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創始人去世 這家書店為何一再與杭州擦肩而過

2020-12-22 浙江在線

2017-07-19 17:39 |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劉健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

 7月18日晚9時31分,誠品書店發布公告,創始人吳清友在辦公室裡突然昏厥,雖經急救仍不幸病逝,享年67歲。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生前一共進行過三次大手術,醫生推測去世原因和他的心臟病史有關。

有作家發文寫道:書店可以只是賣書賣紙賣文具的商店,吳清友卻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學、文化的指標、對心靈境界的堅持。

因心臟病創立誠品書店 連續虧損15年

從臺北工專畢業後,吳清友進入到一家專賣飯店餐廚設備的公司做業務員。31歲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隨後,他又投資了房地產和證券公司,掙得人生第一桶金。

1988年,吳清友因為先天性心臟擴大症病發,進行了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5個小時的手術中,他的心臟一度停止跳動,經過大量輸血搶救,才從鬼門關走出來。與死神擦肩而過,他下定決心,要選擇喜歡而且有意義的而非賺錢的行業。從小就喜歡看書的他,覺得書店的事業符合理想,於是就創立了誠品書店。

「誠品」的英文名是Eslite,為古希臘文「精英」之意。在成立之初,誠品專賣藝術與建築類書籍,書籍來源偏向進口和外文雜誌,購書環境精緻而講求品味。1999年,誠品敦南店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書店與商場,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並且力爭每一家誠品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不僅如此,書店還逐漸擴張到出版、畫廊和策展等諸多行業,成為臺灣地區著名的文化產業坐標和訪臺遊客的必去景點。

創辦誠品時,吳清友準備了一筆錢,打算賠5到8年,沒想到誠品書店一虧損就是15年。吳清友為此不但在外募資,而且還賣家產投資誠品,為家人不解,但他從沒有想過放棄。他說,「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誠品終於在2006年扭虧為盈,這時候,書店的收入主要在三部分:賣書、商場、餐飲,而商場才是營利的主要來源,賣書金額僅佔三成。

首家大陸店在蘇州開業 為何與杭州擦肩而過

2015年,大陸首家旗艦店在蘇州開業,除了蘇州之外,誠品書店的另外兩家大陸店鋪正在準備中,一家在上海,一家在深圳,短期計劃裡,均沒有把杭州這座具有人文底蘊的城市列入。

但是,早在2010年9月12日,《錢江晚報》就曾報導過誠品書店將進駐杭州的消息,吳清友也來杭州考察過該項目。當時,誠品與杭州市人民政府籤署「關於深化共贏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杭州將提供市中心精華地段,作為誠品基地。吳清友當時說,「希望在最幸福的城市中,扮演一個小小的角色。」

蘇州誠品書店

甚至,誠品書店的選址都一度選好:開在水光瀲灩的西湖之畔,也就是吳清友口中的誠品「西湖館」。他說,誠品杭州店的體量將參照「誠品臺灣信義店」,至少有六層樓規模。到時候,想要沉澱心靈,想要薰陶文藝,或者只想要找一個歇腳、打盹的地方,你都可以優雅地去「誠品」。

做了如此多的基礎工作,為什麼最終誠品還是沒來杭州呢?

「杭州是個好地方,但是開一家店對我們來說,是一件作品的誕生,除了積極之外也必須審慎,需要各方姻緣具足才能水到渠成。」誠品一位工作人員當時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在西湖邊,包括後來誠品希望的錢江新城,估計找不到價格實惠的土地。

錢江晚報報導稱,據業內人士猜測,最終沒談攏的原因是,「誠品實際上是做文化地產的,它需要有自己的一塊地,發展文創、服裝、餐飲、藝術等各種產業。」

【短評

誠品模式對於杭州這座城市的意義

雖然誠品暫未入駐杭州,但對於杭州而言,它的借鑑意義在於,為我們打開了一種新型的商業拓展思路——城市文化綜合體。

放眼杭州各個方向,將建的、在建的的商業綜合體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但真正做到有標籤、差異化的卻很少。一面是入不敷出的大寫尷尬,一面是馬不停蹄地圈地播種,杭州商業綜合體改變形態、主動破局,已變得刻不容緩。

