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空巢老人現狀:農村空巢老人數量遠勝於城市

2020-12-13 東方網

原標題:龍巖空巢老人現狀:農村空巢老人數量遠勝於城市

  原標題:龍巖市空巢老人現狀調查

新羅區南城街道翠屏社區的老人們在居家養老服務站打桌球、聊天。

  本報記者 林永清 劉菲菲 通訊員 溫連光 文/圖

  讓空巢老人不再「空心」

  ——龍巖市構建養老服務體系,鼓勵發展民辦養老機構

  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有65歲及以上老年空巢家庭 1561.64萬戶,佔65歲及以上有老年人家庭戶的 22.83%;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2339.73 萬人,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6.51%。而農村老年空巢家庭戶1117.90萬戶,佔老年空巢家庭戶總數的71.58%,農村空巢家庭老人1632.90萬人,佔空巢老人的69.79%。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城市及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尤引人關注。

  那麼,龍巖市空巢老人情況如何?他們的生活現狀又怎麼樣?重陽節前夕,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採訪。

  三大原因導致空巢老人數量逐年增多

  記者從市老齡委了解到,2008年,市老齡協會曾對龍巖市空巢老人情況進行一次抽樣調查,結果顯示龍巖市空巢老人數量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且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明顯大於城市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是一種社會現象,並不是一種社會問題。只有當老人的贍養、精神慰藉等得不到保障時才成為問題!」市老齡委主任盧國偉在採訪之初,一再向記者強調空巢老人是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種現象,應該辯證看待。

  盧國偉解釋,造成當前空巢老人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三個:子女長大後與父母分家;人口流動,外出打工、經商、求學的增多;一些老人未生育無子嗣。他說,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奔向城市,更多的老人成了農村孤獨的守望者。

  根據調查顯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達到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學關注、心理幹預的空巢老人,比例佔到10%-20%。

  「目前來說,空巢老人的主要問題是生活來源不穩定,許多空巢老人依然是靠自己的勞動來養活自己。」盧國偉告訴記者,除了經濟收入方面,醫療問題也是一大隱患,特別是對農村困難空巢老人來說,看病仍很困難。「當然,精神生活比較缺乏也是一大問題!」他表示,精神層面尤其重要,長期的孤獨寂寞,加上對兒女的思念讓老人精神生活無法得到慰藉。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發展民辦養老機構

  老吾老及人之老,如今,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已是眾人之願。近年來,龍巖市堅持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以機構為支撐,不斷構建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全市不斷推動養老機構建設,建立了市、縣兩級社會福利中心,這就解決了部分老人的養老問題。預計到今年年底,全市就可以實現『一縣一中心(福利中心)』了!」盧國偉告訴記者。

  「在城市,到2012年底,龍巖市已經實現了117個社區都有居家養老服務站!」盧國偉介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成立,就能夠很好的滿足老人日常生活娛樂的需求。

  而在農村,則建立農村敬老院。今年全市計劃建26所敬老院,預計到年底基本可以實現在全市每個鄉鎮都有一所敬老院。據了解,目前,農村敬老院對象主要是針對「五保戶」老人,今後將考慮逐步向社會開放。

  「同時龍巖市還推動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這對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很有意義!」盧國偉說,這既讓農村老人有了活動場所,又使得他們能得到志願者的幫助。

  此外,龍巖市還鼓勵發展民辦養老機構,目前,全市共有18所民辦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床位佔全市養老床位的1/3。

  齊抓並進

  讓老人安享晚年

  「今年,主抓城市養老方面,同時鞏固穩步提高農村養老保障!」盧國偉說,未來將要明確管理體系和目標任務,並在經費上進行落實,確保城區的每個養老服務站每年都有相應的運轉經費。

  「我們還將進一步推動新修訂的《老年法》的實施,特別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同時做好敬老文化的宣傳。」盧國偉告訴記者,從道德和法律兩方面鞏固家庭養老,從而能更好地解決空巢老人問題。目前,全市有80%以上的村部都設有老年協會,充分發揮老年協會作用,特別是發揮村一級老年協會的作用,對豐富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能起到積極作用。

  【農村空巢老人:孤獨的守望者】

  隨著「城市化」的加速發展,無數農村青年帶著夢想奔向城市,卻讓越來越多的農村老人成了空巢老人。在農村,老人已經重新成為主要勞動力,他們在生活上缺乏照料,精神上孤獨寂寞,已經成為亟須關注的社會群體。那麼,農村留守老人的真實生活狀態怎樣?記者近日來到新羅區萬安鎮進行了採訪。

