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祺:誠品書店虧損15年只賣情懷?真相遠沒有這麼文藝

2020-12-23 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姚祺】

7月18日傍晚6時,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痼疾發作於臺北辭世。一時間,關於吳清友與誠品的新聞出現在各路媒體,使這家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實體書店再次引來眾多關注。

在臺灣,誠品早已不僅僅是一家書店,它成為一個品牌,一種象徵,彰顯臺灣「精緻」、「清新」、「文藝」的「畫風」。然而,誠品書店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真的如「陽春白雪」一般清爽嗎?

「解嚴」大時代下產生的商機

臺灣社會自1970年代後期經濟開始起飛,人均收入水平逐漸提高,一大批中產階級隨之崛起。另一方面,1980年代後臺灣社會中的黨外勢力和其他各類社會力量紛紛湧上臺面。在這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臺灣社會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多元化」作為一種新興價值,日益受到隨著經濟發展而崛起的臺灣中產階級的追捧。

與此同時,社會的高速發展與經濟水平的提高,造成這些新興中產階級普遍產生一種生活目的與意義上的「迷失感」,急需面對壓倒性的社會變遷時保存與彰顯個性和自主性的載體。這種「多元化」趨勢和自我表達的訴求經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逐漸影響到臺灣人的文化消費習慣,使得消費者產生一種「風格化」的消費動力,希望通過差異化和多元化的消費行為彰顯自己的身份與品位,實現自我身份認同的外化顯現。

吳清友在開辦誠品之前,一直經營觀光酒店餐廚設備事業。高檔廚具的經商經驗和對歐洲工藝品及藝術產業關注,使他敏銳洞察到臺灣社會變遷過程中的商機,在1989年果斷開辦了第一家誠品書店。與傳統的三民書局這類連鎖書店不同,誠品在內部裝潢上講究高雅舒適,風格上凸顯清麗別致,營造友好但不媚俗的閱讀環境。而在書籍選擇上,則偏重人文類和藝術類書籍。總而言之,以吸引中產階級消費者為賣點。

「推廣閱讀習慣」背後的體驗式行銷

臺灣坊間廣為流傳的一則美談,說誠品開辦15年都在虧損,只源於吳清友的初衷不是賣書掙錢,而是推廣閱讀習慣。因而誠品書店裡設置有遠比其他實體書店更多的座位區,舉辦各類分享活動,開辦音樂會,甚至為年輕文創從業者提供了實驗性擺放空間。這些安排從財務角度看,都增加了書店經營成本,減少了書店擺放書籍和商品的空間。

1999年,誠品首推「24小時」經營模式,營造「不打烊書店」,並開始全臺灣連鎖化布局。2005年,在實現盈利後的次年,誠品以「文化園區」為核心,將自己打造成融合設計、藝術、表演、戲劇和音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平臺。通過這些努力,誠品贏得了優異的口碑,成為臺灣文創產業的標杆,更在2004年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為「亞洲最佳書店」。臺北信義區的誠品成為臺北地標景點,不少陸客團的觀光行程中都會包括這家書店。

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誠品的這種模式是一種典型的「體驗式行銷」,通過調動消費者直觀感受、情感體驗、思考體驗、行動體驗和關聯體驗的「立體體驗」,加深其對商品、企業和品牌的認同。誠品正是通過營造優異的閱讀體驗氛圍和文化行動,建構自己的體驗式行銷模式,逐步取得成功。當然,這種模式需要大規模成本投入,更需要在市場和消費者消費習慣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成功。這可能才是一直到2004年誠品才實現扭虧為盈的根本原因。

作為臺北地標之一的誠品書店敦化南路店

複合式經營支撐危局

連續十五年的虧損,對任何企業而言都是難以想像的困境。那麼誠品是如何度過困境的呢?答案是多元化的經營模式。這種多元化既包括書店內部的經營項目,也包括誠品背後的集團公司的多元化。

圖書零售原本就是一個微利行業。過去成熟的實體書店往往都是通過連鎖經營壓低成本擴大規模的方式,以規模效應實現盈利。大陸讀者最為熟悉的新華書店就是以這種方式經營的典型,簡單的裝潢,統一的管理模式、大量依賴教材與教輔銷售收益是其特徵。但誠品的經營理念是凸顯文化品位、多元化與個性化,不僅在裝潢設計上精緻講究,而且不得不為了美感而犧牲空間使用率。44家書店各具地方特色的設計更使得設計成本高企,其整齊成本比傳統連鎖書店高得多。在這種財物壓力下,僅僅依靠圖書銷售是不可能實現盈利的。

吳清友作為一名成功商人,當然從一開始就明白這一問題。1989年第一家誠品開張時,它就包括了一家高檔的餐廳,並且代理出售高檔英國瓷器。此後,誠品逐漸引入更多的經營門類,包括工藝品、家具、文具、服飾、皮件、餐飲等,逐漸形成了一家複合式經營的書店。

