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學習筆記(上)

2021-03-01 人在島上

    《道德經》讀過許多遍,覺得很難理清其中的要義和邏輯,更別提其後的哲學思想。今年再讀一遍,試著用筆記的方式來加深理解 。

 

 一 原文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譯文:

可以描述的「道」,並不是終極」的「道」;可以用言辭來定義事物的「名」,並非永恆不變的「名」。「無」用來定義無形的天地初始的狀態,「有」用來定義有形的萬物化育的狀態。所以從「無」的層面來體悟「道」的妙用,從「有」的層面來認知「道」作用於物的邊界和軌跡。「有」和「無」都來源於「道」,是「道」的一體兩面,只是名字不同而已。「有」和「無」都可以稱之為玄妙、幽遠。它玄妙又玄妙、幽遠又幽遠,是宇宙天地萬物的總門。

三嘗試解讀:

     道可道非常道

     要想理解「道可道」,先要清楚第一個「道」字,這是老子《道德經》中的特定概念,在《道德經》二十五章中,老子寫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這段話的譯文是:有一種渾然天成的東西,在天地出現之前已經產生。它無聲無息無形,獨自運行,從不改變,不斷循環,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停止運行,它是世間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麼名字才好,只好勉強稱它為「道」。以上就是《道德經》中「道」的概念。

      第二個「道」字,是描述的意思。「道可道非常道」,是說人受到認知的局限,很難把握真正的「道」。

      

      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個「名」字,是名詞,指「名稱」。第二個「名」是動詞,意思是「命名」。

許慎在《說文解字》裡說「名」的由來:

「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名用以在別人面前給自己的命名。「名」這個字,上是夕,下是口,就是月黑風高夜,對面走來一人,雙方看不清楚,「來者何人?」答曰「某」。互報姓名,辨認來人。

所以說「名」就是用語言文字形式來定義的,是抽象的概念,並非具體的事物本身。「名可名非常名」,用來定義的名稱並非事物本身,這受制於語言的局限。

既然「道」難以認知,不易表述和定義,難道人只能接受「道」的主宰嗎?

《道德經》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段意思是: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之中有四大,而人佔有一席之地。可人又何德何能,敢與道天地並立?因為,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那麼道效法誰呢?道誰也不效法,它就是自己本來的樣子。

    人通過天地效法的就是道,所以人是可以追尋道的,通過追尋道,人就可以同於道,正是因為人有了這樣的主觀能動性和同於道的可能,所以人才有資格與道天地並立。

如此,人怎麼發揮主觀能動性並追尋「道」呢?

