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各類學校3.77萬所,各類在校生1989萬人,教職工150萬人,其中不乏有許多優秀的教師、校長,還有培養出許多國之棟梁的名校,為了宣傳典型、表彰先進,山東省教育廳聯合鳳凰網共同發起「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高端訪談」系列活動。通過名校巡禮、名師訪談、對話名校長系列主題活動,從濟南啟動,16個地市巡禮,充分展現各地市各高校的發展歷程,分享教書育人的經驗成果,發掘辦學治校的先進理念,積極打造齊魯名師、名校、名校長這三名工程、三名品牌、三名亮點。
待16個地市訪談結束後,將「圍繞總結示範新成果,服務山東教育新發展」,做好活動成果的提煉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推廣,把「一枝獨秀」變成「滿園春色」,讓高端訪談活動成為響噹噹的教育宣傳品牌。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校長是一校之魂,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對於天寧小學校長劉翠珍來說,正是因為對「愛滿天下」這一教育情懷有著入腦入心的深刻理解,所以才能夠在所管理的每所學校中,都將愛與責任內化為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量化體現為教師業務水平的不斷攀升、凝聚成建設陽光和美校園的精神動力,從而用愛與責任支撐起校園的和美大廈。
從一位18歲初出茅廬的學生到如今漸漸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融入到教育事業之中的名校長,從教40年間,劉翠珍將「和美」教育理念貫穿學校管理始終,用思想引領著團隊發展,用智慧推動著課程變革,用情懷促進著家校融合,全身心助力孩子們健康成長,獨到的教育風格和管理理念,真正讓論文寫在校園裡,寫進老師學生們的心坎上,也營造出了一個和美共生的文化磁場。
行者無疆,真正的教育行者永遠在路上,永遠在成長。本期讓我們共同走進日照市天寧小學,走近這位用愛為孩子們鋪就童真之路,用心打開孩子們「和美之門」的「人氣」校長。
1981年,從日照師範畢業的劉翠珍成為了一名小學教師,1983年劉翠珍到濟南參加全省小學基本功比賽,在回答評委問題:「做好班主任的關鍵基礎是什麼?」時,劉翠珍回答:「愛孩子」。在劉翠珍看來,童年是生命的起點、人生的開端,童年短暫而不可逆、脆弱而富有張力,對每個孩子來說,童年是唯一而寶貴的,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她希望通過自己悉心的澆灌能夠讓每個孩子都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圖片來源:王金奎、景浩恆/攝
2002年開始,劉翠珍陸續兼任學校管理工作,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少先隊輔導員、副校長再到校長,熱愛課堂的劉翠珍職位在變但從未脫離過課堂。不同教育學段、工作崗位的背後,並非僅僅是名稱的變化,在劉翠珍看來,視野的轉換、思路的調整都是她成為名校長的經驗「加成」,也正是這樣一種多元化的職業背景,讓「和美」教育理念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劉翠珍認為,教育是值得一生獻身的事業,不能僅僅將其作為一種「混飯吃」的教書匠職業,而自己作為一校之長,更應以匠人之心做一名全身心為孩子的好校長。對於教育的這份「全身心」劉翠珍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從教四十多年來,劉翠珍將校園看做是第二個家,將精力全部傾注在校園裡,不僅白天待在校園,一天24小時魂牽夢縈的也是校園裡的孩子們。
對於校園裡發生的每一件特殊事情,包括老師精神狀態的些微變化,學生中偶然出現的任何意外情況等,劉翠珍都會及時發覺、果斷處置,猶如辛勤的園丁面對著滿園的花草苗木,隨時給予精心的呵護。劉翠珍說,「作為一名校長,要時刻保持天降甘霖的水平、潤物無聲的技巧和春風化雨的能力。」
圖片來源:王金奎、景浩恆/攝
多年來,劉翠珍主導創新的以「德融數理」課堂和感恩立志「入學禮」、「入隊禮」、「成長禮」以及「成童禮」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系列活動,經省委宣傳部、中央文明辦和中央電視臺推廣已成為省內外若干學校引用的經典範式。
目前,劉翠珍在日照市天寧小學任職校長,對於這所剛剛成立三年的學校來說,無論是學生思維潛能開發還是教師研課磨課,無論是數字校園應用還是家校開放互動,無一不在展示著這裡是一方創造力開發的沃土,與三年前劉翠珍初到這裡相比,已然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擔任天寧小學校長之前,劉翠珍在日照市新營小學一待就是20年,其中擔任校長長達11年。據劉翠珍回憶,當她肩負業務副校長的組織任命來到那裡時,學校坐落於一片荒野,沒有圍牆,簡陋的教室裡只有一塊黑板、幾張桌椅,稀缺的生源,簡陋的條件讓誰看了都不免會打退堂鼓,招生、師資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來。面對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劉翠珍咬著牙開始了漫長的徵程,20年嘔心瀝血,終於使其成為全市大中小學中唯一的首批全國文明校園。
圖片來源:王金奎、景浩恆/攝
