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關注留學生們的心理崩潰

2020-09-05 藤博士留學

From:視角學社

ID:my_perspective


牆壁是剛粉刷過的灰色,書還凌亂的堆在地板上,白色的百葉窗在微風中窸窸窣窣,缺了角的餐盤裡是吃剩的蘑菇炒肉......兒子搬到了新的租屋。因為原來的室友不打算返校續租,兒子又不想承擔整棟房子的租金。


「盤子在搬家的時候摔壞了,還沒來得及買新的」,兒子說。「小區大部分是租住的學生,這兒離匹茲堡大學只有300米,以後上學會更方便,但不知道學校什麼時候才能打開塵封的門」。


視頻裡的他頭髮凌亂,眼圈腫脹,看上去有些頹廢。暑期網課的結束似乎並沒有帶來輕鬆,對專業課程難度估計不足,選課過多,網課老師教學的敷衍,以及封閉生活的不良心態,嚴重影響了學習質量和效率。剛剛查到的成績,個別課程非常低的GPA讓他措手不及,失敗和難過情緒一起湧來,要強的兒子感覺天塌下來,前途似乎暗淡無光。我問他要不要出去跑跑步,他搖搖頭,說昨晚沒睡好覺,沒精神。看他心事重重的樣子,我也心思焦灼。


相當比例的留學生面臨這樣的現狀:他們希望走學術之路,認為通過優異成績一步步向上走是唯一出路,每一天都在因為GPA而焦慮。每當一點點成績上的事情不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之內時,就會非常沮喪,甚至完全失去信心。留學生原本就面臨非常大的壓力,疫情後,病毒打亂了學習的規劃和節奏,急於求成的孩子們變得惶恐不安,無法從容面對困難,負面情緒不斷放大。


兒子從小比較敏感,不羈的性格讓他多次被老師整治和孤立,給他帶來多次影響人生的事件和危機,我們也很早發現了他潛在的焦慮和抑鬱傾向,多年來一起協助他度過難關。在異國他鄉,我們能幫助的也僅僅是視頻聊天,所有的訊息都來自於兒子的敘述,難保公正全面,這次的困境讓我們無從插手。課程影響對於家長來說不是關注重點,最讓我們擔心的是兒子能否獨自挺過這次多重的心理打擊。


01

疫情之下,心理健康問題

正在成為孩子們面臨的最大障礙


在留學生家長群裡討論心理健康話題,得到不少家長的共鳴,萬裡之外孩子們的孤獨抑鬱有些普遍,尤其是長期的幽居讓娃們變得焦慮、敏感。有的說娃最近特別容易激動,視頻時,一言不合就歇斯底裡;有的娃整天沒精打採,沒有食慾還失眠,有的娃說快崩潰了想回國,家長們也是各種出謀劃策,去旅行,做手工,聽郭德綱相聲,甚至交男女朋友。


最近看到留學生自殺慘案頻發,就在幾天前,雪城大學的一個留學生因為抑鬱症自殺了。她留下一份遺書。



這最後的文字看了讓人心痛,字裡行間充滿了留戀、自卑、孤獨、絕望,除了惋惜,似乎對她有了一層一層地理解,她像一個溺水的人,總想抓住什麼東西,卻又不知道可以抓住什麼,最終沉到水底。


作為留學生,在陌生的國家裡,為了未來就業等等壓力,放棄自己喜愛的傾向,不得已向自己本不喜歡的方向奔去,對所有其他的可能性都視而不見,哪怕道路泥濘坎坷。他們像一個卡丁車,面對無法逾越的障礙,不停的翻車又無法回頭。每一次他們在崩潰之時,家庭責任感和學業成績目標讓他們強打精神,過於敏感的自我感受力和病態的責任感成為壓垮他們的稻草。


很多留學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除了學業,很少試圖去理解他們,這種不理解有時特別具有傷害性。當他們跟父母說過自己的痛苦時,父母會說:你不能死,你死了就是對不起我們,對不起我們對你的培養。


來自於家庭責任的壓力是大部分留學生無法逃避的原因,父母期盼的美好結果是支撐他們的希望,也是他們最沉重的負擔。每當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父母在視頻裡的鼓勵讓他們振作精神。但過不了多久,更多的精神壓力接踵而來,很多孩子因此抑鬱而無法自拔。


