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接連兩年,2017年、2018年,荒野冬片沒有採,也沒有產。
蓋因為,受到臺地冬片的衝擊,實在太大了。
真正的荒野冬片,採摘不易,壓制不易,產量極低。
早五、六年前的時候,市場上還沒有同類的產品。
那會兒,大家還不知道,這荒野茶冬天的老葉子,居然可以做茶。
不過,方大師除外。
方大師很早就有在做冬片,但是他做的是散茶,沒有壓餅。
而我們的S師傅,有志成為方大師第二。
所以,在2015年的時候,他開始做冬片,並且選擇了工藝難度比散茶更大的壓餅。
做一批荒野冬片,是很辛苦的。
太姥山上,絕大部分的制茶師,都不喜歡做。
既麻煩,還費時,壓一個荒野冬片餅,抵得過壓五個壽眉餅的時間。
再加上,受臺地冬片的衝擊太大,做荒野冬片不大掙錢。
那兩年,只有茶瘋子S師傅,堅持了下來,做這款茶。
並且,將自己的費心費力做出來的得意之作,介紹給了村姑陳。
再通過村姑陳的辛苦寫文,讓茶友們知道了這款茶。
(現在去網上搜索荒野冬片的資料,幾乎所有的內容,都來自村姑陳這。)
然而,等到不少茶友們紛紛被荒野冬片的薄荷感湯韻折服後,市面上的各類仿品洶湧而至。
成本極低的臺地冬片,紛紛貼上了荒野冬片的標籤,憑藉著低價衝擊著整個市場。
市場的劣幣驅逐良幣,讓茶農心冷。
所以S師傅一度宣稱,從今後不做冬片了。
到底,這來勢洶洶的臺地冬片,究竟和荒野冬片,有哪裡不同?
今天很有必要,再來專門的介紹。
《2》
第一點不同,是來源不同。
荒野冬片,顧名思義,是冬季從荒野茶樹上採下來的老葉子。
太姥山上的荒野白茶樹,長在人跡罕至的山上,天生天養,分布很不集中。
所以,上山去採荒野冬片時,採摘難度很大,費時費力。
再加上,沒有經過臺刈的荒野茶樹,能夠長得很高。
採荒野茶樹的老葉子時,甚至還得搭梯子去採,用人工逐片的採下來,很費人力,
而臺地冬片,是臺地茶樹們冬日修剪的時候,減下來的老葉子。
臺刈,人工養殖下的白茶樹,常見的一種打理方式。
像道路兩旁的樹木,定期都有專門的綠化工人休整,是一樣的。
經過臺刈,茶樹可以消除頂端優勢,從而能夠在來年春天,擁有更多的枝椏,以供嫩芽的生長。
臺地茶冬天的修剪,是整枝整丫剪掉的,再用布包將剪下來的老葉,收集起來,挑選出比較大的葉子,再壓成餅,就成了臺地冬片了。
從採摘難度上看,臺地冬片要比荒野冬片輕鬆不少。
畢竟,臺地茶修剪下來的老葉,原本是要化作花肥,匯於泥土的。
對茶農來說,收集臺地冬片不過是廢品利用,根本不需要花力氣。
《3》
第二點不同,是外觀不同。
雖然同樣是葉張圓闊的老葉子,但臺地冬片和荒野冬片在外觀上有很多的區分。
餐風露宿的環境下,生存下來的荒野茶,葉片不像臺地茶那般枝繁葉茂,而是長得有些疏落。
正因為這樣,荒野茶內部的養分,才能更好的集中在葉片內,紛紛的長得極為厚實。
葉片寬大,比起一般壽眉的葉片,可以用碩大來形容。
由於生長期漫長,葉片表面的蠟質層極厚極硬的,這個的葉片十分硬朗。
而葉片內部的纖維,長得極粗極硬,彈性很好。
而臺地茶樹的冬片,哪怕是從整枝整椏裡挑選出來,葉片仍然會比較小。
由於生長過程中,備受呵護,所以葉片長得並不足夠厚實,葉片要薄一些。
葉片較為軟弱,葉脈細而不顯。
掂起一片臺地茶的冬片,明顯的能感受到,纖維裡沒有力量感。
從外觀上區分臺地冬片和荒野冬片,可以從很多細節分辨。
比對葉片的大小,厚度。
再通過手感,分別捏一捏,感受葉脈和葉梗的硬度。
細節的區分,就很顯然了。
真正的荒野冬片,葉更大,更厚,更硬,模樣碩壯。
《4》
第三點不同,是顏色和光澤感的不同。
荒野冬片,有個別號,黃金葉。
黃金葉這個名字,取自冬片茶的顏色。
冬片的原葉,採下來,攤晾,乾燥後,顏色呈金黃與灰綠,還有小部分紅褐,遠遠看去以金色居多。
所以,得了「黃金葉」這個霸氣的名字。
再來說到荒野冬片和臺地冬片上,雖然都是冬片,但它們的顏色還是不大一樣的。
荒野冬片的顏色,是綠加黃。
而臺地冬片的顏色,是黃加綠,
荒野的綠,是有點類似和田玉裡的鴨蛋青,更有光澤感。
而臺地的綠,是芒果綠,或者是楊桃綠,少了點身光頸靚的貴氣。
其次,它們倆之間,葉片的光澤度也不同。
荒野冬片,生長期長,所以葉表的蠟質異常的厚。
