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融監事長胡建忠:資本性投行是AMC發展方向

2021-01-10 新浪財經

來源:中國金融雜誌

作者: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監事長 胡建忠 

自1999年成立以來, 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處置不良資產的專業化金融機構,始終緊扣逆周期調節和金融救助功能定位,牢牢把握我國經濟金融不同發展階段和改革進程的實際需要,不斷推進自身改革和轉型發展,在盤活存量和化解金融風險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發展至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通過大規模處置不良資產、優化錯配資源,對以提供增量資金為主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已形成重要補充,並共同搭建起完整的金融資源配置閉環,成為我國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贏三大攻堅戰,其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首要戰役,而防控金融風險又是重中之重。面對未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盤活存量、化解風險的新形勢、新需求、新挑戰,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進一步明確資本性投行的轉型發展方向,對適應新的宏觀經濟形勢,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維護我國經濟金融安全與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盤活存量功能的演進

國內外發展實踐表明,不論是金融體系還是非金經濟體系,經過長期持續增長以後,銀行、信託、證券等金融機構或實業通過貸款、發債、發股、直接投資等方式向社會提供的增量資金達到一定規模時,有一部分存量資產必然會板結成低質、低效資產,對經濟金融發展形成制約和羈絆,需要有專業的金融機構進行整合和重新配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便是在這種需求下成立的,並伴隨著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經歷了政策性出清不良資產、商業化轉型和投行化盤活低效資產三個主要發展階段,逐步發展成為以不良資產為主業,具有鮮明經營特色的綜合化金融機構。

第一階段(1999-2006年):政策性出清不良資產階段。為在短時間內化解商業銀行系統性風險,本階段主要以快速化、規模化、程序化、規範化方式處置不良資產。此階段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累計處置1.4萬億元政策性不良資產,在實現回收價值最大化、減少損失的同時,積極支持了國有商業銀行改制上市、國有企業改革脫困和金融體系風險化解。

第二階段(2007-2017年):商業化轉型和綜合化發展階段。為解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自身生存發展問題,本階段主要以市場化、法制化、綜合化方式開展不良資產業務。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實現了由政策性金融機構向市場化金融機構的轉變,並在不斷探索中構建起以不良資產業務為核心的綜合化產品與服務體系。

第三階段(2018年至今):投行化盤活低效資產階段。為滿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本階段將通過打造資本性投行,運用投行化、專業化、精細化方式做強做優不良資產主業。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盤活存量、優化資源配置的任務十分艱巨,可挖掘的潛力和空間也十分巨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密切結合經濟新時期發展需要,努力向資本性投行轉型。與市場化轉型階段相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面臨新的轉型時,既需要國家政策給予大力支持,也需要自身樹立起下大力氣改革創新的信心和決心。

從以上發展歷程可以看到,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產生和每一階段發展都緊緊伴隨著國家經濟金融改革的進程,都在為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調整發展戰略、提供有自身特色的金融服務。作為處置不良資產的專業金融機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盤活存量和化解風險的功能是其他金融機構不可替代的,也是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未來仍需要根據新的形勢進一步發揮其專業優勢並完善其獨特功能,才能更好地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服務。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具備的突出優勢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之初的使命就是通過收購處置不良資產,促進實體經濟轉型發展並化解金融風險。因此,與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相比,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顯著特點是從存量入手,通過收購處置經濟金融領域已形成的不良資產,重組問題資產、問題企業和問題機構並追加投資,從而盤活存量資產和解決資源錯配等問題。經過20多年的發展,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已由政策性金融機構轉變為市場化主體,期間不但充分發揮了逆周期調節和金融救助的獨特功能,而且在實踐中實現了自我發展,在業務模式方面建立了盤活存量的專業流程,在技術手段方面形成了價值獲取、價值挖掘和價值實現的專業優勢,在人才隊伍方面培養起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在機構布局方面建立了遍及全國及港澳地區的經營網絡,同時還在託管危機企業方面積累了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能力。

