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手書店的商業探索

2020-12-22 今日中國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是很多愛書者的共同經歷—這讓二手書的流轉擁有潛在的市場。中國的二手書平臺已經從早年的潘家園舊書市場轉移到了網絡上,無論是文藝青年雲集的豆瓣網,還是依託於淘寶的二手書交易平臺「閒魚」,抑或個體賣家隨行就市的孔夫子舊書網,都為二手書的流轉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

  如今這一領域正在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致力於二手書交易的「多抓魚」公眾號成立於2017年5月,團隊公開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30萬用戶,累計賣出超過20萬本書。自2017年12月開通全國所有城市後,平臺每天穩定售出2000本書,賣出一本書的時間中位數是19小時,平臺客單價是74.68 元,復購率32.91%。

  在該平臺獲得多輪風投之後,同類二手書平臺也在陸續出現,例如「轉轉」等。這些平臺利用中國強大的移動網際網路優勢,以便捷、人性的服務打動顧客,解決了二手書交易這一傳統行業的痛點,讓循環經濟變得更加多樣。

  讓你願意買賣二手書

  為二手書拍照、定價、等待有人詢價、介紹書的品相、討價還價、郵寄、收款……這一繁瑣的流程讓很多人寧可將書作為廢品賣掉,也不願意在網上轉讓。如果,只需掃描書籍的ISBN條碼,湊夠總價40元人民幣或8本圖書,就可預約順豐快遞免費上門取書,幾天內帳戶即可收到款項,你是否就會欣然為之?

  這正是「多抓魚」「轉轉」等平臺正在做的事。他們採用平臺買斷的模式切入二手書交易,用集約化、標準化的方式,提供了一套二手書定價、回收、清潔翻新,以及再次循環(交易)的服務。

成都「倉庫書店」讓閒置循環起來

  這些平臺並非什麼書都收。以「多抓魚」為例,賣書用戶在掃完 ISBN 編碼以後,系統平臺會進行第一道審核—2004 年之前的書、教材及教輔類圖書、過時的 iOS 編程、未經證實的個人主觀經驗類,或存在破損、老化等問題的圖書、非法出版物都不在收購範圍。

  這其實是自動化操作當中的一步,伴隨著人工摸索出更多規則後,機審的規則會越來越多樣複雜。第二步是人工審核,過於破損、汙漬、老化、異味的書會被拒絕。第三步,酒精消毒、砂紙清理汙漬。進入臭氧消毒機。第四步,入庫,再包裝,以重新出售。

  這類平臺上,國內圖書一般以定價的0.5折、1折和2折的價格收購,以3折的價格出售,進口圖書以3折收購,以5折的價格出售。「我們只想做那些對於價格不敏感,但是對於自己的時間和效率非常珍惜,不希望這個書被浪費的理念跟我們比較一致的用戶。」「多抓魚」創始人魏穎表示。

  這類平臺顛覆了許多人對二手書又髒又舊的刻板印象,不但全新書非常多,而且強大的翻新能力也令許多用戶眼前一亮。普通的破損可以修復,甚至黴點亦可清除。有些顧客甚至萌生了將自己的舊書賣給平臺,經其翻新後再買回的想法。

  作為文化商品,二手書交易往往透露出許多有趣的信息—從發布的數據來看,在「多抓魚」平臺上,交易度最活躍的作家是村上春樹—常常有人一下子賣出一大單村上的書,再有人一下子買走一大單村上的書。出售最多的虛構類作品是《活著》和《白鹿原》,最多的非虛構類作品是《黑客與畫家》《認識電影》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從榜單上看,最受歡迎的作家包括加西亞·馬爾克斯、雷蒙德卡佛、錢鍾書、三島由紀夫、王小波、張愛玲等人,而滯銷作家排行榜上則多為網絡作家,以及郭敬明、羅振宇甚至還有韓寒和畢淑敏。從這份榜單不難看出,該平臺和豆瓣、知乎等文青社區的高度相關。

