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2020-12-23 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這裡所有書籍只有兩種售價,新臺幣50元和100元。客人在投幣箱裡放進錢,拿走書,全程憑藉自覺,無人監督。

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書店去年6月開始營業,今年年初書店一度在每周五、周六、周日24小時開放,後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才暫停了24小時營業的舉措。「大部分客人非常自覺,不投幣的情況很偶然。」吳雅慧說。

仔細瀏覽書架會發現該書店與其他書店的另一不同之處,書籍擺放順序非常隨意。多數書店會把書籍按照類別上架,新書和暢銷書更會集中放在顯眼的地方展示。而這家書店的書架上,史蒂芬·金的懸疑小說和韓非子研究擺在一起,「暮光之城」系列和當代中國美學研究「肩並肩」。

有數十年逛二手書店經驗的臺北書迷陳師超深知其中奧妙。「過去臺北的舊書店就是這樣,什麼書都放在一起,全靠客人一雙眼淘出來好書。」他說。

陳師超每周來這裡兩次,每次總能帶走一兩本書。「這裡的書以文史哲為主,能發現已經絕版的書,常有驚喜。」

「我們希望這家書店能回歸到二手書店原來的樣貌。」吳雅慧說,「這裡有很多寶貝,要看你能不能發現。」

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周邊地區是臺北二手書店聚集地,鼎盛時期以數十家計。然而,網際網路的興起、人們閱讀習慣的轉變給這些以「舊」為價值的書店帶來深刻的變化。

一些書店向主流書店靠攏,比如規模較大的二手書店「茉莉」,店堂寬敞明亮,二手書種類繁多,書籍也比較新。有些小書店,比如「竹風」和「竹軒」書店,實體店面以儲存和收書為主要功能,銷售則轉向網絡,顧客在網上下單或預訂書目。

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的「舊香居」走的是精品路線,以有收藏價值的古董書、絕版書為主。

「無人」書店以顧客自助的形式,省去了僱傭店員的費用;與「舊香居」主店地理位置接近,可以共享營運的資源。營業近一年來,每月至少賣出1000本二手書,基本實現了收支相抵。

「大家可以把這裡當作一個很自由的圖書館,可以來看書,也可以買走,沒有老闆和店員來管你。而我們也幫這些書找到新的去處,讓它們再次被人閱讀。」吳雅慧說。(完)

