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
學人君按:近期,有位友人打算在長沙開一家文學主題的獨立書店。學人君與其多次交流探討,並翻出了這篇2014年底訪問一些臺北獨立書店的記錄。學人君深知實體書店生存之不易,尤其是獨立書店,除了彰顯理想主義情懷外,更要有靈活求生和積極主動的智慧。在交流過程中,學人君儼然成為一名「訓誡人」,頻繁「拷問」友人做書店的意願和思路。「希望你冷靜下來好好想想,並鄭重告誡你:如果你『固執己見』,繼續進行書店開立活動,你將會遇到許多挑戰,你明白了嗎?」顯然這位友人已經做好了面對的準備,希望他一切順利!(此文經重新修訂刊發,文中提及書店可能也「抬頭換面」)
你知道這是一個永遠亮著燈暈,等待你的情人。你也需要知道這個情人的熱情、風情、柔情、激情、文情、閒情與內情。
我的開門第一件事就是去書店——隨便哪一家書店,我總是充滿一種靜靜的興奮。
我轉身進了書店。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一座城市的書店印刻這座城市的人心與靈魂,倫敦查理十字街、巴黎塞納河畔和東京神保町,鱗次櫛比的書店,是城市不死的靈魂。而缺乏靈魂的城市,縱使它起高樓、宴賓客,難免落下「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的笑柄。
冬天的臺北籠罩在煙雨空濛中,傳統與現代水乳交融,分外迷人。當然,冬季到臺北不只是來看雨,而是想親近它的靈魂。龍應臺說,溫潤是臺灣最珍貴的品質,去感受她靈魂,莫過於流連在當地的書店。
對於外來遊客而言,往往會把誠品書店作為臺北文化的地標。誠品有大陸書店久違的文藝氣息和生活情調,但它已不是純粹的書店,而是集聚書籍、畫廊、展演、文化創意產品、餐飲等人文複合式空間,所謂「閱讀生命之章,感受生活之樂」。獨特的經營理念,加之商業資本支持和良好的政商關係,自1989年3月,誠品書店在臺北市誕生以來,發展極為迅速,並於2013年在臺灣掛牌上市。
2015年,誠品營業收入合計38.24億新臺幣,稅後淨利潤達4.12億新臺幣。
截止15年底,誠品共有44家分店,其中臺灣42家、香港1家,大陸首店15年11月在蘇州開業。
——2015年誠品年報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文中圖片如無說明,均來自網絡)
但對於「蠹書蟲」而言,誠品書店實在是難以過癮,一則書新,二則書貴,三則大眾化而缺乏個性。其實臺北書店的靈魂並不只在誠品,而是分布在大大小小巷弄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先生,曾談到他理解的獨立書店真諦——無所依附、人文觀照、持之以恆。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書店的魅力在於經營者將個人懷抱、生命體悟、社會關懷等融入。在臺北期間,我陸續拜訪了十幾家獨立書店,這些店經營著舊書或相對冷門、主題獨特的書籍,但無論逼仄或寬敞,簡陋或雅致,每家店主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關懷,他們猶如現代社會裡的「釘子戶」,獨自捍衛著屬於自己的領地。獨立書店已成為臺灣社會中活力的象徵,也是商業社會中溫暖的多元存在,總會讓人覺得道不孤也。
來臺逛書店的預習課
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候季然導演,記錄了全臺灣40家獨立書店樣貌。
書籍:郭怡青,《書店本事——在地圖上閃耀的閱讀星空》,遠流出版社,2014;李志銘,《半世紀舊書回味: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4
地圖: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臺灣獨立書店協會出版),溫羅汀人文地圖
清單:臺灣「文化部」輔導獨立書店清單,目前所見最完整的書店信息。
2014年 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
一、牯嶺街
傅月庵先生曾說過,「臺北的舊書店,卻如這個城市的眉毛,平日存在著,倒也不曾讓人感覺其重要性,一旦漸疏漸落漸消逝了,這張城市的臉頓時顯得空洞而冷寂,叫人滿心唏噓失落」。來臺北逛書店,如果錯過舊書店風景,那真是叫人空惆悵、枉凝眉了。
