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以上老人每人都有健康檔案 ,每周一次專業保健醫坐診的「保健約會」,日間照料中心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在一個擁有200多位80歲以上老人的社區裡,這些人性化的服務,讓空巢老人們的生活充滿溫暖。
瀋陽市皇姑區三洞橋街道永泰社區,是個遠近聞名的「長壽社區」,光是80歲以上老人就有200多位,90歲以上有14人,而在這麼多老年人當中,「空巢老人」又是「主力軍」。 永泰社區根據社區特點,關注老年人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成立醫療、法律、治安、鄰裡調解和衛生服務隊,既為老年人也為鄰居大夥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把居家養老實實在在地做到老人心坎兒裡了……
專屬保健醫定期「約會」居民
「您老高壓還是有點兒高,藥千萬不能停,特別是最近氣溫波動大,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血壓平穩。 」8月3日,星期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杜巖醫生又來到永泰社區,這是他跟居民的一周一次的「保健約會」。
在永泰社區辦公室附近的健身小廣場上,二十多名居民有的在健身儀器上鍛鍊,有的在樹蔭下乘涼。看到杜巖醫生來了,都圍到水泥桌前,有的讓他幫忙量血壓,有的向他諮詢夏日用藥方法。
在過去十年的相處中,杜巖醫生成為了永泰社區居民的老朋友。每個星期五,他都會下社區為社區居民義診,平時居民有健康問題,也可以給他打電話,如果有居民需要上門,他也是隨叫隨到。
高齡老人人手一本健康檔案
在永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見到了社區居民張勤老人的健康檔案。上面除了記錄著他的生日、既往病史、過敏史、診療檔案就連每月和老人通話次數都記錄在案。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杜巖介紹,目前社區已經為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都建立了健康檔案。在社區居民健康電子檔案中,詳細記錄著包括個人的生活習慣在內的數十餘項健康指標。只要居民諮詢,社區醫生就可以翻閱其既往病史檔案,提供相應的治療建議。
日間照料中心讓老人不寂寞
在永泰社區辦公樓內,一間老年人專屬的日間照料中心格外整潔、寬敞。沈城一家醫院心理門診李醫生來到永泰社區為老年人講解心理健康。中心除了提供老年人聚會談天的場所外,還為老年人的文化休閒活動提供了空間,象棋、撲克、麻將等文體活動每天都在開展。
日間照料站還經常組織知名醫生到社區講座,記者採訪時正趕上一場有關「失眠」的講座,老人們聽得饒有興趣,還有一些老年人在認真記著筆記。「現在老年人生活水平比過去提高不少,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娛樂、照顧只是一方面,關鍵還是要關心到老人心裡。」社區書記王春豔說。
社區幹部教老人電腦博客
兒女在外工作,身邊無人陪伴,精神空虛是不少「空巢老人」面臨的共同問題。永泰社區醫療服務隊定期到「空巢老人」家中幫老人乾乾活兒,跟老人嘮嘮嗑兒,還邀請專家為老年人做心理健康講座。
社區幹事大多在30-40歲,年富力強,他們與社區公益性崗位一起,組成了20人的隊伍。
這支隊伍與200多位老人們結成了一對一的服務團隊。每逢正月十五,社區都會組織老年人聚餐。連續五年,社區都給年滿八十歲的老黨員過生日。
社區中年輕的幹事還開通了社區網站、社區博客,教會老年人在家用電腦、用視頻和遠方的親戚聊天。
每周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杜巖醫生都會準時出現在永泰社區,為居民量血壓、諮詢用藥方法和醫療政策。
鄰裡悄悄話
1黃河南大街1-2號2樓的居民邢桂金想在這裡感謝對門鄰居程佔清和樓上鄰居孟莉: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救命之恩更是不知如何報答。今年春節前是你們敲開了我家的門,將熟睡的我從火災中救出。你們不顧個人安危及時的幫我撲滅了火災,才沒有帶來更大的損失。面對著被燒黑的房子,我是有家難回。大年夜,是你們給我送來了生活用品,並墊資幫我修房子,讓受災的我過上了快樂的春節。你們給了我勝似家人的溫暖,在這裡我由衷的說一聲:好人一生平安!
