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看不見的二本學校學生》,是一個在廣東某二本學院任教的老師寫的,當我看到這個標題時就忍不住好奇看作者會寫什麼,因為我就是二本畢業的。
文中描述的二本學生的家庭情況:「就我所教的幾千學生看,他們大多出身平凡,要麼來自不知名的鄉村,要麼從毫不起眼的城鎮走出,身後有一個打工的母親或一個下崗的父親,以及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務農、養殖、屠宰、流動於建築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點小生意,是他們父母常見的謀生方式,和當下學霸們「一線城市、高知父母、國際視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鮮明對照。」
我父母就是做小生意的,實際上我們家三個孩子只有我考上了大學,我外婆有八個孩子,我媽媽最小,我有十幾個表哥表姐,也只有我考上了大學。
我讀的高中是在湖南省某個縣城,一千多個學生能考上大學(包括二本三本的學生)不超過10%,還有原本可以讀三本的學生因為學費貴最後讀了大專。
我昨天看到了另外一篇文章,東南大學畢業生寫的《畢業兩年,我不敢說自己是985,211出來的》。
文中裡說「畢業出來和專科學校的人在同樣的崗位拿同樣的工資,你讓我怎麼樂觀?」
去年我有個北大畢業的朋友跟我抱怨說他高中同學是二本畢業的,工資卻是他的兩倍,這跟作者的想法是一模一樣的:我985畢業的就應該混得好,工資就應該其他人高。
「應該」這個詞是社會給我們的錯覺,當我們鼓吹學歷論時,985畢業工資高待遇好成為了理所當然,我二本畢業混得不好也是情有可原。
我從小就聽我媽說「考上大學才有出路」,再後來聽我高中班主任說「高考決定命運」,實際上我現在大學畢業一年,我並沒有覺得高考決定命運,命運一直都在自己手中。
我之所以提到這兩篇文章,是因為兩篇文章的角度不同但是表達的觀點相似。
那個二本大學老師預設了二本學生的原生家庭以及未來出路,用她14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二本學生的現狀,實際上只能代表她的個人觀點,不能代表任何群體。
那個畢業於985卻發現在找工作時面臨的情況並非大家口中的那樣,她之所以有這麼的落差也是社會對於學歷標籤的定義,她也覺得自己應該怎麼樣,實際上並非如此。
有一條評論說「真的不是洗的985廢物組裡的發言嗎?」這條評論有106條贊,還有人說「這是你自己的問題,不是985的問題。」
我高考出成績的時候知道自己只能上二本哭了很久,但還是不想復讀,後來知道有個鄰居復讀了一年考了三本,我好像又沒有那麼慘,我那個時候就是這樣安慰自己的。
二本唯一對我的影響就是在我大一的時候特別崇拜985的學長學姐,當我知道誰是清華北大畢業的,加上QQ好友都不敢說話,因為我覺得985特別難,考上的人特別厲害。
我剛開始也喜歡用學校來定於一個人優秀與否,但隨著我身邊985的朋友越來越多,與他們的接觸越來越多以後,我發現本科院校實際上跟你未來掛鈎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大。
我一直有幾個疑惑:
1. 是否用工資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2.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決定一個人?
3. 本科院校是否決定一個人?
4. 如何定義普通人?
5. 沒上大學的人是否都是普通人?
高考實際上是對你之前學習成果的檢驗,這種檢驗實際上也並不一定完全準確,因為高考科目多,還有臨場發揮和心理素質有關。
高考分數只是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只有在填報志願的時候有個參考作用,但人這一生不會用這個數字劃分三五九等。
如果用大學是否是985來劃分,意味著就是貼上標籤,985混得不好的人會被嘲笑是不努力才把好牌打爛,非985畢業的有點成績也會被嘲笑,考上研究生又如何還不是二本畢業的,實際上這個標籤只是給了別人嚼舌根的由頭。
我一直在想大數據和個體的關係,實際上大數據只有參考作用,哪怕是99.9%的人混得好,我是0.1%,那麼大數據對我來說也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無論如何一個群體過得怎麼樣,跟我過得怎麼樣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我是女孩子,我出生於農村家庭,我畢業於二本院校,學的還是冷門的生物專業,本科成績不好還掛科,按理說來是就業難,換行業更難,來到廣州這個一線城市應該沒有容身之處。
但實際上因為我寫了三年公眾號,找新媒體的工作都比較容易,很多人都說應屆畢業生實習期3500元,事實上從我第一份工作到我面試談的薪資待遇,試用期都有5K以上,我房租一千多加上自己做飯,生活上還過得去。
我在上大學時,可以比較的標準只有學校,在班裡只能比較成績,可是等我們畢業,本科院校就變得不重要了,於是我們開始比較工資,再等十年可能就是比較孩子的成績。
我覺得沒有任何比較的意義,你很有可能是北大畢業生中混得最差的,你也可能是二本院校裡面混得最好的,這無法比較,而且人生很長,你可以換不同的工作和公司,每個人的人生本來就是獨一無二的,比較只能徒增煩惱。
我有個朋友是中專畢業的,高中都沒有讀,初中畢業就讀了中專,也是96年的,本來學的汽修,後來自己學了編程,現在是程式設計師。
他中專畢業已經五年,我本科畢業一年,他去年辭職的時候工資是1.3萬,今年他在廣州找工作工資是一萬元,他之前沒有理財習慣,去年一年攢了十萬,家裡給了首付,月供自己的房子。
我們都是農村出生,如果只比較我們今年的狀況,他有十萬存款,而我是負債,他月入一萬是標準,我想到月薪一萬可能還需要一兩年,這裡面有行業的差別,有工作經驗的差別,有學歷的差別。
如果僅僅把工資跟學歷掛鈎也是毫無意義的,我並沒有羨慕他工資高,反而覺得他那麼早出來工作覺得辛苦,我對賺錢沒有很大的欲望,如果可以我還想多讀幾年書,不是為了什麼學歷,只是希望自己可以多學一些東西,多一些學習的時間。
我身邊有北大清華的碩士博士去了很好的單位,也有去大學當老師的朋友,但也有985畢業後換了好幾份工作,現在還沒有找到自己目標的人。
我一直都明白等我們大學畢業又是新的人生階段,如果你想維持「優秀」,依然要變得努力,無論是博士畢業還是專科畢業,你往後的人生都是要一直努力的。
很多人把自己過得不好歸結於原生家庭和本科院校,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大概就是不想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好像高考考得不好的人抱怨制度一樣,不能改變的東西就不要去抱怨。
我從來就不抱怨那些我不能改變的東西,我只能怪現在自己的還不夠努力,我不可能再高考一次,我現在工作了就應該好好工作,在這個領域裡做出一番成績。
人生每個階段都有比較難的坎,走過了第一道坎不代表以後的坎就會順利,我們只有認真地過沒一道坎,才能一直幸福,正因為如此,人們才說人活著艱難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