相關焦點

  • 學習《道德經》筆記:「道可道,非常道.」——覺醒於語言、文字背後的真實——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覺醒於語言、文字背後的真實——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
  •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麼意思?
    《道德經》開篇就來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千百年來,對於這句話的解讀,各執一詞莫衷一是。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與全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關係?「道可道非常道」一詞共有三個「道」字,它們有相同的含義嗎?我們都知道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語境、語氣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甚至意義相反。
  •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全解析(建議收藏)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綜合運用多種方法解釋「道可道非常道」
    2018年,張紹斌發文《< 道德經>文本解讀三則》。文章指出「首章首句講的是『名與實』或能指與所指的關係,或曰語言中的概念、判斷的真理性或有效性問題。」同年,樊榮發文《<道德經>中的「道」和「名」新釋》。該文認為「《道德經》中的『道』是有『可道』和『非常道」之分的。『可道』即為『常道』,即河上公章句中的『謂經術政教之道也』,是社會正常發展之道。
  •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三)一種完備的宇宙觀: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三)一種完備的宇宙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經》入門的關鍵是對「道」的理解,「道可道」是什麼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如何入門?《道德經》在距今大約2500年前就已經成書,文字簡短、精煉、版本繁雜,以至於我們今天研究起來非常困難。要研究《道德經》首先要理解兩個字「道」與「名」,這兩個字貫穿全書八十一章,也是千古以來,老子學術的爭端所在。
  • 老子的《道德經》中「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看完漲知識了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老子的《道德經》開篇之語,也是全書的總綱。
  •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比如老子的《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這一句話,其實就把整部《道德經》的宗旨講完了,這部經講的就是「道」,不講別的。這句話我們中國人都很熟悉,小時候就學過,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估計除了老子本人,很難有人完全清楚了。下面我們詳細揣摩一下這句話的意思,不一定對,只能算是個人理解,僅供大家參考一下。
  • 道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之一,相傳由春秋時期老子所著。內部分為道經和德經兩部分,主要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道德經》不僅體現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由著重引述了有關宇宙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由此而推演出來的哲學觀念,至今仍然是世界哲學界的一大重要瑰寶。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出自《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萬事萬物的真理(指第一個「道」)不可以用語言表示出來,講出來就已經變味了,不是原來的那個道。按圓頓大法來講,「道可道」,當下就是常道。那個不能講的道,你知道了當然就可以講了,怎麼樣講都行。
  • 解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更深層次宇宙,人生內涵作品,文化藝術誦
    道可道,非常道,內涵廣大,意義非凡。道可以修,可以學,但又不是人人都能得道的,即使是修道的人,也不是人人都能成道的,這是非道廣義內涵的一部分。老子是《道德經》始祖,其大道無邊,在《道德經》中也只是講了人能達到的境界層次。所以說,道人人可修,但絕對不是人人能成道,而成道者也只是所在境界層次的道,望無邊宇宙,無邊大道,就是非常不知的無邊道了。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何意?為何放在《道德經》首句
    其中,創建道家學說的老子和他的著作《道德經》無疑是最耀眼的。《道德經》在我國享有「萬經之王」的美譽,影響力巨大,即使放在全球範圍內來看,總發行量也僅次於《聖經》,被看作是東方智慧的集大成者。全書僅有5162字,但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修身養性,安邦治國,辨析事理等多個領域,在實用性、哲理性、啟發性上都很突出,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學科,都能從《道德經》裡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此書第一章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看作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引子,這句話基本闡述了老子眼中的宇宙之道和自然之道是大象無形的。
  •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開篇有一句話流傳千古:「道可道,非常道。」很多人對這句話的見解,各有不同。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其實有偏差,原文其實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朝避漢恆帝的諱才改的。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詳細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可道」中的第一個「道」指本文要談論的道;「可」指值得、適合,或可以;第二個「道」指說道,或講明白。句中的「可」字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點出了要談論的道的主題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說道的,從而映射出作者研究《道德經》的意義所在。「道可道」譯為本文要談論的道是值得說清楚的一種道。
  • 《道德經》道可道,孔子怎樣去觀察人和事?
    少兒讀《道德經》,也許背誦如流,不見得能領悟其中規律。有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回頭讀《道德經》,常常能恍然大悟。《道德經》開篇:道可道,可道對應無數的變化現象,萬變不離其宗,根本規律卻只有一條,即是:人們終其一生,都在不確定的(變化)狀態中,尋求確定,以此為安全感。在變化和確定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課題,領悟規律的人,生活就越來越順。
  • 何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是老子《道德經》的開篇之言。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
  • 最高的帝王學,便是老子的《道德經》
    道家學說的學脈傳承、學派關係比較複雜,但有一點是我們公認的,那就是,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和首席代表,《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核心經典和巔峰之作。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為什麼第一章難以理解?因為第一章是序言,不是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大家回想一下,有沒有這種感覺,在最開始接觸《道德經》的時候,我們興致勃勃翻開第一章,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後面又是『玄之又玄』之類的。瞬間感覺非常繞,不好理解。我之所以能堅持下來去反覆學習《道德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聽了一場講座,解開了我心中的疑惑,希望大家也能有所啟發。
  • 劉先銀悟《道德經》道的核心就是有和無
    道是老子《道德經》中提出的最高哲學範疇,老子的哲學是活生生的,其原因皆由「道」生一切。道的核心就是有和無,「有」就是《易經》的象,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現象。開篇這十二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老子《道德經》的自然哲學思想總綱。無與有是世界產生過程的兩個階段。有是現象,無是本質。道,可以呈現的,不是道的本質;名是可以求得的,卻不是名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