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上海「文創50條」
在新華書店「光之空間」,讀者們正在體驗通過表情選書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劉曉晶12月30日報導:一個星期前(12月23日),主打文具和圖書的百新書局尚悅灣店在陸家嘴亮相。今天,由安藤忠雄設計的新華書店「光之空間」的內場和美術館正式對外開放,讀者可以同時欣賞到建築師的展覽和設計作品。一個星期後(1月6日),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將帶來融合書、藝、茶、食的生活空間,一樓區域持續至凌晨2點。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實體書店「嫁接」起圖書與多種業態,「書店+」融合發展模式不斷創新,特色定位、個性設計等「文化空間」元素成為新型實體書店的共性。
書店+體驗:帶來一站式生活服務
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一樓效果圖(大隱書局提供)
在即將開業的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中,分布著滿架的書牆、高低錯落的閱讀區,難得一遇的錄音棚、朗讀亭,還有熟悉的茶空間、手作區,甚至還有服裝設計展示區、美食區,這些混搭味十足的元素聚在一起,正是大隱考慮到周邊白領、學生居多,為他們打造的一站式生活服務體驗。在這裡,讀者可以解決閱讀、休閒、生活等需要。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說:「實體書店不僅是經營空間,更是經營讀者,為讀者提供不間斷的服務和活動參與的可能。」據了解,除了文化名人、出版社、書友的交流會外,書店還將帶來創意手作、非遺傳承等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活動。
調研發現,周邊白領的作息習慣是通宵的人不多,晚歸的可能性很高。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推出「深夜書房」,1月6日開業後的第一階段,書店一樓將開放至凌晨2點。未來,根據讀者需求調整時間和空間,避免24小時書店面臨的尷尬。
圖說:正式亮相前的大隱書局創智天地店
令人欣喜的是,大隱書局還探索出書店的另外一種可能——為社區文化輸出。目前,大隱覆蓋上海213個社區文化中心,全年舉辦260多場文化活動。劉軍表示,書店聚合的創意手作、讀書會等資源有了放大和輻射。僅僅是一年多的時間,大隱書局已經在上海開出五家店。明年4月23日,第七家書店——大隱湖畔書局將落地滴水湖畔,成為臨港新城的首家書店。
書店+文具:激活、釋放讀者需求
走進百新書局尚悅灣店,你會發現這裡是圖書和文具愛好者的首選之地。空間上,圖書、文具佔比相當。在「手帳圈」板塊,不單單是相關書籍,還有精美的膠袋、玻璃筆、墨水等;在「旅行家」板塊,遊記必不可少,還加入了地球儀、拖杆箱。這打破了以往傳統的學科分類書架陳列,開闢了更貼合日常情境的閱讀分區,圖書與文具相互加分。
百新書局尚悅灣店「手帳圈」板塊
百新書局是家百年老店。1912年,徐鶴齡先生在上海福州路創立了百新書店。2016年,百新書店更名為「百新書局」。書店+文具並不是百新書局的第一次嘗試。為了解決發展遇到的瓶頸,2016年百新書局福州路店升級改造,將圖書引入店內,銷售額增加了30%。上海百新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執行總經理張琴玲說,「尚悅灣店在圖書選品上更有經驗,圖書與文具融合度更高,文化空間上也更加完善。」
百新書局尚悅灣店內,一名讀者正在看書
無論是圖書、文具還是體驗活動,張琴玲透露,我們從各方面尋找最專業的機構、個人合作,為讀者搭建平臺。12月24日,尚悅灣店舉辦的手帳集市,與業內有名的大咖合作,吸引了1000多人到場,在門口排起長隊。百新書局從「文具百貨店」華麗轉身為「文化新空間」,複合式場景激活釋放讀者閱讀、社交各種需求,營造出以書店為紐帶的特色文化圈子。
書店+美術館:打通藝術和閱讀
隨著今天明珠美術館開館大展「安藤忠雄展?引領」亮相,新華書店「光之空間」全貌呈現在讀者面前。位於商場7樓的書店和8樓的明珠美術館,通過多功能「卵」型活動區域相互連接。自然的光穿過天幕,在穹頂、天花板和幕牆的留白處「自由穿梭」,與燈光、展廳和展品之間形成奇妙互動。安藤忠雄將書店和美術館結合在一起,讓閱讀變得立體。
明珠美術館開館大展「安藤忠雄展·引領」亮相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欣賞藝術展覽常常是走馬觀花。觀眾看到了藝術家的作品,可是對於展品背後的故事、對於藝術家的本人的故事卻還是知之甚少。這也正是我們做一個書店+美術館的複合空間的原因。欣賞過美術館展品帶來的視覺衝擊,讀者可以在書店找到藝術家以及作品的相關書籍。」上海新華發行集團總裁、上海市書刊發行行業協會會長李爽說。
在新華書店「光之空間」,一組書架內的方形鏤空設計組成「邂逅的時空隧道」
很多人路過都會被店內簡潔、美觀的書架吸引,走進來驚呼「原來這是新華書店」。記者注意到,店內初看有些暗,而走到書架前,看每一本書都很舒服。其實書架每一格都藏有燈帶,哪怕是最下面一層,每本書也都能看清楚。貼心的設計也很好地詮釋了店名「光的空間」。書店的高科技「武器」值得一試:讀者可以通過塗鴉、表情包和回答問題等方式,找到適合自己的書;掃一掃屏幕上圖書的二維碼,該書所在的書架編號和地圖標識一目了然。
在政策和環境的持續推動和引導下,上海實體書店的功能定位和地域布局更趨均衡合理。「書店+」的內涵和體現不斷被豐富和創新。近兩年,「書店+旅遊」的山腳下的書店、「書店+酒店」的上海三聯與亞朵酒店合作書店、青浦的尚書房,「書店+藝術展覽」的衡山和集、「書店+新概念」的思南書局、「書店+IP推廣」的角裡書房等,一大批形態多樣、功能多元的書店應運而生,受到市民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喜愛,成為城市時尚文化的新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