顯性化的抑鬱還好一些,隱性化抑鬱-微笑型抑鬱症更可怕。兒子的同學,匹茲堡大學的一個男孩企圖自殺被救下。兒子說他非常陽光,這樣的孩子,家長和朋友察覺不到,在與父母視頻的時候裝出過得很開心很努力的樣子,你還以為孩子很開朗,沒事兒,結果突然跳下去了你才知道原來有抑鬱症。沒有跳下去的時候,家人和身邊人都沒有感覺到危險的存在。


抑鬱症是一個孤獨的問題,沒有人可以告訴我們它何時降臨,壓抑的情緒和陷入抑鬱症之間似乎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也不知道它會持續多長時間。半年,還是一年,但陷於其中的每一天都跟一年一樣慢長。


這些深陷抑鬱的留學生也許就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他們脆弱的心靈可能因一個意外而不堪一擊。


耶魯大學曾經做過一項抑鬱症的調查,中國留學生的抑鬱症傾向已經高達45%,看似光鮮與刺激的留學生活,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般美好。這還是疫情之前的統計數據,在封閉的環境裡,無法排解自己消極的情緒,真的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孩子因為孤單、無助和焦慮,在抑鬱的深淵裡掙扎,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


很慶幸兒子是個習慣宣洩的孩子,幫他逃避抑鬱的泥潭。每當情緒低落或者遇到挫折時,我們就是出氣筒,是他的最好宣洩渠道,隔三差五通過視頻發洩一番。僅僅從他視頻中的情緒來看,似乎世界末日來臨,我們也知道,每次視頻之後他都會恢復輕鬆,或許還聽著音樂,安然入睡。


02

努力尋找學習和生活的樂趣


兒子經常說:「自己學業成績是否配得上高額的學費」這可能是很多來自工薪家庭留學生的想法,這種壓力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讓他們更加焦慮,產生強烈的自責、失落與不安,卻又無以訴說。


其實學習不是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和通向某個目標的「工具」,學習的本質是學會思考,解決問題,開闊視野,是一種精神的自我需要和滿足,是與生俱來的激情與動力,是生命歷程的自然表達,更是人在宇宙間不被輕易吹散的「錨」。了解你不了解的事物,認識你不認識的朋友,在任何時候都是乏味生活裡最大的樂趣。


我們對兒子說:在這段特殊時期,我們可以試著把心放下,目標小些,小步前進。先有小的進步,一個個小的目標達到了,並發現大的目標也不遠了。


人生除了學習,有很多值得探尋的東西的。以前拼了命去追尋的東西,到了後來的某一天,你可能忽然發現根本沒有多重要,那只是人生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做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只做功利的事,找到能吸引你的一個點,讓你可以從那種負面的狀態中抽離出來。


03

試著理解世界和生活的節奏


疫情打亂了世界和我們每個人的節奏,即使世界被攪成了一潭混水,在表面的汙濁之下,它仍然有自己的節拍,自己的規律。


一夜之間,世界變了。城市不再燦爛,夜晚不再浪漫,校園空寂無人,擁有最好醫療資源的美國,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他們無法戰勝病毒。但疫情不論怎樣反覆,它終究會過去,這兩天,美國、中國、俄羅斯的疫苗研發有了新進展,當下的混亂並不是世界末日,只是我們可能暫時不能適應和把握這種節奏和規律。


國家之間也有節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前兩天,王毅接受新華社專訪,針對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美歷屆政府對華接觸政策失敗闡述中方立場。之後,楊潔篪發表《尊重歷史 面向未來 堅定不移維護和穩定中美關係》的署名文章。這兩篇文章被認為是中美關係新的風向標。


人生總有起伏,有它的節奏。即使你出身優渥,聰明絕頂,你也不是世界中心,不可能事事一帆風順;即使你命運多舛,苦難深重,這個世界也並沒有跟你一個人為敵,你要相信總有為你打開的一扇窗。人生還常常有這種經歷:前一刻還身臨絕境,後一秒就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你不特殊,也不是異類。我們都是普通人,用普通的心境對待世界給予我們的各種困苦和磨礪,鍛鍊心智,磨練心性,沉潛意志,尋找並體驗過程的味道。