這層厚厚的蠟質,容易反光,即便經過壓餅過程的包揉和壓制,表面的蠟質層保留,依舊很充分,以至整塊茶餅,表面看上去極為的光滑。
而衝泡時,蠟質層擁有一定的防水作用,能夠延緩茶味物質的過多釋放。
所以,真荒野冬片要更加的耐泡,泡上六、七衝,葉身和葉梗,依舊有沒泡透、浸溼的痕跡。
而臺地冬片不同,由於蠟質層薄一些,看上去沒有光彩熠熠的光澤感,耐泡表現也一般。
《5》
第四點不同,壓餅難易程度不同。
荒野茶的冬片,由於葉脈較硬,加上梗又粗又長,葉片內部的纖維粗壯。
所以,直接拿來壓餅,難度很高。
來自荒野的老葉,葉片厚實,蠟質層厚,彈性強。
壓餅時,包揉難度大,壓制後極難定型,容易反彈回來,恢復成葉片的原狀。
荒野茶桀驁不馴愛自由的老葉子,一下子根本壓不成形。
所以,真正的荒野茶,通常是第一年採摘,曬乾後烘乾,收起來。
由於荒野冬片的蠟質層厚,野勁足,陳化慢,第一年採下來是不能馬上壓餅的,必須要是散茶的形式存放一年,第二年才能壓。
這屬於,荒野冬片獨有的特性。
即便是這樣,在陳了一年後壓餅,福鼎當地也沒有幾位壓荒野冬片出色的制茶師。
也當年S師傅嘗試壓荒野冬片,也是失敗了N遍,最後再N+1遍的時候,才能壓成完美的,不松不緊,葉片不鬆散,餅身光滑的荒野冬片餅。
而換作了臺地冬片的壓餅,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臺地茶的冬片,葉片纖維沒那麼老和硬,葉片質感更加的柔軟和服帖,纖維比較細。
基本上有壓制茶餅功底的制茶師,都能將臺地冬片,一次壓成型。
失敗率和損耗率的成本,沒有荒野冬片高。
並且,由於臺地茶不必存放一年,馬上就可以壓餅,從倉儲成本上看,也省事了不少。
正是這方方面面的不同,臺地冬片的成本低,荒野冬片成本大。
所以,臺地茶才能憑藉極其低的價格優勢,排擠掉了真正荒野冬片。
想到了,未免讓人一聲嘆息!
《6》
第五點不同,香氣和滋味不同。
太姥山上,真正的荒野冬片,整整消失了兩年。
2017年、2018年,S師傅都沒有再繼續做荒野冬片。
這讓不少的老茶友,惦念了許久。
曾經滄海難為水,不少茶友在喝過我們家的真正荒野冬片後,再去喝外邊的普通臺地冬片。
一喝,就能知道差別。
香氣和滋味的不同,是拉開臺地冬片和荒野冬片的最大距離。
臺地冬片,生長在臺地茶園裡,有專門的人去打理。
方方面面,拔草、澆水、修剪,受到主人的精心照顧。
在生活極其有規律的狀態下,自然長得茂盛,枝繁葉茂,產量高。
但是表現在湯水裡,卻是中規中矩,不出彩。
在營養價值和茶湯質感上,比荒野冬片矮了一大截。
荒野冬片,純粹的野蠻生長,擁有強勁的生命力。
表現在茶湯裡,呈現出來的是茶湯極為的勁道,有野勁,有內涵,有韻味。
並且,由於茶氨酸含量更高,所以茶湯滋味異常的鮮與爽。
而在香氣上,荒野冬片更是具備臺地冬片,所不能及的薄荷感。
荒野冬片裡的葉片纖維粗大,天然的就具備出不少粽葉、芭蕉葉等老葉片的清爽氣韻。
再加上,在寒冷的天氣下,荒野茶的老葉們,紛紛生出了豐沛的膠質物禦寒。
所以,荒野冬片的薄荷湯質感,便在這樣獨特的條件下,生成了。
等到喝茶時,喝太姥山上的真正荒野冬片,或者喝秋分茶、寒露茶、霜降茶的茶湯,也能找出相似的感覺。
這是獨特的天氣條件,以及太姥山的鐘靈毓秀,造就出來的獨特好茶風味!
《7》
論價格優勢,荒野冬片比不過臺地冬片。
臺地冬片的制茶成本低,最初的原料,不過是臺地茶園例行公事剪下來的廢棄枝葉。
現在,有了荒野冬片的出現後,臺地冬片緊隨其後登場。
臺地冬片們披上了馬甲,貼上了荒野冬片的標,出現在了江湖裡。
本身,從臺刈下來的枝葉中選出最大的葉片,收集起來曬乾,再壓成餅,成本很低。
這樣的「餅」,葉片比一般的壽眉大,但普遍要比真正的荒野冬片小。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在沒有一睹荒野冬片的真容時,就很容易上這類廉價臺地冬片的當。
其實呢,除了模樣有幾分接近外,不論是香氣還是風韻,臺地冬片都遠不如真荒野茶。
臺地冬片,像是金庸筆下的裘千丈。
沒有真實力,卻有一身招搖撞騙的把戲。
茶友們在買白茶,特別是買荒野冬片時,可要多擦亮雙眼了!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