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文創|從賣書到賣出文藝情懷的商業蛻變

2020-12-23 贏商網

  曾幾何時,新華書店「一霸書籍天下」成為當時購書者的唯一去處。但是時代的變遷讓新華書店逐漸褪去了「唯一」的標籤。2015年開始,描述書店的高頻詞彙中出現了「小眾」、「文藝」以及「生活美學」。

  書店從賣書到賣文化,再到賣出文藝情懷的商業模式,僅僅四年間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當下,特色化的體驗經濟時代已然來臨。在書店以主題化發展的經濟模式下,以往購物中心的三大標識百貨、超市、電影院的組合已經逐漸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館+服飾、零食店+服飾等各種「百貨+」等新型模式百花爭豔。在新商業模式同時迸發的新經濟時代,文創品牌也在時代的長河中展現出了它的商業光輝。

  一:新派消費方式 引來書店集體變革

   2015年,當文創品牌「方所」書店入駐成都遠洋太古裡後,一時間成都各大購物商場紛紛引進文創類品牌作為壓軸大戲,在商業地產掀起了一陣文藝空間的熱潮。

   無論是言幾又、侘集·本屋、西西弗書店,還是文藝小資的貓的天空之城、海派書店的代表鍾書閣,均在這個新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崛起為新零售的代表,同時也都進駐了成都高端購物中心,且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由此可見,商業地產開發商若想與瞬間崛起的電商做抗衡,不妨把蘊含人文、品味、體驗、情懷的文化符號重新請回商業當中,從而重新從實體商業中找回存在感。

   據贏商大數據中心統計顯示,在2016-2018年當中,全國書店增長率達5%—9%,購物中心引進書店類業態更高達86.7%。以成都為例,成都購物中心不乏有引入特色書店的例子,這些特色書店的出現,恰好詮釋了文創+商業的模式。

  PAGE ONE

以書籍閱覽用品為主的專業賣場

  

(圖片來源於贏商網)

  Page One,中文名為葉一堂,1983年創建於新加坡,是一家集書店(圖書零售)與出版、發行於一體的企業。Page One由最初提供的美術、設計書籍的小書店發展到現在書類涵蓋甚廣的書店,店內英文圖書佔到店內圖書的50%左右。繼北京、杭州之後,PAGE ONE 已於2014年8月攜旗下西餐廳品牌The Woodhouse進駐成都IFS國際金融中心,成為中國大陸第五家分店。

  方所

  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等於一體

(圖片來源於贏商網)

  由例外創始人毛繼鴻一手打造的方所,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2015年1月29日,成都方所正式開業。該書店位於成都遠洋太古裡負一層,是全國第二家連鎖店,在試營業期間平均每日人流量約七八千人次。 

  言幾又

  12萬藏書 咖啡館、冰激凌店在旗艦店齊聚

  由創始人但捷一首打造的言幾又,是一家業態多元而又豐富的大型書店,其中囊括了12萬藏書、文創產品、咖啡館、食品店、畫廊等,同時融合了多元素的設計空間。2015年,言幾又在成都凱德天府開設了西南首店,此後,言幾又在成都迅速擴店,據不完全統計,不同區域的言幾又,周末的客流量都會達到上千人次。

  侘集 本屋

   樓群建築和書融為一體的藏書館

  

  由知名設計師青山周平設計的侘集·本屋書店於2017年亮相成都大悅城。侘集·本屋書店以「書的城,我的家」為品牌理念,巧妙地將「建築」與「書」聯繫起來,以書塔之間的空間組合形成街道或者廣場供看書的人感受空間閱讀感。侘集·本屋的文創產品佔比超過30%,並且文創產品大多均是書店本身的原創產品。

  二:營造「慢空間」體驗感

  特色書店為購物中心注入新鮮血液

  當下,商業地產發展已進入特色化時代,各大購物中心更需要考慮如何吸引客流,如何將消費者更長久的留在購物中心內,在這一點上,文創品牌如書店就有著不錯的輔助作用,同樣,客流量對於書店來說也極為重要。因此,特色書店大多會選擇進駐購物中心或文旅項目。

  通過以上新型書店在成都的經營狀況可見,新型書店的出現確實恰好的迎合了成都消費者回歸慢生活的消費需求,給消費者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消費體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創書店具有三大特色。

  其一。具有小眾品牌意識,且形成了品牌連鎖發展,並且注重多元化吸引消費者;

  其二,細分消費群體具體到年齡。在性別層面,有針對性的營銷,尤其吸引白領階層;

  其三,注重場景打造,營造「慢空間」體驗感。

  業內人士指出,文化類品牌作為一種體驗式業態,文化氛圍和環境都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具有較強的凝聚消費群體效應,因此購物中心十分偏愛文創類書店。但不可忽視的是,文創書店本身承租能力較低,一定程度上仍需要商業體的幫助。且此類品牌對選址較為謹慎,據觀察,文創類書店普遍對城市的經濟水平與消費意識要求較高,因此選址大多在一線城市或新一線核心城市進行開拓。

