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主義詩群的崛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鳳凰詩刊

2020-12-13 鳳凰網讀書

 

譚克修

2015-03-23譚克修明天詩歌現場

地方主義詩歌理論之一

【譚克修簡介】詩人。1971年生於湖南隆回,1995年畢業於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獲過《星星》《詩歌月刊》「2003·中國年度詩歌獎」「1986年--2006年中國當代十大新銳詩人」、《十月》雜誌社「2013十月詩歌獎」、撒嬌詩院「民間巨匠獎」。著有詩集《三重奏》。2003年創辦並主編《明天》詩刊。2013年發起「地方主義」詩歌運動,並創作《萬國城》系列詩篇。現居長沙。


地方主義詩群的崛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口譚克修

克利福德·吉爾茲在論文集《地方性知識》中談到:「法律與民族志,如同駕船、園藝、政治及作詩一般,都是跟所在地方性知識相關聯的工作。」作詩竟然被這位當代著名解釋人類學大師拎出來,與其他各種專業知識並置,你或許會覺得扎眼。這些年,隨著所謂中國經濟奇蹟的出現,具有「中國特色」的各類「地方性知識」,可說得到了廣泛認知。唯獨當代漢語詩歌,遭遇到了外界(甚至是除詩歌之外的「文學界」)越來越多的質疑,包括「看不懂」「沒有經典」「沒有詩味」「口水化」「太散漫」等等。所謂的詩壇似乎也瀰漫著向以享樂為標誌的消費時代投降的氣氛。這邊有自卑自艾的哀憐在雜草叢生的野地傳來,那邊又四處奔跑著有名或無名的自認偉大的詩人。但當代詩歌是否真如外界指認的那樣,沒有多少可資談論的「成績」或者「價值」了?這當然是一種極度外行的論調。他們顯然沒弄明白奧·帕斯在文章《詩歌與世紀末》中所說的話:「被金融市場消耗侵襲最嚴重的藝術恰恰是那些表面看來最受益的藝術:變成了消費品的繪畫和小說」。雖然與那些傍上了影視作品和快速消費時代讀者這兩個「大款」而風光無限的小說相比,當代漢語詩歌更像是蒙塵的乏味「經卷」而已。但多年以後的人們會發現,正是那些暫時蒙塵的「經卷」所記載的內容,可能蘊藏著醫治這時代普遍患有軟骨病的人們急需的武功絕學「易筋經」。而完成這些鮮有人問津的「經卷」的詩人,多數是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隱士般的寂寞高手——「掃地僧」。也正是由於這些散落在各地的、與這個牛逼閃閃的時代保持著某種距離的「掃地僧」的苦修,使當代漢語詩歌內部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種可資驕傲的關於當代漢語詩歌的「地方性知識」正在形成。

一,當世界是平的,詩人何為?

經濟學家說這是最好的時代。從物質世界進化論角度說,或確實如此。「當代」提示的世界圖景裡,全球一體化依然按在加速鍵模式上。冷戰後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在重組,「世界警察」看守的政治權利在集中。跨國資本、跨國公司繼續在全球範圍內併購重組,跨國公司的生產方式在轉變,同時造就了新的全球性的社會階層。文化在跨國擴張與移植,並產生了新的邏輯。在攝像機鏡頭裡,這是一個加速融合的世界,外部世界正在向某些「中心」集聚。但全球化這個怪物真的有能力裹挾著世上所有事物往一個方向發展?大家都這麼守交通規則,就沒有誰在逆向行駛嗎?事情不會這麼簡單。先來讀讀葉芝在《基督重臨》裡的詩句:

