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華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助理研究員
臺當局「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已於1月11日正式率「內閣」總辭,而新任臺當局「行政院長」蘇貞昌也於1月14日正式走馬上任,並延攬陳其邁擔任臺當局「副行政院長」,林佳龍擔任臺當局「交通部長」,因三位均在「九合一」選舉中參選「直轄市長」選舉而落敗,遂被外界戲稱「失敗者聯盟」。
賴清德掛靴而去與蘇貞昌「回鍋接任」的「內閣重組」「大戲」均在意料之中,但戲內片花與戲外花絮卻極具話題性。賴清德臨別致辭直指臺灣內部有三個問題需要面對,主要包括:一是「憲政改革」、二是「建立臺灣利益優先文化」、三是團結大陸。賴清德不落窠臼的臨別發言,不僅再次引發各界對於臺灣地區政治制度發展走向的熱議,也展現了自己站在「臺灣利益」與兩岸關係發展高度上的思考,為再展政治雄心留下了伏筆,也為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增加了懸念。
同時,蘇貞昌上任當天,有官方背景的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就向華為「開出第一槍」,發布公告禁止華為手機使用內部網絡,從而牽動了臺商供應鏈的敏感神經,引發臺業界的反抗聲浪。而僅從此次「內閣重組」的人事變動來看,基本保留原班底,人員任命除了幾位「敗選者」「入閣」,因「卡管(管中閔)案」辭職的潘文忠回鍋擔任臺當局「教育部長」導致「流量」大增外,幾乎沒什麼新意。可見,此次「組閣」選擇維穩守舊,既沒有順應世代更替的民意訴求,也沒有力圖改革的堅定決心。
由此可見,此次「內閣」重組仍是蔡英文平衡黨內派系鬥爭,鞏固黨內地位,平息「逼宮」聲浪,平順尋求連任道路的一次調整,而非大破大立的改革。
一是賴清德的離職一方面意在表現為「敗選」負責的誠意,另一方面也是其政治轉軌的重要一步,因臺臺當局「行政院長」有責無權的職能設置及蔡、賴之間「互為合作又互為競爭」的複雜關係,僅任職一年多,賴清德已被揶揄「賴神跌落神壇」,政治勢力折損嚴重;二是蘇貞昌將是蔡英文較安全的合作對象。蘇的政治實力與民意影響力已今非昔比,不會對蔡英文尋求連任構成任何威脅,反而為了蘇系子弟的發展及政治蓄力,蘇易與蔡英文形成「同舟共濟」的合作關係;三是此次「組閣」平衡派系的色彩較重。新潮流系屬民進黨最強派系,並且組織綿密,佔據「府院」黨的眾多職位,因此也成為敗選後受衝擊相對較大的派系,給予其他派系聯合制衡的理由。新潮流系的賴清德離職後,新「入閣」的蘇貞昌、陳其邁、林佳龍分別屬蘇系、英系、正國會的「龍頭」或重要角色。重用「敗者」應是基於安撫各派系及平衡派系力量的考慮。
雖然新「內閣」以「立刻上手、能接地氣、強化溝通」為核心理念,以「拼經濟」為重要目的,但並沒有改革或路線調整的任何動向,也沒有「拼經濟」的路線圖,反而仍舊充斥著濃厚的派系色彩,並且能否如願整合也是未知之數。如果不在兩岸政策方面作出正向調整,新「內閣」有可能再變「輸內閣」。
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