臺北舊書店濫觴於牯嶺街,日治時代的牯嶺街是臺灣「總督府」的宿舍區,日本戰敗後,等待遣返的日本人將家中貴重物品拋出變賣,舊書攤由此在牯嶺街興起。國民黨敗退來臺後,「軍公教人員」又成了舊書的提供者和消費者,以牯嶺街為中心的舊書攤日漸興盛。據李志銘先生描述,當年牯嶺街聚集了大量的露天書攤,固定在左右兩方院牆上的書架幾乎是相連起來,晚上收市,或雨天不營業時,都用油布遮包在牆壁上。
榕樹下的牯嶺街舊書攤,1973年(摘自上善人文基金會網站)
牯嶺街之於大陸人的印象而言,肇始於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震飾演的小四就是在牯嶺街舊書攤前捅向小明。這部改編自1960年代真實的中學生殺人事件的電影,還原了全盛時期的牯嶺街舊書攤。那個時代的牯嶺街也融入到幾代人的生命記憶,音樂人陳昇有一首歌叫《買本書回去看吧》,講的就是牯嶺街書店的故事,聽起來饒有趣味。
買本書回去看吧
陳昇
牯嶺街那頭本來就有一排木房子
木房子裡頭住著一個老頭子
沒爹沒娘沒兒沒女只有一條狗
狗的年紀也有八十多
看著一堆破書愛它的老頭
大半年來沒有賣過一本書……常說你內心非常空虛
因為你的心中沒有書
黑車子啊黑車子 洋溢著高貴一點青春
大半年來我也沒出門
想起老頭子總是那樣說
買本書回去看吧
書是爺爺電腦是孫子
買本書回去看吧
我都忘了多久沒有買過書
買本書回去看吧
你有沒有聽過牯嶺街的故事
買本書回去看吧
給你的靈魂一點兒自由
買本書回去看吧~
小明倒在舊書攤前,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劇照。1991年7月上映,楊德昌導演
牯嶺街命運的轉折出現在上世紀70年代初,由於牯嶺街人行道及排水工程定案,牯嶺街舊書攤、舊書店幾乎悉數遷入八德路的光華商場。近些年來,光華商場已轉型為電子產品的大賣場,書店已從鼎盛時期的七八十家,凋零到現在不到十餘家。而今,在臺北有兩條著名的書店商圈,一是由溫州街、羅斯福路和汀州路交織而成的「溫羅汀」地區,二是臺北火車站附近的重慶南路書店街。
光華商場的舊時光
「在積雨的日子,涉過牯嶺街拐角」,尋找著木房子裡頭,一堆破書裡的老頭。如今難尋覓昔日書市的盛景,只有偶爾冒出的破舊書店招牌,依稀顯露歷史的斑駁。牯嶺街現存的幾家舊書店,比較知名的有人文書舍、松林書局和新舊書店,這三家書店的主人人均已八十多歲。不巧的是這一天人文書社、新舊書店均閉門謝客,漫步至松林書局,逼仄的門面,摞著頂到天花板的書垛,顯得搖搖欲墜,讓人感覺從中抽出一本書就會坍塌。
蔡鏡輝先生和松林書局,「松林書局」蒼勁的字體出自蔡鏡輝父親之手
松林書局的主人蔡鏡輝是牯嶺街興衰的見證者,他從1945年書局始建,就一直在牯嶺街。先是協助父親打理書店,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和弟弟蔡秉和從父親蔡木林手裡接過「產業」,各自開了松林和易林兩家舊書店。2012年,弟弟過世,易林書局無人接手而關閉,如今他還在堅持。蔡老先生是非常有個性的老頭,如果未徵得他同意就「擅自」拍照,肯定會被「教誨」一番。數年前,梁文道、竇文濤探訪松林書局,也曾見識到先生的脾氣。
竇文濤、梁文道採訪蔡鏡輝先生
先生,望之儼然,聽其言也厲,即之也溫,一旦聊到書,頓時把話匣子打開。如果投緣,或許還會給你講講當年錢穆、臺靜農、張大千、李敖等名家買書的往事。我和老先生聊起了雷震,先生從書堆深處熟悉地翻出一本雷震出獄後出版的自傳,述說起當年應對國民黨政府查禁的種種往事。
蔡鏡輝先生
從環境而言,松林書局著實破落。但對於愛書人而言,此處猶如舊書店的麥加聖地。店主和書,生命是相融,帶有溫情的。他不僅愛書,還懂背後的人,以及一切人和書的往事。喜歡書的朋友,如果有機會去臺灣,一定要去牯嶺街看看碩果僅存的幾家舊書店,料想隨著老一輩人的離開,一切都將渺遠。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牯嶺街17號
二、溫羅汀
「溫羅汀」因臨近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知名高校而活躍繁榮,擁有獨立、非主流、自由精神的城市人文風景,包括以特定議題與社群為經營主題的獨立主題書店、與臺灣獨立音樂發展相輔相成的地下音樂空間,以及具有擬公共空間特質的咖啡館等,所以有人說,溫羅汀是臺北人的大腦,臺北市的文學森林。在方圓1公裡的範圍內,有著不少於四十家的獨立書店,還有著如殷海光故居、梁實秋故居,紫藤廬等人文風景。對訪書者而言,「溫羅汀」不可不去,且應再去。
