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百校萬人快手體驗周」參賽作品,由Remix教育出品。
作者 |中山大學 劉年華 莊林冰 謝序躍
編輯 | 小花
潮汕地區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表演藝術的關注度逐漸減少。「快手」短視頻應用作為新時代網絡傳播新媒體,對於潮汕傳統表演文化在年輕一代的傳播起到促進作用。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探討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被新媒體和學界忽視的問題,並通過網絡民族志和深度訪談法,分析「快手」對於提升年輕一代對傳統表演藝術關注度的作用,探討新媒體與傳統表演藝術傳承的關係,通過內容分析法討論傳統文化新媒體化與商業化對傳播與傳承的促進作用。
研究意義與背景
近年來,以短視頻為代表的線上新媒體形式逐漸流行,成為許多年輕人日常娛樂的工具,而「快手」短視頻應用則是各類短視頻與直播類應用中的佼佼者。「快手」是由快手科技開發的一款短視頻應用,於2013年正式上線,品牌宣傳語為「記錄美好生活」。該應用可以用照片和短視頻記錄生活的點滴,也可以通過直播與粉絲實時互動。
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9月「快手」活躍用戶數量達到24158.9649萬人。從2019年第三季度「快手」應用用戶年齡分布情況來看,30歲以下用戶為快手應用的主要用戶,其中24歲及以下用戶佔比47.84%,25-30歲用戶佔比30.35%。36-40歲用戶佔比最少,僅4.91%。華南地區90後主播佔80%以上。性別方面,70%的女性主播小於30歲,90%的男性主播小於30歲。二胡、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表演藝術是年齡差異指數中最大的幾項,同時直播內容熱度前三名包括戲曲。在《2019快手直播報告--穿越平行世界》中,潮汕英歌作為潮汕傳統民俗儀式,單列在「在直播中傳承」部分,卻缺乏具體主播數據的支持。
2006 年,英歌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普寧英歌」和「潮陽英歌」同時被收錄於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和共同記憶。在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機遇和挑戰。將新媒體傳播時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充分運用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過往,有媒體人從潮汕方言、音樂以及民俗文化三個角度思考潮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分析在新時期運用「網際網路+」實現潮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有學者分析了新時代背景下潮汕地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問題,認為存在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才缺乏問題和傳播的路徑和方法問題。由於英歌的特殊性,對專業人員要求非常高,訓練培訓時間長。然而,很多年輕人對此興趣不高,不願花大量的時間訓練和編排,直接導致成本高,回報低。目前潮汕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僅僅停留在由政府、學術機構等官方渠道進行宣傳保護,近年來在挖掘民俗文化,重現潮汕非遺文化瑰寶上取得明顯成效,但在其傳播路徑及方法、組織方式和研究投入力度上亟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俗類非遺文化的重現和流傳。還有學者探究了潮汕文化在社會發展和變革中也面臨新的困境和憂慮,認為潮汕文化在社會發展和變革中面臨種種的困境, 令人憂慮。
本文通過文獻分析法、網絡民族志、深度調研法和內容分析法探究各方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英歌舞、大鑼鼓、潮劇)關注度問題,從商業化、年輕化的角度分析了「快手」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促進作用,深入了解短視頻新媒體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鑑別、整理文獻,對收集和整理的某方面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傳統意義上描述性地分析與概括, 並以此作為提出研究問題的基礎,以探明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狀況,形成對事實的科學認識的方法。本文以中國知網學術論文庫為文獻來源,通過檢索分析,了解過往學術界對於「快手」的關注方向和關注程度,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關注程度和關注方向,並尋找新的研究內容。
2.網絡民族志