而此刻,誠品模式無疑在指引我們,與文化相攜手、與藝術同呼吸,商業綜合體在成長的道路上方能夠走更遠。

我們的生活,需要能快速送達的網購包裹和越建越大的購物中心,也需要有空間能靜下來體驗讓人眼前一亮、慢悠悠的生活。它可以不叫「誠品」,但至少得有這樣的地方來沉澱杭州這座城市的氣質。

【浙江新聞+  

吳清友經典語錄

1、一個人無論走多遠,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獄」內,而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

2、誠品的到來對大陸意味著什麼?潤物細無聲。我們希望誠品在無形之中分享最美好的體驗,希望你到誠品來,可以看到世界、看到自己、看到東西方不同文化。

3、我們的營運模式是,把人文、藝術,以創意的形式融入生活。如果誠品能對某些人有過好的、正向的影響,也許就夠了。誠品人都相信,善、愛、美,是人類內心共同的嚮往。

4、經營誠品有一個很重要的意念,是尊重,我們認為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值得尊重的。現實生活很苦悶,但閱讀具有治療的功能,是撫慰人心的必要存在。

5、當我們沒有醞釀出某種文化堅實基礎的時候,奢談文創產業,是緣木求魚。她會變成漂浮的,沒有根的,不接地氣的。

6、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閱讀之於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如果參與到內部的心靈活動裡,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像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澱的。

7、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誠品即便在最艱苦的年代裡,也仍然舉辦、推動藝文活動,讓讀者遨遊在藝術的滋養中。這是誠品的基本核心價值、初衷所在。

8、生命是無常的,人是無名的。我比較相信,一切都是因緣。不知道是否天註定,沒什麼好遺憾,好驕傲。只想誠懇地去活著。

(綜合新華社、錢江晚報、浙江在線等)

