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顯示,空巢老人比例佔整體老年人數量的一半以上。獨居老人和與配偶居住的老人比例為1:4。如今青年人生活壓力加大,經濟的發展使得人民對於物質的要求提升,許多家庭迫於工作原因不能與父母同住。4.2.1的家庭模式讓青年人背負養老的經濟壓力的同時,難以照顧到老人的心理健康,使得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越來越突出。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內地老年人群自殺率為37.34/10萬人,較以往還有增加趨勢,僅次於韓國、中國臺灣。
空巢老人受生存環境影響,整體心理狀況較成人群體差,對外界刺激更為敏感,不可避免地出現反應過激的急性症狀和行為。分析表明,空巢老人與非空巢老人比較,軀體化、抑鬱、焦慮、恐怖、偏執5項因子有著統計學上的差異。如今空巢老人精神崩潰、自殺事件頻發就體現了空巢老人精神問題的嚴重性。
分析空巢老人精神問題原因,往往是因為兩個方面,一是經濟壓力為主因所形成的心理疾病。許多空巢老人,尤其是在農村的留守老人,養老錢少物質欠缺,兒女打工的收入要支付城市中的生活以及孩子上學費用,贍養老人的能力有限。並且許多家庭的生活環境相對較差,低質量的生活使得許多空巢老人幸福感低,誘發心理疾病。經濟條件較差的更大後果就是老人有病不敢醫。醫藥費對於一些獨居老人來說很昂貴,持續治療疾病的費用他們也支付不起。很多老人在得了絕症的第一念頭就是輕生,病痛的折磨使得許多老人心理崩潰,從而走上自殺的道路。
第二個方面是精神上缺乏關愛。許多老人退休後生活孤單,子女在外拼搏對他們的關心較少,老人每日熱切地盼望著兒女回家,也更易出現猜疑、妄想、固執等問題。被社會忽略使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可有可無,沒有得到社會的尊重,是家庭與社會的累贅。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讓老人的時間豐富起來,可以開展比如老年社區聯誼會等活動,填充老人退休後的空餘時間,這樣一來就可以認識更多的同齡人,交到說心裡話的朋友,緩解了老年人「焦慮症」「抑鬱症」等問題。其次在老人「有事做」的基礎上去「做擅長的事」。能體現自我價值也讓老人的養老更加有尊嚴。像再就業可以體現商業才能,文藝活動體現個人修養,這樣,精神的「溫飽」就變成了精神的「小康」。
關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與社會的雙重努力,子女應在保證老年人的經濟需求以及身體健康的同時,多去關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社會在完善養老金體系的同時應多建立社區養老和多元化的老年人機構。對老年人心理問題及早進行幹預,發現問題及時疏導,將發生悲劇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讓空巢老人有著健康的身體與精神度過夕陽美景。
隨著空巢家庭的逐漸增多,家庭養老功能日漸減弱,社會養老取代家庭養老已成為必然趨勢。政府部門應大力興辦養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託老所等養老機構;同時鼓勵民營養老機構的開辦,以補充國有養老機構在數量上的不足,並能改善國有養老機構的壟斷地位。針對經濟收入低的空巢老人心理問題發生率較高的情況,建議政府修改現行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適當提高空巢老人的補貼標準。有些國家為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專門制定了相關政策。例如:子女給予父母一定經濟上的補貼後,可以獲得所得稅上的減免政策;在父母居住處就近買房,能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當父母需要照顧時,可享受一定時期的帶薪休假政策等。加拿大由於獨居人口數量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處於一種獨居生活的狀態,因此政府為老人提供了老人公寓、輔助生活房屋、日間老人護理、護理安老院四種養老場所,為每位老人提供幫助。
空巢老人作為人口老齡化過程中比較突出的社會現象,對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是當前和今後政府和社會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空巢家庭」成批出現,給老年人帶來了諸多的心理問題,若適應不好極易誘發各種身心疾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各種困難,從而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只有充分發揮個人、家庭、社區、政府的力量,構建強大的心理支持系統,採取有效措施維護和促進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才能切實有效地解決空巢老人問題。
(責任編輯:DF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