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邵寧 編輯:戴慧菁 2017-09-16 12:47
視頻:創智天地 集聚創業智慧 交融藝術生活 蔡黃浩 徐鳴慧(見習) 攝製
創智天地位於上海市五角場城市副中心,是一個融工作、學習、生活、休閒於一體的全新社區,由楊浦區政府聯合瑞安房地產打造。創智天地周邊環繞著復旦、同濟、財大等10多所知名高校和眾多科研院所,是楊浦推進大學校區、公共社區、科技園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公共活動中心和創新服務中心,也是是楊浦、乃至上海的雙創地標。
圖說:創智天地是滬上大型「創業生活工作社區」,吸引不少世界五百強企業入駐。2003年至今,已累計孵化註冊一千五百家創新企業,每年新註冊企業約一百六十家。種楠 攝
【新民晚報·新民網】在德國學習建築設計多年的海歸餘迅,十多年前在上海創辦了「賽樸萊茵」設計事務所。他的辦公場所最初在茂名南路蘭心大戲院樓上的老房子裡,後來搬到了赤峰路上同濟大學創業園區,兩年多前又搬到了大學路上的創智天地二期的一棟商住樓裡。
這裡交通方便,環境優雅,開放式圍牆讓樓宇和街道融為一體,旁邊既有適合白領的輕餐飲,也有方便約客戶的露天咖啡吧,工作之餘三五同事去江灣體育場打一場羽毛球,晚上還能在環境戲劇沙龍看場戲……餘迅感覺這裡最適合他和員工:「淮海路太高端,大學周邊又簡樸了點,這裡氛圍寬鬆,業態豐富,創新創業企業多,工作、學習、生活、休閒都在一個社區,充滿活力。」
這個距離五角場不遠、擁有獨特理念的大型「創業生活工作社區」,就是創智天地。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起雲湧的今天,創智天地更成為擁有國際輻射力的創新創業高地。
創業新地標的生態圈
站在五角場往北看,EMC2、甲骨文等巨大的企業銘牌格外引人注目。這些世界500強企業入駐創智天地已有好幾年了。南到政通路、北到政立路、東到國和路、西至國定路的這一塊區域,便是創智天地。
圖說:創智天地的商務樓宇。劉歆、種楠 攝
創智天地始建於2003年。當時,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設楊浦知識創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明確提出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理念。當時還被稱為「楊浦區大學城中央社區項目」的創智天地被列入「市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開工後,項目受到楊浦區委區府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使之成為從「工業楊浦」向「知識楊浦」轉型的標杆性項目。
香港瑞安集團在建設知識型社區的理念上與楊浦不謀而合,於是兩家聯合,共同開發。這也是楊浦區進入新世紀後一個「巨無霸」項目,整體投資規模超過100億元,總規劃開發面積近100萬平方米。創智天地項目總經理陳麗丹介紹說,創智天地「知識型社區」的建設理念在當時是全新的。它將周邊大學校區、公共社區、科技園區融成一片,旨在創造「城市的大學,大學的城市」;同時也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公共社區,讓創業者和白領們的工作、生活、娛樂、休閒、運動,都可以在步行範圍之內實現。
在形態規劃上,智天楊浦區藉助外腦,邀請曾參與規劃設計美國「矽谷」的美國SOM公司,參與創智天地的規劃設計。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創智天地基本完成,最後一個項目復旦管理學院即將於明年建成。
如今,軟體服務業、設計業、現代服務業是創智天地裡最集中的幾類企業,其中有世界500強企業,也有數百家中小企業;在一個個創業園區裡,無數懷揣夢想年輕人在這裡開始自己的事業。InnoSpace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孵化器。它是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眾創空間,從最初的一期500平方米,發展到二期的1500平方米。不久前,升級版InnoSpace+遷入了新大樓,面積達6800平方米。除了最早的孵化器之外,還有Innowork聯合辦公、InnoMaker硬體孵化、InnoLive創業公寓等,創業者不僅可以享受到創業服務,還可以享受在創智天地的便利。
陳曉榮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副總裁。兩年前他和團隊來到上海考察,並最終把公司註冊在了創智天地。他的理由是:「這裡和矽谷相似。矽谷靠近大城市舊金山,楊浦有五角場城市副中心。最重要的是,矽谷依託史丹福大學而建,而楊浦有復旦、同濟、財大……」