  二手書店走紅的背後

  魏穎曾任「閒魚」二手交易平臺的市場總監,她認為二手書店的興起,跟社會的信用體系的建立,以及資本寒冬下的消費觀轉變息息相關。

  分析人士認為,「多抓魚」被資本看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二手、租賃等循環商業模式,順應了中國社會所處的經濟增長放緩期。經歷了 GDP 快速發展後,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下降,表現在消費行為的現象就是消費者會選擇將過剩消費累計的商品,通過二手市場再次流通。同時,新一代消費者不同於父輩,他們願意把自己的閒置物品與他人分享。

  此外,一個稍微令人意外的情況是,中國紙質書市場正在回溫,國人正在重新走進書店。2014年前後,中國實體書店經歷了一次倒閉潮,近五成線下書店相繼傳來關門的消息。隨後,商業地產的復甦和以咖啡、文創銷售為主的「第三空間」模式的興起,帶動了線下書店的回暖。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10%,實體書店市場規模同比負增長,網店同比增長30%左右。紙質書的增長率高過了電子書,二手書交易流通有了更大空間。

  此外,電子支付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高度普及,個人信用體系逐漸確立,對二手交易的推動作用亦不容忽視。

  日本最大的二手書連鎖店BOOKOFF以「簇新的二手書超市」聞名。它顛覆傳統的二手書店形象—店面窄小,光鮮昏暗,泛黃或帶有汙漬的舊書堆在書架或地上;不但店面光鮮亮麗,書架整整齊齊,而且書籍簇新。

  「BOOKOFF 能做成連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線下設施非常發達,國土小、人口密集。中國太廣了,但我們的物流卻非常的方便、便宜,而且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來解決庫存、定價不透明的問題。」魏穎說。

  然而,對於「多抓魚」「轉轉」這些剛剛冒頭的平臺來說,路還很長。他們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圖書品類不全,書籍數量還不夠多,尚不足以撐起足夠規模的交易量;面對那些偏愛收集初版或絕版書的客戶而言,多年來積累了大量此類資源的孔夫子舊書網等平臺,目前或許還是更佳選擇。

  循環經濟的情感與商業

  「多抓魚」,取自法語單詞déjà vu,意思是「既視感」,中文譯作「似曾相識」。「你去逛一個二手店的時候,不會像在新品商店裡,說這個東西我需要,而是經常說,這個東西跟我有緣。」魏穎認為,所有的 C2C 平臺本質上都是社區,是信任讓交易流通,但最終還是用戶貢獻內容(商品)決定產品的調性。

  「我們希望有一家這樣的商店,可以把那些曾經對我很重要,但我已經不會再使用的物品收下,然後轉交給需要它們的人。像無奈走向人生岔路的舊友,也許再也無法合拍,甚至再也不會相逢,但我希望你日後仍有好前程。」魏穎說。

  「多抓魚」策划過「書中生物展」,收集了過往一年中回收的近100萬本書籍中夾雜的車票、照片、單據等「現實殘片」,並和發現它們的書籍並列擺放,希望人們能夠「在閱讀中變成了共生關係」。

  這類關係的具體表現是:「多抓魚」曾在《薔薇島嶼》一書中找到一張高考答題卡,背面寫著一封信,信中提到「感謝你借給我的書,但是比較可惜,看完了我也沒有能沾染一絲文藝的氣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找到了折得整整齊齊的路易斯威登購物單據;在《算法導論》中發現2000元壓歲紅包(最後聯繫賣家並已歸還);在許多書裡發現情侶合影,但在聯繫前主人獲得展覽授權時,發現大部分人都已經分手……

  書裡夾得最多的還是登機牌和火車票。「可能在目的明確的交通工具裡,是肉身最不自由的時刻,所以那時我們紛紛選擇躲入書中。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個展覽的說明裡寫道。

  保持風格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考驗這類平臺的把控能力。用戶們對平臺「小而美」的期待不一定能夠實現,魏穎認為循環經濟的前提一定是規模化。

