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執行研究員 王橋
編者按「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問題已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已經成為老齡化問題中亟待破解的社會命題。獨居老人、空巢老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對他人幫助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心理上也就越來越脆弱,對養老服務需求也日益迫切。政府有關部門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和解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問題,比如加大財政對養老事業的供給,大力提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搭建一道「安全網」。本報特邀請老年護理研究領域專家對此問題加以分析探討,以饗讀者。
從歷史上看,1962—1972年是中國前所未有的人口生育高峰期,這也就預示著中國最嚴重的人口老齡化衝擊波將在未來兩年內來臨。即到2020年,中國將呈現「人類歷史上人口老齡化的最大浪潮」。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3086萬,佔總人口的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15003萬,佔總人口的10.8%,中國在「邊富邊老」的狀態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世界人口老齡化相比,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具有老齡人口規模大、老齡化速度較快、高齡老年人口急劇增長、老齡化超前於現代化、城鄉分布不均衡等特點。
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現狀
獨居老人:獨居老人不僅子女離家,而且喪偶,是比空巢老人更弱勢的群體。4—2—1式家庭結構導致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打破了傳統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同時,現代社會中老人和子女都要求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因此純老家庭和獨居老人的社會現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空巢老人:空巢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學者PC.默克多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他指出,一個家庭需要經過形成、擴展、穩定、收縮、空巢和解體這6個階段。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後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一是無兒無女無老伴的孤寡老人,二是有子女但與其分開單住的老人,三是兒女遠在外地、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老年社會追蹤調查》(2016年)顯示,中國老齡化仍呈現低齡老齡化特徵,老年人口達2.31億,其中空巢老人佔47.53%(獨居老人佔9.63%;老年夫妻戶佔37.90%),空巢老人比例在85歲前呈明顯上升趨勢。
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存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在獨居和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達到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學關注、心理幹預的空巢老人,比例佔到10%—20%。日常生活無人照料佔58%,老人獨自承擔重活佔22%。加之社會針對老年人的電視節目少、健身娛樂設施不足,導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貧乏。獨居和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問題有:1.空巢症候群;2.患病率增高;3.社會適應能力降低;4.勞動和經濟負擔較重;5.安全問題(財產安全、消防安全、用藥安全、人身安全、就醫安全等);6.情感問題(孤獨感、寂寞感、遺棄感)。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問題是個社會問題,主要還是社會支持系統不夠健全完善。比如體弱多病、無人贍養、
就醫困難、孤獨寂寞等。
建立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護理服務體系與對策
健全養老法規、制定護理服務標準體系。發展居家護理服務,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要制定法規政策,積極推動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政府可以採取各項優惠政策,減免專業護理服務機構的稅費等,必須加強政策法規的支持力度,從宏觀環境上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的開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正在我國多地進行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有15個國家級試點城市相繼出臺長期護理保險實施細則以及相關文件,試點正式啟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各地方實施標準大多是參照民政部標準而制定的地方標準,因而出現了「各自為營」的現象。護理服務等級劃分缺乏全國統一標準。有的城市的制度實施,只面向入住定點機構的失能老人,忽視了多數居家失能老人。現階段試點地區沒有包含農村失能老人,導致護理服務提供市場形成城鄉分割。
建立社區護理服務網絡系統。要協助老人進行自我探索,協調好與子女、朋友、鄰裡的關係,擴展社會支持網絡。開展「一幫一」「心理輔導」「疾病護理」「臨終關懷」等活動,給予老人身心關懷和精神上的慰藉。特別要關注弱勢群體中的弱勢。對於弱勢群體中的弱勢即獨居空巢老人中的高齡、殘疾、特困的老人,對其給予更多的輔導和幫助。廣泛組織、推動義工和志願者服務活動,使其能夠結合老人的需求和實際生活狀況開展活動,從身體和心理等多個層面上幫助老人。
