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賢治:閱讀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2020-12-13 騰訊網

[摘要]林賢治說,一個熱愛閱讀的民族肯定是一個高質量、有希望的民族。知識、思想、審美都由閱讀而來。閱讀是純個人的事,閱讀和吸收都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內部的靜靜的革命。

在一年結束的時候,好書榜單、閱讀報告充斥了我們的視野。回顧2013年,各種書展、各類獎項你方唱罷我登場。顯然,我們並不缺乏資訊和文本,當然也不缺乏意見領袖和舞臺上的聚光燈,它們甚至已經抵達泛濫的邊緣。但一個又一個的數字在任何關於閱讀的議題上,除了提醒國民閱讀量已經顯著減少的同時,還在告訴我們什麼關於閱讀的真相?《南風窗》對作家、資深出版人林賢治先生進行了專訪。

閱讀是一場靜靜的革命

《南風窗》:最近普京在一個場合提到,俄羅斯曾經是世界上閱讀量最大的國家,如今俄羅斯人均每天閱讀僅9分鐘,書籍在生活中不再發揮重要作用,這造成整個社會文化水平下降、價值觀錯位和扭曲。這個觀點,對於中國是否有借鑑意義?

林賢治:一個熱愛閱讀的民族肯定是一個高質量、有希望的民族。魯迅說文藝是引導國民精神的燈火,其實就是說閱讀,知識、思想、審美都由閱讀而來。閱讀是純個人的事,非常自覺的事;從前有所謂「天天讀」,那些有組織閱讀的不算。閱讀和吸收都是潛移默化的,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內部的靜靜的革命。

《南風窗》:普京甚至還提出,俄羅斯文學應該成為俄影響世界的強大因素,呼籲要共同解決俄羅斯文學面對的問題,為作家創作和文學批評傳統的復興創造條件。同樣是輸出價值觀,美國則訴諸大眾文化,如好萊塢電影、肥皂劇、流行音樂,這種不同很有意思。你如何看待關於文學的價值?

林賢治:俄羅斯能夠產生世界性的影響,其知識分子是非常重要的。在哲學方面,索洛維約夫、別爾嘉耶夫、舍斯託夫,這些帶有神學傾向的哲學家有一定影響,但俄羅斯的文化成就主要還是靠文學家,像普希金、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等。「白銀時代」雖然短暫,但也有一些重要作家,尤其是蘇聯解體之後,他們在國外的影響比較大。蘇聯時期也有一些名作,比如肖霍洛夫的《靜靜的頓河》、索忍尼辛的《古拉格群島》,還有帕斯捷爾納克的《日瓦格醫生》,這三部得「諾獎」的作品確實是非常優秀的鴻篇巨製,代表了蘇聯文學的最高水平,可以說蘇聯的作品無愧於其民族,確實很了不起。

但現在,蘇聯解體之後20年,我們知道的作家不多,有影響力的作品很少。其中原因,蘇聯這70年統治的影響巨大,改變了好幾代人。剛才說的蘇聯時期的三部作品,應該說還是舊俄羅斯的產物,或者說深受沙俄時代文學傳統的影響,那是一個人道主義的、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這個傳統在俄羅斯文學裡源遠流長。即使在極權時期,也有很叫得響的作品,但今天沒有很好的作品,所以我們看到,蘇聯幾十年的極權統治,對文學的破壞力很大。

現在普京如果要向外輸出俄羅斯的軟實力,重整俄羅斯文學,這個出自政治家的想法算不錯的,但問題是,俄羅斯現在有多少優秀的文學可以向外輸送?我們國家今天是輸出孔子學院、輸出國學,擴大儒家文化的影響,但現當代的文化產品,我們能拿出多少呢?對一個民族來說,並非獨特的就一定好。你記得魯迅關於「國粹」的那個出色的比喻嗎?應當看到,經過60多年的改造,我們的文化土壤還是相當貧瘠的。