2017年8月劉翠珍調任天寧小學,彼時,校園剛剛開工建設、邊聘老師邊招新生、借用校舍……現實十分窘況,面對基礎如同一張白紙的新校,如何讓學校從「弱校逆襲」成為了壓在她胸口上的一塊大石。
由於教師們來自不同學校,教學風格自然也不統一,比如在作業批改上,有的老師習慣畫笑臉,有的老師喜歡標ABC,因此,新校管理的開篇就從教學開始著手。「每一位教師都十分優秀,要是能將每位老師的長處匯集到一起,形成一個我們自己的教學理念,大家擰成一股繩,那一定能將教學效果最大化,這樣大家才能和和美美」,劉翠珍說。
圖片來源:王金奎、景浩恆/攝
治校需要引領。建設有文化內涵和教育意蘊的校園文化,錘鍊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校園精神,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和年復一年的堅守,更需要一支師德高尚、敬業奉獻的和美教師團隊,而校長之責就是要擔當好和美教育理念的引領者角色,使每位教師都能於日常瑣碎重複甚至單調乏味的傳道授業解惑中,精雕細刻,不斷創新,讓每堂課都成為公開課,讓每堂課都成為優質課。
在劉翠珍看來,教育領域決不是一個獨立王國,真正的教育必須根植於廣闊的社會生活,必須立足於時代發展的背景。多年來,劉翠珍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立足於增強校園物質環境的育人氣息,建設民主和諧、安全節約的人文校園。並通過創立四大校園節日(體育節、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 創新師生多元評價方式,使學生走進陽光學會健身、走近藝術接受薰陶、與書為伴快樂成長。
學校還通過構建和美共生的七彩課程,創新課堂教學,實施三個「一加一」工程,使新教育理念與學校的和美文化相互融合,讓愛與責任真正走進校園,充盈課堂。在現在的天寧小學校園內,「和美」的教育氛圍已經浸潤到校園的各個角落,每位師生在和美的陽光下幸福快樂成長,營造出了一個和美共生的文化磁場。
圖片來源:王金奎、景浩恆/攝
談起當年「創業」的艱辛,劉翠珍語出情深:「我一直認為,作為校長,要因時而謀,應時而動,順勢而為,讓學校有希冀、有靈魂、有發展。這是校長肩負的使命。」在劉翠珍的帶領下,天寧小學從教師報到第一天開始,就特別注意播灑民主平等、快樂和美、專業發展的陽光雨露,努力將和諧的因子植於教師心靈。既有知難而上的開拓進取,也有靜水深流的長遠構建。
如今,建校雖然僅僅三年,但已經是一處學生人數爆發增長、和美之聲蕩漾、和美之花盛開的樂園。從最初的132名學生到如今在校2200餘名學生,從霧裡看花到同行、家長交口稱讚,從默默無聞到區域聞名遐邇,劉翠珍和她的老師們破繭成蝶,艱辛地走出了一條「和美教育引領學校內涵發展」的特色揚校、品牌立校的道路,真正成為了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學校首先是學生的學校,是老師的學校,更是每一位學生家長的學校,任何一個單獨的力量都是極其微弱的,美好校園需要大家一起來建設」,劉翠珍說。
作為一校之長,劉翠珍始終堅定不移地為師生謀發展,靠事業聚人心,以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心態抓管理。「全心全意依靠教師辦學校,依靠師生抓管理,這是我多年來在工作中克服阻力、負重前行的最大底氣。」劉翠珍說。
在長達15年的校長職業生涯中,劉翠珍總結提煉並始終堅守「和美教育」理念,將「愛與責任」鐫刻在教書育人的詞典中,始終關注每個孩子的生命體驗,關注孩子個性發展、關注孩子全面發展,創造了以學生為圓心的「圓文化」管理模式,圓心是學生,外圍是教師,最外圍是學校領導。教師為全體學生服務,領導為全體教師服務,教師既是服務的享用者又是具體的服務者,學校賦予教師充分的職業自由,教師自覺守護學校的文化規範,無聲的精神力量啟動著教師內心的幸福快樂,引導著師生健康發展、共同成長。
圖片來源:王金奎、景浩恆/攝
劉翠珍認為,和美校園育人氛圍的營造,不是將某種外在文化方式移植於學校體內,更不是簡單地理解為組織一些唱歌跳舞活動,而是學校在各項工作細節中一點一滴經營與積累起來的,能夠觸發和喚醒教師職業道德感、榮耀歸屬感的育人傳統。
多年來,劉翠珍以陽光和美的工作環境,為教師營造了一個精神綠洲,並創造性地組織開展了相約「一三五」校本教研系列活動。還發揮自身優勢,為教師們營造了一個公平正義、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她以教科研引領,指導所有教師人人參與至少一個課題研究並立足常態課,探討課堂教學改革策略,推動每學年每位老師執教公開課、參賽課、示範課、亮相課等2節以上,聽評課達20節以上,還搭建老中青共同學習體,結對幫扶促發展,提升教學技藝和課堂授課水平,有力推動了校園教研氛圍的形成。
今天的天寧小學,教師們不負眾望,不辱使命,不負重託,以「天道酬勤,寧靜致遠」為校訓;以「培養勤學好問、善於創造、學有所長、全面發展的學生」為育人目標;堅持「敬、精、淨、靜」的教風;營造「質疑、思考、發現、創造」的學風和「勤勉務實、博學創新」的校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充滿情趣和諧和美的。和美校園中無聲的精神力量啟動著教師內心的幸福快樂,這種幸福與快樂又在潛心育人、深入研究、共生共榮的教學活動中傳送給了學生及家長。
圖片來源:王金奎、景浩恆/攝
四十餘載,劉翠珍以匠人之心琢時光之影。在她心中,追求有生命質感的教育是永不停歇的目標。展望未來,劉翠珍的目光中閃爍著光芒,三年不過彈指一揮間,她的徵程是學生們的遠方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