天我媽媽的護士給我發來她跳舞的視頻。wow,好可愛。她已經94歲了。

36氪:您的孩子是如何評價您的工作或者狀態?

李碧菁:他們可能還感到挺自豪的。原來他們在中學的時候,同學來和睦家醫院看病,他們會很高興,「那是我媽媽創立的醫院」。他們有一段時間覺得我太辛苦,但他們也理解我是真愛我的工作。這個才是最重要。

36氪:您來中國這麼多年,會不會懷念故鄉?

李碧菁:我每年有機會回去看一下,中國還是特別吸引我的。如果我再回到美國,可能還是我幾十年前離開的那個樣子。除了我們總統變了(開玩笑)。包括我長大的地方紐約,也是美國最活躍的城市之一,我覺得原來的紐約和現在的紐約沒有太大的變化,待在那裡比較boring。我幾個星期離開北京再回來,就能看到各種各樣的不同。以前還覺得車多、老堵車,一回來看到滿大街的摩拜或ofo。不斷有新的體驗和機會,誰也想不到。


相關焦點

  • 北京和睦家醫院針對網上不實的生產價目表作出聲明
    志飛   近日,網上出現了所謂的和睦家生產價目表,不僅多項費用被完全不實的標註為數萬美元,相關文章還帶節奏似的喊出了明星生娃的地方、一般...
  • 和睦家醫療20周年慈善慶典圓滿舉辦
    上海2018年4月28日電 /美通社/ -- 4月21日,由和睦家醫療聯合和睦家中國醫療基金會 (UFCH) 舉辦的「和睦家醫療20周年慈善慶典」圓滿落幕,包括和睦家醫療創始人及 CEO Roberta Lipson、和睦家醫療上海地區總經理Heather Smith、上海新生命之家、蕃茄田藝術學校等在內的150餘位嘉賓出席典禮
  • 兩姐妹一個20歲生娃,一個40歲才生,人生差距大讓人唏噓
    兩姐妹一個20歲生娃,一個40歲才生,差距在哪?心心37歲時打算要孩子了,但很難懷上,直到40歲時才當生下兒子,而那時妹妹的女兒已經20歲談對象了,自己的兒子還在嗷嗷待哺。1.寶媽的身體影響20歲生娃和40歲生娃,其實最明顯的差距還是寶媽的身體恢復
  • 8月20日在和睦家生了個金鼠寶寶
    8月20日在和睦家生了個金鼠寶寶,9月20日把月子裡照顧寶寶的專護師張秀萍阿姨帶回了家裡, 張姐是一個 經驗豐富的育兒嫂,而且我能看出她特別的喜歡孩子,剛回到家的第一天,雖然有一些小忙亂。但是張姐很淡定的一直在照顧寶寶。我們相處的這一個月裡,張姐對寶寶特別的負責任,一直盡心盡力, 我的寶寶是早產兒。
  • 女性20多歲生娃還是30多歲生娃,區別很大嗎?用現實告訴你
    因為事業和生活,選擇晚婚晚育的女性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時刻盯著「最佳生育年齡」,想抓住生育黃金期的尾巴,在度過事業上升期後生一個健健康康的娃。當然,也有不少女性選擇了在二十幾歲當媽。那麼,20多歲和30多歲生娃有啥區別呢?
  • 女性20多歲生娃還是30多歲生娃,區別很大嗎?用現實告訴你
    因為事業和生活,選擇晚婚晚育的女性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時刻盯著「最佳生育年齡」,想抓住生育黃金期的尾巴,在度過事業上升期後生一個健健康康的娃。當然,也有不少女性選擇了在二十幾歲當媽。那麼,20多歲和30多歲生娃有啥區別呢?
  • 一座北京城一個和睦家 | 帶娃在和睦家就診有多幸福
    醫院總是人滿為患,帶孩子去看病遭罪的不止孩子還有家長!孩子被病痛折磨家長心急如焚,可是掛號要排隊、就診要排隊、做檢查要排隊、就連收費還是要排隊...「兒科就診之痛」想必每位家長都不會陌生,而這種情況大概每個地區都莫過於此。
  • 我博士畢業,40歲生娃,我領導高中畢業,20歲生娃,我輸在哪了?
    早生娃和晚生娃空間有啥區別?看完你就懂了。案例小優和小梅是一對從小到大一起長大的閨蜜,小優從小成績優秀,是很多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而小梅成績比較差,讀到高中就輟學出來打工了,小梅她在20歲那年結婚生子,由於她打工有些年,也有一定的存款,她和丈夫一起開了家公司,事業做得蒸蒸日上。
  • 閨蜜一位20歲生娃,一位30歲生娃,到了40歲差距卻這麼大
    導讀:閨蜜一位20歲生娃,一位30歲生娃,到了40歲差距卻這麼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閨蜜一位20歲生娃,一位30歲生娃,到了40歲差距卻這麼大!
  • 倆發小,一個20歲生娃一個40歲生娃,多年後相遇差距明顯
    導語:倆發小,一個20歲生娃一個40歲生娃,多年後相遇差距明顯幾乎每個女人都有這樣的人生經歷——結婚生子,一般女性都會走這樣的路,當提及什麼時候生孩子好,都非常糾結!有人覺得早生晚生都要生,還不如早點生,這樣一來和娃的年齡差很小,更好溝通。也有人覺得晚生好一些,不想那麼早被孩子絆住,而且有了好條件再生孩子,也對孩子好。哪種說法都說得很有理,那麼到底多少歲生孩子更合適?
  • 早產兒救治的和睦家路徑