2永泰社區保潔員劉世驗想對社區的工作人員敏春榮阿姨說:
我曾是一個四處流浪的殘疾人。 10年前,我流浪到永泰社區,是社區的工作人員收留了我,讓我在社區裡做保潔員,每個月還給我開工錢。社區還專為我騰出了一間房子居住,讓我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家。社區居民敏阿姨,你就像媽媽一樣照顧我,給我添衣服、置家居,還給我搬來電視機。一直以來,我以為我就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廢人,在這裡你們讓我知道,我可以靠雙手養活自己,堂堂正正做人。
3嫩江街4號樓的宋長鵬想對鄰居劉寶昌說:
幾年來,我一直深陷勞動關係糾紛中,因為不懂法,是四處碰壁,心灰意冷的我曾失去活著的勇氣。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你聞訊來看望我,給我鼓勁兒,幫我支招,給我提供專業的法律援助。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生活中,你都是我的支柱,讓我振作起來,爭取我應有的權益。
八旬老人不甘心 剪紙布粘畫壓箱底
民間剪紙、布粘畫「手藝人」王桂香83歲了,可惜沒人來繼承她的絕活。
王奶奶從6歲開始便對剪紙、布粘畫有極大的興趣,她用母親繡花、剪窗花的邊角餘料來製作自己的作品,17歲時,因為母親反對,她不得不捨棄了自己的愛好。到60歲時,皇姑區挖掘傳統文化人才,老奶奶又拾起了自己的一技之長,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
走進老人的屋子,讓人眼前一亮,小屋裡掛滿了老人做的布粘畫,有的以老人兒時的生活為題材,還有對聯,花兒、老虎、包公等京劇人物,高超的技藝堪比專業人士。
老人說,「我總共有布粘畫100多幅,剪紙100多幅,全在我那箱裡放著呢,我兒子說要賣了,我說啥也沒讓。 」「我還想做,就是我這眼睛啊,看不見,費勁啊。」說到這,老人的語氣中充滿了無奈與惋惜。「她還做,以前能做10個,現在做2-3個,就是做的慢點。」社區工作人員楊楠說。
現在的老人生活全靠社區每月的補助,每隔幾天還要去附近市場撿菜,老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能開一場個人「布粘畫-剪紙」展覽。
83歲的王桂香從年幼時就喜歡剪紙、布貼畫,看著自己的作品掛滿牆,她最盼望的就是能將作品進行展覽。
高考完 她當起小朋友們的英語老師
高考過後,她沒去遊山玩水散心,也沒有和同學聚會,卻在社區裡志願做起了「孩子王」,逮回那些暑假瘋玩的「野鴨子」們,乖乖地在社區寫作業。
家住永泰社區的陳乃瑞今年剛剛參加完高考,離入學還有3個月時間,在離家上大學之前能為社區做點啥呢?擅長英語的她到社區主動報名當志願者,利用社區活動室成立「暑期第二課堂」,召集放假無人照看的孩子們,一起快樂學習,邊玩兒邊做作業。
「這幫孩子夠調皮的,因為放假了,家長沒時間看管,他們就像『野鴨子』四處瘋,常在社區裡惹事,作業乾脆就不寫。開始家長給他們送到我這時,他們就想法氣我,逃避寫作業,有幾次我真是氣哭過,都不想管了。」陳乃瑞說起自己第一次當老師真是困難重重,「但經過幾次較量,我發現這些孩子們就是想試探一下我的能耐,我就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小瑞姐姐的英語超級棒,一次我們調皮後,她就用英語跟我們說,都給我們聽傻了,太酷了,我們都老佩服她了。」開學就要上小學六年級的鄒瑩瑩伸著大拇指說,「我要能說那麼一口流利的英語就好了,所以我天天都盼著來和小瑞姐姐學習。」「今年小瑞姐姐就要上大學了,明年暑假真希望她還能回來帶我們!」張怡然早就把明年暑假的生活打算好了。
「忙人」吳大姐 沒水吃 衛生差 她都管
電視劇《閒人馬大姐》中的馬大姐是個閒不住的熱心人,而在永泰社區裡則有這麼一位「吳大姐」,她就是家住十四號樓的吳靜。
吳大姐今年六十歲,曾獲得瀋陽市勞動模範的稱號,又是單位裡的學雷鋒標兵。如今退休的她怎麼也閒不著,幫助鄰裡忙這忙那。
她所在的14號樓五、六樓自來水無法正常供應,她幫著跑東跑西兩個多月才解決的問題;誰家門沒關,誰家鍋燒乾,第一個發現的總是她。
吳大姐有個習慣:每天出門買菜總要先上到頂樓,見到紙屑、菸頭隨手處理。「我幹活從來都是順手幹,不經意中樓道就乾淨了。 」
吳大姐還有個長期鬥爭的敵人——小招貼。她總是隨手帶著一個小鏟子,見到小招貼立刻清除。有的小招貼把樓道裡的牆弄髒了,吳大姐還要跟裝修師傅借來大白把牆刷乾淨。
見到長期出現的小招貼,她就會聯繫社區追蹤貼小招貼的人。時間長了,小招貼都不得不費盡心機對付勤快的吳大姐——貼在樓道天花板上。
吳大姐對所有人都是誠心相待,不求回報。「我從小學就開始做好事兒,舉手之勞就能行善積德,何樂而不為?」面對倔強的吳大姐,她的愛人也只能由著她,慢慢的也就理解她了。
來社區辦事她先給倒杯水
在這個「老年」社區的工作人員中,活躍著一批積極上進,陽光開朗的年輕人。
社區的工作人員中,80後有四位,其中最小的朱琳僅24歲。去年轉來社區工作的馬明,之前一直從事餐飲行業,每天面對的是各種顧客,如今則接待社區裡形形色色的居民。即使對方帶著氣來的,馬明也笑呵呵地,「叔叔,喝點水吧,有啥難心事兒啦! 」這一笑,一杯水到眼前,對方的怒容也消了一半。
提到轉行,她說,「雖然幹社區苦點累點,也算是對自己的挑戰和鍛鍊吧,跟老人在一起多點,還挺有意思的」說到這時,馬明的臉上露出了笑容。
本版稿件均由記者劉霜 蘭曉玉 採寫 圖片均由記者 王迪攝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