相關焦點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2020年05月18日 09:56:00來源:新華網   有數十年逛二手書店經驗的臺北書迷陳師超深知其中奧妙。「過去臺北的舊書店就是這樣,什麼書都放在一起,全靠客人一雙眼淘出來好書。」他說。  陳師超每周來這裡兩次,每次總能帶走一兩本書。「這裡的書以文史哲為主,能發現已經絕版的書,常有驚喜。」
  • 夜讀 在臺北無人二手書店
    臺北無人二手書店,門牌上寫著「BOOKS 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攝2020跨年夜,臺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上的商鋪多已放假歇業,只有一間無人二手書店依舊沒有打烊。這間開張不到一年的無人二手書店沒有名字,黃色的招牌上只寫著「BOOKSSELF-SERVICE」(自助圖書服務)。店主叫吳雅慧,是「舊香居」的第二代經營者。她與父親吳輝康已經在臺北經營了近半個世紀舊書生意,父親創立的「舊香居」曾是華人世界最知名的舊書店之一。「我想知道在沒有店主的書店,書和人是如何互動的。」
  • 臺灣寫真:無人二手書店——延續臺北人文之風新嘗試
    中新社臺北9月3日電 題:無人二手書店——延續臺北人文之風新嘗試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邢利宇  當颱風「利奇馬」輕襲臺北、城區商鋪大多關張放假時,位於臺北大安區的一間無人二手書店卻沒有打烊。  街道上暴雨陣陣,店內三三兩兩坐著看書之人,一派悠閒。在二手書店林立的臺北溫羅汀聚落,無人書店的出現頗令讀者新奇。
  • 臺北的書店
    資深編輯人。曾任遠流出版公司副總編輯,現任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臺北像個大臉盆,四面環山,淡水河貫穿而過。河左岸是新北市,發展慢些,勉強可類比為浦東;右岸的臺北城伴河而起,由西而東而北而南,不停向外擴展,直到山邊。臺北的書店發展,眾所周知的「書店街」重慶南路,雖說1930年代已算繁華的街廓所在,但除了知名的「新高堂」,書店或恐還不像戰後般密集。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學人君按:近期,有位友人打算在長沙開一家文學主題的獨立書店。學人君與其多次交流探討,並翻出了這篇2014年底訪問一些臺北獨立書店的記錄。
  • 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原標題: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新華網臺北4月22日電(記者曹典、李寒芳)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
  • 微光燎原|書店|臺北_鳳凰讀書
    自一九八九年成立以來,誠品一向以其精緻的中產階層品味吸引大眾,但對臺灣人來說,「誠品」二字卻不只是書店。無論是在臺中的綠園道誠品店,還是新興的臺北松煙誠品店,去過的人都知道,那是一整棟名叫「誠品」的百貨公司。除了價位偏中高、展店布置更有文創設計風格之外,它在實質上與臺灣的新光三越、SOGO百貨沒有特別大的區別。
  • 從臺灣買醫書有感,聊聊臺灣二手書店文化
    分享下購買信息: 大方書局(中醫)00886(02)2311-0770 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44號這裡還有臺灣版《周楣聲醫學全集》,圖文資料請點擊閱讀原文,連結是我2013年來買醫書了解臺灣艾灸文化的文章。逛了幾家二手書店,被臺灣保護傳統文化的能力感動。在大陸別說二手書店,連新書店在網購的衝擊下都難以生存。
  • 2017臺北國際書展落幕 二手書店首次進駐盼珍藏知識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丁一鳴):2017臺北國際書展2月13日落幕。整個書展頗受歡迎,首次設置的二手書以及古籍善本拍賣更是銷售成績亮眼。  2月8日到13日,第二十五屆臺北國際書展一連六天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行。在世貿一館和三館展廳裡,書香四溢,人流如織。
  • 「淘寶」茉莉二手書店——小巷深處藏幽香
    落地窗、木地板、復古小檯燈,油墨香、咖啡香、檜木的香氣……不同於印象中舊書店的侷促、雜亂,走入臺北茉莉二手書店,如果不看書的價格,你會以為來到了又一家「誠品」。  「13年前開業時,我們是全臺北第一家有廁所的二手書店,也是少有的專門聘請設計師設計店門的舊書店。」茉莉二手書店總監蔡維元告訴記者。
  • 臺北書遊記(上):溫羅汀書店群,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逛臺北書店前,先給大家介紹幾種書店地圖。第一份為2012年印行的溫羅汀讀書地圖,現在已經很難找見,還好曾在古今書廊拍到過一張,2014年在臺北逛書店時,全指著這張地圖導航。後來在胡思二手書店拿到這份地圖最新版,每家書店都畫了插圖,但收錄的書店沒有2012年那個版本全。這份地圖由溫羅汀獨立書店聯盟出品。
  • 臺灣特色二手書店 賣的不只有書
    提起臺灣的書店,你會想到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還是主題鮮明的獨立書店?但無論是論設計、個性還是情懷,它們可能都比不上遍布臺灣的特色二手書店,因為在這些二手書店裡,你更能有一種找回舊時光的感覺。在這裡,你消費的與其說是書籍,毋寧說是老書背後蘊含的時間的味道。由於臺灣的紙質書籍相對比較貴,臺灣的二手書交易比較繁榮。
  • 臺北小調|閱讀主義:串聯街區的獨立書店
    走在臺北熱鬧的臺灣大學公館商圈之中,附近就是公館夜市,路上擠滿嬉鬧擾攘的人群。如果一味被刺激熱鬧的色彩牽扯目光,一定無法發現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二手書店。它們過於安靜與樸素,更像紮根在街區內的聚居者,而非吆喝人。
  • 我為書店狂,南京、臺北、蘇州、杭州……記那些年去過的一些書店
    五臺山先鋒書店算是網紅書店,去打卡的人很多,當然忠粉也很多。長長的靠窗咖啡座臺北和南京仿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城市的風貌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說到臺北的書店,首先浮出腦海的必然是誠品書店。臺北有很多家誠品,其中信義旗艦店比較有名,誠品敦南店還是24小時營業的書店。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我當時只找到西門町的誠品。這家誠品圖書不算多,年輕人喜歡的服裝、包包倒是不少。因為是臺北麼,所以售賣的都是臺版書,豎版、繁體字,我們一般是看不習慣的。西門町誠品書店面積不大,主營文創生活類產品,所以稍微逛逛就可以了,外面熱鬧的大街才是年輕人天堂。
  • 實拍臺北誠品書店 臺灣遊必逛(圖)
    臺北有太多好玩的『村落』,想吃就到師大夜市、饒河夜市、士林夜市,想逛就到永康街、五分埔、忠孝東路後巷、西門町等。要是想遠離塵囂,臺北是個盆地,向山邊走都有郊區步道,想要沾染些藝文氣息當然就到誠品書店,臺大、師大附近的特色書店也很不錯﹗臺北市有 260 萬人,誠品、金石堂連鎖書店近40家,誠品敦南店是第一家24小時的書店。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朝霞、夕陽、彩虹,都是自然界轉瞬即逝的唯美景色,其美讓人心醉,其逝讓人留戀。其實,社會生活也有很多悄然逝去的美好景觀,其美讓人精神富有,其逝讓人唏噓不已。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
  • 「隔離」日誌|續寫武漢二手書店: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受訪者供圖在家讀書,讀故鄉的書 三十六平方米的「泉之舊書」二手書店裡,有五、六萬冊書籍,兼營古籍善本、線裝書、字畫、郵票、明信片、小人書及其它雜件。老馬從武漢恩施大山來到城市務工,當初只是看書、買書,到後來成為舊書販子,經營二手書店,書不僅是這家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家人可信可貴的生活經驗。
  • 逛書店 臺北最深度的旅遊項目(圖)
    臺灣誠品書店內。中新社發 任晨鳴 攝中新社臺北12月12日電 到臺北旅遊,常去的地方莫過於「故宮」、「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和近年來興起的一0一大樓了,而要深度了解臺北,那一定要去逛逛臺北的書店,它們反映的則是臺北的城市品格與人文精神。
  • 西大周邊二手書店僅剩3家,未來實體書店何去何從?
    4月22日下午,在南寧市農院路一家二手書店,老闆吳女士坐在椅子上休息,書店裡沒有客人,不需要她費心照看。這幾年,吳女士的生意下滑,平日裡挑選二手書的顧客較少,只有到了周末,人才會稍微多一些。二手書店是許多愛書人淘書的去處,在網絡閱讀時代,它們的經營狀況如何?
  • 二手書店的智能化轉型分析
    在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購買習慣迅速變化的時代,圖書市場面臨著機遇和挑戰,二手書店的經營與生存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亟需進一步的轉型升級。書店在城市文明進程和全民閱讀推廣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手書店的發展儘管舉步維艱但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現存的二手書店的經營模式和運營模式,從技術發展的角度,探討和總結二手書店的轉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