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舊書店不賣古舊書?書店:網店衝擊下謀新出路

2020-12-19 江蘇頻道

原標題:古舊書店不賣古舊書?讀者:休閒味多了,書籍的選擇餘地少了 書店:網店衝擊下,出路是變身互動平臺

導讀:興衝衝趕來的「書蟲」們發現,重新開業後的古舊書店書明顯少了。愛好書法的黃翔就說,原先古舊書店裡到處都是書,現在感覺有點空蕩蕩。沈菊芃對此證實,裝修前他們銷售的書有2萬多種,現在減少了一半。之所以許多讀者感覺少了不止那麼多,是因為原先許多書都攤在桌子上,佔地方。

昨天,重新開業的蘇州古舊書店一樓設有桌椅,可以休閒小憩。可以休閒小憩。施曉平/攝

古舊書店四樓古書只展不賣。施曉平/攝

經過2個多月的調整、試營業,重新裝修後的蘇州古舊書店昨天正式開業,已經「定格」的蘇式裝修風格和疏朗的格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過,裡面不再賣古舊書、打折書,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爭議。

變臉了

重開後的古舊書店休閒味足

推開古色古香的仿古大銅門,裡面就是「梳妝」一新的蘇州古舊書店了。雖然,門外的軌道交通站點出口、小吃店、飲料店一片喧鬧,門內卻安安靜靜,宛如書房。

書店門口是一臺自助查詢機,碩大的屏幕上滾動顯示著水均益揭秘央視風雲20年的《益往直前》、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絲·門羅的新作《親愛的生活》等書名,讓書店多了幾分現代氣息。往裡走,牆上貼著的小青磚,角落裡裝飾性的粉牆黛瓦,隨處可見的花窗,無不傳遞著濃濃的蘇式味道。兩米多高的書架倚牆而立,裡面擠擠挨挨擺滿了各種文史類、收藏類書籍。過道旁還有吧檯式的收費區,以及桌子、椅子。看書累了,可以坐下來喝茶休憩,享受蘇式慢生活。

二樓、三樓同樣變化很大。其中原先賣文史類書籍的二樓擺出了美術類書籍、文房四寶,還掛出了書畫作品;原先供應特價書、古舊書的三樓,如今佔據主體的是正在舉辦的一個油畫展,以及可供休息、喝茶的桌椅。蘇州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營銷總監沈菊芃介紹,作為他們公司的門店之一,古舊書店三樓的定位是國學、琴道、香道等的培訓,以及國學、養生書的銷售。

變化最大的也許要數樓道和四樓。樓道原先是單純的通道,如今也做了書架,擺出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四樓原來用作倉庫,不對外開放,現在成了一個書齋,裡面仿古茶桌、琴桌、長凳、八仙桌等一應俱全。沈菊芃說,四樓的定位是書齋體驗館。

如今的蘇州古舊書店休閒味足了,成為昨天許多逛店讀者的第一印象。

難適應

古舊書退出經營讓「書蟲」不習慣

興衝衝趕來的「書蟲」們發現,重新開業後的古舊書店書明顯少了。愛好書法的黃翔就說,原先古舊書店裡到處都是書,現在感覺有點空蕩蕩。

沈菊芃對此證實,裝修前他們銷售的書有2萬多種,現在減少了一半。之所以許多讀者感覺少了不止那麼多,是因為原先許多書都攤在桌子上,佔地方。書少還不是主要問題,更讓「書蟲」們難以適應的是,他們最愛的特價書、舊書(出版社的處理書、二手書)已不見了蹤影。古書(民國以前書籍)也大大減少,只在四樓櫥窗裡擺出了10多種,而且只展示,不銷售。

網名「月到風來亭」的讀者對此坦言:「進去一看傻了,不像書店,倒像時尚的茶吧、咖啡店

的樣子,好看,但說不上喜歡。

書店是賣書的,現在漂亮的書架上書很少,像是點綴。」更有讀者連連搖頭:書店不賣古舊書,還能叫古舊書店嗎?

自1958年成立以來,蘇州古舊書店雖然也賣其他書籍,但古舊書長期都是重要的經營品種。因為品種多、價格實在,古舊書店成為許多市民買古舊書的首選,甚至黃裳、胡繩、阿英、田家英等著名文化人也曾來這裡「淘舊貨」。

古舊書也帶動了其他書籍的銷售。統計表明,蘇州古舊書店的年銷售額1985年為30萬元,此次停業裝修前的2013年,銷售額已增至600萬元。

謀出路

變身互動平臺傳播傳統文化

古舊書銷售有市場,也帶來不小的銷售額,蘇州古舊書店為何不再銷售古舊書?

