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麼乖巧的孩子,總有那麼幾次是會被惹怒的情況出現。兒童情緒管理真的是一門大學問,如何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如何幫助孩子走出壞情緒的陰霾?如何幫孩子甩掉壞脾氣?作為家長,有時也會「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
下面,我們先來說說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暴脾氣」吧。孩子的暴脾氣一方面是成長過程當中出現的敏感期反映出來的正常現象;一方面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可能出現感統失調的情況。
圖1
敏感期出現的「暴脾氣」。孩子大概在3歲左右表現尤其明顯,部分孩子因為離開熟悉的家進入幼兒園,孩子自身缺乏安全感,脾氣自然也會有微微變化,會變得有攻擊性,或者自我防禦能力很強。小朋友可能伸手跟他打招呼,但出於自我保護意識中,可能就先一巴掌打在對方身上了。這個時期的「暴脾氣」是孩子無意識中產生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每天晚上回家陪伴孩子,跟他做一些有趣的遊戲,讀一些情緒管理的繪本,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孩子會逐步克服恐懼,慢慢融入集體生活。
家庭影響出現的「暴脾氣」。有些家庭說話很隨意,嗓門大,能吵吵,還可以做到隨口帶髒字,遇到問題「能動手就不吵吵」的情況,整體看上去好像很有「氣勢」。其實,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孩子出門在外的表現能很清晰地折射出一個家的家庭教育模式。孩子的表現可能是出門會化身成「小戰士」狀態,遇到不滿意或者碰到不高興的事對別的孩子叫叫嚷嚷,出口成章的髒話,以及能動手就不吵吵的模仿。還有一個搞笑的現象,往往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出門玩兒家長都特別放心,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可厲害了,不會吃虧。一旦碰到厲害的「主兒」,吃的就是大虧。家長還是要以身作則,溫馨自家環境,給孩子創造一個利於成長的空間。
圖2
感統失調導致的「暴脾氣」。很多人對於感統失調並不是很了解,感統失調的表現有很多種,比如自控能力差,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反應遲緩,觸覺防禦過度,脾氣暴躁不容易哄好,易怒攻擊人,害怕陌生環境,不合群等等。其中觸覺防禦過度就會表現出沒人招惹就會咬人咬玩具,或者對正在一起玩兒的小朋友沒有任何原因的「動手」,或衝小朋友大喊大叫。如果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家長就要引起注意了,一方面是要家長足夠重視,協助孩子逐步改善,如果覺得自身改變效果不明顯,也可以找一些感統訓練的機構來幫助孩子調整。不過孩子一般到10歲左右會有明顯改善,但是中間這段時間孩子還是比較痛苦的,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老師同學排擠會被叫做「問題小孩」,所以家長要竭盡全力幫孩子度過,給孩子安全感。
圖3
「暴脾氣」小孩發脾氣並不是主動選擇的,每個「暴脾氣」小孩的暴脾氣都是有原因的,每個暴脾氣背後都有隱患。兒童情緒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為了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為了孩子有一個良好品格的形成,家長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很多。每天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鼓勵孩子的每一次進步,記錄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45,"�JX�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