   

   

相關焦點

  • 新華書店轉型 賣書也賣情懷
    如何轉型和再出發,成為很多實體書店經營者不斷思考的問題。上海新華傳媒在對老牌實體書店新華書店、上海書城進行轉型的同時,決定推出全新品牌「新華一城書集」。7月24日,「新華一城書集」首家主力門店亮相上海金虹橋國際中心,1000多平方米的店鋪內囊括了圖書銷售、親子閱讀、咖啡休閒、文創產品等多種業態,希望為讀者提供一個更時尚、更年輕的文化體驗平臺,以人文空間的概念豐富傳統實體書店。
  • 情懷,撐不起誠品書店
    看了誠品書店深圳萬象天地的閉店文案,讓人差點就相信了「賣情懷」能養起一個品牌。隨後,深圳萬象天地對誠品生活「關店說明」的回應也是情懷滿滿,整個內容中回憶了與誠品生活籤約到告別的時光,以及對未來的展望,最後一句「安好,再會!」表達了對誠品生活的祝福。是的,願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所有的離別,都能後會可期。
  • 這年頭竟然還有書店靠賣書賺錢?
    事實上,在這些小書店經營者看來,開書店不是情懷不是逃避,而是基於對書的愛,更是一種理性的商業判斷。不止一家書店店主吐槽,「情懷」是人們對小書店最大的誤會。「我們開書店一方面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另一方面是需要養活自己。而情懷,總給人一種特別理想化的、即使燒錢也要去做一件事的感覺,聽起來就好像腦子壞掉了。」曹蓉說。
  • 誠品書店虧損15年只為賣情懷?真相遠沒有這麼文藝
    一時間,關於吳清友與誠品的新聞出現在各路媒體,使這家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實體書店再次引來眾多關注。 在臺灣,誠品早已不僅僅是一家書店,它成為一個品牌,一種象徵,彰顯臺灣「精緻」、「清新」、「文藝」的「畫風」。然而,誠品書店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真的如「陽春白雪」一般清爽嗎?
  • 臺灣文創IP「走紅」三要素:情懷、用心、生活美學
    在這個即將迎來品質消費的時代,臺灣溫和、柔軟、有溫度的商業業態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在內地許多爆品商業項目裡,都能看到臺灣美食、臺灣咖啡館、臺灣動漫、臺灣文創零售的影子。這座肩負起中國傳統繼承之路與未來發展之道的寶島,也成為了越來越多人「文創之旅」的首選地。
  • 書店花店咖啡店,靠情懷能掙錢嗎?
    而書店、花店和咖啡店,是選擇比例最高的。那究竟如何做,才能靠情懷掙到錢呢?不是書店的書店十幾年前,國內書店以新華書店為主,獨立書店為輔的模式存在,書店承載了無數人的購書體驗。如今線上圖書零售的發達導致了線下圖書銷售的蕭條,十幾年前那種整個空間都堆滿書,找本書都難的獨立書店在如今的商業體系下,很難尋找到一種合適的模式生存下來。於是一批新型書店陸續出現,諸如西西弗書店、言幾又書店等,他們主打設計美感、空間分享等,圖書的陳列只佔不到六成,大部分新型書店都會留出咖啡區域。
  • 單向街眾籌求救,實體書店到 「續命一刻」?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單向空間的現金流狀況還不至於在目前就已經陷入絕境,而實體書店做的是書和空間的生意,雖然文字與情懷難以分割,但從本質上說,書店需要一個合理的經營模式,太過於依賴情懷,會讓情懷成為營銷手段。01 單向街自救了嗎?
  • 皇庭國際戴維斯商業啟示錄:文創情懷品牌備受年輕消費市場青睞
    皇庭國際戴維斯商業啟示錄:文創情懷品牌備受年輕消費市場青睞   實體商業現已滲透成「主題式、個性化」的服務體驗時代,皇庭戴維斯商業發現全國各購物中心除了服飾零售、餐飲、影院等常規業態
  • 網紅書店鼻祖誠品書店深圳關門,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7月3日下午,知名書店品牌——誠品生活深圳在微信公眾號宣布,將在今年12月31日結束營業。誠品生活終歸還是要跟深圳說「再見」了。這家廣受文藝青年歡迎的書店在深圳經營還不到兩年,其匆匆離場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同時,關於實體書店生存的話題再次引發熱議。還有媒體在社交網站發起討論:「你還會去實體書店買書嗎?
  • 姚祺:誠品書店虧損15年只賣情懷?真相遠沒有這麼文藝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姚祺】 7月18日傍晚6時,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痼疾發作於臺北辭世。一時間,關於吳清友與誠品的新聞出現在各路媒體,使這家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實體書店再次引來眾多關注。 在臺灣,誠品早已不僅僅是一家書店,它成為一個品牌,一種象徵,彰顯臺灣「精緻」、「清新」、「文藝」的「畫風」。
  • 許知遠低頭:每天只賣15本書 單向街書店求眾籌續命