  萬安鎮好坑村60多歲的溫大爺,兩個兒子早在十幾年前就在深圳工作。按說兒子們的經濟狀況較好,他不必再繼續種地,但他卻閒不下,和老伴種了幾畝地。這段時間正值秋收緊張時期,所有的農活都是他倆幹。和村裡很多老人一樣,溫大爺和老伴年輕時幹過很多重活,落下了關節疼的毛病,一到陰天下雨,腿疼就發作。但到了農忙的時候,貼片傷溼膏,他照樣下地幹活。他說,村裡很多六七十歲的老人都有老年病,每年春種、秋收兩季,老人們都捨不得花錢僱人,只能自己慢慢幹。

  記者走訪中了解到,該鎮地處偏遠,遠離龍巖中心城區,農民大多住在大山裡,大部分家庭都種著水稻,兼種甘藍、西瓜和花生等經濟作物。很多六七十歲的老人不僅要忙地裡的活,還要想方設法到幾十裡外的鎮上去賣經濟作物。在農村山區,由於子女外出打工,老年人不得不繼續承擔繁重農活的情況極為普遍。

  農忙時,農村老人是主力軍,盡己所能幫家裡增加一些收入;而在農閒時節,村裡的小賣部門口,坐在簡易的小凳上曬太陽,就是多數農村老人的休閒活動。在萬安鎮松洋村,記者了解到該村共有 200多戶人家, 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約佔全村總人數的70%。村裡的老人不像城裡的老人一樣可以唱唱歌、跳跳舞,走走公園,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他們只能聚在人多的地方,一邊曬太陽,一邊閒聊著孩子在外的情況。村民楊玉民對記者說,兒孫都不在身邊,老人們都非常寂寞空虛,大家湊在一起,以這種方式熬日子。「平時都還好,湊合著過。最怕就是有個頭疼腦熱的,身邊沒有端茶送水的人,那個滋味真的很難受,真希望孩子能在身邊照顧自己。」

  採訪中,鎮幹部告訴我們,如今,村裡的老人基本上是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區;小病、大病有補助。此外, 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領到相應的養老金,農村老人的基本生活已不成問題。但是,老人們的精神空虛,生病無人照料的事實,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不圖啥,愉快就好!】

  家住新羅區南城街道翠屏社區的仲衛傑老爺爺今年已經84歲了,已經退休的他每天下午都要到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站打打桌球或下下棋。他說,「如今歲數大了,逛街是不行了,能有個讓我們活動的去處就很滿足了!」

  9月17日,在翠屏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站,記者見到一群講著上海話的老人們在那兒打桌球、看電視下象棋,也有一些老人坐在椅子上互相聊著天,氣氛很是愉快。翠屏社區黨支部書記沈周榮告訴記者,該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站於去年9月14日建成,服務站內設有閱覽室、休息室、影像室、活動室等,總面積140平方米左右,投入14多萬元。

  他說,翠屏社區60歲以上的老人共有600多人,老人們基本都是下午或者晚上到服務站活動,一般都喜歡在這兒打桌球,搓麻將以及下象棋等,有時一些老人也會帶著小孩過來,服務站已經成為這群上海老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一個去處。

  據了解,翠屏社區的老人基本上都是上海人,他們大都是上世紀60年代隨著工廠從上海南遷到龍巖。仲老爺爺告訴記者,他有3個孩子,如今都住在新羅中心城區,平日裡也經常會過來看望他。他說,像他這樣的老人現在生活只圖個安逸。如今,住在翠屏社區的老人在生活以及精神上基本已經很滿足了,唯一希望的是社區能有個便民的醫務室或者診所。

  老人們告訴記者,翠屏社區交通不便,轄區內又沒有診所,他們看病很不方便。坐在一旁的王桂珍老奶奶也說,有一次她有些感冒,便坐公交車去看病,不曾料錯過了一站,等她下車之後找不著路了。她說,要是社區能有個便民診所就好了,有個小病痛也用不著跑那麼遠。在場的老人們,都希望有關部門能幫助他們解決就醫問題,讓生活更便利些。

  【履行精神贍養義務】

  □ 侯文學

  修改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一條款,被媒體解讀為「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將屬違法。

  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是贍養人對老人應當承擔的三個方面義務。從實際情況看,儘管在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上常有子女做出不孝之事,但絕大多數子女做得還是比較好的,然而卻常常對老人的精神需求有所忽略。在他們看來,只要老人不差錢、衣食住行無憂,就算盡了孝道,加之自己工作繁忙,子女還需要照顧,就很少回家看望老人。老年人常常有被子女忽視、冷落的感覺,精神得不到應有的慰藉。