  「像這樣的業務,只有規模化了,不是一個小而美的東西,它才能真正地反作用於社會。中國的製造業經常會製造廉價的、臨時的消費者,人們會去消費不太能經久耐用的東西。但事實上如果這些資源去真正用來做一些高價,但非常耐用的東西,不光是資源利用率,大家的生活體驗都會變好。」

  在魏穎看來,如果我們不再佔有物品,只使用物品,我們的消費觀將會改變—你會思考你是否真的需要,這也是循環經濟的價值所在。「希望不帶走任何東西,亦希望它們不會被浪費。當我們開始這樣看待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我們會活得很輕鬆。」魏穎說。

 

相關焦點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編輯導讀:在閒置經濟流行的當下,二手交易平臺的出現讓大量閒置的物品重新流通,產生效益。其中,隨著圖書銷售逐年在擴大,二手書市場也獲得了更大的商業空間,但是制約它們發展的因素仍然還有很多,本文作者立足智能化轉型的視角,從3個方面對二手書市場展開了梳理分析,與大家分享。
  • 杭州風雨書店: 冷不丁 二手書店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
    因此,聽聞這樣的書店喜訊,我們自然覺得高興。 這次,我們將給大家介紹的「風雨書店」是家二手書店。就書而言,新有新的朝氣,舊有舊的味道。與刻板印象裡陳舊雜亂的二手書店不一樣,她靠著精緻的設計感和二手書獨有的人情溫度,冷不丁地把自己捯飭成了「網紅」——是的,我們最初注意到她的存在,就是在年輕人集聚的社交平臺上。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2020年05月18日 09:56:00來源:新華網   仔細瀏覽書架會發現該書店與其他書店的另一不同之處,書籍擺放順序非常隨意。多數書店會把書籍按照類別上架,新書和暢銷書更會集中放在顯眼的地方展示。而這家書店的書架上,史蒂芬·金的懸疑小說和韓非子研究擺在一起,「暮光之城」系列和當代中國美學研究「肩並肩」。
  • 實體書店遇冷,轉轉「突圍」打造二手書交易平臺
    四月初,北京師範大學開辦了9年的二手書店——墨香書店,作為該校的最後一家實體書店,在五月底將因場地問題關門的事情引發了人們的廣泛熱議。近年來,有關實體書店能走多遠的討論屢見不鮮,表面上看,中國的實體書店似乎在逆勢而上,「文藝/復古/情懷+商業」模式的實體書店不斷湧現,但透過這種短暫「回暖」的現象背後,我們會發現以賣書為主業的傳統實體書店終究逃不過虧損、倒閉的命運。
  • 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4月22日下午,在南寧市農院路一家二手書店,老闆吳女士坐在椅子上休息,書店裡沒有客人,不需要她費心照看。這幾年,吳女士的生意下滑,平日裡挑選二手書的顧客較少,只有到了周末,人才會稍微多一些。二手書店是許多愛書人淘書的去處,在網絡閱讀時代,它們的經營狀況如何?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臺北無人二手書店,門牌上寫著「BOOKS 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攝2020跨年夜,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上的商鋪多已放假歇業,只有一間無人二手書店依舊沒有打烊。吳雅慧一直希望在書店嘗試無人經營的模式,碰巧「舊香居」餘下的藏書需要一間新店來分銷,無人二手書店便應運而生。與大多空間逼仄的二手書店不同,吳雅慧的店面寬敞明亮,書桌、長凳、檯燈、冷氣一應俱全;書架擺放錯落有致,好書之人在架前尋書不顯拘束;店內收藏的萬本書籍分門別類整齊碼放,讀者可隨意翻閱,遇到心儀的書籍就可以低於100元新臺幣的「銅板價」帶回家。
  • 日本實體書店探索新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出版界和實體書店開始致力於探索書店的新模式,「旅館書店」、「只銷售一本書的書店」等書店形式令人耳目一新,策劃書店旅行、與便利店聯營等經營形式也應運而生。可以住宿的書店在東京的繁華商業區池袋地區的火車站附近,一家近來日本最火的書店「東京書與床」棲居在一棟普通寫字樓的七層。
  • 多抓魚新功能上線,探索更多二手圖書形態