一個看不起精神生活的時代

《南風窗》:你談到文化土壤貧瘠的問題。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我們每年的出版物非常多,資訊量非常大,但似乎對於認真的嚴肅的作品來說,引起的關注並不多。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林賢治:當今我們的閱讀確實受到很大衝擊。在電子時代,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關注幾乎代替了紙質閱讀。但在電子產品上,人們閱讀、接受的只是各種資訊;另一方面,生活條件改變後,有時間、有錢可以買書的人,會購買各種實用書籍,比如養生類、收藏類、出國旅遊類書籍等等。這種基本上是實用主義的閱讀。現在非常缺乏的是兩種閱讀。一種是,對於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和思考一個時代、一種制度、一個民族的前途出路的書籍。不要說一般人,就是我們這些所謂的知識分子,我們對我們的時代很了解嗎?我們能談出對於這個時代的印象嗎?我們能非常條理清楚地說出這個時代的問題嗎?這一類型的書,基本上是很少人閱讀的。本來是一個非常需要思想的時代,結果失去了思想,失去了思考。因為我們拒絕思考,漸漸地,就再沒有能力思考了。

另外一種,我們的語言、行為粗鄙化。今天,我們誰會去欣賞一首詩,誰能讀懂一個微妙的文本?這種審美能力的喪失,也是這一代人的特點。魯迅的作品被請出教科書,或者說中學生害怕周樹人,就是一個顯例。其中有一個原因很重要,就是魯迅作品中人性的、審美的部分,人們不能體會。魯迅作品的思想性我們還可以討論,但作品的審美價值呢,人們能感受到嗎?

《南風窗》:可以說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閱讀上的盲點嗎?作為出版人、媒體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林賢治:閱讀的危機和缺失是存在的,包括現在很多的文學評論、書評,很多是感情投資,評獎也是。另一方面,評論家們、書評家們沒有承擔社會責任。閱讀的缺乏、閱讀的危機,首先兩個部門要反思。從事出版工作的編輯讀不讀書?我們的老師,中學、大學老師,讀不讀書?莫言訴苦說,得諾獎一年,他連讀完一本書的功夫都沒有。閱讀是一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一個真正熱愛讀書,一個離不開書本的人,一年讀不到一本書是不可能的。官員不說,就說作家,如果熱衷於活動、社交,怎麼能安下心來讀書?最近的新聞,歐巴馬感恩節帶兩個女兒到書店刷卡買書,我們從中看到什麼?

作為文字工作者、出版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熱愛閱讀。這些人如果不閱讀,那麼整個社會就會變得荒漠化。我們整天就會只懂得收發信息,我們失去了相關的知識,我們不會思考,我們不懂審美,這個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粗陋了。

《南風窗》:作為媒體人,我們也常常感覺自己讀書不夠,生活越來越扁平化了。

林賢治:這裡有一個什麼問題?我們說人對生活的需求,有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但現在我們追求的生活,都是物質層面。我們看不起精神生活,或者說忽略精神生活。很多國家,那些人要過精神生活,一天離開了精神生活,就覺得是很大的缺陷,但我們可以完全不需要,只需要吃喝玩樂。當然房子問題、職業問題都非常急迫,兵臨城下,足夠讓人憂慮。

《南風窗》:這個和我們的傳統有關係嗎?比如說明清時期,流行的閱讀很多跟吃喝玩樂有關。

林賢治:明清時期也是士大夫階層在閱讀,閱讀跟一個時代的風氣當然也有關係。我們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的狀態,跟晚明的士大夫差不多,就是玩,寫東西也是玩,「玩文學」。沒有嚴肅的東西可言,沒有責任感可言。不要說解救民族,首先解救我們自己。每個人,尤其是有文化的人,被稱為知識分子的人,從事文字工作的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就是我們這些人,我們提倡閱讀,自己首先要閱讀。為什麼閱讀?首先是要充實我們,讓我們思考我們的時代。就是回答那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現在置身何處?這個時代我們怎麼理解,這是一個好時代,還是一個壞時代?