這一代孩子,經歷如此大的世界事件和社會變革,是不幸也是機會。「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風雨老天真」,我們一直給兒子灌輸這樣理念。想讓孩子未來成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多經歷風雨是必經之路,成長在動蕩時代遠比和平環境更鍛鍊人,早早的見識到那麼大的世界風浪衝擊,更深理解了人生和價值,將來面對多大的危機都會坦然處之。大亂後的大治,低迷後的復甦,社會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和管理人才來建設,或許就是這一批孩子們的機會。


在人生迷惘、瘟疫肆虐、國家對立的當下,不要被暫時的僵局和困境,局限了眼界和思維,也許下一路口,就看見了拐彎,世界還是原來的世界,世界還是那麼大,希望還在那兒。


04

至親的溫暖會給我們帶來幸運


很多留學生覺得父母不理解他們,學業不好就對不起家裡人的付出,甚至覺得自己消極的態度是一種嬌氣的表現。


家庭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忽視往往會加重抑鬱症:「別這麼矯情」、「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應該堅強起來」、「我們好容易把你送出國,你還不努力學習」...這樣的話會讓已經有抑鬱症的留學生更加覺得無路可走。


有很多留學生的父母會選擇到當地去陪伴自己的孩子,但這也許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父母在美國當地並沒有朋友,甚至都不懂英語,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其實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因為孩子不僅要照顧自己的感受,還要照顧父母。


這個早上,我和兒子聊了很久。


對他說,像很多人一樣,我也經歷過那種困惑和迷茫的階段,焦慮、嘔吐、失眠,在隱痛和深淵裡出不來,情緒這個東西不好把控,逼迫自己忙起來、高強度的健身,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一點一點度過那段逼仄的時光,24小時,48小時,還是72小時,有時不知不覺就好起來,有時這種糟糕的感覺又會回來。實際上人的痛苦都是一樣的,不管男人,女人,富人,窮人,年輕人,成年人。


他說,長期封閉獨居生活讓他苦不堪言,網課的效率低下,嚴重打亂了他的學習計劃。本來為了利用好暑課時間,多拿些學分,但低質量的學習狀態讓他完全無法應付多門晦澀的工程課程。最後網課GPA十分不理想,如果保留成績會拉低他的績點,甚至影響將來申研、實習、就業,這讓他難以接受,我輕輕對他說「那我們就重修」。


他說,他們學校的政策,通過學生申請、校方批准後,可以把暑假學期的課程退掉,當然那意味著考得理想的也沒成績了,學費也白交了。我說「特殊時期,學費不算什麼,你們同學回國的機票不也從幾千漲到了幾萬,而且很多同學選擇Gap一年,只為平安度過這段疫情。」


「這只不過是一個暑期的課程」我對他說,「當你覺得真的撐不下去的時候,那就放棄一切吧。因為放棄一切並沒有關係,放棄一切只是為了一個更好的開始。而我們無條件地愛著你。」


再次聊的時候,兒子說已經做出決定,把暑假的網課退掉,重新開始。看到兒子精神飽滿的準備去健身房,再次囑咐一定做好防護。因為疫情,我們曾堅決反對他去密閉的場所,他說整個健身房只有4、5個人,想想心理疾病和新冠一樣都需要防範,甚至孤獨的危害程度遠大於病毒威脅,適度社交和加強鍛鍊對調整情緒很有幫助,我們也沒再堅持反對。