高雄「駁二」藝術區內的誠品綜合商店

多元經營下的多元壓力

多元化經營一直是臺灣企業的主要業態。甚至連臺灣鐵路這樣的龐然大物,其實都只是中鋼集團旗下的一個子產業。頂新、日月光、統一這些集團常年對臺灣經濟實施「寡頭壟斷」。誠品集團在成立後不久,也逐漸採用這種模式,通過橫向整合不同的產業,包括餐飲、藝術品、日用百貨、家居設計,乃至房地產投資。正是這些盈利部門的收入,支撐了誠品書店15年的虧損經營。

2004年,誠品圖書業務終於扭虧為盈,不久後誠品就開始從一家複合式經營書店正式邁向多元化經營的商業集團方向發展。至2014年,誠品集團的營收比例中,圖書零售僅佔其收入總額中30%左右,70%收入來自其它經營業務。在誠品內部,對於誠品集團究竟是一個以書為核心業務的企業還是一家「追求美感」的綜合性百貨公司的爭論不時浮出水面。

相關焦點

  • 誠品書店虧損15年只為賣情懷?真相遠沒有這麼文藝
    一時間,關於吳清友與誠品的新聞出現在各路媒體,使這家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實體書店再次引來眾多關注。 在臺灣,誠品早已不僅僅是一家書店,它成為一個品牌,一種象徵,彰顯臺灣「精緻」、「清新」、「文藝」的「畫風」。然而,誠品書店近三十年的發展過程,真的如「陽春白雪」一般清爽嗎?
  • 情懷,撐不起誠品書店
    看了誠品書店深圳萬象天地的閉店文案,讓人差點就相信了「賣情懷」能養起一個品牌。可以說,誠品書店將情懷營銷的落地發揮到了極致,沒有讓人感覺空洞虛無縹緲,反而激發了用戶的不舍之情,這或許情懷營銷的魅力。除了在關店上大玩「情懷營銷」,誠品書店的文案也是文藝範十足,能夠讀者感受到字裡行間的品牌情懷。是不是僅僅靠賣情懷,就成就了如今的誠品生活呢?
  • 誠品書店這麼火的原因是?
    「你不在家,就在誠品。你不在誠品,就在往誠品的路上」。如今到臺灣的遊客,一定會去誠品書店,感受臺北的文藝氛圍。臺灣流行個說法:「如果說世界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可見誠品在臺灣的地位啦!2004年,誠品敦南店獲《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 2015 年被 CNN 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全球入選的 17 間書店之一。
  • 誠品,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成一家書店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灣的建築地標,誠品則是臺灣的文化地標,與故宮、日月潭、阿里山一樣,成為大陸遊客去臺灣必逛的一站。  在誠品沒有踏足過大陸的那些年裡,大陸也一直有著誠品的無數傳說。從「連續虧損15年依然堅守的書店傳奇」到李欣頻為誠品撰寫的詩意文案:「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
  • 吳清友: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虎嗅網
    本文系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演講編輯而成,他講了他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長達15年的虧損,直至走到25年後的今天。文章刊於《中歐商業評論》九月號,原題《我與誠品書店25年》。虎嗅進行了編輯。1950年代,我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
  • 誠品書店,用15年的虧損,換來了一套獨一無二的商業模式
    01:一家「傳統書店」,但非「傳統」書店1989年,第一家誠品書店在中國臺灣省臺北市建成,目前,誠品書店已走過30年的發展歷程。現如今,分店陸續落成,我們在臺灣、香港、蘇州都能尋覓到它的身影。誠品書店在實體書店的傳統道路上開闢出了一條不尋常的新道路,但若從專業的商業角度來看,誠品書店的經營策略算不上教科書式的案例。它對於細節的執著會導致很多方面需要投入大規模的成本,且這種投入在短期內並不能看到效果,得到回報,以至於誠品書店在經營的前15年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評論:與書漸行漸遠的誠品書店(圖)
    「誠品」兩個字,早已被標籤化,代表了人們的某種書店情懷,也成了臺灣文化的一種象徵。然而,隨著創始人吳清友逐漸將管理權過渡到女兒手中,誠品的經營理念也在慢慢發生改變。誠品已非過去的誠品。  我跟阿丁談起這變化時,他認為誠品的根本是對消費的品位與趣味的多角化營造,但這種品位與趣味已從最開始的文化導向,最後移轉為市場導向。看著鍾愛的書店如此變化,阿丁不免感慨:「有點像看著一舊識出人頭地,但與他漸行漸遠。」
  • 臺灣誠品也要開始賣生鮮,它離賣書越來越遠了嗎?
    誠品在臺灣有 41 家門店,其中如臺北信義和敦南等的大型門店中,圖書銷售區只佔總經營面積的 20% 到 30%,剩餘的區域則被餐飲、文具、家具甚至是服飾佔據。儘管誠品的一個網傳神話是靠著人文精神的加持,連續虧損 15 年也要在市場上堅持初心。但其實誠品並沒有打算靠賣書賺錢。畢竟,書的確是越來越不好賣了。
  • 誠品書店創始人去世 這家書店為何一再與杭州擦肩而過
    有作家發文寫道: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因心臟病創立誠品書店 連續虧損15年從臺北工專畢業後,吳清友進入到一家專賣飯店餐廚設備的公司做業務員。31歲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