在業務模式方面,通過大規模收購處置不良資產建立了盤活存量的專業流程。以中國華融為例,公司在政策性時期累計處置債權資產3500多億元,最大限度減少和挽回了國有資產損失。商業化轉型後,通過市場化方式繼續加大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收購處置力度,積極盤活存量資產,促進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20年來,中國華融累計收購不良資產超過2.9萬億元,為505戶大型國有企業實施政策性債轉股,落地實施近30個市場化債轉股項目,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不良資產業務模式,並在相關制度、辦法、流程、規範和文化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技術手段方面,形成不良資產價值獲取、價值挖掘和價值實現的綜合化專業優勢。首先,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擁有突出的不良資產獲取能力,可通過自上而下多層次的營銷體系,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建立聯繫溝通渠道並定期獲取市場信息,通過籤訂戰略協議、提供培訓等方式維護與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等客戶的日常關係。其次,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具備突出的盡調和風險定價能力,可根據不良資產標的實際情況設計嚴格的盡職調查流程,並在此基礎之上以覆蓋成本和控制風險為前提,準確識別內在風險與價值,合理估算資產價格。再次,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具備綜合化的價值實現手段,可根據不良資產具體特徵,綜合運用債務重組、資產重組、資產置換、追加投資等多種技術手段,以及銀行、證券、信託、租賃等綜合化金融服務確保不良資產的有效處置以及價值的實現。

在人才隊伍方面,已培養起一大批具有較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實踐表明,處置不良資產是各國金融體系面臨的重大挑戰,所涉及的行業領域廣泛,債權債務關係複雜,通常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投行技術和手段。正是經過長期的不良資產處置和危機企業託管的鍛鍊,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熟悉不良資產收購處置、併購重組、債轉股、資產管理等投行業務,以及精通法律、財務和評估等專業知識的複合型人才,為未來做優做精不良資產業務建立起豐富的人才儲備。

在機構布局方面,在全國及港澳地區已建立較為完備的機構和經營網絡。目前,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均可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業務,服務網絡遍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擁有較強的資產、資金、客戶和項目等資源的獲取能力。同時,在處置不良資產和託管危機企業過程中,四家公司逐步建立起包括商業銀行、證券、信託、租賃、基金等在內的綜合化金融平臺,可圍繞不良資產主業發揮多金融牌照優勢,不斷延伸不良資產價值鏈,為盤活存量資產提供全方位和全周期的金融服務。

在託管危機企業方面,通過參與德隆、中創、超日、錦州銀行等多家大中型危機企業及金融機構的託管清算和重組,培養了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的能力。其中,中國華融於2001年、2004年先後受託處置了我國第一家行政關閉金融機構——中國新技術創新投資公司和引發社會動蕩的大型民營企業——德隆系,按市場化、法制化、專業化方式對託管大型民營企業和化解系統性風險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實踐。中國長城通過破產重整、引入行業龍頭企業重組、市場化債轉股、注入優質資產等方式,支持上海超日公司成功化解債務危機。中國信達、中國長城與其他金融機構通過戰略重組和資產重組,成功化解了錦州銀行的經營風險和流動性危機。通過託管危機企業,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對盤活存量的現實需求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隨著經濟增長放緩,近幾十年來在快速發展中累積的大量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不斷暴露,劣變資產持續顯現,不但嚴重影響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率,還帶來重大風險隱患。為此,黨中央自十八大以來陸續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對實體經濟的內在要求就是要降數量、提質量、打造百年老店。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以發展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努力解決發展中深層次問題和矛盾,消除存量資產中的沉痾固疾,實現要素的最優配置。由此可見,如何盤活存量、向存量要效益是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論是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都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在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的國有大型企業、經濟最活躍的大中型民營企業、最具發展優勢的上市企業以及中小金融機構對存量盤活的需求最為旺盛。

我國國民支柱產業主體國有大型企業對盤活存量的需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積極與市場經濟相融合,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形成一批大型骨幹企業,為增強我國綜合實力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一些央企和國企在做大做強的同時,片面追求多元化的經營模式和大而全的產業布局,過度涉獵各類金融業務、房地產業務以及其他非主業,導致出現主業不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經營效率不高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有企業改革明確要求,要優化國有資本重點投資方向和領域,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要加快處置低效無效資產,淘汰落後產能。央企及國企在改革中需要加快主輔業剝離,因此將產生大量非主業資源尤其是地產板塊資源整合和存量盤活需求。