視頻裡的他,新理了頭髮,清爽了很多,陽光穿過窗簾的縫隙照在他身上,看上去是一個不錯的早晨。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們如何「雲留學」?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們的海外求學路格外艱難。秋季學期已經開始一個多月,許多留學生沒能去海外的校園報到,他們選擇留在國內上網課,克服溝通受限、時差問題等困難,在「雲端」繼續學業。圖為機場為留學生準備的防疫物品。
  • 疫情之下的海外留學生們
    此次全球性疫情的爆發,給各行各業人都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隨著疫情問題加重,國家之間的交通逐漸被限制,疫情之下,又給那些海外留學生的生活造成哪些影響呢。小編有一位留學生朋友,他在歐洲留學一年了,本來今年就可以畢業回國
  • 疫情之下,「準留學生」們進退兩難的博弈
    針對如何在疫情之下保證學業的進行,南洋理工大學為留學生們提出了三種解決辦法:一是正常時間上網課,一是春季入學,還有就是明年再申請。今年,還有數以萬計已經拿到通知書,將要遠渡重洋、在秋季開啟求學生涯的準留學生。他們和博東一樣,面臨著類似的選擇題。但不管怎樣的決定,他們都面臨著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特殊時期,選擇的每一步,都是一場博弈。
  • 疫情之下的低齡留學生,該何去何從?
    3月16日,張文宏醫生對留學生要不要回國這個問題作出解答:他建議大家考慮3個問題:第一疫情要多長時間?回來是不是決定再也不回去了?如果疫情要延緩半年呢?你讀書工作都不要了?第二如果不回來待在那裡怎麼辦?"這幾個問題確實值得廣大成年留學生及家長認真思考。
  • 疫情之下,留學生志願者在行動
    在徹骨的嚴寒和嚴峻的疫情侵襲著所有人的時候,溫情、友愛和互助變得彌足珍貴、暖人心懷。疫情之下,人們的正常生活被緊急扼斷,人心也逐漸在耐心和信心的反覆拉鋸中變得躁動、不安。2020年1月中旬,蘇丹籍留學生大山牽頭並聯合其他的在校留學生,成立了留學生志願者服務隊,旨在為疫情期間在校的學生們提供幫助,攜手共渡難關。
  • 2020留學生疫情崩潰指數排行榜
    特別是對於海外留學生而言,暴亂、停學...疫情下的留學生,每天從情緒穩定到驟然崩塌,只需要這麼一件小事。崩潰排行榜No.3:回國 崩潰指數> 崩潰指數: 4.校招投遞簡歷後收到最多回復就是【您不屬於應屆生身份,請關注社招信息】,社招hr又嫌我沒工作經驗,建議我參加校園招聘或實習。請問我的名字叫皮球嗎??
  • 在澳中國留學生心理崩潰,多天不吃不睡後失蹤
    心理健康也確實成為了疫情期間需要更加關注的另一個問題…1、全澳新增156例留學生自殺事件頻發,心理壓力如何疏導?因為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以及社會影響,澳洲的自殺率正在不斷上升。,疫情讓他們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身在異國撲面而來的孤獨感和無助感被放大之後,不少學生都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 全球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如何應對生活學業難題?
    積極參與線上課程保證 學業順利完成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不少中國留學生無法按期返回校園,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紛紛提供在線遠程課堂,幫助留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在紐約大學,無法正常回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可以與校方提前取得聯繫,從而選擇包括線上課、替代課在內的多種方式。
  •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怎樣走好未來的路
    2020年,一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節奏,企業停工,學校停課,各行各業都被迫按下了暫停鍵。而受到疫情的波及,許多在外求學的中國留學生也面臨著生活、學習、求職、就業等各方面的影響。從託福、雅思等語言水平考試的接連取消,到所在學校相繼停課停學,從各國籤證申請預約難度增加,到公司經營慘澹人才需求量銳減,一系列接踵而來的問題,徹底打亂了中國留學生的深造、求職之路。
  • 疫情時代,英、美留學生們何去何從?
    胡潤直播第四期胡潤直播又來啦這一次,我們聚焦的是疫情之下的留學群體儘管國內的疫情早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產生活也都逐漸有序地恢復了但是對於留學群體來說困境似乎遠沒有過去目前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內仍沒有顯著的好轉跡象線下教育的全面停擺讓已經在國外的留學生們被迫