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

世界上到處瀰漫著一片混亂,


這些詩句寫於1920年,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當時英國城市化水平已經達75%以上,物質世界已趨於向主要中心城市集中。但在詩人葉芝眼裡,外部的物質世界越來越集中,由人類欲望驅使的戰爭以及工業化加速發展帶來的對傳統自然與人文環境的衝擊,使古希臘羅馬傳下來的西方文明已接近毀滅,世界一片亂象。葉芝看來,人們的生長環境被改變和剝奪了,在人類的內心世界,已呈現出中心崩散現象。現在,距葉芝眼裡的混亂時代過去了近100年。過去100年來發生的一些事情,應大大出乎了葉芝意料。不僅更為殘酷的戰爭,更為洶湧的工業化大潮埋伏在後面,在科技和文化領域也有對人類影響更大的事件要發生。1923年電視機的出現,趕跑了多數喜歡文字的人,傳統文學藝術的「審美距離」隨之消失。自此整個文化正經歷一次革命性的變化:從以語言為中心向以視覺為中心傾斜,隨著電視、電影的發展,以及隨著後來出現的電腦(1946年)和網際網路(1969年),及其在民眾中的普及,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感受和經驗方式,進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美國人託馬斯·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認為網際網路的廉價推廣促成了技術、資本、信息三個「民主化」同時到來。一些新的力量猶如一臺臺強大的碾平機,把世界壓成了一個扁平的世界。現在這個扁平世界被網際網路輕易地捆綁在了一起,人類就是被這張無所不在的蜘蛛網粘連著的蚊蟲,被時間吞咽、消化。當我們在100年之後回頭,葉芝悲嘆的20世紀初的世界亂象,實際上由現代工業文明與信息文明傾軋下的真正亂象才剛剛開始。若說當年葉芝看到的是亂象,那亂象也不過是毛毛雨而已,或許還稱得上是和諧社會。我們這一代詩人看到的這個被命名為後工業社會的扁平世界,表面上由一些更加強有力的國際中心城市統治著,才能算是真正的混亂,人類內心世界之分崩離析,似乎找不到任何結構性的力量可以支撐。

那麼,又是什麼在充當支撐外部世界的結構性力量?除了前面提到的全球化,還有一個力量是速度。速度已成為這個時代的關鍵詞。像動物世界的叢林法則一樣,這個時代比拼的同樣是速度,跑得快的才能生存。國家在比拼GDP增長速度,在城市和企業的發展競爭角逐中,比拼的是成長速度。從政府首腦、科學家、企業家、新聞記者到農民,在競爭壓力和經濟效益的驅使下,他們絞盡腦汁的工作,就是讓手頭的活計快起來。最近的一條大新聞是,中國已經製造出一臺具有每秒54.9千萬億次浮點計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比美國最快超級計算機的速度快一倍。但是否所有事物都像計算機那樣,更快就會更強?去年發生7·23溫州動車事故時,才發現提速後的火車竟然首次敵不過一場雷雨。吃了生長激素的雞40天就可以出欄,而它們一旦停止各種抗生素的呵護,3天就會斃命。在這場由速度帶來的狂歡中,人類自身的生命,必將難以避免地加速走向終點。採取諸如溫州動車事故中、為謀求經濟增長速度導致的各種環境災難中、以及速成食物中喪命或者短命的人,已經無法計數。最為敏感和脆弱的詩人再次走在前列,不斷有詩人不惜採取自殺的悲劇方式給以警示。但人類仍然沉浸在速度的狂歡中不能自拔。每個人都希望一夜暴富,每座城市都想「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迅速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我曾在詩歌《縣城規劃》裡寫道:


再過10年,縣城將成為一座

騎在速度上的城市。規劃師偷偷塗掉

草圖上的個人風格,將路網修改成

大都市盛行的整齊方格。並在外圍

系上腰帶一樣緊繃的環城路,防止

走向小康的城區,大腹便便地向周邊漫延


新設的紅綠燈,證明機械也能制止

交通堵塞。被十字路口卡住的交通事故

留在非機動車道上演。寬敞筆直的道路

讓老年人在速度中重新練習方位感

也可以美化形象,矯正行人的

外八字、羅圈腿和各種版本的鄉村風格


由於受到經濟決定論的主導和支配,我們多數城市的物質「文明」程度,正如政府工作報告裡所描述的一樣,呈現出某種「日新月異」的情形。這種一往無前的、單向度的速度,對傳統社會秩序造成的衝擊是難以想像的。在時代瘋狂的速度面前,規劃師那些帶有個人風格的草圖,想與之抗爭,無異於螳臂當車,只好偷偷塗掉。連遲鈍的老年人或陌生的鄉村來客,都必須無條件地屈從於它。在這樣的時代裡,按鮑得裡亞的觀點,人類的日常生活,已是一個完全符號化的幻象。在仿真的方式上,現實已經與超現實合併一體。他說,「現實比虛構更陌生的老生常談不過表明生活審美化的超級現實主義的階段已經失控,再也沒有任何虛構能與生活本身相匹敵。現實已經完全進入到現實自身的遊戲領域......」。被速度追趕的日常生活現實,正被顛倒過來,成了語言的仿造物。而作為藝術虛構物的詩,提供的所謂荒誕性、陌生化經驗,已經談不上是詩人的偏見,其荒誕與陌生化程度甚至還敵不過日常生活本身製造的審美幻象。