我國經濟最活躍主體大中型民營企業盤活存量的需求。近20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克服了基礎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勢,成為國民經濟最為活躍的經濟增長點,許多大中型民營企業還成長為行業頭部企業或區域龍頭企業。但受做大規模的驅動,大中型民營企業偏好採取激進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投資與兼併重組的力度,廣泛涉足各領域產業,導致業務的多元化超過了自身承受能力,給企業帶來極大經營風險和高資產負債率。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近兩三年資產規模在500-2000億元之間的大中型民營企業債務違約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和穩定發展,迫切需要降槓桿、進行產業整合、重新配置資源,對存量進行盤活。

我國最具發展優勢企業上市公司盤活存量的需求。長期以來,上市公司作為我國各領域的優秀企業代表和經濟運行中最具發展優勢的群體,在推動技術進步、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經歷快速發展階段後,一部分上市企業經營開始陷入困境,影響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市值的穩定。一方面,上市企業大股東質押比例過高,影響了公司控制權的穩定性和正常經營。據Wind統計,截至2020年9月8日,國內A股市場中,質押股票合計4.88萬億,比佔總市值的7.47%。一旦股市發生較大波動,極易發生股票質押爆倉風險。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自身盲目多元化和高槓桿,導致盈利能力持續下降。與大中型民營企業類似,近年來上市公司不斷提高負債率,大範圍開展與主業無關或無互補性的多元化業務,疊加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影響,導致上市公司造血功能減弱,經營持續惡化。因此,上市公司在大股東紓困、自身紓困等方面也存在大量需求。

我國中小金融機構化解金融風險的需求。隨著我國金融體系的不斷成熟和完善,中小金融機構迅速成長,為小微經濟和區域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持。但由於發展過於激進,近幾年部分中小銀行積累的問題逐步暴露,盈利能力明顯下降,資產質量持續下滑,且資本補充難度日益加大,疊加中小銀行常見的股權結構複雜、公司治理欠缺、內部控制等問題,2018年以來中小金融機構風險開始集中暴露,產生大量風險化解和機構整合的需求。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打造資本性投行的具體路徑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迎來了新一輪經濟周期、貨幣周期和產業周期,大規模簡單剝離不良資產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一段時期需要重點解決的是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和低效資產問題。在發達國家資本市場中,併購重組交易一般是IPO融資額的10~20倍,是大型證券公司及投資銀行業務的主要來源,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加快,未來我國資本市場此類業務發展空間也十分巨大。面對外部宏觀經濟金融環境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以及我國正加快形成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牢牢把握行業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業務轉型的關鍵期、風險防範化解的攻堅期,由單純的批發零售金融機構向專業化金融機構回歸,由金融控股集團向以存量盤活為主、以資本性投行為特色的真正的資產管理公司回歸,這既是持續發揮逆周期調節和救助性金融獨特功能的外部需要,也是自身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內在要求。面對國有大型企業、大中型民營企業、上市公司和中小金融機構等重要經濟主體盤活存量的實際需求,既不能簡單出清,也不能一破了之,而是需要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資金的配合下,綜合運用投行手段進行整合、重組和盤活。

一是積極服務於國有大型企業的主輔剝離。可通過梳理央企和國企存量債務,發揮「產業+金融」的優勢,聯合產業投資者對國有企業低效無效、非主業資產進行剝離、重組盤活,或為產業投資者提供併購資金,從而解決大型央企和國企大而全、主業不突出的問題,使其資源向優勢主業集中,這既有利於央企和國企真正發展成為資本實力雄厚、主業突出的頭部企業,也有利於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到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中。

二是積極服務於大中型民營企業的產業整合和降槓桿。對於受盲目多元化和高負債影響而出現經營風險和流動性危機的大中型民營企業,可綜合運用債務重整、資產重整等方式幫助企業剝離關聯性小的非主業或無關產業,並將整合的行業限定在上下遊或關聯的幾個行業內,支持其實現專業化、專門化,不斷形成核心競爭力。

三是積極服務於上市公司的紓困。可優選一定數量股價波動不大、基本面較好的細分行業龍頭上市公司納入白名單,當白名單中企業出現大股東質押風險或自身面臨流動性困難時,可通過收購存量股東股權質押或其他不良債權,積極開展實質性重組等一系列金融服務業務,或通過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定向增發、階段性股權投資等股權業務,幫助上市企業解決經營困難,度過經營危機。