《南風窗》:所以說,閱讀其實是一種反思我們自己、反思我們身處時代的過程。

林賢治:對,這就回到了最初的問題。閱讀對我們到底有什麼好處?養生、食譜、煲湯,這是一類,我們不能批評說是實用主義就完全摒棄,它畢竟是豐富生活的一種;但閱讀需要方方面面,如果這類型的出版物太多太濫,而另一種深層次的、有硬度的出版物非常稀缺,甚至有了也不敢宣傳,不敢大聲喧譁,這就有問題了。

(秦愛珍對此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林賢治:守望那一縷微光
    負面的東西,是指它主要是用來取得信息,全是即時性的,淺閱讀、碎片化,不讓你思考。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沒有閱讀,那些青年教育出來,就沒有深度,他不懂得思考。一個不懂得思考的民族不可能成為偉大的民族。  文學處於低度主要因為缺乏精神性  林宋瑜:現在文化界也有一種聲音,就是呼喚文學藝術批評重返八十年代的狀態。我個人對八十年代是非常有感情的。
  • 農村產權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農村產權改革: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方志權博士在復旦大學的講演  作者:方志權 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博士不少學者專家認為,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中國農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資產變股權、農民當股東  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農村集體經濟。從理論上講,集體經濟是集體成員利用共有資源和資產,通過合作與聯合實現共同發展的一種經濟形態。
  • 合川:「群文閱讀」讓語文課堂靜悄悄的革命不再靜默
    原標題:合川:「群文閱讀」讓語文課堂靜悄悄的革命不再靜默 師生共同感受「群文閱讀」的魅力 通訊員 陶發明 攝教師精彩的課堂展示 通訊員 陶發明 攝  華龍網訊(通訊員 陶發明)為了進一步深化合川區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落實升級關於 「倡導全民閱讀」 和打造「卓越課堂」的精神,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科研手段,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4月29日上午,在合川區雙鳳鎮中心完小召開了「合川區第二輪閱讀課題研究匯報會」。
  • 孫立平: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發生 逼迫中國進行改革
    「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已經發生,最簡單的政府感嘆的隊伍不好帶,老百姓不好管了,政府說的這些話,老百姓也不信了。這就是逼迫中國進行變化的真正的動力。現在我們沒有辦法希望走到這個東西的前面,但是無論如何要對這樣的危機和矛盾作出反映,這個反映的過程就是我們改變的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
  • 驚人的尖毛草定律:重慶「一中與清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來襲
    教育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就在9月3日,清華大學授牌重慶一中優質生源中學儀式舉行,今年重慶一中,共有15名學子圓夢清華。教育需要安靜的環境,教育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高考是選拔性的考試,考試就會有排名,就會有高下,有幾家歡喜就會有幾家憂愁。炒作分數,其實也是對更多人的一種傷害。無論是個人,還是學校,都要有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傳統,特有的教育方式,對於日本我是沒太多好感的,但是《靜悄悄的革命》讓我結識了佐藤學這位教育界的大師,其實全世界好的東西都很相似,教育也一樣。佐藤學說「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區為基地而進行的而革命,是支持每一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教育這一事業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
  • 【校園新聞】來自閱讀靜悄悄的革命——東門實驗小學「明日閱讀」理念宣導與初階平臺操作培訓
    閱讀的體驗,不僅可以增長見識,在理解消化的過程中,也可以綜合性提升人的多方面素質。而在數字媒體和社交網絡大興其道的今天,面對各種數字文體和網絡媒體所帶來的紛繁複雜的信息和數據,我們更應具備數字時代所特有的閱讀技能。閱讀不論在傳統教育當中,還是在數字革命當中,都是至關重要的環節。
  • 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位子學對注意力的心理暗示
    昨天開始重讀國際著名課程專家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在第一章「教室裡的風景」裡提到教師、學生、教材之間如何更好地融合做了幾個方面的詮釋,就我理解,其背後的還有一個深層次的意義:位子學對於促進注意力的原理——能更好地融合與浸潤三者之間的關係,並相互帶動與影響。