  近年來,全國歷屆「兩會」,都有代表委員提出議案,建議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行充實和修改。如,在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張秀娟就領銜提出了關於儘快修改《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議案,提出了5條修改建議,其中包括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精神上慰藉的義務,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的合理需求,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應經常回家問候與看望。修改後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章列14項條款詳細規定了贍養人對老人應當承擔的各種義務,其中第十七條增加了關心老年人「精神需求」和「看望」、「問候」老人等內容,並規定用人單位依規「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儘管這部分內容還比較原則,難以量化,第八章「法律責任」中也未列出相對應的處罰條款,但把「常回家看看」由道德層面上升到法律層面,這無疑是一個質的飛躍。

  「找點空閒,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願,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相信,隨著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實施,能夠使贍養人進一步強化精神贍養意識,履行精神贍養義務,讓老年人度過愉快的晚年。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農村空巢老人的現狀
    可以說,在一個村裡,幾乎百分之七十的都是老人,這就是目前農村空巢老人的現狀。好多年輕人對種地收入不滿意,感覺還是不如出去打工掙錢多,於是他們就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空巢老人在逐年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其實,這些空巢老人在老家也有生活的難處,他們生活得並不十分富裕,手頭的錢有時也是緊張。
  • 中國農村發展現狀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結構,大致可以下幾種:1)原本就在農村生活的本地老人,一輩子種地為生,或者年輕出去闖蕩過,但老了以後,回到農村2)退休的職工人員。這裡有老師、醫生等,生在農村,甚至長在農村。這類人也是相對比較舒適的。
  • 農村空巢老人目前現狀
    近幾年,農村新農村建設及合村並鎮,導致好多年輕人因種地不方便而放棄種地離家外出打工。確實,這幾年農村村莊來了次大洗牌,好多農村舊村拆遷,他們距離自己的種植田遠,不方便,再說沒有合適的經濟作物來種植,農民的經濟收入欠佳,他們不得不離開家園,就這樣,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 讓農村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本報訊  (記者柯 楊)一億多農村老年人口中,空巢老人就有四五千萬。這些高齡、失能和患病老人的照料護理,如何解決、誰來承擔?正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駐豫全國人大代表們,紛紛提交建議積極獻策。
  • 活不好又死不掉的農村空巢老人,生存現狀令人堪憂
    在我國現階段,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其發展帶來了在養老問題上的一系列的問題,其中空巢老人問題特別嚴重和緊迫。據《中國家庭發展報告》稱,空巢老人己將佔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在這些空巢老人中以農村地區居多,並且據報告稱農村老人比城鎮老人面臨更多困難。
  • 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與化解之道
    以留守老人為主的農村空巢老人,增加了農村養老的複雜性。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空巢老人家庭佔比已達到32.64%,其中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為30.77%。全國流動人口監測數據顯示,目前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家庭的流動比例佔24.64%,農村留守老人數量約為1600萬。
  • 農村空巢老人咋養老
    說起空巢老人,我們習慣將目光投向城市那些兒女不在身邊的孤獨老人。然而在農村,這一群體的狀況更值得關注。一次採訪,記者途經雲南省曲靖市霑益縣菱角鄉白沙坡村,發現空蕩蕩的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老人雖有飯吃但缺乏照料。
  • 農村空巢老人是如何生活的
    受訪專家: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賀雪峰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燕舞濰坊醫學院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胡善菊本報記者江大紅如何安度晚年,是城市和農村老人共同面臨的難題。由於農村人口基數大,年輕人進城務工,農村老齡化現象甚至比城市更嚴峻。當我們在享受城市便利和繁華時,農村老人過得如何?
  • 晚年如何幸福,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難啊
    晚年如何幸福,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難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越多,雖然國家在大力支持解決,但是有些問題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根治,正如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一樣,儘管國家在一直出臺相關政策給予解決,但是卻不知他們的難處
  • 讓農村空巢老人「不空心」