  • 疫情當下,留學生這些影響因素容易被忽視
    疫情一直得不到緩解,讓無數留學生的學業計劃受到影響。QS最新留學生報告主要針對來自中國、歐盟、印度和北美的留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受到新冠疫情影響,有57%左右留學生的出國計劃發生改變。這其中對我們中國留學生影響最大,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會重新制定留學計劃。但是大部分學生表示會推遲出國時間,只有7%的學生選擇取消留學計劃。也就是說,疫情的影響雖大,但是留學的信念不會動搖。
  • 疫情之下,中國留學生到底有多難?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機場等待的中國學生。(中新社資料圖)中新社·華輿訊 目前,中國國內新冠疫情形勢逐漸好轉,全國多地都確認了開學時間。但海外疫情卻仍然嚴峻。
  • 親歷學校大火、社交孤獨、親朋離世,留學生們的心理還受得住嗎?
    這一年以來,大一的留學生Jasmin和她的同學們經歷了過山車一樣的遭遇。去年9月,Jasmin進入了一所英國知名大學,可在11月的時候就遇上了學校老師鬧罷工,停課了2-3周,之後由於問題沒解決,在今年老師們又罷工了1個多月,後來遇上疫情,學校不得不又停課。
  • 疫情之下,溫哥華的留學生退學不退費,學費還漲
    疫情之下,留學生面臨著網課帶來的教育質量下滑、假期回國路漫漫等多項打擊的同時,學費不降反升,而且退款條件也變得更為嚴苛。  不少學生因疫情家庭發生變故,不得不讓大額學費打水漂。
  • 疫情之下,我在西班牙的留學生活|西班牙_教育|卡斯蒂利亞|留學生|...
    暖春三月,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海外卻呈蔓延之勢。身在海外的留學生,一個多月前為國內的親人們憂慮擔心,而現在,自己又要面對新冠肺炎陰影下的生活。面對疫情,有人選擇回國,也有人選擇堅守原地。疫情之下,留在西班牙的留學生們情況如何?
  • 疫情之下,60%的澳洲留學生失業
    據SBS網站報導,疫情之下,澳洲60%的留學生處於失業狀態,有些人甚至連飯都吃不起。來自雪梨的Renata Tavares Silva就是其中之一,來自巴西的她與澳洲本地學生不同,只能靠自己生活。她之前一直在雪梨一家酒店工作,但當新冠疫情來襲,酒店入住率下降,她因此被辭退。她說:「我今年就要畢業了,但沒工作要我怎麼活下去?」據悉,Renata一直找不到工作,現在只能靠伴侶的收入生活。她還發現,難以再就業使得200多萬臨籤持有者面臨著更大的被剝削風險。
  • 疫情之下,海外學子們的鍋碗櫃瓢盆交響曲
    疫情之下,學子們的鍋碗櫃瓢盆交響曲常去的餐廳關門歇業、常點的外賣暫停服務,吃飯問題怎麼解決?原本不會做飯,這次無論如何硬著頭皮也得做了;原本燒得一手好菜,這次便想再精進一步、學會些新菜式。疫情之下,「吃好飯」成了當務之急,護好舌尖「花式」抗疫的同時,海外學子也在「抱團取暖」。餐館停業 學子自食其力「如今居家上網課,時間自由充裕。疫情期間基本是我自己做飯,飲食習慣也更健康規律了。」盧鑫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讀研,所修專業是建築學。
  • 疫情下,一個留學生媽媽想說的話
    最近刷屏最多的消息怕是疫情了,而在所有關注疫情的群體中,有一個群體就是留學生家長。對孩子所在國的疫情及管理措施的關注度都是滿格,無視時差顛倒黑白的盯著。各群裡也不定時的分享著有用的沒用的消息。孩子不在身邊,各國的預防措施又不同,焦慮和不安讓很多家長如坐針氈,心理素質不咋地的我更不用說了,在崩潰的邊緣瘋狂旋轉。有段子說,這場戰「疫」,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留學生家長打全場。
  • 疫情當下,愛爾蘭留學生要不要回國?
    近期因為歐洲疫情的升級,又有很多在歐洲的留學生考慮回國的問題,「要不要回國」成為了很多留學生關注的焦點。在國外疫情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留學生究竟該不該回國?要不要回國呢?接下來,兆龍留學小編跟大家一起分析下也為愛爾蘭留學生支支招,大家一起來探討探討。
  • 全球疫情下,那群渴望回國的留學生們
    相較於中國逐漸好轉且可控的疫情現狀,海外各國卻並不那麼樂觀。疫情之下,那群身處國外的留學生,都紛紛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國。確實,相比較於不戴口罩、盲目樂觀、「佛系抗疫」的海外國家,當下的中國更為安全。戴口罩,被外國人歧視;不戴口罩,自身安全又難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