    事實上,以知識分子自居的許知遠始終對商業世界若即若離,無論是創辦單向街書店,還是做出版物,或是舉辦文藝沙龍,搞文創設計,他都是一個非典型創業者,對商業邏輯始終持有懷疑的態度。可在當下嚴峻的形勢下,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正遭遇一個極大的考驗,而與他一起接受挑戰的,還有眾多游離在生死邊緣的實體書店。
  • 文創品牌只賺情懷不賺錢?成都文創圈兒表示不服!
    沒有人喜歡千篇一律沉悶無趣的商業體。   隨著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物質生活極大滿足的背後,是精神生活相對空虛;另一方面,新消費群體的成熟,90後、00後新生代精神與經濟雙獨立。商業地產的發展早已不是消費場景這麼簡單,主題化、新零售、黑科技、重體驗、文創風、講情懷......商業成為不斷展現都市人們多彩生活的社交空間。
  • 對話|「混合業態」是書店的救命稻草嗎?
    在過去的幾年中,很大比例的實體書店都走了「混合業態」的道路:一家書店絕不能止步於賣書,文創、餐飲、咖啡、花品、藝術空間等像五顏六色的模塊紛紛堆砌在書店之上,共同營建了一種功能遠遠溢出於售書範疇的文藝空間,它們與所有的咖啡廳、茶餐廳等讓渡空間給周六日大商場裡無處可坐的人群,並無限趨近於一家具有小資品味的店鋪的最高等級:黑白灰的高檔配色、文藝海報、名字不俗的咖啡及茶品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不,這裡是書店!
    她選好位置,坐下,翻開書,啜一口咖啡。天氣正好,巨大的玻璃窗,讓陽光45度灑在書本上,每一個角度都像一幅畫……青春偶像劇?錯,這是在哈爾濱的書店裡。眼下,諸多滿身文藝清新範兒的實體書店,陸續在哈爾濱開張。大得幾乎把一面牆拆掉的玻璃幕牆,寬闊的落座休閒區,咖啡甜點供應不停——書店越來越像偶像劇的片場。但,注重體驗感受的好「賣相」,真的引來了新流量,它們迅速擺脫了售書立身的「宿命」。
  • 疫情期間實體書店:做直播、賣儲值卡,呼籲大眾情懷支持
    「2020年1月,松社書店經營情況同比下降90%以上,春節期間營業收入為0,收入呈現斷崖式下跌。」鄭州松社書店的創始人劉磊表示,松社書店主辦的「松社我來講」活動,自1月停滯至今,重啟之日遙遙無期。松社書店成立於2014年,致力於打造高品質、高頻次的文化活動,正是這些活動,使其逐步成為河南省文藝青年與讀書愛好者的聚集地。
  • 從關店潮到開店潮 且看揚州書店的「起死回生」
    張店長表示,不僅僅是網絡售書對實體書店的衝擊很大,其實早在網絡售書興起前,實體書店就很難依靠賣書賺錢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讀書群體的減少。規模較大的書店,境況又如何?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揚州分公司邱遠徵介紹,以中心店為例,中心店的書屬於「大而全」。但在整個書店的運營中,零售只佔四分之一。
  • 上海交通大學「文創·書裡」校園書店開業 「思·源百年」創意菁英...
    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報導 12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工作指導委員會、上海交大文創學院與上海中版圖書有限公司強強合作,聯手打造的「文創·書裡」校園書店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正式開門迎客。同期,由文創學院和設計學院承辦,學校黨委宣傳部、學指委、校友會、檔案館等多部門支持的「思·源百年」創意菁英賽也正式啟動,成為上海交通大學探索校園文化建設與品牌傳播的解題新思路。門第書香,「紅錦鯉」傳遞文化態度一走進「文創·書裡」,最先吸引目光的便是書店屋頂兩條形態優美、動態十足的「錦鯉」。
  • 中國二手書店的商業探索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是很多愛書者的共同經歷—這讓二手書的流轉擁有潛在的市場。中國的二手書平臺已經從早年的潘家園舊書市場轉移到了網絡上,無論是文藝青年雲集的豆瓣網,還是依託於淘寶的二手書交易平臺「閒魚」,抑或個體賣家隨行就市的孔夫子舊書網,都為二手書的流轉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
  • 對話1200bookshop書店創始人劉二囍:都活不下去了,情懷還重要嗎?
    「過去一周,微店賣了將近50萬,終於可以鬆口氣了。」2月24日,1200bookshop創始人兼掌柜劉二囍在朋友圈中對大家表示感謝。嘗試聯絡房東尋求租金減免無果後,書店創始人兼掌柜劉二囍意識到書店已經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眼下必須自救。」在這場自救行動中,讀者可以選擇購買儲值卡、文創產品(帆布包)或盲選禮包,為1200「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