    未來,多抓魚還要探討更多的可能性,不斷完善二手圖書生態。踩著2020新年的節奏,二手書店多抓魚最近也上線了一系列的新功能和玩法。一、漁夫的自我修養:從捕魚賣魚開始先簡單介紹下多抓魚,成立於2017年,是一個二手書交易平臺。
  • 半世紀前國外街頭的二手書店:用二手的價格能買來一手的幸福
    1960年,德國女演員Ilse PAGé在二手書店門前看書。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1944年12月14日,英國,書店新添加的二手圖書。
  • 英國小鎮:「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店」
    英國威爾斯的海怡小鎮只有1500多位居民,卻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手書店」,每年吸引超過100萬遊客,我也是其中之一。  用「鋪天蓋地」來形容這個小鎮上的書店,一點兒也不為過。
  • 入局線下書店 二手書電商多抓魚求利還是引流
    在北京大望路電影產業園,二手書電商平臺多抓魚的首家線下二手書店已開始試營業。據多抓魚線下書店負責人思凡介紹,這是多抓魚首次試水線下開店業務,預計在2020年3月左右正式開業,如果能持續盈利,會考慮擴張。實際上,由於二手書品類垂直、小眾、利潤空間狹小,加之電子書的圍攻,不少私營二手書店掙扎在生存邊緣。
  • 微信上的二手書店—典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1.微信上的二手書店這幾年,微信上湧現出大量的二手書店,這些二手書店的銷售模式大多是:平臺商從個人消費者手中回收二手書,對購回的書進行清潔、翻新、消毒、重新包裝後,進行二次交易,進而轉手賣給其他用戶。
  • 從臺灣買醫書有感,聊聊臺灣二手書店文化
    逛了幾家二手書店,被臺灣保護傳統文化的能力感動。在大陸別說二手書店,連新書店在網購的衝擊下都難以生存。我查了一下資料,光臺北就有49家二手實體書店!!!在臺南草祭二手書店,買了本《千金翼方》回來收藏。為嘛一個城市就有49個二手書店開的紅火?
  • 當喬治·歐威爾在二手書店工作
    愛讀書的人大概都做過開書店的美夢,而實體二手書店卻一度是城市中被邊緣化的存在,「舊書」二字仿佛就代表著潮溼黴爛的味道。但這樣反而讓「舊書」成為檢驗「愛書人」的試驗石。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曾在二手書店工作,記錄下了二手書店裡的讀者「畫像」……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把二手書店搬到線上,「多抓魚」的循環商店夢
    線上二手書店「多抓魚」的名字由此而來。「你去逛一個二手店的時候,不會像在新品商店裡,說這個東西我需要,而是經常說,這個東西跟我有緣。」多抓魚的創始人魏穎這樣解釋道。當你想賣掉家裡囤積的舊書,只需要打開「多抓魚」,掃描 ISBN 碼後,等待順豐快遞員上門收書即可,經過多抓魚經過審核後,你就能得到賣書錢了。
  • 特色小書店依賴創意生存:從賣二手書到不打烊
    [摘要]小而美的二手書店,只是書店生活的起點。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的書墟,在創意賣書的同時,也給這個城市的人們提供更多角度的文化體驗平臺。曾經生存方式簡單的實體書店,在網絡大潮衝擊下,紛紛尋找自己的生存空間。而本來就更多地以個人趣味設立的特色小書店,從生存之初就有鮮明個性,反倒依賴創意生存在這商業競爭激烈的時代。  書店不僅僅可以買書看書,現在還可以這樣玩——彼得貓古本店,羊城晚報記者 林清清 攝。
  • 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原標題: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新華網臺北4月22日電(記者曹典、李寒芳)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
  • 線下二手書店受年輕人青睞
    能淘便宜書還能和原主人交流  線下二手書店受年輕人青睞  走進大望路電影產業園,遠遠地就能看到一家特殊的二手線下書店——多抓魚,木質臺階、木質櫥窗、木質標識……推開書店的木門,一排排榆木書架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