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新華書店「一霸書籍天下」成為當時購書者的唯一去處。但是時代的變遷讓新華書店逐漸褪去了「唯一」的標籤。2015年開始,描述書店的高頻詞彙中出現了「小眾」、「文藝」以及「生活美學」。
書店從賣書到賣文化,再到賣出文藝情懷的商業模式,僅僅四年間就發生了質的變化。
當下,特色化的體驗經濟時代已然來臨。在書店以主題化發展的經濟模式下,以往購物中心的三大標識百貨、超市、電影院的組合已經逐漸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咖啡館+服飾、零食店+服飾等各種「百貨+」等新型模式百花爭豔。在新商業模式同時迸發的新經濟時代,文創品牌也在時代的長河中展現出了它的商業光輝。
一:新派消費方式 引來書店集體變革
2015年,當文創品牌「方所」書店入駐成都遠洋太古裡後,一時間成都各大購物商場紛紛引進文創類品牌作為壓軸大戲,在商業地產掀起了一陣文藝空間的熱潮。
無論是言幾又、侘集·本屋、西西弗書店,還是文藝小資的貓的天空之城、海派書店的代表鍾書閣,均在這個新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崛起為新零售的代表,同時也都進駐了成都高端購物中心,且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由此可見,商業地產開發商若想與瞬間崛起的電商做抗衡,不妨把蘊含人文、品味、體驗、情懷的文化符號重新請回商業當中,從而重新從實體商業中找回存在感。
據贏商大數據中心統計顯示,在2016-2018年當中,全國書店增長率達5%—9%,購物中心引進書店類業態更高達86.7%。以成都為例,成都購物中心不乏有引入特色書店的例子,這些特色書店的出現,恰好詮釋了文創+商業的模式。
PAGE ONE
以書籍閱覽用品為主的專業賣場
(圖片來源於贏商網)
Page One,中文名為葉一堂,1983年創建於新加坡,是一家集書店(圖書零售)與出版、發行於一體的企業。Page One由最初提供的美術、設計書籍的小書店發展到現在書類涵蓋甚廣的書店,店內英文圖書佔到店內圖書的50%左右。繼北京、杭州之後,PAGE ONE 已於2014年8月攜旗下西餐廳品牌The Woodhouse進駐成都IFS國際金融中心,成為中國大陸第五家分店。
方所
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等於一體
(圖片來源於贏商網)
由例外創始人毛繼鴻一手打造的方所,集書店、美學生活、咖啡、展覽空間與服飾時尚等混業經營為一體。2015年1月29日,成都方所正式開業。該書店位於成都遠洋太古裡負一層,是全國第二家連鎖店,在試營業期間平均每日人流量約七八千人次。
言幾又
12萬藏書 咖啡館、冰激凌店在旗艦店齊聚
由創始人但捷一首打造的言幾又,是一家業態多元而又豐富的大型書店,其中囊括了12萬藏書、文創產品、咖啡館、食品店、畫廊等,同時融合了多元素的設計空間。2015年,言幾又在成都凱德天府開設了西南首店,此後,言幾又在成都迅速擴店,據不完全統計,不同區域的言幾又,周末的客流量都會達到上千人次。
侘集 本屋
樓群建築和書融為一體的藏書館
由知名設計師青山周平設計的侘集·本屋書店於2017年亮相成都大悅城。侘集·本屋書店以「書的城,我的家」為品牌理念,巧妙地將「建築」與「書」聯繫起來,以書塔之間的空間組合形成街道或者廣場供看書的人感受空間閱讀感。侘集·本屋的文創產品佔比超過30%,並且文創產品大多均是書店本身的原創產品。
二:營造「慢空間」體驗感
特色書店為購物中心注入新鮮血液
當下,商業地產發展已進入特色化時代,各大購物中心更需要考慮如何吸引客流,如何將消費者更長久的留在購物中心內,在這一點上,文創品牌如書店就有著不錯的輔助作用,同樣,客流量對於書店來說也極為重要。因此,特色書店大多會選擇進駐購物中心或文旅項目。
通過以上新型書店在成都的經營狀況可見,新型書店的出現確實恰好的迎合了成都消費者回歸慢生活的消費需求,給消費者帶來了更深層次的消費體驗。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創書店具有三大特色。
其一。具有小眾品牌意識,且形成了品牌連鎖發展,並且注重多元化吸引消費者;
其二,細分消費群體具體到年齡。在性別層面,有針對性的營銷,尤其吸引白領階層;
其三,注重場景打造,營造「慢空間」體驗感。
業內人士指出,文化類品牌作為一種體驗式業態,文化氛圍和環境都受到了消費者的追捧,具有較強的凝聚消費群體效應,因此購物中心十分偏愛文創類書店。但不可忽視的是,文創書店本身承租能力較低,一定程度上仍需要商業體的幫助。且此類品牌對選址較為謹慎,據觀察,文創類書店普遍對城市的經濟水平與消費意識要求較高,因此選址大多在一線城市或新一線核心城市進行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