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視角學社
ID:my_perspective
牆壁是剛粉刷過的灰色,書還凌亂的堆在地板上,白色的百葉窗在微風中窸窸窣窣,缺了角的餐盤裡是吃剩的蘑菇炒肉......兒子搬到了新的租屋。因為原來的室友不打算返校續租,兒子又不想承擔整棟房子的租金。
「盤子在搬家的時候摔壞了,還沒來得及買新的」,兒子說。「小區大部分是租住的學生,這兒離匹茲堡大學只有300米,以後上學會更方便,但不知道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打開塵封的門」。
視頻裡的他頭髮凌亂,眼圈腫脹,看上去有些頹廢。暑期網課的結束似乎並沒有帶來輕鬆,對專業課程難度估計不足,選課過多,網課老師教學的敷衍,以及封閉生活的不良心態,嚴重影響了學習質量和效率。剛剛查到的成績,個別課程非常低的GPA讓他措手不及,失敗和難過情緒一起湧來,要強的兒子感覺天塌下來,前途似乎暗淡無光。我問他要不要出去跑跑步,他搖搖頭,說昨晚沒睡好覺,沒精神。看他心事重重的樣子,我也心思焦灼。
相當比例的留學生面臨這樣的現狀:他們希望走學術之路,認為通過優異成績一步步向上走是唯一出路,每一天都在因為GPA而焦慮。每當一點點成績上的事情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時,就會非常沮喪,甚至完全失去信心。留學生原本就面臨非常大的壓力,疫情後,病毒打亂了學習的規劃和節奏,急於求成的孩子們變得惶恐不安,無法從容面對困難,負面情緒不斷放大。
兒子從小比較敏感,不羈的性格讓他多次被老師整治和孤立,給他帶來多次影響人生的事件和危機,我們也很早發現了他潛在的焦慮和抑鬱傾向,多年來一起協助他度過難關。在異國他鄉,我們能幫助的也僅僅是視頻聊天,所有的訊息都來自於兒子的敘述,難保公正全面,這次的困境讓我們無從插手。課程影響對於家長來說不是關注重點,最讓我們擔心的是兒子能否獨自挺過這次多重的心理打擊。
01
疫情之下,心理健康問題
正在成為孩子們面臨的最大障礙
在留學生家長群裡討論心理健康話題,得到不少家長的共鳴,萬裡之外孩子們的孤獨抑鬱有些普遍,尤其是長期的幽居讓娃們變得焦慮、敏感。有的說娃最近特別容易激動,視頻時,一言不合就歇斯底裡;有的娃整天沒精打採,沒有食慾還失眠,有的娃說快崩潰了想回國,家長們也是各種出謀劃策,去旅行,做手工,聽郭德綱相聲,甚至交男女朋友。
最近看到留學生自殺慘案頻發,就在幾天前,雪城大學的一個留學生因為抑鬱症自殺了。她留下一份遺書。
這最後的文字看了讓人心痛,字裡行間充滿了留戀、自卑、孤獨、絕望,除了惋惜,似乎對她有了一層一層地理解,她像一個溺水的人,總想抓住什麼東西,卻又不知道可以抓住什麼,最終沉到水底。
作為留學生,在陌生的國家裡,為了未來就業等等壓力,放棄自己喜愛的傾向,不得已向自己本不喜歡的方向奔去,對所有其他的可能性都視而不見,哪怕道路泥濘坎坷。他們像一個卡丁車,面對無法逾越的障礙,不停的翻車又無法回頭。每一次他們在崩潰之時,家庭責任感和學業成績目標讓他們強打精神,過於敏感的自我感受力和病態的責任感成為壓垮他們的稻草。
很多留學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除了學業,很少試圖去理解他們,這種不理解有時特別具有傷害性。當他們跟父母說過自己的痛苦時,父母會說:你不能死,你死了就是對不起我們,對不起我們對你的培養。
來自於家庭責任的壓力是大部分留學生無法逃避的原因,父母期盼的美好結果是支撐他們的希望,也是他們最沉重的負擔。每當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父母在視頻裡的鼓勵讓他們振作精神。但過不了多久,更多的精神壓力接踵而來,很多孩子因此抑鬱而無法自拔。
顯性化的抑鬱還好一些,隱性化抑鬱-微笑型抑鬱症更可怕。兒子的同學,匹茲堡大學的一個男孩企圖自殺被救下。兒子說他非常陽光,這樣的孩子,家長和朋友察覺不到,在與父母視頻的時候裝出過得很開心很努力的樣子,你還以為孩子很開朗,沒事兒,結果突然跳下去了你才知道原來有抑鬱症。沒有跳下去的時候,家人和身邊人都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存在。