胡思二手書店
胡思二手書店並不好找,在人流湧動的市場裡,一道窄窄的門,沿著樓梯上行,左右牆面上貼滿了各種絢爛的活動海報。推開玻璃門,柔和暈黃的燈光,灑在深咖啡色為主調的空間,頓時讓人放下在嘈雜鬧市的焦躁和緊繃。「胡思」有兩層樓,二層狹長的空間裡主要擺放人文類的中文圖書,在旋轉樓梯的側下方布置了一個小小的場地用於藝文活動,三樓則是各類外文書籍和童書繪本。
胡思二手書店
胡思二手書店的創始人蔡能寶女士(阿寶)年輕時和家人曾在光華商場販賣舊書營生,但隨著光華的凋敝,一度轉做它業,直至2002年重拾書店夢想。用「胡思」官網介紹的話來說,這是一群愛書又勇敢的女子們所共同催生的小書店,她們以「知識回收再利用」的觀念,「有用的書籍不銷毀、不丟棄」的環保精神努力實現著一個簡單卻偉大的夢想。
胡思二手書店的英文名為Whose Books,頗讓人玩味,有人闡釋道,「『Whose Books』乃意指來到店裡的每本書都曾經是屬於某個人的,可一旦到了店裡就別再『胡思』」亂想,只要有讀者喜歡就可以把它帶走」。
但我認為這並不盡然,正如法國作家法朗士在《樂圖之花》寫道,「書是什麼?主要的只是一連串小的印成的記號而已,它是要讀者自己添補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記號相應地活躍起來,一本書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氣盎然,情感是否熱如火,冷如冰,還要靠讀者自己的體驗。或者換句話說,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魔靈的手指,它只撥動我們腦纖維的琴弦和靈魂的音板,而激發出來的聲音卻與我們心靈相關。」
二手書除了實用,它的意味還存留於購書者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胡思亂想」以及和前任讀者的心靈交流。划過的筆痕,恰巧也是你中意的段落,批註的文字,讓你怦然心動,你會想這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她經歷過什麼樣的事呢?凝視著書籍,仿佛在他/她人生邊上走過,想到昔日,此處彼處,曾有歡笑;此人彼人,曾有淚痕。
「談越戰時期的越南華文現代詩」活動海報
嘉賓點評,洛夫先生為後排右二
胡思二手書店很有影響力的活動是「胡思人文講座」,常年舉辦各類讀書會、講座等藝文活動。恰巧下午有一場洛夫先生的主題活動,題為「烽火連天詩更長:談越戰時期的越南華文現代詩」,我坐在迴旋樓梯旁靜靜地聽著。洛夫先生年近九旬(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但中氣十足,湘音依舊,不覺讓人親切。他在國民黨軍隊服役多年,並曾派駐越南,經歷過抗日戰爭、金門炮戰和越南戰爭,在顛沛流離、生死存亡中對生命審視的詩章,充滿魔幻瑰麗的色彩,被詩壇譽為「詩魔」,並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回憶著硝煙時代,述說著朋友逝去和親人別離,吟誦著自己的思念:「或許你因此而遺忘了許多事,許多風箏在許多天空,許多輪轍在許多地上,假如,你從墓地回來」。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08-1號2樓
總書記二手書店
總書記二手書店宣傳頁
總書記二手書店是我最喜歡的獨立書店之一,「總書記」一詞令人過目難忘,但實則無關大陸政治,實乃一詞各表。創始人何新興有如此釋讀,「漢字用法,歷代不同,意思連結,互有差異。『總書』,古意為匯合書類;『記』乃商號,如吳興記。以故,北京有位總『書記』,臺北有家『總書』記,繁簡各表也。」
總書記二手書店入口與書店內景
何新興先生早年也曾浸淫在牯嶺街、重慶南路的書店,他回憶那段時光說,「站在書櫃前,看著滿滿的書,心中就充滿喜悅歡愉。」大學哲學系畢業後,何先生長期在紙媒工作,終於在2009年開了第一家書店——「青康藏書房」。「青康」意取在青田街與永康街之間,加之書店毗鄰自己書房,可視為自己書房的延伸,故而稱其「藏書房」。一家書店還不過癮,2013年,何先生在臺灣大學斜對面開了第二家書店——「總書記」二手書店。
「總書記」面積不過百平方,但裝幀設計雅致,選書品味極高,尤以文史哲為盛,這和何新興先生深厚的人文素養和關懷密切相關。此外,裡面有很多名人籤贈本,價格也極為公道,實在為意外之喜。
