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不久前進行的全臺1105個基層農會代表改選中大敗而歸,隨後黨內因敗選引發派系亂鬥的消息不脛而走。有消息稱陳菊當面怒斥民進黨中央,指責「英系」要角亂放話,推脫敗選責任,要「新系」背黑鍋「實在太卑劣」。而隨著2018年縣市長選舉的逐漸臨近,蔡英文一方面找各派系大佬餐敘,另一方面又夜宴縣市首長,很明顯已在為2018提前布局。
不管是縣市首長、「中央」人事或是主導「修法」等議題,民進黨內都逐漸形成「新潮流」與「非新潮流」的競爭態勢。若這種趨勢延續下去,對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的執政將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傳統派系的重組
民進黨是由多個派系組成的政黨,帶有明顯的派閥政治色彩。民進黨在黨外時期就存在派系紛爭。從黨外時期的「公政會」和「編聯會」,到建黨初期的「美麗島系」和「新潮流系」,再到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臺獨聯盟」等等,各種派系此起彼伏、從未歇絕。
民進黨2006年在全代會上通過「解散派系」提案,各派系名義上解散,轉而隱性運作。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各派系淡化色彩,卻改以智庫形式浮出臺面。當前民進黨內主要存在著「新系」、「蘇系」、「謝系」、「遊系」、「英派」、「海派」等主要派系。
「新潮流系」長期以來,高度注重理念灌輸和人才培養,始終維持著民進黨內頭號交椅的地位。2016年「中執會」和「中常會」改選結果顯示,「新潮流」繼續穩居龍頭老大,一舉拿下3席「中常委」和10席「中執委」,比蔡英文的「英派」還要多出許多。
「新系」之外就是民進黨內「四大天王」遊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呂秀蓮的勢力,其中呂秀蓮沒有形成自己的派系。蘇貞昌在任民進黨主席期間發展起自身勢力,但隨著「太陽花運動」的出現,在島內加速衰落,目前與「新系」呈現出合流的景象。去年,「蘇系」在民進黨改組中最終獲得1席「中常委」和2席「中執委」。
「謝系」在民進黨內處於被邊緣化的場面,謝長廷在被蔡英文「外放」至日本後,鞭長莫及,對於民進黨內部派系的操控能力大幅下降,在去年「全代會」上,謝長廷雖然從日本回臺固票,但大局底定,根本無力回天,僅獲得2席「中執委」,「中常委」則直接掛零。
而與「謝系」向來互動密切的「海派」則趁機收編了「謝系」的很多「子弟兵」,並取得了開創性的重要進展。「海派」以「三立」董事長林昆海為首,贏得1席「中常委」和2席「中執委」。
陳水扁時期曾存在過所謂的「扁系」,由於陳水扁貪腐形象為人深惡痛絕,「扁系」已「樹倒猢猻散」,很多原先「扁系」人馬都紛紛投奔到與之意識形態光譜相近的「遊系」(遊錫堃),二者同屬深綠色彩,都支持「臺獨」。經過整合,「遊系」一躍成為僅次於「新系」的第二大派系,以「遊系」為核心的「正國會」維持2席「中常委」和6席「中執委」。
「英派」難以一家獨大
作為民進黨的三任黨主席,蔡英文深知派系文化是制約民進黨自我超越的一大「毒瘤」。為了實現權力的絕對集中「黨政一把抓」,蔡英文上任伊始便開始著力消解各大派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蔡英文在2016年「大選」前,就明確提出,民進黨只有「英派」,再無其他派系,並大張旗鼓地推出名為《「英派」》的「著作」。蔡英文以「英派」為名,儘量收編其他派系,顛覆以往山頭林立、各自為戰的權力格局,妄圖在島內形塑「民進黨一黨獨大、英派一派獨大、蔡英文一人獨大」的政治氛圍。
從客觀效果來看,「英派」力量的確有所增強,例如「行政院長」林全、「立法院長」蘇嘉全等核心要害部門負責人都是「英派人馬」把控。但「英派」並沒有達到「一派獨大」的目標。在民進黨「中執委」和「中常委」改選中,「英派」僅拼得2席「中常委」和5席「中執委」,與「新潮流」還相距較遠。與此同時,民進黨內各個派系運作的意識形態色彩和組織強度也並未像蔡英文預期的那樣有所下降,反而不斷強化,原則型的「強組織」也並未向侍從型的「弱組織」轉化,派系政治再度公開運作,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
蔡英文的執政前景
隨著2018年縣市長選舉與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的逐漸臨近,民進黨內關於利益的分配與權力的整合將會重新激化。中國社科院臺灣問題專家鍾厚濤在接受海外網(m.haiwainet.cn)港臺腔採訪時表示,民進黨的內鬥不僅體現在不同派系的鬥爭,在「英派」內部也存在一些分歧,「立法院院長」蘇嘉全最近也表現出對蔡英文的不配合。
鍾厚濤認為,對於民進黨第一大派系「新系」,蔡英文可以說是「又愛又恨」。一方面,蔡英文在執政上需要仰仗「新系」的支持,另一方面又要防範被「新系」所綁架。蔡英文的「英派」主要來源於其他勢力人員的倒戈,靠利益誘惑來凝聚,這種凝聚力很不穩定。如果蔡英文的執政面臨困境,很容易造成「英派」的分裂。
對於蔡英文未來的執政的發展趨勢,鍾厚濤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需要看國民黨的發展,如果國民黨能夠通過此次黨主席選舉,重整旗鼓,一定程度上會減緩民進黨的派系鬥爭。與國民黨政黨文化不同,民進黨雖然內鬥一直很激烈,但面對外戰一向表現團結。如果國民黨繼續紛爭不斷,一盤散沙,難以對民進黨形成挑戰,則民進黨的內鬥則將持續進行。
其次還要看2018年縣市長選舉形勢。在臺灣南部部分縣市,民進黨具有極大影響力,其所推選的候選人基本都能獲勝,而這也成為各派系爭奪的焦點。如果不能夠調和鼎鼐,使各方滿意,蔡英文的權威會受到極大削弱。另一方面,林全「內閣」自成立起就一直負面新聞不斷,在民調上也早已過了「死亡交叉」,林全下臺走人應該只是時間問題,林全的空缺由誰來填補,將直接牽動民進黨內的派繫結構。若真是由「新系」「大姐大」陳菊來出任「行政院長」,那麼「新系」在民進黨內的地位將進一步攀升,甚至不排除會出現蔡英文與陳菊「兩個太陽」的局面。「一山難容二虎」,一旦行政大權被陳菊全盤獨攬,蔡英文是否會被架空,將成為蔡寢食難安的首要難題。另外,若蔡英文施政上持續無力,2020年「大選」恐難連任,「新系」的賴昌德很可能會被推選出競選。(整理/李鵬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