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華一城書集」首家主力門店亮相上海,1000多平方米的店鋪內囊括了圖書銷售、親子閱讀、咖啡休閒、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時尚、更年輕的文化體驗平臺。
書架比傳統的新華書店更高。
近年來,唱衰實體書店的聲音不絕於耳。確實,在各大電商、電子書籍的衝擊下,實體書店遭受到了巨大的衝擊,生存基礎受到動搖。如何轉型和再出發,成為很多實體書店經營者不斷思考的問題。
上海新華傳媒在對老牌實體書店新華書店、上海書城進行轉型的同時,決定推出全新品牌「新華一城書集」。7月24日,「新華一城書集」首家主力門店亮相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店鋪內囊括了圖書銷售、親子閱讀、咖啡休閒、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時尚、更年輕的文化體驗平臺,以人文空間的概念豐富傳統實體書店。
書集:以圖書為中心的集市
2011年,北京第三極書局倒閉,人文書店「風入松」宣布停業,三聯書店退出廣州,上海季風書店也在收縮網點;而廣州新華書店在2010年到2013年3年內,一般圖書(課本除外)的零售下降了17.46%,上海新華書店則從2006年到2011年由171家減到了120家。
但也有如成都方所、誠品書店這樣的成功案例,它們打破了傳統意義上書店的性質,將書店多元化發展,結合時尚和傳統元素,創造客流及業績。
現在,上海新華傳媒推出的全新品牌書店——「新華一城書集」——將目光聚焦在「書集」(Collection)這個概念上,針對城市主要商圈的人群特點,挑選相應特點的圖書,如考慮到金虹橋店區域內外籍人士和白領集聚的特點,外文書書架佔比約10%,一改過去中等規模新華書店外文書罕有的局面。「書集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以書為中心形成一個集市。」上海新華傳媒總經理助理江利告訴澎湃新聞。
「新華一城書集」內部空間在800-1000平方米左右,設計風格比刻板的傳統書店更加現代,更具時尚感。空間利用上,不僅滿足了親子閱讀區、咖啡廳、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的集合,而且也能滿足一些特別設計的要求,如童書專區採用階梯式布置、書架高聳如森林迷宮。
據介紹,繼金虹橋店後,今年下半年內新華傳媒還將通過新開或改造方式,陸續在上海主要商業集聚區開出6-8家類似主力店,形成品牌規模優勢。另外與金虹橋店同時亮相的,還有 「新華一城書集」微信書店。上海報業集團社長、上海新華傳媒董事長裘新認為,通過線上和線下的互動,升級版的「新華書店」把讀書重新塑造成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生活方式。
成為上海新的文化符號
在今天的市場形勢下,但凡取得良好效益的書店,都不是單純的賣書場所,不是一個「店」,而是一個「館」——咖啡館、圖書館、藝術館,或者它們的集合。簡單點說,就是以閱讀為中心的文化與美學的發生地。
在江利看來,「書作為書店的核心,是我們必須堅守的文化價值。」然而轉型則必須要圍繞讀者需求展開,「通過豐富讀者的體驗擴展圖書內容外延,包括開展閱讀文化活動等形式,讓書的內容動起來、活起來。」
而上海新華傳媒總裁諸巍則更進一步,「書店不僅是商店,更是心靈的棲息地。希望『新華一城書集』能夠成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符號、文化元素。」(文/徐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