部分購書:
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贈書,並附信札
著名作家鄭義贈書
令人欣喜的是,店內不時能看到或緩步或跳躍,或沉思或行吟的「總書記」貓,這些可愛的書店精靈,不禁讓人想起北京萬聖書園裡的萬聖貓。
「總書記」貓
補記:近聞青康藏書房、總書記二手書店均已終止營業,不覺悵然。何先生將兩家書店藏書義賣所得,分別捐贈給孟祥森先生基金、周夢蝶先生基金。總書記二手書店在其臉書寫道,「以紀念那兩代文學-哲學堅持者。他們走過了荒原,我們腳下卻是虛無。」
唐山書店
唐山書店位於小巷弄地下室,沿著貼滿各類藝文、政治海報的樓梯間下行,略帶陰冷、潮溼的空氣中,感受到這家書店冷峻而獨特的氣息。在裡面逛一圈,會發現「唐山」是臺北學術味最濃的一家獨立書店,無論是主流學術還是冷門甚至異類的學術著作都可在此尋覓蹤跡,難怪有人說「每次到唐山,都有種進入地下秘密社會窺看到某種別派武林秘笈的趣味」。
唐山書店與它幽暗的樓梯(作者攝)
創始人陳隆昊先生大學和研究生先後畢業於臺大人類學系、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於一九八〇年創立唐山出版社,翌年開設唐山書店。此時的臺灣經歷「美麗島事件」後,正處於思潮動蕩之時,「唐山」逐漸成為社會思潮的一個發酵點,書店翻印了大量「非法」書籍,如馬克思、哈貝馬斯等左派、新左派思潮的著作,魯迅、巴金等大陸左翼作家的作品,以及海外人文社科經典著作。彼時,唐山書店常年受到官方檢查,只因臺灣處於解嚴前夕,管制力量日微,陳先生才免牢獄之災。
唐山書店內景(作者攝)
陳先生是客家人,「唐山」在客家文化中象徵原鄉,將書店命名為「唐山」,正有「文化原鄉」、關注弱勢文化的情懷在裡面。「我們沒有華麗的裝潢,但我們在微暗的地下室為你張羅了學習之海」,在三十多年裡,唐山書店/唐山出版社以與主流保持一定疏離的「地下室精神」,引介了各種學術思潮,讓非主流與異議作品發聲,啟蒙了幾代年輕人,也見證了臺灣三十年來的學術思潮、社會變遷和政治改革。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B1
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唐山書店
古今書廊
若將獨立書店的評價體系,分為設計之雅、個性之美和藏書之豐,古今書廊在藏書之豐上絕對是高分。古今書廊是歷史悠久的老字號書店,從牯嶺街的書攤起家,經歷光華商場到如今有博雅館、人文館兩間店面。書店裝幀樸素實用,超高的書架將空間利用達到極致,而超過20萬冊的圖書量是其亮點。店主自信地將其店名概括為,「古今有新舊的涵義,我們的書籍有古有今,古在今前,無書不成古」。
左:夜晚的古今書廊;右:古今書廊收書宣傳頁(作者攝)
前來古今書廊淘書的大陸客人非常多,在臺期間我先後去過兩次,每次都遇到好幾位大陸遊客。由於定價公允,大陸客人基本都是按摞購買,且見「好」就「收」。有次,晚來十分鐘,覬覦已久的《自由中國》雜誌就被一對來自大陸的情侶搜羅一空。看來,喜歡買書的朋友,去臺灣一定要趁早。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144巷17號(博雅館)、23號(人文館)
古今書廊店內(作者攝)
古今書廊老照片
茉莉二手書店(影音館)
茉莉二手書店應是臺灣名氣最大、最成規模的二手書店,目前在全臺灣有六家分店。「茉莉」二字取自第二代經營者蔡謨利、戴莉珍夫婦兩人名字中間字的諧音。蔡謨利先生曾是7-11便利店的店長,後來開始經營家族在光華商場的書店。敏銳的市場嗅覺和獨特的理念,促使蔡先生尋求二手書店轉型,在臺大周邊開設了第一家茉莉二手書店。
茉莉二手書店(影音館)
茉莉二手書店(影音館)室內
「茉莉」的到來改變了普通人對二手書店的印象——如山的書堆、逼仄的空間以及混亂的管理。「茉莉」以「敬天,愛人,惜物」和「環保、公益、閱讀」作為自己的理念,採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比如聘請一流設計師設計書店,聘用專業經營管理人員(如前遠流出版社總編輯傅月庵曾擔任茉莉書店書務總監),重視書籍的品相和消毒處理,引入標準化的作業流程以及積極參與社會公益等。如今,「茉莉」已成為二手書店裡的「誠品」。逛完茉莉,不禁慨嘆,何時大陸內地能出現以二手書為主體的獨立書店?
