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是很多愛書者的共同經歷—這讓二手書的流轉擁有潛在的市場。中國的二手書平臺已經從早年的潘家園舊書市場轉移到了網絡上,無論是文藝青年雲集的豆瓣網,還是依託於淘寶的二手書交易平臺「閒魚」,抑或個體賣家隨行就市的孔夫子舊書網,都為二手書的流轉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
如今這一領域正在探索更多的商業模式。致力於二手書交易的「多抓魚」公眾號成立於2017年5月,團隊公開的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30萬用戶,累計賣出超過20萬本書。自2017年12月開通全國所有城市後,平臺每天穩定售出2000本書,賣出一本書的時間中位數是19小時,平臺客單價是74.68 元,復購率32.91%。
在該平臺獲得多輪風投之後,同類二手書平臺也在陸續出現,例如「轉轉」等。這些平臺利用中國強大的移動網際網路優勢,以便捷、人性的服務打動顧客,解決了二手書交易這一傳統行業的痛點,讓循環經濟變得更加多樣。
讓你願意買賣二手書
為二手書拍照、定價、等待有人詢價、介紹書的品相、討價還價、郵寄、收款……這一繁瑣的流程讓很多人寧可將書作為廢品賣掉,也不願意在網上轉讓。如果,只需掃描書籍的ISBN條碼,湊夠總價40元人民幣或8本圖書,就可預約順豐快遞免費上門取書,幾天內帳戶即可收到款項,你是否就會欣然為之?
這正是「多抓魚」「轉轉」等平臺正在做的事。他們採用平臺買斷的模式切入二手書交易,用集約化、標準化的方式,提供了一套二手書定價、回收、清潔翻新,以及再次循環(交易)的服務。
成都「倉庫書店」讓閒置循環起來
這些平臺並非什麼書都收。以「多抓魚」為例,賣書用戶在掃完 ISBN 編碼以後,系統平臺會進行第一道審核—2004 年之前的書、教材及教輔類圖書、過時的 iOS 編程、未經證實的個人主觀經驗類,或存在破損、老化等問題的圖書、非法出版物都不在收購範圍。
這其實是自動化操作當中的一步,伴隨著人工摸索出更多規則後,機審的規則會越來越多樣複雜。第二步是人工審核,過於破損、汙漬、老化、異味的書會被拒絕。第三步,酒精消毒、砂紙清理汙漬。進入臭氧消毒機。第四步,入庫,再包裝,以重新出售。
這類平臺上,國內圖書一般以定價的0.5折、1折和2折的價格收購,以3折的價格出售,進口圖書以3折收購,以5折的價格出售。「我們只想做那些對於價格不敏感,但是對於自己的時間和效率非常珍惜,不希望這個書被浪費的理念跟我們比較一致的用戶。」「多抓魚」創始人魏穎表示。
這類平臺顛覆了許多人對二手書又髒又舊的刻板印象,不但全新書非常多,而且強大的翻新能力也令許多用戶眼前一亮。普通的破損可以修復,甚至黴點亦可清除。有些顧客甚至萌生了將自己的舊書賣給平臺,經其翻新後再買回的想法。
作為文化商品,二手書交易往往透露出許多有趣的信息—從發布的數據來看,在「多抓魚」平臺上,交易度最活躍的作家是村上春樹—常常有人一下子賣出一大單村上的書,再有人一下子買走一大單村上的書。出售最多的虛構類作品是《活著》和《白鹿原》,最多的非虛構類作品是《黑客與畫家》《認識電影》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從榜單上看,最受歡迎的作家包括加西亞·馬爾克斯、雷蒙德卡佛、錢鍾書、三島由紀夫、王小波、張愛玲等人,而滯銷作家排行榜上則多為網絡作家,以及郭敬明、羅振宇甚至還有韓寒和畢淑敏。從這份榜單不難看出,該平臺和豆瓣、知乎等文青社區的高度相關。
二手書店走紅的背後
魏穎曾任「閒魚」二手交易平臺的市場總監,她認為二手書店的興起,跟社會的信用體系的建立,以及資本寒冬下的消費觀轉變息息相關。
分析人士認為,「多抓魚」被資本看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二手、租賃等循環商業模式,順應了中國社會所處的經濟增長放緩期。經歷了 GDP 快速發展後,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下降,表現在消費行為的現象就是消費者會選擇將過剩消費累計的商品,通過二手市場再次流通。同時,新一代消費者不同於父輩,他們願意把自己的閒置物品與他人分享。