四是積極服務於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對於風險總體可控且地方政府有能力主導完成風險化解的,或資產嚴重惡化的兩類中小金融機構,可積極參與不良資產的收購處置,幫助其積極盤活存量資產。對於風險惡化程度較高,但在地方政府主導和專業救助機構協助下可以完成風險處置的中小金融機構,可在參與不良資產收購處置的基礎上,對中小金融機構進行注資、補充資本,參與其公司治理,支持風險化解後的中小金融機構轉型成專為某類特定群體服務的小而精的專業金融機構;也可採取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中小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由救助基金對其注資、補充資本的模式,對中小金融機構實施救助,幫助其恢復正常經營並打造成為有特色的專業金融機構。

相關焦點

  • 中國華融選舉產生3名董事會成員 胡建忠任第二屆監事會監事長
    4月10日,據中國貨幣網披露,中國華融發布《關於監事長及非執行董事任職的公告》。公告顯示,中國華融於3月25日召開2020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會議分別審議並批准選舉胡建忠為股東代表監事,選舉趙江平和鄭江平為非執行董事。
  • 中國華融監事長:併購重組是本輪不良資產處置的一個重要手段
    10月17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02799.HK)監事長胡建忠在第二屆中國特殊資產50人論壇上表示,併購重組是本輪不良資產處置的一個重要的手段。過去大批量的收置資產、批發零售資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這是本輪不良資產的特徵所決定的,也是資產公司經過十多年運行所決定的。
  • 四大AMC高管輪換頻繁:這五名發生變動
    東方資產副總裁胡小剛調任長城擔任副總裁,華融總裁楊國兵助理平調長城擔任總裁助理,華融副總裁熊丘谷已調任東方擔任副總裁。
  • 華融、東方、信達三大國有AMC互換副總裁 防止腐敗毒瘤滋生
    據悉,1月7日,華融資產、東方資產、信達資產迎來了新一輪人事變動,三大AMC副總裁將被平級輪換。華融資產副總裁胡繼良調任信達副總裁,東方資產副總裁徐勇力調任華融副總裁,信達資產副總裁梁強調任東方副總裁。最新的副總裁任職都還需履行公司治理及監管核准程序。   這次調動的人員,都是長期在同一AMC系統內任職的高管。
  • 華融金控(0993.HK)私有化華融投資局面明朗,「投資+投行」戰略勢在...
    另外,隨著國企戰略方向與KPI的調整,國企大股東、母公司或管理層可能較此前更看重股價、股東回報等指標,從而使得具備條件的國企更有動力採取私有化退市等方式來優化股東回報。在這種大背景下,港股國企私有化浪潮也得以延續。今年下半年伊始,華融系旗下的華融金控(0993.HK)私有化華融投資股份(2277.HK)進程加速,再度吸引了市場目光。
  • 中國華融(02799)選舉第三屆監事會股東代表監事及外部監事
    原標題:中國華融(02799)選舉第三屆監事會股東代表監事及外部監事   中國華融(02799)發布公告,該公司第二屆監事會任期已屆滿,為確保符合公司治理規範性要求
  • 中國華融召開主業發展研討會:發揮AMC金融救助的核心功能
    12月7日,中國華融召開主業發展研討會,董事長王佔峰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總裁李欣、副總裁胡繼良、副總裁王文杰、副總裁陳延慶及總裁助理胡英分別主持相關議程。中國華融邀請內外部專家分別就宏觀經濟形勢、AMC主業發展的方向和模式進行了講解和探討。
  • 2019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應屆畢業生招聘公告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799)前身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1999年11月1日。2012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截至2018年末,中國華融總資產達人民幣1.71萬億元;淨資產達1686億元;2018年實現收入總額人民幣1073億元。
  • 中國華融副總裁、董事會秘書徐勇力:
    當前,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加快構建和「十四五」時期即將到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應積極抓住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盤活存量、化解風險的市場機遇,進一步明晰自身功能定位和業務方向,在化解處置金融和實體經濟風險、暢通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的同時,加快自身高質量轉型發展。
  • 四大AMC忙瘦身 華融東方接連退出輔業
    2月以來,中國華融、中國東方分別將旗下公司股權進行掛牌轉讓,而不久前中國信達也完成了幸福人壽股權轉讓的掛牌程序。近日,華融崑崙青海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融崑崙)75%股權在青海省產權交易市場公開轉讓預掛牌,股權持有方為中國華融旗下公司。華融崑崙是青海省唯一的持牌地方AMC,掛牌信息顯示,華融崑崙去年前10個月虧損1.17億元,業績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 程雁領軍華融國際金融開展國際化領域