  • 網紅書店的誕生,蘇州誠品書店如何做到日接待55萬人?
    吳清友於1989年創立了誠品書店。1995年,誠品書店搬至敦南大樓內開啟了長達31年的經營歷史,全新的模式將書籍和商場、藝術等產業結合在了一起。 隨著在網際網路不斷更新的同時,實體書店的弱勢也越來越明顯。據統計,誠品書店一直虧損了將近15年,一直到2006年才扭虧為盈。
  • 虧本15年,開創書+零售模式,誠品書店28年商業路
    昨日晚間,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去世,他67年的生命中有28年和誠品書店一起度過。誠品是國內書+零售運營模式的鼻祖,用做商場的思路來升級書店,書店成了新文化的休閒場所。1989年3月,吳清友在臺灣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在創始之初,誠品就不走尋常的書店經營路,以書的品牌為核心,增加了藝術空間,售賣畫作和藝術品。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如何將書店做出新意,做出風格,就像清麗雋永的美人,始終讓人戀戀不忘,甚至流連忘返?「光賣書是不夠的,」吳清友心裡很清楚。實際上,由於誠品一出世就在黃金地段,而且"任性地堅持情懷",幾乎從一開始,它就處於虧損狀態。一直到1995年,誠品老敦南店因為無力負擔漲價後的租金,選擇搬遷到星光人壽大樓。
  • 誠品時光:一個人,一家書店,一本書
    他看著自己的豪宅問女兒:「別人沒有比我們更努力嗎?為什麼我們可以住在這裡?」 1988年吳清友經歷了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成為他創辦誠品書店的契機。 1988年2月,他在倫敦出差。他特地前往聚集多家知名畫廊的梅費爾區(Mayfair)皇家藝術學院方向走去,打算買回兩件心儀已久的亨利•摩爾中型作品。
  • 誠品書店與臺灣書業三十年
    當然,重慶南路是最著名的書店街,不遠處的牯嶺街則是最著名的舊書街──不過後來這條街可能更以發生了「少年殺人事件」,進入了人們記憶。       進入1980年代,臺北真正進入現代性的想像。1982年,羅大佑唱著「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1984年,臺北民生東路出現第一家麥當勞,薯條與漢堡攻佔年輕人與兒童的胃。
  • 最文藝的書店 臺北文化地標
    從小就喜歡看書的他,覺得書店的事業符合理想,於是就創立了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1989年成立於臺北市,初期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之後發展為綜合型書店。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 24小時營業,結合書店與商場的複合式經營模式等,成功地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尊重走進書店裡的每一個人。誠品書店2004年被《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
  • 論一個網紅的誕生,誠品書店如何做到日接待55萬人?
    它的出現,改變了書店的原有銷售模式,讓書店成為了一個大型的文化交流場所。在這裡,只要你願意,它可以是畫廊、講堂、藝術電影院……隨著在網際網路不斷更新的同時,實體書店的弱勢也越來越明顯。據統計,誠品書店一直虧損了將近15年,一直到2006年才扭虧為盈。而此時,它的主要盈利來源卻不是賣書,而是來自商場和餐飲。
  • 13萬㎡的誠品書店將開在蘇州 上海店2016年開業
    11月29日,「誠品生活蘇州」將盛大開幕,這個有26年歷史的傳奇商業品牌正式在內地落地。  為了一個完美的亮相,誠品的蘇州項目開發了四年,開業時間一再推遲。與人們在香港和臺灣看到的大多數誠品書店不同,誠品蘇州項目是一個大型綜合體項目,建築面積超過13萬平方米,包括兩棟塔樓和一個四層的裙房。
  • 案例|實體書店的救命稻草:臺灣文創之誠品書店發展策略詳解
    追溯誠品書店的創辦歷史,臺灣誠品書店創辦於1989年,「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經營初期以銷售藝術、建築類書籍為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直到2004年轉變經營模式後才開始盈利。
  • 誠品書店啟示錄:吳清友的文化商業模式,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去年十一有機會匆匆去臺北一趟,抽出時間去敦化誠品看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這幾年看過一些書店,對誠品已沒有太多奇妙的感覺,但那種燈火通明的讀書人印象依舊非常清晰地存在。誠品書店是臺灣的文化地標,24小時營業的敦南店是許多遊客到臺北必去的地方。最近幾年,誠品書店已經西進,闖入了香港和內地市場。
  • 誠品書店的「奇蹟」
    誠品書店不僅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書店,而且在東南亞甚至在世界華人圈裡,都享有盛譽,它「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理念,將過去只賣書的傳統書店成功轉型為極受現代人歡迎的新型書店,它曾創下的「史無前例」的三項紀錄,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