抑鬱症是一個孤獨的問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它何時降臨,壓抑的情緒和陷入抑鬱症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也不知道它會持續多長時間。半年,還是一年,但陷於其中的每一天都跟一年一樣慢長。
這些深陷抑鬱的留學生也許就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他們脆弱的心靈可能因一個意外而不堪一擊。
耶魯大學曾經做過一項抑鬱症的調查,中國留學生的抑鬱症傾向已經高達45%,看似光鮮與刺激的留學生活,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般美好。這還是疫情之前的統計數據,在封閉的環境裡,無法排解自己消極的情緒,真的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孩子因為孤單、無助和焦慮,在抑鬱的深淵裡掙扎,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
很慶幸兒子是個習慣宣洩的孩子,幫他逃避抑鬱的泥潭。每當情緒低落或者遇到挫折時,我們就是出氣筒,是他的最好宣洩渠道,隔三差五通過視頻發洩一番。僅僅從他視頻中的情緒來看,似乎世界末日來臨,我們也知道,每次視頻之後他都會恢復輕鬆,或許還聽著音樂,安然入睡。
02
努力尋找學習和生活的樂趣
兒子經常說:「自己學業成績是否配得上高額的學費」這可能是很多來自工薪家庭留學生的想法,這種壓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他們更加焦慮,產生強烈的自責、失落與不安,卻又無以訴說。
其實學習不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和通向某個目標的「工具」,學習的本質是學會思考,解決問題,開闊視野,是一種精神的自我需要和滿足,是與生俱來的激情與動力,是生命歷程的自然表達,更是人在宇宙間不被輕易吹散的「錨」。了解你不了解的事物,認識你不認識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是乏味生活裡最大的樂趣。
我們對兒子說:在這段特殊時期,我們可以試著把心放下,目標小些,小步前進。先有小的進步,一個個小的目標達到了,並發現大的目標也不遠了。
人生除了學習,有很多值得探尋的東西的。以前拼了命去追尋的東西,到了後來的某一天,你可能忽然發現根本沒有多重要,那只是人生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做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只做功利的事,找到能吸引你的一個點,讓你可以從那種負面的狀態中抽離出來。
03
試著理解世界和生活的節奏
疫情打亂了世界和我們每個人的節奏,即使世界被攪成了一潭混水,在表面的汙濁之下,它仍然有自己的節拍,自己的規律。
一夜之間,世界變了。城市不再燦爛,夜晚不再浪漫,校園空寂無人,擁有最好醫療資源的美國,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他們無法戰勝病毒。但疫情不論怎樣反覆,它終究會過去,這兩天,美國、中國、俄羅斯的疫苗研發有了新進展,當下的混亂並不是世界末日,只是我們可能暫時不能適應和把握這種節奏和規律。
國家之間也有節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前兩天,王毅接受新華社專訪,針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美歷屆政府對華接觸政策失敗闡述中方立場。之後,楊潔篪發表《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的署名文章。這兩篇文章被認為是中美關係新的風向標。
人生總有起伏,有它的節奏。即使你出身優渥,聰明絕頂,你也不是世界中心,不可能事事一帆風順;即使你命運多舛,苦難深重,這個世界也並沒有跟你一個人為敵,你要相信總有為你打開的一扇窗。人生還常常有這種經歷:前一刻還身臨絕境,後一秒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你不特殊,也不是異類。我們都是普通人,用普通的心境對待世界給予我們的各種困苦和磨礪,鍛鍊心智,磨練心性,沉潛意志,尋找並體驗過程的味道。