對於讀者的疑問,沈菊芃表示,現在網店賣書速度快,而且選擇餘地大,實體店根本競爭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暫時不考慮賣舊書。至於古書,因為前些年價格瘋漲,他們一拿出來就會被一搶而光,所以暫時不敢銷售。在來勢洶洶的網店衝擊面前,他們的想法是,不能像以前那樣單一賣書,而要將書店打造成互動平臺,讓書店和讀者的關係從單純的買賣關係變為互動關係,在傳播傳統文化中尋找出路。

蘇州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CEO鄧明華也告訴記者,在實體店經營困難的情況下,他們設想以書為核心做文化,在追求社會效益的同時做出特色,贏得生存空間。

對於新嘗試,與蘇州古舊書店進行合作經營的北京古映今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映良信心滿滿。他說,在古舊書店營造書齋空間,就是去尋找、恢復過去的經典文化現象。當然,他們進行了一定的改進,使之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適應今天的生活方式。

書齋空間展示的產品都可銷售,還可帶動周邊產品的開發。此外,這裡還將舉辦豐富的文化活動,如藝術家的講座,寫書人的發布會,文化的雅集、交流、表演等,場地還可能提供給需要的單位使用等等。這些都能帶來一定的利潤,應該是今後書店的出路之一。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則認為,未來誰也說不清,蘇州古舊書店變身互動平臺的嘗試值得關注。同時,他也建議,古舊書店經營上可以從兩個方面著力,一是先人一步,揚長避短,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在大家都關注歷史哲學類圖書時,可抓好紅色經典小說的經營;大家開始注意紅色經典小說時,可抓好早期兒童經典書這一品種,等大家又開始注意時,就轉向老課本收藏、名人籤名本等。二是數位化轉型。古書的修復、保存難度係數高,電子化存檔是古書保存的明智之選。蘇州古舊書店之前收購了大量古書,至今仍藏在深閨,如果能進行數位化,不但可產生效益,也將是古書愛好者的福音、傳統文化的福音。

古舊書店裝修前後布局對比

一樓:原先經營美術、收藏類書籍,現在經營文史、收藏類書籍,同時可休閒小憩;

二樓:原先經營文史類書籍,現在經營美術類書籍、文房用品;

三樓:原先經營特價書、古舊書,現在經營傳統國學,文化雅集培訓;