網絡民族志(又稱為「虛擬民族志」或「在線民族志」)是在新興的媒體文化現象的催生下,以網絡虛擬環境為主要的研究背景,使用觀察法,利用網際網路的平臺和工具收集數據和資料,以研究網際網路的文化現象與社會行為,探究和闡釋網際網路及相關社會文化現象的一種方法。網際網路作為一種與傳統媒體不同的媒介,其多元互動及超文本的特點為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可能。新時代網際網路的開放性,移動網際網路的流動性要求新時代學者必須突破傳統的民族志方法,在網絡上做遊移和參與式觀察,深度沉浸其中,學習、了解網絡文化。本文以「快手」短視頻應用為研究對象,第一、第二作者在春節前進行七天的沉浸式體驗和觀察,與各潮汕民俗文化主播進行評論與互動,並進行深入交流和溝通,了解其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年輕人對傳統表演藝術和了解和關注,新媒體對傳統表演藝術的影響等看法。
3.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法是一種無結構的、直接的、個人的訪問,主要採用的是基於電話訪談及微信訪談、線下約訪等形式相結合的訪談形式。深度訪談法是質性研究中常用的資料收集方法,指訪問者與受訪者之間以一種單獨的、個人的互動方式進行面對面地交談,達到意見交換和構建意義的目的。訪問者藉由訪談的過程與內容,發掘、分析出受訪者的行為動機、信念、態度與看法等。深度訪談法除可增加資料收集的多元性外,還能藉此了解受訪者對問題的想法與態度,也可透過問、答雙方的互動過程對問題加以澄清,以確認受訪者內心的真實感受與行為認知。本研究通過電話訪談和微信訪談等形式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從業人員、「快手」傳統文化主播和30歲以下潮汕地區年輕人進行深度訪談,了解其對潮汕傳統表演藝術傳承和「快手」短視頻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等問題的看法。
4.內容分析法
內容分析通常被當作是一種有關於「定量」的分析方法,對「快手」平臺上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題材的內容進行觀察分析,進行樣本的抽取,對樣本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通過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傳統表演藝術短視頻的播放量、主播收入進行記錄和統計,並將其數據化,進行客觀、系統的定量描述,作為一項重要的理論依據去證明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關注度和商業化程度。本研究通過「快手」短視頻應用自由數據,壁虎看看-快手短視頻直播電商工具與數據服務平臺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
研究結果
1.對「快手」及潮汕地區傳統表演文化關注度有待提高
本研究通過中國知網搜索,發現從2016年至今,與「快手」短視頻應用相關的研究共計有300餘篇,其主流關注焦點集中在「快手」的傳播、運營、播放內容與用戶分析,包括對吃播的研究等,卻缺少對於小眾文化內容的關注。從2019年開始,關於「快手」app對其他領域的影響逐漸增加,包括研究「快手」與公益之間的關係,「快手」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係等。而在「快手」與村鎮方面,關注點也非常豐富,主要有分析鄉鎮文化和鄉鎮青年兩大類。
在鄉鎮文化研究方面,有分析鄉土文化傳播的內容,以「快手」中的鄉村視頻為觀察對象,探索鄉村短視頻的網絡傳播對鄉土文化的影響,重新界定了城市與鄉村的關係和連接方式,增進了階層之間的互動傳播,加強了鄉村部落凝聚力,重塑了鄉村文化認同;還有分析城鄉文化認同度的,其主要觀點為鄉村的共同文化的主體性並沒有在大眾媒體中得到發聲的通道,幾乎所有大眾媒體中的話語都缺乏一種真正來源於鄉村的視角。同時,作者將「快手」中設計鄉村短視頻的內容分為七個標籤,包括娛樂導向、獵奇導向、技藝導向、工作導向、日常導向、情感導向和城市導向,這七個標籤中並未出現與傳統文化相關性較高的內容。而在網絡短視頻的鄉村文化研究中,對鄉村文化的展現劃分了五個形式,包括(一)訴諸滑稽與怪異的喜劇渲染;(二)鄉野舞臺上的才藝表演;(三)鄉村圈層內部的婚戀交友訴求;(四)對日常生活的記錄與注視;(五)關於鄉村公共議題的思考與討論。其中第二個與傳統文化藝術相關,但在文中詳細討論中,該才藝表演側重於個體吸引眼球的表演,更多以現代化形式呈現,與傳統關係較少。而由於區域性的特性加上語言文化藝術性的表現,東北地區鄉村文化的傳播屬性強於其他區域。
在鄉鎮青年研究方面,有分析短視頻中小鎮青年的形象;也有對下層青年標籤化,進行社會意涵、品位分化和空間區隔相關研究的;在研究「快手」對小鎮青年精神文化訴求的影響中,對小鎮青年群體的精神文化訴求分成五個方面,其中包括(一)強烈的自我表達欲望;(二)特殊的情感共鳴要求;(三)簡單的快感體驗訴求;(四)縮小現實差距的追求。可以看出,這些訴求與傳統表演藝術相關的內容較少。
而深入並詳細地論證分析了「快手」的媒介使用與民俗文化傳承的,主要是楊慧和雷建軍兩位學者。兩位學者選擇「快手」短視頻平臺作為研究目標媒體,利用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作為理論框架,採用參與式觀察法、深度訪談法、內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從快手平臺上鄉土短視頻的生產者、短視頻內容、傳播受眾、傳播策略、傳播效應等五個方面進行研究。其通過對民俗藝人關於「快手」的媒介使用的訪談,試圖釐清以「快手」為代表的直播短視頻形式對民俗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可能。兩位學者在訪談中發現,「快手」的經濟收入相較民間藝人平時的收入也具有一定的競爭性。採訪對象通過「快手」平臺的月收入在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甚至有民間藝人表示「快手」的渠道掙得比外出表演還多對於使用「快手」直播的民間藝人而言,經濟收入是他們最關心的部分與接觸入口,但是隨著他們給予新媒體機會,受訪者在「快手」上的關注面和使用面也在明顯擴大。
