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這裡所有書籍只有兩種售價,新臺幣50元和100元。客人在投幣箱裡放進錢,拿走書,全程憑藉自覺,無人監督。
這家沒有店員的書店由臺北老字號舊書店「舊香居」老闆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創辦。「我把這家書店看作一個有趣的實驗。」吳雅慧說,「這裡有理想化的部分,考驗我們與客人之間的相互信任。」
書店去年6月開始營業,今年年初書店一度在每周五、周六、周日24小時開放,後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才暫停了24小時營業的舉措。「大部分客人非常自覺,不投幣的情況很偶然。」吳雅慧說。
仔細瀏覽書架會發現該書店與其他書店的另一不同之處,書籍擺放順序非常隨意。多數書店會把書籍按照類別上架,新書和暢銷書更會集中放在顯眼的地方展示。而這家書店的書架上,史蒂芬·金的懸疑小說和韓非子研究擺在一起,「暮光之城」系列和當代中國美學研究「肩並肩」。
有數十年逛二手書店經驗的臺北書迷陳師超深知其中奧妙。「過去臺北的舊書店就是這樣,什麼書都放在一起,全靠客人一雙眼淘出來好書。」他說。
陳師超每周來這裡兩次,每次總能帶走一兩本書。「這裡的書以文史哲為主,能發現已經絕版的書,常有驚喜。」
「我們希望這家書店能回歸到二手書店原來的樣貌。」吳雅慧說,「這裡有很多寶貝,要看你能不能發現。」
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周邊地區是臺北二手書店聚集地,鼎盛時期以數十家計。然而,網際網路的興起、人們閱讀習慣的轉變給這些以「舊」為價值的書店帶來深刻的變化。
一些書店向主流書店靠攏,比如規模較大的二手書店「茉莉」,店堂寬敞明亮,二手書種類繁多,書籍也比較新。有些小書店,比如「竹風」和「竹軒」書店,實體店面以儲存和收書為主要功能,銷售則轉向網絡,顧客在網上下單或預訂書目。
吳輝康和吳雅慧父女的「舊香居」走的是精品路線,以有收藏價值的古董書、絕版書為主。
「無人」書店以顧客自助的形式,省去了僱傭店員的費用;與「舊香居」主店地理位置接近,可以共享營運的資源。營業近一年來,每月至少賣出1000本二手書,基本實現了收支相抵。
「大家可以把這裡當作一個很自由的圖書館,可以來看書,也可以買走,沒有老闆和店員來管你。而我們也幫這些書找到新的去處,讓它們再次被人閱讀。」吳雅慧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