    市場消息指,中銀國際控股董事總經理、全球客戶中心執行主管兼投資銀行部副主席程雁已於10月13日轉至華融國際金融控股履新,新職位為執行董事及主席。程雁具備紮實之金融機構工作背景,並擁有逾20年管理及投資經驗, 自2005年4月加入中銀國際。
  • 賴小民時代:千億華融的擴張之路
    原標題:賴小民時代:千億華融的擴張之路,與華信、神霧、保千裡有交集主政9年,原掌門賴小民的烙印刻在了中國華融身上。5月7日,新京報從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中國華融」)獲悉,新一屆黨委召開公司全系統員工會議。根據會議內容,中國華融將在業務發展上回歸本源,聚焦不良資產經營主業,調整發展方式和業務模式。
  • 機構看好中資AMC發展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在國有四大AMC(資產管理公司)中,仍未上市的中國東方資產、中國長城資產備受機構投資者的追捧。「國際投資者非常踴躍,有70多家著名投資者報名參與。加上一般投資者,共有近200家企業跟我們聯繫。」
  • 中國華融附屬華融澳門正式揭牌
    中國華融(02799-HK)12月2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新設控股子公司中國華融(澳門)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016年12月28日正式揭牌。這是本公司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布局,在境外搭建的又一國際化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也是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澳門設立的首家平臺機構。
  • 66歲金立群當選亞投行候任行長 符合預期
    現任亞投行籌建多邊臨時秘書處秘書長的金立群,此前曾擔任中國財政部副部長、亞洲開發銀行第一副行長、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監事長,以及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要職。  「金立群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在財政部和亞投行都擔任過要職,對內對外都比較了解。」
  • 中國華融建議免去沈易明華融信託董事長職務,任總經理級幹部
    8月2日,有媒體報導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華融,2799.HK)黨委研究建議,免去沈易明華融國際信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華融信託」)董事長、董事、法定代表人職務,改任總經理級幹部,專門負責信託公司風險化解和處置相關工作。澎湃新聞從知情人士處證實了上述消息。
  • 中國華融旗下金控平臺閃崩 華融發生了什麼?
    來源:券商中國最近港股閃崩的特別多,但大多數都是民企,今天卻出現了國企閃崩的現象。今日中國華融旗下金融控股平臺,華融金控午後股價跳水,最高跌幅近60%。截止收盤,跌45%,報0.33港元,成交額2723萬港元,最新市值11.8億港元,全天換手率2.34%,顯示大股東並未出現爆倉情況。
  • 擬轉讓華融崑崙資產股權 中國華融:推進機構瘦身,做強做精主業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近期,華融崑崙青海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融崑崙)75%股權在青海省產權交易市場公開轉讓預掛牌,股權持有方為中國華融旗下公司。中國華融回應上證報記者稱,華融崑崙股權轉讓是中國華融落實監管要求,推進機構瘦身,做強做精主業的相關舉措。
  •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新華網北京10月30日電(姜琳、丁晨)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30日宣布招股結果,每股發售定價為3.09港幣。公司股份30日起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買賣,股份代號為2799,每手股數為1000股。據介紹,扣除承銷費用、佣金及發售費用後,預計此次中國華融全球發售所得資金淨額約為172.37億港幣。
  • MBA人物採訪:中國華融廣東分公司資產經營一部總經理付穎蓉
    【MBA中國網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專訪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廣東分公司資產經營一部的總經理、中山大學管理學院2008MPAcc付穎蓉。  成立於2012年9月28日,是經國務院批准,由財政部、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共同發起設立的國有大型非銀行金融企業。公司前身為成立於1999年11月1日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是中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