傳統表演藝術因其文化門檻較高,欣賞群體有所局限,趣味性較低,視頻分流算法導致信息繭房的緣故,並沒有成為「快手」主流視頻種類之一,同時也不沒有成為鄉鎮分化的主要對象。而在用戶訴求和文化展現形式方面,傳統表演藝術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一直為鄉鎮青年群體研究所忽略。區域性方面,由於潮汕地區方言特殊性,導致本土表演藝術難以對外傳播,僅靠本地化宣傳,線上化程度也較低。綜上可以發現,針對於「快手」與潮汕地區傳統表演文化之間的關係有,無論是研究還是用戶關注度都有待提高。
2.「快手」潮汕傳統表演藝術主播需加強多元化、專業性與啟發性
本研究通過網絡民族志的形式,對「快手」潮汕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相關主播進行連續七天的觀察與分析。結果發現,播放內容與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相關的主播共計20餘個,80%以上均為男性主播。這點無論和「快手」在潮汕地區的觀眾性別分布、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從業人員的性別比例都不符合,其原因有待深入訪談調研。據觀察,所有相關主播全部為個人主播,無任何MCN(Multi-Channel Network)機構參與其中,20w+粉絲的主播有2位,10w-20w粉絲的主播有1位,1w-4w粉絲的主播有5位,其餘均低於1w粉絲。
其中,粉絲量最高的粉絲有28.4w粉絲(用戶ID:UFO19881028),其定位為「探索大潮汕各地多元素民俗文化實錄」,共有3158個作品,其快手小店僅銷售1件潮汕茶具,銷量共計10件,很明顯並非其主要收入來源。
粉絲量第二高的主播有25.3w粉絲(用戶ID:89991877),其定位為「弘揚潮汕非物質文化遺產,分享潮汕傳統東方文化」,總計發布了957個作品,也開通了自己的快手小店,銷售潮汕茶具,藍牙音箱等,總計銷量77件。其所銷售的潮汕茶具與第一位主播相同。
比較於其他主播,該快手主播在選擇素材,具體拍攝對象上具有一定的專業性,也懂得如何吸引用戶,並且了解如何進行剪輯和後期配樂,可以說代表了當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主播的最高水準。但其拍攝內容也有值得提升的空間,例如為了吸引用戶的關注,拍攝對象性別略顯單一化。在抽樣統計中,近期發布的114個作品中,以美女圖片和短視頻為導向的作品佔52.6%,見下圖1。而其他作品內容包括鄉英團隊,潮汕美食、豪車等。
圖1:潮汕傳統表演藝術主播作品集
其次,該主播涉及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作品故事性和啟發性也有待提高。涉及傳統表演藝術的作品,主要通過「標題+配樂+人物形象或團隊表演」這一固定情節展開,長期觀賞下來容易產生審美疲勞,見下圖2。同時,故事性的缺乏使得用戶重複刷作品的意願很低,比起於「快手」頭部主播會對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進行認真設計,分析和研究,中低腰部個人主播似乎對情節鑽研的意願不強,似乎更願意追求視頻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如何在故事性和真實性中達到一個平衡也是當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主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圖2:單一化的作品形式
除此之外,相關視頻的啟發性尚需提高。對於一個不了解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觀眾而言,單純地觀看欣賞「快手」上的視頻,無法了解到任何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不知道其中的典故和由來。少數主播在為視頻配了標題後卻缺少進一步的旁白和講解。啟發性的提高,相信能吸引更多希望了解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相關人群。
3.「快手」有利於促進年輕人了解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文化
本研究通過微信和電話深入訪談的形式,在潮汕地區進行抽樣,在定性的基礎上量化分析,收取有效問卷23份,其中包含了潮汕地區小於30歲的青年群體,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相關主播,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從業人員。
據統計,潮汕地區「快手」用戶,多數在「快手」上看到過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相關作品,但觀看的頻次並不高,一年平均下來可能看到四次左右,主要是春節期間各地進行遊神賽會時會看到相關的同城視頻。同時,所有用戶均表示不會用搜索功能專門去尋找相關視頻觀看。在直播打賞方面,多數用戶均表示不會對該內容進行打賞,其原因有「內容較粗糙」,也有「對這些表演司空見慣,所以沒有太大的興趣」。