此外,一個稍微令人意外的情況是,中國紙質書市場正在回溫,國人正在重新走進書店。2014年前後,中國實體書店經歷了一次倒閉潮,近五成線下書店相繼傳來關門的消息。隨後,商業地產的復甦和以咖啡、文創銷售為主的「第三空間」模式的興起,帶動了線下書店的回暖。
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同比增長10%,實體書店市場規模同比負增長,網店同比增長30%左右。紙質書的增長率高過了電子書,二手書交易流通有了更大空間。
此外,電子支付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高度普及,個人信用體系逐漸確立,對二手交易的推動作用亦不容忽視。
日本最大的二手書連鎖店BOOKOFF以「簇新的二手書超市」聞名。它顛覆傳統的二手書店形象—店面窄小,光鮮昏暗,泛黃或帶有汙漬的舊書堆在書架或地上;不但店面光鮮亮麗,書架整整齊齊,而且書籍簇新。
「BOOKOFF 能做成連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線下設施非常發達,國土小、人口密集。中國太廣了,但我們的物流卻非常的方便、便宜,而且可以通過網際網路來解決庫存、定價不透明的問題。」魏穎說。
然而,對於「多抓魚」「轉轉」這些剛剛冒頭的平臺來說,路還很長。他們的問題也顯而易見:圖書品類不全,書籍數量還不夠多,尚不足以撐起足夠規模的交易量;面對那些偏愛收集初版或絕版書的客戶而言,多年來積累了大量此類資源的孔夫子舊書網等平臺,目前或許還是更佳選擇。
循環經濟的情感與商業
「多抓魚」,取自法語單詞déjà vu,意思是「既視感」,中文譯作「似曾相識」。「你去逛一個二手店的時候,不會像在新品商店裡,說這個東西我需要,而是經常說,這個東西跟我有緣。」魏穎認為,所有的 C2C 平臺本質上都是社區,是信任讓交易流通,但最終還是用戶貢獻內容(商品)決定產品的調性。
「我們希望有一家這樣的商店,可以把那些曾經對我很重要,但我已經不會再使用的物品收下,然後轉交給需要它們的人。像無奈走向人生岔路的舊友,也許再也無法合拍,甚至再也不會相逢,但我希望你日後仍有好前程。」魏穎說。
「多抓魚」策划過「書中生物展」,收集了過往一年中回收的近100萬本書籍中夾雜的車票、照片、單據等「現實殘片」,並和發現它們的書籍並列擺放,希望人們能夠「在閱讀中變成了共生關係」。
這類關係的具體表現是:「多抓魚」曾在《薔薇島嶼》一書中找到一張高考答題卡,背面寫著一封信,信中提到「感謝你借給我的書,但是比較可惜,看完了我也沒有能沾染一絲文藝的氣息」;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中找到了折得整整齊齊的路易斯威登購物單據;在《算法導論》中發現2000元壓歲紅包(最後聯繫賣家並已歸還);在許多書裡發現情侶合影,但在聯繫前主人獲得展覽授權時,發現大部分人都已經分手……
書裡夾得最多的還是登機牌和火車票。「可能在目的明確的交通工具裡,是肉身最不自由的時刻,所以那時我們紛紛選擇躲入書中。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個展覽的說明裡寫道。
保持風格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考驗這類平臺的把控能力。用戶們對平臺「小而美」的期待不一定能夠實現,魏穎認為循環經濟的前提一定是規模化。
「像這樣的業務,只有規模化了,不是一個小而美的東西,它才能真正地反作用於社會。中國的製造業經常會製造廉價的、臨時的消費者,人們會去消費不太能經久耐用的東西。但事實上如果這些資源去真正用來做一些高價,但非常耐用的東西,不光是資源利用率,大家的生活體驗都會變好。」
在魏穎看來,如果我們不再佔有物品,只使用物品,我們的消費觀將會改變—你會思考你是否真的需要,這也是循環經濟的價值所在。「希望不帶走任何東西,亦希望它們不會被浪費。當我們開始這樣看待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我們會活得很輕鬆。」魏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