1500457143000

相關焦點

  • 在蘇州火爆的「誠品書店」 為何今日門可羅雀
    「誠品書店」這是一個只要一提到名字就會讓人想起各種圖書和文創產品的網紅打卡點,而位於蘇州金雞湖畔的這家更是佔據了蘇州園區相當核心的位置,自2015年開業便是門庭若市,身邊不少的小夥伴當初都以能夠到「誠品書店」打卡作為一件很神聖的事。
  • 吳清友——67歲誠品書店創辦人因病去世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病去世  吳清友患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1988年曾進行過第一次開胸心臟手術,正是手術的危險讓他開始思考生命的問題,並以此契機創立誠品書店。20多年來,誠品書店已成為臺灣最著名的文化品牌。據媒體報導,吳清友5月底還親自出席誠品股東會,後天原本還預計出席一場新書發表會。
  •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
    原標題: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廖美立:書店不只有文學世界,我們的世界是一本大書臺灣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誠品書店創始人之一的廖美立給人的印象就是這樣既柔軟又堅毅的女性。  她身上有很多標籤,「誠品書店曾經的二號人物」「方所的總顧問」「系列電影《他們在島嶼寫作》的製片人」……當很多身份與標籤賦予一個人身上時,能夠堅守從容以及內心那份信仰更顯得彌足珍貴。
  •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臺北病逝
    據新華社臺北7月19日電(記者齊湘輝、何自力)19日,在臺北誠品書店敦南總店,上下五層的空間平靜如常,人們三三兩兩而來,尋覓自己喜愛的角落,享受閱讀時光。  就在18日晚,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臺北辭世,享年68歲。
  • 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把人生中所有的困厄轉為正念
    21日,臺灣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在瀋陽參加中國綠公司年會的一場論壇時如是說。從經歷「生死大考」到誠品書店曾經15年虧損,吳清友始終秉持「無可救藥的積極樂觀主義」,一路走來,成就生命的感動與精彩。  經歷「生死大考」 參悟人生困厄  白髮、黑框眼鏡、中山裝,讓這位臺灣誠品書店的創始人看起來不像商人,更像一位學者。
  • 誠品書店成標杆 書店發展模仿更應「因地制宜」
    「向誠品學習」「克隆誠品」「成為××城市的誠品」……如今,眾多書店經營者的話語中,總少不了「誠品書店」這個標杆。尤其是隨著上海市政府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出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開始重新定位、轉型求生,臺灣誠品書店更是成為被學習模仿的對象。誠品書店為何這樣牛?誠品模式又是否真能適合每個實體書店模仿?
  • 情懷,撐不起誠品書店
    看了誠品書店深圳萬象天地的閉店文案,讓人差點就相信了「賣情懷」能養起一個品牌。誠品書店的敦南店,在關店半年之前就開啟了「情懷營銷」,既告訴消費者「我們即將關閉這家店鋪」,又通過關店為載體發揮店鋪最後的熱量為品牌蓄力。同時,激發用戶對品牌的好感度和認同感,使人們深陷品牌創造的情懷之中,也心甘情願為之買單。
  • 浙商臺灣遊學歸來話收穫 誠品書店購書就像逛商場
    浙江在線06月03日訊近日,浙江大學EMBA首個臺灣訪學團啟動,40多位EMBA學生在臺灣度過了為期一周的短期訪學,參訪了誠品書店、法蘭瓷等臺灣當地頗具特色的企業,而誠品書店一站顯然給這些浙商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世界的書店都活得很辛苦,誠品為何能過得瀟灑?
  • 誠品書店上海開店計劃夭折 中心店、徐家匯店流產
    四年前的約定2013年6月誠品與上海中心籤署租賃意向協議,誠品生活將於2015年入駐上海中心的52、53層空中大堂及地下一層,預計總面積約6500平方米,成為上海最高的空中文化地標。消息傳出後,讓不少上海的誠品粉絲興奮不已,可以在中國第一高樓上體驗雲中閱讀,那是何等幸福的事兒。
  • 我為書店狂,南京、臺北、蘇州、杭州……記那些年去過的一些書店
    來自日本的最大連鎖書店——蔦屋書店這些年,從南到北去過不少城市,逛過幾個有特色的書店。今天一起來回顧一下,看有沒有你也曾去過或喜歡的。說到臺北的書店,首先浮出腦海的必然是誠品書店。臺北有很多家誠品,其中信義旗艦店比較有名,誠品敦南店還是24小時營業的書店。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我當時只找到西門町的誠品。這家誠品圖書不算多,年輕人喜歡的服裝、包包倒是不少。因為是臺北麼,所以售賣的都是臺版書,豎版、繁體字,我們一般是看不習慣的。西門町誠品書店面積不大,主營文創生活類產品,所以稍微逛逛就可以了,外面熱鬧的大街才是年輕人天堂。