    早產是新生兒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大約有100萬嬰兒死於早產併發症。如何採取有效行動,最大限度減少早產兒併發症和後遺症?和睦家醫院在這方面進行了諸多實踐。一體化救治模式當憶起和睦家醫院兒科發展歷程時,兒科主任楊明頗為感概:"剛開始,兒科只有一名醫生,四名護士。"
  • 20歲生娃好還是30歲生娃好?姐妹相隔十年生娃,差距太明顯了
    總之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每一個爭論方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也不能說究竟哪個年紀生最為合適,但是在不同的年紀生娃,女性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是會有較大差距的。20歲生娃好還是30歲生娃好?姐妹相隔十年生娃,差距太明顯了隔壁有一對姐妹花,年紀差不多上下, 但是生孩子時間卻是差了十年。
  • 美國研究數據:生育讓女性細胞老10歲不止,產前產後天差地別
    很多寶媽都會有這樣一種感受:自從生完娃生育讓女性細胞老10歲不止,產前產後天差地別美國一所大學的教授們,曾開展過一次關於女性生育方面的調查,跟蹤調查了2000已生育的女性,而結果卻讓很多人都想像不到,簡單地講就是,女性生完娃後,體內的細胞老了10歲不止,這裡的老指的是女性的身體與面部展現的狀態,而不是女性的壽命。
  • 雙胞胎姐妹一個20歲生娃,一個30歲生娃,合照後差距肉眼可見
    導讀:雙胞胎姐妹,一個20歲生娃,一個30歲生娃,合照後差距肉眼可見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雙胞胎姐妹,一個20歲生娃,一個30歲生娃,合照後差距肉眼可見!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和睦家19年 值得聚焦的「國際範兒」
    最近,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忙碌伴著欣慰——該院即將迎來19周年慶典。很多人知道,北京和睦家醫院(下稱和睦家),由於其外資背景和市場定位,一直遵循「國際水準」。無論是醫院管理、患者服務、設備購置,還是慈善活動等,處處彰顯「國際範兒」。其「向上19年」的不少舉措,也給國內醫療服務改善提供啟示。
  • 明天我們怎麼看病——和睦家的啟示(圖)
    手術過程非常順利,只用了30分鐘,康軍傑生下了她的兒子樂樂。這一天是1999年7月29日。現在,活潑可愛的樂樂已經快兩歲了,滿地亂跑。  2001年3月23日下午,北京和睦家醫院舉行了它開業3周年的慶祝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婦產科主任莫頓醫生驕傲地告訴記者,迄今為止,已經有371名嬰兒在和睦家順利誕生。
  • 日本41歲「超人媽媽」真厲害,20年生下11個娃,網友:想想都累
    01日本41歲「超人媽媽」真厲害,20年生下11個娃這位41歲的「超人媽媽」在與丈夫結婚的20年中,一共生下了11個孩子,最大的已經上了大學每天,她天不亮就要起床準備早飯,還要準備13個人的午餐便當,照顧孩子吃完早飯後,與丈夫分工合作分別把孩子送到學校,太小的孩子還沒上學,她就帶著孩子去店裡上班,一直忙到晚上回到家,又開始做晚飯,照顧孩子睡覺,孩子們都睡下後,她還要繼續做未完成的家務,常常要到凌晨一兩點才睡,每天睡眠時間不超過四五個小時。
  • 女性20歲生娃和30歲生娃區別在哪裡?人到中年,生活截然不同
    大部分女人會早早開始規劃自己什麼時候結婚、生娃,生娃後的生活路線基本就定下來了,照顧孩子、忙家務事。生孩子可以說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之後的生活狀態都會隨之改變。女人20歲生娃和30歲生娃區別在哪裡?小玲和小婷是一對發小,從小時候玩過家家到上學讀書都在一起玩。不過,兩人漸行漸遠要從高中說起。
  • 生娃後發現自己變傻變醜?生完孩子女人會老 11 歲
    很多當媽的都有這樣的感受:生完娃感覺自己老了10歲!事情轉身就忘,捨不得給自己花錢,身材胖了一倍不止,皮膚鬆弛神經衰弱。生娃前和生娃後的區別有多大,參見下面這張圖:這些感受可不是錯覺,今年有一個科學研究顯示:你不是老了10歲,生完孩子女人會老 11 歲?!
  • 生娃後發現自己變醜?科學研究表明,生完孩子女人會老 11 歲
    很多當媽的都有這樣的感受:生完娃感覺自己老了10歲!事情轉身就忘,捨不得給自己花錢,身材胖了一倍不止,皮膚鬆弛神經衰弱。」11歲!研究人員分析了近2000名美國育齡女性(年齡在20~40歲)的DNA數據,在調整了年齡、種族、受教育程度、BMI、收入狀況、月經初潮、吸菸等狀況後,他們驚訝地發現,與未生育女性相比,至少生過一個孩子的女性端粒平均短了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