在關於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相關看法方面,63.2%的受訪者表示會在節假日期間前往觀看相關傳統表演藝術。89.5%的受訪者表示年輕人有了解相關文化的必要性,有5.2%的受訪者表示視情況而定,5.2%的受訪者表示沒必要了解。原因方面,表示支持的受訪者多數採用了「家鄉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本土文化」等地域性較強的詞彙。而反對的受訪者則是從功能性出發,認為年輕人了解相關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作用不大。而對於「快手」等短視頻新媒體是否促進了傳統表演藝術文化的傳播和年輕人的了解方面,100%的受訪者都表示了肯定的作用。其原因包括「新媒體趣味性強,能夠結合時代潮流來展示和詮釋傳統文化,符合年輕人口味」,「對於在現實中接觸此類文化越來越少的年輕人,新媒體的傳播是非常重要的渠道」,「新媒體具備很強的傳播性,時效性和互動性等」,「新媒體遍布全世界,當代年輕人又愛上網,能夠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
綜上可以看出,雖然「快手」應用中涉及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主播和作品較少,且有較強的節假日時效性,但多數潮汕籍用戶都有觀看過的經歷。以「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新媒體對於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播與傳承的積極作用被多數人所肯定。
4.「快手」對傳統表演藝術主播創收有幫助,對從業人員幫助較低
本研究使用壁虎看看-快手短視頻直播電商工具與數據服務平臺對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11位相關主播進行監測。這些主播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從業人員,以興趣角度出發。另一類是從業人員,有演出和表演任務。從粉絲數量,作品質量等標準來看,興趣角度出發的非從業人員個人主播,粉絲數量相對較多,作品後期剪輯配音質量也相對較高,作品平均有過萬播放量和過百贊。並且由於其具有選擇的多元性,可以根據內容的優劣進行二次篩選。同時,非從業人員個人主播進行直播的頻次也高於從業人員主播,在七天監測時段中,所有開設過直播間的主播均為非從業人員,而是從一個觀眾,第三者的角度出發進行拍攝。從取名來看,非從業人員的主播一般以「區域+暱稱」的方式取名,例如「潮汕林哥」,「潮汕曾無忌」,「潮汕張濤」,「潮汕吳濤」等。
從業人員相關主播,一般會綁定於某隻特定的傳統表演藝術相關隊伍。從取名來看也非常明顯,一般以「地名+表演藝術形式」進行取名,例如「貴政山英歌隊」,「方潮盛銅鑼」,「河頭潮州大鑼鼓」,「揭陽市創佳潮州大鑼鼓」等。其粉絲量較少,作品的播放量、轉發數和點讚量也相對較低。內容專業性較強,涉及到日常的排練,各角色的展現等。但趣味性較低,後期剪輯效果也較差。而在這些主播中,部分主播會在「快手」上留下相關負責人的微信號或手機聯繫方式,以推廣該表演團隊,尋求商業合作,見下圖3。在深度訪談中,部分從業人員表示,其參與相關表演隊伍的演出屬於志願性質,一般是遇到重大節假日,如「十年祭」等活動才會徵集表演人員,商業化程度較低。而部分受訪團隊負責人則表示,「快手」對於宣傳和提升團隊關注度的幫助較低,主要還是靠線下的宣傳和人際關係的推廣。
圖3:相關表演藝術團隊「快手」作品推廣單
而在商業化收入方面,通過壁虎看看的數據可以看出一個很明顯的分層效應,見下圖4。超過20w+的潮汕地區相關表演藝術兩位主播,每次直播均可獲得超過百雲的打賞金額,累計觀看人數在百人以上,直播平均時間在1-1.5小時之間,主要時間段在夜晚19:00-21:00之間,屬於每日茶餘飯後的娛樂節目黃金時間段。而1w-20w的主播,每次直播的打賞收入金額在10元-30元不等,累計觀看人數在50-100人之間,見下圖5。
圖4:壁虎看看主播單次直播相關收入數據
圖5:壁虎看看主播直播分析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法發現關於「快手」與傳統文化的相關研究有待增加,對於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關注度有待提升。通過網絡民族志的方法了解到「快手」潮汕傳統表演藝術主播需增加內容的多元化、後期剪輯和劇情設計的專業性和傳統表演藝術相關內容的啟發性、作品的故事性。通過深度調研法得出以「快手」對於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播與傳承的積極作用被多數人所肯定的結論,但也發現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主播和作品較少,且有較強的節假日時效性。通過內容分析法「快手」的直播商業化對傳統表演藝術主播和從業人員的幫助,發現其對主播創收的幫助多於對從業人員的支持。
總體來看,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在線下依然流行,但由於其方言的特殊性,如需擴大關注群體,必須在後期的剪輯配樂和字幕上多加準備,在內容趣味性上參照更多的頭部文化號,這樣才能更好商業化,幫助主播和從業人員同時創收,在此基礎上推進潮汕地區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播,讓年輕人更好了解這種文化,以達到文化傳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