  • 5萬人告別誠品書店,國內獨立書店真的要落幕了?21年的誠品書局
    5萬人告別誠品書店,國內獨立書店真的要落幕了?21年的誠品書局宣告閉店,這些獨立書店仍在與世界對抗2020年5月31日,一代精神象徵、臺北文化地標——誠品書店敦南店在開業21年後正式閉店,當晚,超過5萬名讀者來到現場,告別這個陪伴了他們21年青春的記憶。
  • 誠品,何以創下「書店神話」?
    從1989年3月12日開張的一家普通書店起步,經過20多年的發展,如今誠品在全臺灣擁有39家分店,年營業額20億元新臺幣,每年顧客人數達到9000萬人次。在傳統書店業普遍蕭條的今天,誠品卻創下了一個「書店神話」。  在臺灣駐點採訪兩個多月,我們曾多次光臨誠品書店,除了看書、買書,我們更關注的是「誠品現象」的背後。
  • 誠品書店落戶上海陸家嘴 儼然成滬最高大上的書店
    去臺灣必做的一件事,當然是去誠品書店逛一下啦!它儼然已經成為了臺北的文化地標。現在,誠品書店即將來到上海,有著不可複製信條的書店設計者會因地制宜帶來什麼樣的設計呢,一起來看看吧!誠品書店為何這麼火?
  • 誠品書店這麼火的原因是?
    「你不在家,就在誠品。你不在誠品,就在往誠品的路上」。如今到臺灣的遊客,一定會去誠品書店,感受臺北的文藝氛圍。臺灣流行個說法:「如果說世界最高的101大樓是臺北的地理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就是臺北的文化地標。」可見誠品在臺灣的地位啦!2004年,誠品敦南店獲《時代》雜誌亞洲版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並且在 2015 年被 CNN 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全球入選的 17 間書店之一。
  • 誠品書店的「奇蹟」
    誠品書店不僅是臺灣家喻戶曉的書店,而且在東南亞甚至在世界華人圈裡,都享有盛譽,它「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理念,將過去只賣書的傳統書店成功轉型為極受現代人歡迎的新型書店,它曾創下的「史無前例」的三項紀錄,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 誠品書店:大陸「唯一」一家「活著」的書店!
    蘇州誠品書店。應該是現在還能一切正常營業的大陸唯一 家店了,前段時間深圳誠品書店宣布今年年底將會關閉!不知道這是不是和吳老的去世有關!打小印象中的「新華書店」絕對不是這麼一種風格的!二樓主要是禮品!買點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應該也好過那些吃吃喝喝吧!
  • 旅行時遇見的書店們,整個大陸書店中,文具最集中的數蘇州這家
    我曾經在我的第二本書的別冊裡說過,蘇州的書店,都可以叫旅行時遇見的書店們。好攝女 文並攝第一次到蘇州,必去平江路,也會遇見貓的天空之城概念書店。平江路上的貓空書店,不是我去的次數最多的貓空書店,也不是坐的最久的,它對我來說,有更特殊的意義——我第一次到貓空,就是這家店。
  • 蘇州的誠品書店,不止是一個書店,也是旅遊的好去處
    這家書店的選址就在金雞湖的邊上,很有文藝氣息哦。 上海到蘇州非常的方便,車程大概一個小時就可以到了。地鐵到書店也比較方便,這裡書的品種有很多,也擺放的很有序,周邊還有好多有特色的創意工藝品小店和飯店,價格的話個人認為還是比較親民的,感覺非常棒。 這裡的服務態度真心很好,再加上超級好的環境,值得推薦,值得用一整天細細品味這裡哦!
  • 誠品,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成一家書店
    下午兩點左右,誠品生活外的右岸街和月廊街因為人太多,開始交通管制,不再允許機動車進入。於是人們把車停在附近的街區,再步行前來。  誠品生活總經理吳旻潔當天站在三樓的誠品書店前,看到黑壓壓一片湧入誠品大堂的人群時,心頭的緊張比興奮來得更強烈。她是誠品創始人吳清友的女兒, 從27歲進入誠品工作,到成為誠品的掌門人並主持了在大陸市場邁出的第一步,已有十年時間。
  • 遊記:誠品書店!
    愛上誠品不知道是不是從臺北開始,蘇州的誠品書店是誠品在大陸開的第一家店,選擇在蘇州的經濟開發區,門口巨大的招牌非常有設計感,已經是拍照勝地。這裡的圖書種類約15萬種,50萬冊。在臺灣,人們去誠品不僅僅為書,他們也會深藏在這些輕食品牌裡發呆品茶,度過一日,這成為臺灣誠品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有點可惜的是,蘇州誠品並不是24小時營業的,晚上十點閉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