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馮明生 侯馬市人民醫院
祖國醫學從神農嘗百草、扁鵲、華佗、李時珍,到屠呦呦,對我國,對世界都是有貢獻的,但在基礎醫學研究上起步較晚,如對一些疾病的發生、發展、預防及外科幹預上的研究就比較晚。
所以,一些現代醫學科學思想對我國人民健康生活影響也較晚,結果,一些傳統陋習至今仍然存在並延續,特別是在農村老年人中。
比如給新生兒綁腿,導致髖臼發育不良,比比皆是。
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國人口基數大,出生率高,一家少則三五個,多則七八個小孩,分娩不在醫院,大都在家裡,分娩靠的是接生婆,而不是產科醫生,根本談不上什麼科學生產,優生優育,孩子一生下來,有的母親用一床小棉被,將伸直的兩腿包裹起來,再結結實實地綁上帶子。認為這樣可以防止發生「羅圈腿」,殊不知綁出很多髖發育不良。
No.1髖發育不良是怎麼綁出來的呢
這得從基礎醫學,解剖、生理、病理方面講起。
人是受精卵孕育而來的,人的腿是懷孕4周的時候才開始萌芽,但在隨後的幾天裡髖臼和股骨近端皺形就形成了,而髖直到18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出生時髖臼的喇叭口上方的坡度也就是髖臼頂斜度(醫學上叫髖臼角、髖臼指數)是不到30度角的,以後隨著發育逐步縮小為20度。
股骨是倒「L」形,長的臂比做是股骨幹,短的臂比做是股骨頭頸的話,兩臂之間的夾角叫頸幹角。
出生時頸幹角不到140度,以後隨著發育逐步縮小為不到130度。另外兩個臂也不在同一平面上,短的臂相對於長的臂有一個向前的成角,叫前傾角。
出生時前傾角可達30度以上,但以後也會隨著發育縮小到15度左右。
所以,髖臼角、頸幹角和前傾角都是隨發育成熟逐漸變小的。髖關節的成功發育和成熟需要長時間不斷整合遺傳的、環境的以及形態學的刺激和應答,通過適應性的塑建來完成。
換句話說,髖臼的繼續發育必須要依賴股骨頭相對應刺激、應答的作用。
股骨頭頸的軸心線始終與喇叭口樣的髖臼窩軸心線是一致的,在發育期間,所有長時間不能使兩線相一致的懷抱、捆綁方式都會影響寶寶髖關節發育。
所以出生後新生兒綁腿的包裹方式可能會導致髖臼發育不良,甚至殘疾,這絕對不是駭人聽聞!
而發現嬰幼兒髖發育不良,採用蛙式固定原理就是通過改變股骨頭頸軸線來改變髖臼窩軸線,從而使患兒髖關節發育恢復到正常。
No.2如何正確包裹新生兒
正確包裹新生兒的原則是「上緊下松」。
上緊
「上緊」是指嬰兒的上半身要適當裹緊,但也不要太緊,太緊會影響上肢活動,也會影響新生兒呼吸及胸部發育,做到避免嬰兒掙脫襁褓導致被子覆蓋在口鼻上,從而引起窒息就可以了。
下松
「下松」是將嬰兒下半身保證寬鬆舒適,讓襁褓中的嬰兒髖關節能自由屈伸,保證髖關節的正常發育。
所以,給新生兒「蠟燭式包裹」是錯誤的,如果太緊會強行將寶寶的四肢拉直,限制了寶寶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和四肢運動,從而影響寶寶各項功能的正常發育。
其實,新生兒四肢蜷曲是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的表現,沒必要進行人為矯正。
新生兒正確包裹的方法是用一個質地柔軟的純棉小被子或者小毯子之類平鋪在床上,將新生兒放在被子(毯子)的對角線中間,把被子(毯子)的上角即新生兒頭上的角摺疊起來,再順勢把新生兒的兩邊的角依次摺疊,最後把剩下的一個角向後也折起來。
羅圈腿有家族遺傳性,可能與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關。也可能與佝僂病、嚴重的營養不良及維生素D缺乏有關。
另外也可能是膝部的骨骺發育障礙等引起。所以,將新生兒兩腿伸直包起來,再結結實實地捆上,認為這樣可以防止發生「羅圈腿」是錯誤的。
其實這樣做並不起作用,相反地這樣做可能引起新生兒髖關節發育不良甚至脫位,因為將兩下肢硬拉直,並用力捆綁後,使股骨頭頸的軸心線與髖臼窩的軸心線偏離,直接影響了髖臼的發育,或者可能使本就有髖發育不良的股骨頭從髖臼中脫出來。
所以,用綁腿方式防止孩子將來O型腿是完全沒有依據的。為了嬰兒的「自由」和健康,就不要再綁腿了。平時攜帶嬰幼兒時寶媽、寶爸也要採用正確科學的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