這一代孩子,經歷如此大的世界事件和社會變革,是不幸也是機會。「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風雨老天真」,我們一直給兒子灌輸這樣理念。想讓孩子未來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多經歷風雨是必經之路,成長在動蕩時代遠比和平環境更鍛鍊人,早早的見識到那麼大的世界風浪衝擊,更深理解了人生和價值,將來面對多大的危機都會坦然處之。大亂後的大治,低迷後的復甦,社會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管理人才來建設,或許就是這一批孩子們的機會。
在人生迷惘、瘟疫肆虐、國家對立的當下,不要被暫時的僵局和困境,局限了眼界和思維,也許下一路口,就看見了拐彎,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世界還是那麼大,希望還在那兒。
04
至親的溫暖會給我們帶來幸運
很多留學生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學業不好就對不起家裡人的付出,甚至覺得自己消極的態度是一種嬌氣的表現。
家庭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視往往會加重抑鬱症:「別這麼矯情」、「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堅強起來」、「我們好容易把你送出國,你還不努力學習」...這樣的話會讓已經有抑鬱症的留學生更加覺得無路可走。
有很多留學生的父母會選擇到當地去陪伴自己的孩子,但這也許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父母在美國當地並沒有朋友,甚至都不懂英語,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其實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因為孩子不僅要照顧自己的感受,還要照顧父母。
這個早上,我和兒子聊了很久。
對他說,像很多人一樣,我也經歷過那種困惑和迷茫的階段,焦慮、嘔吐、失眠,在隱痛和深淵裡出不來,情緒這個東西不好把控,逼迫自己忙起來、高強度的健身,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一點一點度過那段逼仄的時光,24小時,48小時,還是72小時,有時不知不覺就好起來,有時這種糟糕的感覺又會回來。實際上人的痛苦都是一樣的,不管男人,女人,富人,窮人,年輕人,成年人。
他說,長期封閉獨居生活讓他苦不堪言,網課的效率低下,嚴重打亂了他的學習計劃。本來為了利用好暑課時間,多拿些學分,但低質量的學習狀態讓他完全無法應付多門晦澀的工程課程。最後網課GPA十分不理想,如果保留成績會拉低他的績點,甚至影響將來申研、實習、就業,這讓他難以接受,我輕輕對他說「那我們就重修」。
他說,他們學校的政策,通過學生申請、校方批准後,可以把暑假學期的課程退掉,當然那意味著考得理想的也沒成績了,學費也白交了。我說「特殊時期,學費不算什麼,你們同學回國的機票不也從幾千漲到了幾萬,而且很多同學選擇Gap一年,只為平安度過這段疫情。」
「這只不過是一個暑期的課程」我對他說,「當你覺得真的撐不下去的時候,那就放棄一切吧。因為放棄一切並沒有關係,放棄一切只是為了一個更好的開始。而我們無條件地愛著你。」
再次聊的時候,兒子說已經做出決定,把暑假的網課退掉,重新開始。看到兒子精神飽滿的準備去健身房,再次囑咐一定做好防護。因為疫情,我們曾堅決反對他去密閉的場所,他說整個健身房只有4、5個人,想想心理疾病和新冠一樣都需要防範,甚至孤獨的危害程度遠大於病毒威脅,適度社交和加強鍛鍊對調整情緒很有幫助,我們也沒再堅持反對。
視頻裡的他,新理了頭髮,清爽了很多,陽光穿過窗簾的縫隙照在他身上,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