  • 北京市第十八中學吳雨蓉張蕊:靜悄悄的革命 構建「學習共同體」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學學習共同體建設研究項目」A類項目校,一場靜悄悄的教育改革正在北京市第十八中學發生著。率先將「學習共同體」構想引入教育改革實踐的國際著名教育專家佐藤學教授,一年當中兩次來到十八中觀摩指導,感受「學習共同體」理念給十八中課堂帶來的巨大變化。
  •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大全: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 2013-08-21 16:21 來源:讀書筆記網 作者:
  • 陳連林:學校改革是「靜悄悄的革命」
    我以為,任何學校的變革都要力避簡單粗暴的、靈感式的、經驗式的所謂"革命"。尊重個性、尊重多元、尊重規律是前提;整體設計、重點突破是方式;共同參與、集體智慧是保障。借用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先生的說法:學校變革是"靜悄悄的革命"。
  • 《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讀書筆記(一)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新版 教育科學出版社脈絡:學校正在進行一場「靜悄悄的革命」,最關鍵的是課堂的革命,當課堂的主體明確為一個個具體的學生,建立在平等交往對話的基礎上時,這樣的革命才會有效。(自序:佐藤學)佐藤學教授書本的內容固然重要,但是閱讀作為私人化
  • 數值天氣預報:靜悄悄的革命
    摘要數值天氣預報的進步代表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因為這些進步源自多年來科學知識和進步的不斷積累。除少數個例外,其與基礎物理學的突破並沒有關係。然而,數值天氣預報在物理學各大領域的影響卻無處不在。
  • 地方主義詩群的崛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鳳凰詩刊
    地方主義詩群的崛起: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口譚克修克利福德·吉爾茲在論文集《地方性知識》中談到:「法律與民族志,如同駕船、園藝、政治及作詩一般,都是跟所在地方性知識相關聯的工作。」作詩竟然被這位當代著名解釋人類學大師拎出來,與其他各種專業知識並置,你或許會覺得扎眼。
  • 寇延丁 l 杯子裡的革命靜悄悄(下)
    秋天豐收的茭白筍,佐酒的美食(臺灣媒體拍攝 作者提供)最後一個節目是一場賭局。美虹沒有反對我在課堂上開設賭局,是因為她自己也忍不住下注啦哈哈。其實,我為了課程拼命帶酒品,還用了「金鳳玉露」一類煽情稱謂,使盡渾身解數對待每一個環節,也是期待自己所做的一切,像加進去的那半匙糖一樣,能夠觸動學員的臨界點,引發改變,引發生活中的革命。那堂釀酒課,不僅「有吃」、「有做」,還「有帶」,每人帶回兩瓶酒,是用阿寶的奇異果和奇異果皮釀的酒。
  • 靜悄悄的革命——《時代》周刊中國觀察30年
    86年裡,尤其在過去的30年的歷程中,就像它自己曾經發表的一篇關於中國的報導《靜悄悄的革命》(Quiet Revolution)一樣,《時代》周刊的中國報導,靜悄悄地革命了。數據化《時代》周刊的中國在《時代》周刊的資料庫中搜索可以發現,截至2009年3月2日的86年來,共有20013篇報導提到了中國。
  • 人工智慧將推動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發生新的革命
    人工智慧能夠推進佐藤學關於教室裡靜悄悄的革命產生哪些革命性變化呢?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一、小組學習不再固定四人小組佐藤學非常推崇小組學習,他談到一堂課孩子們進行6-8次的小組學習是比較合適的。教室裡的座位採用凹字型是比較利於開展小組學習的,小組學習的人數以四人為宜。
  • 課例研究:教室內「靜悄悄的革命」
    學校內外的社會與文化正在經歷急劇的變革,教師應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以課例研究為抓手,引發一場教室內教與學的「靜悄悄的革命」。(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中國教育報》2018年02月28日第3版
  • 靜悄悄的革命,這才是學校改革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他著重論述了在學校教學改革中如何通過各種對話來構築學習共同體。本文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對「對話」這一行為進行闡述。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學習被定義成三位一體的對話實踐,而這種對話首先是被動的,也即在對話之前首先得學會傾聽,比方說學生與物的對話:首先得明白教材裡文本的作者想向我們說明一個什麼問題,生物學裡我們觀察的對象具備哪些特徵,做實驗時我們要研究怎樣的現象等等;與人的對話:得傾聽教師和其他學生提出的問題回答;與己的對話:自己的舊有的知識圖譜與現有認知的衝突等。
  • 榆林市綏德縣江德小學王玉娥:《靜悄悄的革命》給我的三點啟示丨...
    的確是這樣,恰如本學期我拜讀的佐藤學的《靜悄悄的革命》,就為我的心靈田地播種下了智慧的種子,讓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品讀中感受其中蘊含的智慧與力量。網絡照片啟示一:珍惜機會,用公開課磨礪自己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總覺得上公開課是一種折磨,生怕出醜,所以學校每次來上級檢查時,我的內心就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