但部分詩人坐不住了,他們也想趕上這個時代瘋狂的速度,希望在這個消費社會裡,詩歌也能像變成了消費品的繪畫和小說那樣受益。為取悅習慣於快餐文字的閱讀者,有人使詩歌無底線地口水化。由於客觀現實場景變化過於頻繁,有人順勢採取了斷片式的寫作,走馬觀花的遊記式寫作,走到哪寫到哪。寫完了在博客上一發表就宣告完成,形同速朽的廣告。有人不出門,一天就可以在電腦前碼出兩位數的詩歌數量。有人的題材開始追趕著時尚,他們貌似學會了對最新的公共話題發言,像公共知識分子一樣製造些噱頭。有人以為討好幾個西方漢學家,把自己的詩歌翻譯成外文讀本,就能快速成長為世界性詩人。有的詩人則被現實生活擠壓,又眼看著科學知識變成一種可操作性的強勢電腦語言,而對在現實生活話語裡已經失效的詩歌徹底失去信心,面臨著空前的「敘事危機」。顯然,在時代瘋狂的速度傾軋之下,在多數自命不凡的詩人那黝黯的內心裡,這個世界早已分崩離析,成了一片廢墟。問題是,這一部分試圖追趕上時代速度的詩人,或者被時代擠兌的詩人,他們自身已經提前被傾軋成了廢墟。

若說這部分詩人的寫作病症看上去是從現象層面描述的,從寫作內部來說,他們詩歌的共同病症就是淺平化。寫作不再需要時間深度,不需要深刻的生命體驗。這或是由他們遭遇的這個變化太快的現實世界決定的。在全球化和速度這兩頭猛獸的追趕下,當真正的自然不復存在,地方性正在消失、瓦解,千城一面,萬村一面的格局基本成型......哪怕在偏僻的湖南省隆回縣古同村,傳統的木結構民宅已經所剩無幾,清一色模仿所謂縣城風格的紅磚房拼接在一起,外形之粗鄙難以言表;電視畫面直播著世界新聞和春節聯歡晚會,網際網路上傳送著在明星們的豔照和傳言;眼睛裡出現的是隨意剪輯過的各種各樣的異域空間和畫面形成的蒙太奇效果......這是2013年春節期間我在老家的體驗。就算在這個極度閉塞的古同村,按弗雷德裡克·詹姆遜的觀點,一種具有「後現代社會」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時間性出現了,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有最短暫的閃光,但一切事物都不會有重大的停滯,雖然它們不斷地產生和消亡。在詩歌裡,這種特殊的時間性又是如何出現的?「飛機將於10:30分出發/如果準點,從秋天到夏天,就/相隔90分鐘。只差了提醒/少帶一件秋衣,多帶一縷涼風」。「有睡眼朦朧的少女松骨/她們有一門特殊的技藝/讓你支取兩個鐘點的愛情」(譚克修:《海南六日遊》)。在當代人的日常生活裡,「時間」也被新的「速度」異化了,別說「秋衣」「涼風」「睡眼朦朧的少女」這種帶有某種優雅氣質的事物,常讓人有恍若隔世之感,就連神聖的愛情,一不小心就成了瞬間產生又瞬間消逝之物,虛幻之物。經濟學家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但在這個所謂的最好的時代裡,由於人類已經處於單一的物質支配之下,迷醉在物質世界發展的瘋狂速度之中,對另外一些事物的存在與消亡,似乎已經感受不到痛苦。「在一個貧乏的時代裡,詩人何為?」(荷爾德林)在19世紀,因為諸神遠逝,「世界黑夜瀰漫著黑暗」(海德格爾),喪失了造物主「上帝」存在基礎的世界時代懸於深淵中。因此荷爾德林在哀歌《麵包和酒》裡曾作如此追問。現在,時間過去近200年之後,世界又因全球化和速度這兩頭猛獸的肆虐而懸於另外一種深淵之中。我不禁要追問,當世界是平的,詩人何為?

