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如何幸福,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難啊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越多,雖然國家在大力支持解決,但是有些問題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根治,正如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一樣,儘管國家在一直出臺相關政策給予解決,但是卻不知他們的難處,真的是不僅僅是難於上青天的難啊。
農村空巢老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 ,應該說是非常特殊的弱勢群體,農村空巢老人是指年齡處於60周歲以上,沒有子女或者子女長期在外居住,自己獨立生活的這樣一個群體。他們上了年紀,身體健康的還可以幹活,平時還可以自己出門做點小買賣,也基本能夠解決自己日常生活所需,但是對於那些身體不好的人來說只能坐以待斃,再加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那日子真的是過的悽慘。雖然國家在這方面也想了一些辦法,但是也不能面面俱到,俗話說的好,「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農村空巢老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國家目前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我國農村地區,家庭養老仍然佔據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但是家庭養老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國農村老人的生活現狀也很不樂觀,主要表現在:
第一,農村老人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農村老人跟城市相比,農村的老人是沒有退休金的,農村老人缺少收入來源,加上身體素質的下降,對於子女的依賴也越來越強,但是子女外出打工的也不能及時照料他們,時間一長,子女跟父母之間的感情紐帶就變得鬆弛起來,對於老人來說就很容易擔憂,進而又造成心靈的空虛。
第二,農村老人自身生活,農村的很多空巢老人身體其實並不好,老年很容易得大大小小得慢性病,子女又不在身邊,使得他們得生活難以為繼。此外有的子女外出打工又不想讓家裡得地荒廢,就希望老人能幫他們打理,老人又不能不答應,再怎麼說以後養老還要指望子女呢,這就使得老人原本就很重的擔子愈發沉重,有的子女外出打工又必須把自己的子女留下由老人照顧,這樣老人除了要處理家裡的大小事務之外,還要照顧他們的孫輩,照顧孫輩他們也高興,但是自身的負擔很重,讓他們身心俱疲。
第三就是農村老人的精神狀況,沒有子女或者子女外出打工長期無法回家的老人,他們的文化程度很低甚至沒有上過學,不知道怎樣充實自己的精神層面的生活,精神需求幾乎為零,使得他們長期處於一種孤寂的狀況,感情變得很脆弱,他們最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但是子女又長期在外,使得他們各種消極情緒的無限放大,對於生活失去信心,很容易患病。
農村空巢老人的現狀不容樂觀,很多老人一輩子都是在為子女而活,但是年老卻無法滿足簡單的精神需求、應有的陪伴和照顧,空巢老人晚年如何幸福,其實他們的要求太簡單,只是希望老有所依,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