建設專業化服務人才隊伍。伴隨著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對護理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社會對於提供老年專業服務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長,服務人員自身知識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老人的養老質量。因此,專業人員要具備養老、護理、醫療、心理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經過培訓後上崗。
提供健康預防、醫療定向服務。建立老年人的社區醫生定向諮詢體系,方便老年人請定向醫生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為自己制定科學的生活作息時間表,按時間表起居,有利於保養身體、克服心理問題。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看病難使得很多老年人不去就醫。身邊沒有兒女的觀察和照顧,有些老年人實際已身患疾病且出現相應症狀,但由於不能就診或不去就診而耽誤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備有關慢性病的常見症狀及影響因素等知識。建立醫療定向服務,保障老年人疾病預防和治療,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
打造多層次多樣化的護理服務。主要體現在居家養老護理服務的內容上和形式上。既要包括衣、食、住、行、醫等日常生活照顧,又要包括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務。同時可以創立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託管中心,實行全日託制、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護理服務。對於身體健康、行動自如的獨居老人、空巢老人來說,到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接受生活服務和參與文化娛樂活動。針對行動不便的獨居老人、空巢老人實施上門服務。打造多樣化的服務,有利於對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務,進一步提高養老水平。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養老機構,如敬老院、養老院、老年公寓等,並提高這些機構的環境設施和服務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而老年人對社會化養老機構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日常生活護理、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因此,必須著重建立社區服務網絡、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協助老年人做家務、採購生活用品、一日三餐的提供。建立老年公寓、養老服務機構,接納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或半失能獨居、空巢老人。
各地助老服務實例
(一)北京市助老服務:家庭安裝求救求助呼叫器
自2009年,北京市80歲以上老年人的家裡有了救助服務,不用撥電話就可以享受及時便捷的救助,家中安裝的呼叫器,輕輕按下按鍵,大病小災都能第一時間得到回應,同時還可以享受家政等日常服務。為北京市老年人提供便捷及時服務,是北京市政府助老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北京市政府與北京援通公司合作,陸續為城區範圍內80歲以上老人及特殊需要的家庭安裝了援通求救求助呼叫器。呼叫器分為求救和求助兩種功能,只要老人出現身體不適等緊急情況,按下紅色求救鍵,求救呼叫功能會第一時間通過救助系統到達北京市紅十字會急救中心(999),同時還會通知老人的家屬,及時對老人施救。自2009年入戶安裝以來,已經收到老人求救求助呼叫累計72萬餘次,其中有5000多位老人通過「紅鍵呼叫」求救得到急救中心及時救助,也有近30餘萬人次通過「綠鍵呼叫」救助系統予以解決。老人的身體健康有了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日常遇到的困難。但這項服務不能使獨居和空巢老年人的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有的獨居老年人一旦突發疾病,比如心梗發病是來不及按求助鍵的。
(二)寧波市助老服務:寧波海曙試點社區契約式護理服務
寧波市為解決一些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的問題,由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加大社區老年護理設施建設,使獨居老人不離家也能享受社會化護理服務。2016年,海曙區白雲街道白雲莊社區試點進行社會組織籤約結對關愛獨居老人。籤協議後,必須定期上門看望獨居老人,並精準提供各類服務。社區經過前期篩選,確定了白雲莊社區老年協會和義工聯合會兩家社會組織籤訂居家養老關愛服務協議,根據老人實際情況分別為無子女或子女不在寧波市的獨居老人,提供每天面訪服務1次;為子女未居住在社區的獨居老人每周不少於2次面訪服務。還要檢查老人家中用電、用氣、用水等安全隱患,了解基本需求,並定期向社區反饋老人的基本情況。關愛服務基本實行「一對一」,老人可足不出戶地享受各類生活服務和精神撫慰項目。社區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形式,需支付每人每年500元、120元兩檔費用。社區對兩家社會組織的服務內容和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和考核,每位義工都有一本記錄本和結對聯繫卡,要求真實記錄每次上門幫扶的情況,接受不定期抽檢。如有服務瑕疵,要求社會組織方限期整改。到2020年,寧波要實現「9055」的養老服務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過社會化服務實現家庭自助養老,5%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實現社區幫扶養老,5%入住養老院。寧波實行養老模式之一是家院互融,就是針對90%的居家老人的養老服務和集中養老服務融合建立起來的護理服務體系。
老人護理問題已經成為亟待破解的社會命題。政府有關部門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和解決問題,加大財政對養老事業的供給,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為老年人搭建「安全網」,建立護理服務體系。要為弱勢困難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撫慰、應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務。護理服務需要情感的傾注,這是機器人不可替代的。通過精準的護理服務,使每一位邁入老年的人心裡能夠得到歸屬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