相關焦點

  • [地方主義詩群訪談] 谷禾:請不要懷疑我來自那裡 | 鳳凰詩刊
    谷禾:請不要懷疑我來自那裡(提問者為詩歌批評家程一身先生)程一身:地方對於詩人有何意義?「但丁毫無外省氣,但是還必須加上一句:並不是說,他不屬於一個地方,因而就變得『最無外省氣』。沒有人比他更加屬於一個地方。」結合艾略特的這兩處論述,你認為如何處理地方才有可能成就詩人的偉大?谷禾:艾略特的論述,讓我很自然地想起了20世紀偉大的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
  • [地方主義詩群訪談] 啞石:風順著自己的意思吹 | 鳳凰詩刊
    地方主義詩群訪談之二啞石:風順著自己的意思吹 (提問者為詩評家程一身先生) 1、地方對於詩人有何意義「但丁毫無外省氣,但是還必須加上一句:並不是說,他不屬於一個地方,因而就變得『最無外省氣』。沒有人比他更加屬於一個地方。」結合艾略特的這兩處論述,你認為如何處理地方才有可能成就詩人的偉大?
  • 飛越「拾」光 暢敘詩情—— 廣西「麻雀詩群」十周年慶典在我市...
    11月28日,來自柳州、北海、玉林、南寧等市以及我市各地的詩人們,抵達來賓,參加在我市舉行的「麻雀詩群」成立暨《麻雀》詩刊創刊十周年慶典,共同慶祝廣西「麻雀詩群」十周年生日。在隨後的發言中,詩人周統寬對「麻雀詩群」十周年的成長進行了回顧,肯定了這幾年「麻雀詩群」在大家的努力下取得的成就,展望了「麻雀詩群」的未來。隨後的暢談中每位詩人都感懷多多。《麻雀》詩刊副主編、秘書長藍向前談道:《麻雀》詩刊創刊至今已經走過十年時光,「麻雀詩人」在一個規則下成群結對飛翔,在桂中大地成為廣西詩壇為之矚目的群體,這個群體成了我們的歸屬感和向心力,它的向心力是愛與包容。
  • 農村產權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農村產權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方志權博士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作者:方志權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不少學者專家認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  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農村集體經濟。從理論上講,集體經濟是集體成員利用共有資源和資產,通過合作與聯合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
  • 孫立平: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發生 逼迫中國進行改革
    「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經發生,最簡單的政府感嘆的隊伍不好帶,老百姓不好管了,政府說的這些話,老百姓也不信了。這就是逼迫中國進行變化的真正的動力。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希望走到這個東西的前面,但是無論如何要對這樣的危機和矛盾作出反映,這個反映的過程就是我們改變的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
  • 「百號巡迴詩歌大展」第5期|《空巷子詩群》詩歌巡展(總第31期)
    詩歌散見於《山花》、《詩刊》、《星星》詩刊等文學期刊。就像窗外剎車聲立起的懸崖讓我寫下:我們是它們產下的無序的花朵美麗謊言存在過的軌跡33、奔跑的麥芒的詩:《天堂在上》煙火被拋下,一場雪覆蓋另一場雪。頭頂天空,鳥聲空靈有度,南來北往的人,用風聲擦洗影子,被流水帶走的滄桑,歸於雲深處。向前,霧靄沉沉,時間失去光潔,蒼涼的樹影沾上露水。
  • 驚人的尖毛草定律:重慶「一中與清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來襲
    教育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就在9月3日,清華大學授牌重慶一中優質生源中學儀式舉行,今年重慶一中,共有15名學子圓夢清華。教育需要安靜的環境,教育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考試就會有排名,就會有高下,有幾家歡喜就會有幾家憂愁。炒作分數,其實也是對更多人的一種傷害。無論是個人,還是學校,都要有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傳統,特有的教育方式,對於日本我是沒太多好感的,但是《靜悄悄的革命》讓我結識了佐藤學這位教育界的大師,其實全世界好的東西都很相似,教育也一樣。佐藤學說「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而革命,是支持每一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教育這一事業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
  • 「詩人樣本」[山子詩群]大連群詩人作品展(上)
    山子說:「山子詩群」是由遼寧山子創建的全國範圍性的詩人微信群,暫建28個,包括海外及國外的華人華僑詩人群,每個詩群都有一個省所屬市區域的詩人擔任群主。在《詩刊》《人民日報》海外版、《詩潮》《中國詩人》《遼河》和臺灣《笠》詩刊及《國際漢語詩壇》等國內外百餘家報刊雜誌發表千餘件作品,其中詩《好鋼》入選《中國詩典》。並有推理偵探小說三部。現任《一線詩人樣本》常務主編,《新詩歌》執行主編,民間詩人。
  • 「清教徒革命」中的激進主義