四樓:原先為倉庫,現在展示線裝書,提供書齋生活體驗。 

相關焦點

  • 廣州僅存的私營古舊書店"寶山書屋"風雨屹立十六載
    一位癱瘓老人,一家可能是廣州僅存的私營古舊書店,演繹一段有關生命理想的故事左圖:書屋牌匾古色古香。右圖:蘇伯繪畫、整理書籍只能躺在床上鄺穗雄洪甘棠/攝  西關,廣州迷人的故事,千百年古遠的風情。寶山書屋,可能是目前廣州僅存的私人專營古舊書籍的書店,今天照常在老西關開門營業。但明天,它會不會隨中國古舊書業的式微而變成歷史呢?
  • 呼和浩特第一家古舊書店 經營31年賣出古舊書40餘萬冊
    早晨不到9點,年近古稀的段存瑞早早便來到文苑書店,整理舊書、開門迎客。而就在4個小時前,他還在自家書房裡修整老舊線裝書。「一修補起線裝書連睡覺也忘了。」一旁的妻子埋怨道。 段存瑞是呼和浩特人,1986年創辦了文苑書店,2003年被內蒙古新聞出版局評選為內蒙古十大藏書家之一。作為呼和浩特第一家古舊書店,文苑書店店內藏書約為10多萬冊,其中不包括段存瑞的個人藏書。
  • 古舊書市場未來發展如何?藏書家與古籍拍賣家各抒己見
    由中華書局出版的「芷蘭齋書店尋訪三部曲」由三本書構成:《書坊尋蹤:私家古舊書店之旅》關注作為中國古書流通起源的私人古舊書店,《書店尋蹤:國營古舊書店之旅》聚焦在公私合營之後出現的國營古舊書店,《書肆尋蹤:古舊書市場之旅》則觀察遍布各地的古舊書市場。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表示,韋力不僅是藏書家,而且還身體力行地研究和傳播古舊書收藏。
  • 蔡鍔北路的古舊書店,讀書人的「淘書」聖地
    府正街在民國時期以賣新書為主,玉泉街則以賣舊書為主,被稱為「長沙的琉璃廠」。據統計,民國時期湖南共計有書店500餘家,長沙佔到260餘家,其中100餘家集中在府正街、玉泉街、南陽街及周邊街道。新中國成立後,新華書店一直是長沙人的文化客廳。步行街開街前,短短幾百米的黃興南路上,就有3家新華書店,其中包括一家工具書店。
  • 中國書店:一種傳承 一份責任
    這裡不似一層的書籍整齊地排列,擺放的書籍都是部頭較大的工具書,還有一些年代久遠的藏書,有的書已經沒有了封皮。據曹經理介紹,中國書店主要經營古舊書,但不是所有的舊書都會回收,書店回收的書都是有一定價值的圖書。「每個人對舊書的標準不同,去年的書也能算作舊書,只要我們覺得有用有價值的就會回收。雖然從外表看起來這些書籍沒有一層的圖書那樣奪人眼球,但卻有更豐富的用途。」曹經理說道。
  • 專訪|俞子林談上海舊書業:1947年福州路已有百餘家書店
    到1958年時,「大鳴大放」、反右開始了,想保留古舊書業特色的意見抵抗不了「左」的思維,古舊書店就都改造了。 1958年,我們公司本來包括新書、古舊書、書畫收藏,那時就進行分工,新書就合併到新華書店,外文書就合併到外文書店,我們就剩下了古舊書,所以就改名為上海古舊書店。因此我們在福州路上開了古籍書店和上海舊書店。
  • 有一百年歷史的書店,和有一百種甜品的書店,「新文青」會選哪個?
    在書店門口處的左右貨架上,壘放著一些店內淘汰的特價書,它們太冷門,已經不太可能有買主,每本只賣1元。「這些書一本1元錢特價出了。可你知道嗎,現在如果我把這些書全部加起來拿去賣廢品,一斤還有5毛錢,隨便賣賣都不止一本1元錢。」
  • 網紅書店頻頻有人「打卡」 舊書交易夾縫中求生存
    2月15日,記者在這裡看到,長約二三百米的舊書攤上,大量古舊書籍有序排開,連環畫、絕版書籍等應有盡有,引得不少來往行人駐足翻閱。舊書商們也都忙得腳不離地,一邊吆喝著回應詢價的書迷,一邊忙著為大家翻找各自心儀的書籍,交易火爆。2月22日,在位於興善寺西街的另一處舊書交易市場,記者也見到了類似的火爆場面。
  • 西安網紅書店頻頻有人"打卡" 舊書交易街頭打起"遊擊"
    這一情況不禁使人感到好奇:在網絡及大量「網紅書店」的衝擊下,舊書市場為何還擁有如此高的人氣?這是否只是偶然?之後,記者又前往位於南院門的古舊書店進行了走訪,發現書店負一層的古舊書區域,流連其中的讀者同樣不少。  而部分「網紅」書店裡的氛圍,則令人有些尷尬。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傳統二手書店的現狀(1)實體二手書店傳統的二手書店一般是專門的古舊書店和舊書攤,古舊書店往往在店主幾十年的經營下,存著數量巨大的舊書,有著固定的消費者;舊書攤一般在古玩交易市場較為常見。古舊書店的經營範圍一般是年代較為久遠、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圖書,大多是文史類的經典著作。古舊圖書的讀者多為收藏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以高級知識分子為主。
  • 廟會書攤變身古舊書店,東城這條文化街超越了南城琉璃廠?