    近年來,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以及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空巢老人日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特殊群體。關愛空巢老人,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走進農村,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人,農村「空巢家庭」現象尤為嚴重。大多數空巢老人在農忙時節仍需進行繁重的勞動,起早貪黑、下地種田,勉強維持生活。而且,由於子女常年不在身邊,許多老人患病後未得到及時治療,也有的因為家庭困難,有病也不敢和兒女說,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現象,耽誤身體健康。
  • 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增多,生活現狀令人堪憂,急需完善鄉村老年事業
    在農村空巢老人現象增多,生活現狀令人堪憂,需進一步完善鄉村老年事業隨著人口增速減少,社會老齡化加劇,在農村的老年人是越來越多,而村裡的空巢老人現象逐年遞增。所以為了更好的尊老愛老助老,鄉村的老年事業急需完善來服務於村裡老年人生活。
  • 空巢不空心 關注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問題
    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顯示,空巢老人比例佔整體老年人數量的一半以上。獨居老人和與配偶居住的老人比例為1:4。如今青年人生活壓力加大,經濟的發展使得人民對於物質的要求提升,許多家庭迫於工作原因不能與父母同住。
  • 這個特殊的長假,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怎麼樣?雪上加霜
    老人今年70多歲了,獨自一人生活我不知道她這樣的生活狀態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能夠看出,老人早就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看到老人的現狀,仿佛這就是多年後的我老人好像看出了我的小心思「這是前幾天女婿給我送過來的,村裡堵的送不進來,只送到村口,我自己背回來的。煤球不夠燒,現在又買不到,還好女兒住的不遠,送的這些夠燒一陣了。」
  • 給「空巢老人」更多關愛
    很多時候都是他們自己去解決,堅強,讓他們變得更孤獨,就這樣等著等著,社會上好多老人就在這樣的等待中,變成了「空巢老人」。一、如何定義"空巢老人"國際上對老年人的通用認定是指其年齡在60歲及60歲以上, 而"空巢老人" 是指一個因無子女或雖有子女, 但早逝或長大成人後離家而獨自居住或僅僅夫妻二人共同居住的特殊老年人群體。
  • 調查農村空巢老人:政府作為養老「唯一」方案效果有限
    大學生們用他們的觀察和記錄,將農村老人們的生活細節一一展現,也讓我們從中窺見農村老人生活的現實面貌,傾聽他們內心最真切的期盼。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年)藍皮書顯示:2025年前,老年人口將以每年100萬人的速度增長,我國已經進入第一個老齡人口增長高峰。2012年老年人口數量達到了1.94億,其中約有5000萬是農村的留守老人。數據背後,潛藏著農村養老的隱憂。
  • 農村空巢老人的現狀,一個人住死了都沒人知道
    農村空巢老人的現狀,死了都沒人知道這些年最讓人擔憂的,除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就是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在農村大部分的村莊基本上都是空蕩蕩的,極少能看到年輕人人的身影。就算偶爾有年輕人出現,大部分也都是縣城下來玩的。
  • 農村空巢老人寂寞誰人知
    在農村,由於大量的農民放下鋤頭外出打工經商,或者攜妻帶子到都市另安新窩,很多家庭只留下老人獨守空宅。許多空巢老人長年累月生活在「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狀態下,晚景十分落寞悽涼。據一份來自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調查,我國農村現有10.2%的老人感到不幸福,有35.1%的老人經常感到孤獨,獨居的和沒有配偶的老人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想想本應承歡膝下的子女如今遠在他鄉,晚年的天倫之樂根本無法安享,面臨的是與日俱增的孤獨感,空巢老人生理和心理上要承受多大的壓力。配偶尚在的老人還可以互相安慰,而孤寡老人情況更糟,孑然一人,形影相弔。
  • 人口老齡化|關愛空巢老人
    人口老齡化最先發生在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佔全國總人口比例超過百分之七;或者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例超過百分之十。一般來說,處於發展期的國家暫時是不會出現老齡化,而像發達國家那樣經濟發達、國民受教育程度高、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則會自然地發生這種趨勢。
  • 你的未來是獨居老人還是空巢老人
    獨居老人與空巢老人的區別導語:隨著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獨居老人問題日漸尖銳。作為老年人中的「弱勢群體」,獨居老人從生理到心理都承受著比普通老年人更為沉重的負擔。那麼獨居老人與空巢老人的區別是什麼呢?長日漫漫,一個人承受孤獨,百無聊賴,他們就是獨居老人。那麼獨居老人與空巢老人的區別是什麼呢?佰佰安全網小編為您解答。空巢老人 包括 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是子女離家後的中老年夫婦,獨居老人不僅子女離家,而且喪偶,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勢的群體。空巢老人的定義,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後的中老年人。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 關於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建議
    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部分外出務工,農村空巢老人也越來越多,罹患大病、重病的老人不在少數,雖然當前農村醫療水平正逐步提高,但對農村空巢老人而言,「就醫難」問題依然存在,經濟困難,年老體弱,精神空虛,家人不在身邊等給老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造成了就醫難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如何解決農村空巢老人就醫困難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