從初創的「新生兒」,到「小學」「中學」階段,陳曉榮的公司在創智天地已搬了三次家。「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在公司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能在園區內找到匹配的『安身之地』。」
創智天地正在更大範圍複製推廣、輻射擴散創新資源和成果。目前,規劃建築面積130萬平方米的大創智已完成90萬平方米的建設。其中用於企業入住的辦公面積約56萬平方米,從80平方米LOFT到幾百平方米一層的孵化器、幾千平方米一層的加速器,直至為大企業提供的總部大樓,應有盡有,已形成了要素完備的「知識經濟產業鏈」和「知識創新生態圈」。目前,大創智累計孵化註冊1500家創新企業,每年新註冊企業約160家。
如今,在這個樹影扶疏、街道優雅、廣場時尚的社區裡工作、生活的白領和創業者已達3萬多人。
時尚大學路的咖啡香
大學路無疑是創智天地最吸引人的一條路。漫步在這條路上,隨處可見咖啡館、特色餐廳、時尚書店、創意小店,桌椅在五彩斑斕的店面外露天擺放,配著雅致的鮮花和青翠的綠植,生機盎然。坐在各色的太陽傘下品嘗一杯咖啡,吹吹微風,看看街景,仿佛到了歐洲。
圖說:大學路上的露天咖啡吧。劉歆、種楠 攝
大學路誕生於2003年,它位於創智天地的中軸線上。在物理空間上一頭連接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校區,一頭連接社區及創智天地廣場。有人把大學路比作一條動脈血管,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通過它不斷向大學輸送國際前沿的研究課題和研究經費;而大學生們通過這跟「血管」流向企業,成為新鮮血液。如此雙向流動,也催生了一批創新創業的小企業。
大學路邊的一幢幢建築,則如同「知識河」邊的一個個港灣,停泊了一百多家創新型小企業和風投公司。同濟大學與創智天地合作的「同濟設計創智中心」也座落在大學路上,其中有4個國際級的設計大師工作室。
不過,起初的大學路完全不是現在的樣子,只是零零散散地開起了一些運動品牌的折扣店、小超市、麵館。創智天地運營方認為,要讓大學路成為創業者交流的場所,就要做大調整,商業業態應該以創業者喜愛的咖啡館和餐館為主。
咖啡館和餐館還不能停留在傳統的形態,而要把桌椅外擺,撐起遮陽傘,形成外部的開放空間。五角場街道辦事處主任秦剛介紹說,大學路成為楊浦區第一條允許商家在人行路上放置「外擺位」的道路。此舉受到商家歡迎。為了加強管理,五角場綜合管理委員會制定了《露天吧管理施行辦法》,對於桌椅的擺放位置、隔離欄杆的材質,甚至配放的綠化花卉大小、品種都有規定,並定期檢查。
慢慢地,大學路上有情調、吸引年輕人和創業者的小店越開越多,人氣也越來越旺。這條馬路窄、街面寬的道路,弱化交通功能、強化溝通功能,共有70餘家店鋪。咖啡館就有幾十家,其中不乏通宵營業的創業咖啡館,吸引各地的創業者慕名而來。
懷舊體育場的文藝範
若問上海最具歷史感的體育建築是哪座?要數江灣體育場無疑,它被譽為上海「歷史性體育地標」。今年5月14日下午,江灣體育場熱鬧非凡,近萬名觀眾在這座82歲的體育建築中,欣賞了一場頂級賽事:澳式橄欖球職業聯賽常規賽第8輪,阿德萊德港力量隊對陣黃金海岸太陽隊。這是這項起源於1897年的老牌賽事,首次把常規賽放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以外的海外城市舉辦。
圖說:江灣體育場經過整修,已重現昔日的風採,變身休閒運動中心。劉歆、種楠 攝
建於1935年的江灣體育場曾是舊上海體育場,解放前是遠東規模最大的體育場,舉辦過第六、第七屆全國運動會。而今,作為創智天地重要組成部分,江灣體育場經過整修,已重現昔日的風採,並且變身休閒運動中心,內有足球場、遊泳館、健身步道、羽毛球場。而體育場門前的下沉式廣場,更成為這一區域的心臟。
在廣場內還有一家創智環境戲劇沙龍。創辦這個戲劇沙龍的是現代人劇社總經理張餘。劇場可以容納200人,卻沒有固定座位。現代人劇社於2013年推出的《青年客棧》,一演就是4年。故事發生在一座歐洲老別墅裡,這是青年客棧的大堂和咖啡吧,觀眾仿佛就是劇中那些在青年客棧裡聊天喝咖啡的客人。觀眾進入環境劇場可以身臨其境感受。《青年客棧》每年演出40場,深受文藝青年喜愛。
創智天地好玩的地方還有很多。創智農園就是另一處,它佔地2200平方米,曾是城市開發中的典型隙地,因地下有重要市政管線通過,未得到充分利用,成為臨時工棚和閒置地。2016年通過改造再利用,成為上海市首個位於開放街區中的社區花園。
創業和智慧在這裡集聚,藝術和生活在這裡交融。「創業,創新,樂活——打造上海的智庫」,創智天地正朝著這一目標邁進。(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邵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