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開學季一場短時小雨並沒有淋溼走在校園裡歡快的同學們,時隔兩月的再相見,輕快的腳步已經響應著我們此時的心情。今晨慢跑時,看到三三兩兩的同學走過身邊,也覺得步伐輕鬆不少,很快就完成既定圈數。一聲急促的手機鈴聲響來,原來是血站表彰獎勵的簡訊提示,一時引起思緒,回想近20年公益獻血的堅持、經歷的故事,寫點來紀念下。
國家的《無償獻血法》是1998年10月1日頒布正式實施的,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無償獻血的制度。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無償獻血者日」,到今年已經是第17個節日了。有時血站的紀念活動也發簡訊邀請,近幾年由於要參加中考的監考,錯不開時間參加現場活動了。
我的第一次獻血是在2003年4月26日,那時還在鄉鎮中學教書。是個周六的清晨,縣血站的採血車上午來到學校,意向參加的老師們排隊領取表格,填寫個人信息,採指血初檢,量血壓,詢問一些基本身體狀況。當看到正式採血袋上的針頭時,還是有點怕怕,「這個針頭也太粗了吧」,心裡這樣說道。手臂處經過酒精的反覆擦拭消毒後,還是多少抵消些針刺的痛感,當大半個針頭刺入手臂靜脈血管後,反而顯得輕鬆了,採血護士再放開手臂上方的束皮帶,一股熱血就順著針頭連接的塑管緩緩進入血袋中。
有了第一次獻血的經歷,記憶是深刻的,在鄉鎮中學又回歸了繁重的數學教學任務,這期間也沒有多餘時間再次參加獻血。後來工作調動來到現在的中職學校,空餘時間多了起來,又想起獻血的事來,獻了的血經過臨床分配再進入患者的體內,傳遞一份愛心,就是這樣的簡單的想法,我又來到獻血車前。
捐獻全血要間隔6個月,由於我固定在市府獻血屋捐獻,與醫護也熟悉些,有次捐獻的交流,就說到了捐獻單採血小板的方式,捐獻間隔時間短,但要上專門的機器採取分離,一次耗費時間要長些。於是我在2012年8月21日這一天,完成了第一次單採血小板2個單位的捐獻,也感受到單採捐獻與獻全血的不同。主要是分離出血液中的血小板,其餘的成分還是回血到身體內,一次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
單採血小板間隔時間短,一個月就可以再次捐獻,從2012年以來,基本上是以捐獻單採血小板為主,血小板作為血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臨床上主要用在白血病患身上,一次透析基本就要一個單位了。血小板的保存周期也短,定額分配,臨床缺口一直很大,捐獻血小板一次就需要個把小時,再加上來迴路途時間,正常完成捐獻就要小半天時間。對每一個固定捐獻者來說,都是不容易的事。
由於疫情影響,近一年都沒捐獻了。到現在可查詢到的捐獻全血總量2600ml,捐獻血小板82個單位。近20年的公益獻血之路,56次奉獻,簡單的數字,簡單的想法。一位愛跑步、喜攝影的數學老師感謝你的關注,@Chen城東客,在這裡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