    古舊書業競崢嶸隆福寺在清代成為單一的喇嘛廟,是理藩院管轄的京城三十二座喇嘛廟之一,寺內的園林景致不在了,但隆福寺寺廟文化並沒有因為成了藏傳佛教的禪林而衰退,反而影響到廟外。文化街最主要的特色之一是書店多,而隆福寺街在這方面毫不遜色,其書店的數量和規模不亞於琉璃廠。《北京傳統便覽》稱隆福寺是「明末至民國時期北京著名書肆集中地」,有根有據。隆福寺街的書店是由廟會上的書攤發展起來的,正如李文藻《琉璃廠書肆記》所云:「城內隆福寺街,遇會(廟會)期多有賣書者,謂之趕廟,散帙滿地,往往不全而價低。」
  • 凝聚人心 中國書店的「支部生產力」
    整合優化 加強基層黨建力量  提及發行業的老牌企業,不得不提我國第一家國有古舊書店,即中國書店。自1952年11月成立以來,中國書店經歷65年成長,被業內稱為中國古舊書業的領航者,中國書店的基層黨組織建設也從建店之初就已開啟。  「中國書店是國有企業,企業是市場主體,而國有經濟是黨執政的基礎。
  • 2017年十大「最北京書店」出爐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靈魂、詩意棲居,溫暖一座城市。  12月5日,第七屆書香中國·北京閱讀季閱讀盛典上,2017年十大「最北京書店」新鮮出爐:甲骨文·悅讀空間、中國書店(琉璃廠店)、三聯韜奮書店、雨楓書館(萬科館)、涵芬樓、外研書店、中國新聞書店、青少年閱讀體驗大世界、模範書局、中信書店(福僑芳草地店)  特別推出致敬書店:北京圖書大廈、北京市新華書店王府井書店
  • 線上賣書能救實體書店嗎?
    2月24日,「單讀」微信號發布了一封求助信:書店撐不住了,單向空間希望以眾籌的形式徵集書店資金,保證書店的持續運營。其實,在房租、人員、貸款等多重壓力之下,許多書店已經在第一時間展開自救。無論是直播逛店、朋友圈薦書還是乞靈於抖音,向線上謀出路幾乎是唯一選擇。但直到單向空間的求救信刷屏,才讓人們意識到實體書店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求助信中寫道:「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收效甚微,每次推廣僅能帶來幾百元的收入,連值班店員一天的工資都不夠。」這樣有百萬線上流量的「網紅書店」尚且如此,其他書店的線上自救效果又如何?
  • 實體書店遭遇寒流
    省新聞出版局發行處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學府路上的精華書店是不經營了,在道外的南極批發書城中,還在小規模經營。11月27日,記者來到我省最大的南極批發書城,這裡有幾十家批發書店。整個上下二層樓,顧客稀稀落落。在這裡買暢銷書能享受到六到七折的優惠。一位書商說,圖書市場經營狀況不好,有的時候,一天也賣不出去百十塊錢,各市縣來批發圖書的越來越少了,經營好一點的就是教輔類圖書及考試類圖書。
  • 古舊書之城蘇黎世
    蘇黎世有16家古舊書店屬於ILAB的成員。這使得蘇黎世成為歐洲大陸頂尖古舊書店最多的城市之一,傲視法蘭克福、漢堡、維也納、羅馬、裡昂等環繞周圍的歷史文化名城。與歐洲常見的沿街店鋪不同,蘇黎世街邊舊書店往往佔地面積較大,有兩層或多進房屋。長期和平的環境讓商人們沒有遷移的煩惱,空間與時間的富裕令店主們得以從容創造自己的天地。
  • 杭州實體書店出路在哪裡? 進軍網絡學臺灣誠品發展綜合體
    今天,浙江在線記者通過對杭州市區各類書店的走訪和調查,和大家探討:我們身邊的書店,正在面臨怎樣的難題和困境?他們的出路可能在哪裡?  如今讀書,電子書無處不在,除了手機、平板,還有個最近賣得很火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很多人買幾本書,也懶得跑腿,網上點點滑鼠就可以搞定,今天下單明天到貨,太方便了,誰還逛書店?
  • 舊書書店,好一份堅守情懷
    像文津閣、蜀粵書局這樣老牌書店也都不得不結業。近日,文德路文德六巷老書店浩天書店原址租約到期,新店搬遷到了惠福東路。在廣州,像這樣以經營二手舊書為主的店面已經逐漸減少,但也有老書店求變謀出路,以不同方式積極適應市場。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的書店經營會朝著多元複合、或小而精兩個主要方向發展。
  • 北京書市小花絮:平時中老年讀者居多 古舊書人氣旺
    上官雲 攝 與此相對應,一些專營古舊書的展位成了熱門,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出版的《紅樓夢》,定價320元。一位專售古舊書商對記者說,古舊書的人氣是比較旺,上周末一天最多能賣出兩千多冊近三千冊舊書,「來我這兒淘書的書友多。有的買家講究書的版本,有的看重作者,碰合適的書就捆成一捆買走」。
  • 上海獨立書店探訪:一大波實體書店回來了,他們靠什麼活著?
    2015年,對於實體書店來說,是回暖的一年,光上海,就開出了半層、詩·集、衡山·和集、MUJI Books、言幾又、西西弗、犀牛、Mephisto等近十家書店。其中,有知名的連鎖書店,也有小眾獨立書店;有新開的,也有幾年前關門又重新開業的。而2016年,還有一波新書店將在上海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