地址:影音館,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40巷2號
女書店
女書店,店名由臺灣著名女書法家董牧陽題寫
女書店內景
盧森堡曾說,當大街上只剩下最後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必定是女性。女書店(fem books),作為華文圈第一家女性專門書店,具有革新的意義。「舉凡女人的歷史,女人的創作,女人的發明,女人的喃喃自語,女人的纏綿悱惻;女人的壯舉,女人的激情;只要是有關女人的書,在那裡,幾乎都可以找到。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
晶晶書庫
晶晶書庫
夜晚的晶晶書庫
晶晶書庫是華人地區首家LGBT主題書店,創辦於1999年1月1日,長期參與臺灣同志遊行,爭取同志權益,是臺灣同志運動的重要代表。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10巷8弄8號1樓
臺灣e店
臺灣e店
「臺灣e店」是一間臺灣本土文化書店,提供臺灣研究及本土意識相關書籍、音樂、影片、圖像、紀念品。「讓臺灣人,知道臺灣事」。1993年3月,由吳成三與黃妙齡夫婦創辦。「臺灣e店」用臺語發音,意思就是「臺灣的店」。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76巷6號1樓
三、溫羅汀地區其他推薦
舊香居:以珍稀善本見長,格調極高,但剛好遇上周一公休,無緣拜訪。據介紹,其擁有明清時期到民國五六十年間的出版品近十八萬冊,古今書畫廊(庫存書畫五萬多件)、名家信札博物館(收藏近代名流信札不計其數)。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龍泉街81號
水準書局:號稱全國最便宜的書店,老闆被公認為最愛和客人聊天的書店。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浦城街1號
書林書店:尋求英文書籍的最好去處。
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88號
四、中山地下書街
中山地下書街(作者攝)
中山地下書街位於臺北捷運中山站及雙連站之間,囊括全臺灣各大出版社書籍,雖然布置簡單,但書量大且折扣高,有時間可以看看。
五、重慶南路
重慶南路書店街
重慶南路是臺灣歷史悠久的一條書店街,在全盛時期書店和出版社超過百家,如今雖然式微,但仍有不少大型出版社、書店聚集在此,如金石堂書局、三民書局、臺灣商務印書館等,也非常值得一逛。
金石堂,曾是臺灣首家大型連鎖書店
尾聲
書店之於一座城市的意義,是它以書為紐帶將人心聯合起來,滋潤著城市的靈魂。它是緩慢的,容許你駐足緩行,沉思低吟;它又是包容的,即使一文不名的流浪者,也能信手拿起一本書,感受世界和思想的廣闊。而獨立書店,更彰顯著獨特的理念、審美和社會關懷,為城市抹上了多彩斑斕。
毋庸置疑,在連鎖書店、網絡的擠壓下,獨立書店面臨著生存危機。然而更可怕的是,我們對書籍、閱讀和公共事務的疏離、漠視。就如北島先生所說,「我常為我們這一代感到慶幸,若沒有高壓和匱乏,就不會有偷嘗禁果的歡喜。如今我走進書店,為自己的無動於衷而惱火」。這種「無動於衷」將是獨立書店未來最大的挑戰。
獨立書店的生存,經營者需要有理想主義情懷和獨特理念,也要有靈活求生和積極主動的智慧。在臺灣,「書店」已不只是「書店」,舉辦和書店理念相契的講座、讀書會或引領社會運動等,儼然成為當地的藝文活動中心。加之,臺灣官方文化部門的資金和法律扶持,社會土壤的認同,以及「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等行業組織的發聲,為獨立書店營造了相對寬鬆的發展空間。
大陸也有很多優秀的獨立書店,比如北京萬聖書園、單向街圖書館、三味書屋,南京先鋒書店,上海季風書園等,但我們也看到很多優秀的獨立書店逝去,比如風入松、國林風書店等。與臺灣相比,大陸獨立書店群尚未成型,不乏閃爍的明星,但缺乏密布的星群,網際網路的衝擊、文化管制和社會過度商業化的裹挾等諸多因素交纏在一起,令大陸獨立書店經營者面臨複雜的生存困境。
我記錄、欣賞著臺北的書店,內心更希冀著大陸,我們身邊有更多有個性、融入公共生活的獨立書店出現,也期待著有一天在自家街口的轉角就能遇到一家書店的驚喜。
(寫於 2015年12月,2016月9月修訂)
原標題:《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