    這種徹底清除式的改革,實際上是一種激進主義。所謂激進主義,乃是對現實及其秩序的一種態度。凡是主張摧毀現實的一切以求徹底改變者即為激進主義。它的典型形態便是革命。1641年,一位國會中的清教牧師(託馬斯·凱奇)在下院布道,他說:「改革必須是普遍的……改革所有地方、所有人和所有職業;改革進行審判的法官席位和低級別的地方行政官員……改革大學、改革城市、改革鄉村,改革質量差的學校、改革安息日、改革上帝崇拜的宗教儀式……你們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遠多於我能說到的……我在天上的父沒有播種的任何植物都應連根拔起。」
  • 鳳凰詩刊||海外詩社第012期
    喜歡,故薦之(靜好,英國)【詩人簡介】我心依然,原名杜冬華,鳳凰入駐詩人,中國醫藥指南編輯,喜歡詩歌,散文創作,《中外文藝》《當代文摘》《中國愛情詩刊》《新時代詩典.中國優秀詩人作品集》等刊物及很多公眾平臺發表,工作之餘,喜歡聽首唯美的歌,喜歡徐志摩,瓊瑤,席慕容的唯美詩歌,愛以文會友。
  • 合川:「群文閱讀」讓語文課堂靜悄悄的革命不再靜默
    原標題:合川:「群文閱讀」讓語文課堂靜悄悄的革命不再靜默 師生共同感受「群文閱讀」的魅力 通訊員 陶發明 攝教師精彩的課堂展示 通訊員 陶發明 攝  華龍網訊如同接受了一場暴風雨的洗禮一樣,讓參與者們親身領略了群文閱讀的風採,深刻領會了群文閱讀的價值。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吳雨蓉張蕊:靜悄悄的革命 構建「學習共同體」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學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項目」A類項目校,一場靜悄悄的教育改革正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發生著。率先將「學習共同體」構想引入教育改革實踐的國際著名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一年當中兩次來到十八中觀摩指導,感受「學習共同體」理念給十八中課堂帶來的巨大變化。
  • 林賢治:閱讀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閱讀是純個人的事,閱讀和吸收都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內部的靜靜的革命。在一年結束的時候,好書榜單、閱讀報告充斥了我們的視野。回顧2013年,各種書展、各類獎項你方唱罷我登場。顯然,我們並不缺乏資訊和文本,當然也不缺乏意見領袖和舞臺上的聚光燈,它們甚至已經抵達泛濫的邊緣。
  •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2013-08-21 16:21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陳連林:學校改革是「靜悄悄的革命」
    我以為,任何學校的變革都要力避簡單粗暴的、靈感式的、經驗式的所謂"革命"。尊重個性、尊重多元、尊重規律是前提;整體設計、重點突破是方式;共同參與、集體智慧是保障。借用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的說法:學校變革是"靜悄悄的革命"。
  •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讀書筆記(一)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新版 教育科學出版社脈絡:學校正在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最關鍵的是課堂的革命,當課堂的主體明確為一個個具體的學生,建立在平等交往對話的基礎上時,這樣的革命才會有效。因為我們才如此重視從具體到抽象的這個過程,我們的結果是想要孩子解決問題,熱愛生活,那麼開始的地方也應該是生活和問題。第三點:教學是個個性化,私人化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尤其是課堂的氣氛,思維的碰撞方式,這些隨時隨地激發出來的不可預知的火花,充滿靈性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教學藝術。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摘要數值天氣預報的進步代表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因為這些進步源自多年來科學知識和進步的不斷積累。除少數個例外,其與基礎物理學的突破並沒有關係。然而,數值天氣預報在物理學各大領域的影響卻無處不在。
  • 淺析結構主義對存在主義的「革命」
    20世紀40、50年代的存在主義和20世紀60、70年代的結構主義同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重鎮。存在主義扛起了反對主客二分及本質主義思維模式的大旗,存在主義之後,西方哲學認識論模式受到重創,從此一蹶不振。結構主義緊接著存在主義之後崛起,被西方思想家稱為存在主義的掘墓人。
  • 寇延丁 l 杯子裡的革命靜悄悄(下)
    秋天豐收的茭白筍,佐酒的美食(臺灣媒體拍攝 作者提供)最後一個節目是一場賭局。美虹沒有反對我在課堂上開設賭局,是因為她自己也忍不住下注啦哈哈。其實,我為了課程拼命帶酒品,還用了「金鳳玉露」一類煽情稱謂,使盡渾身解數對待每一個環節,也是期待自己所做的一切,像加進去的那半匙糖一樣,能夠觸動學員的臨界點,引發改變,引發生活中的革命。那堂釀酒課,不僅「有吃」、「有做」,還「有帶」,每人帶回兩瓶酒,是用阿寶的奇異果和奇異果皮釀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