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不了精英,回不到底層」——二本學生的痛?

2020-09-17 小莫觀世界

在一篇文章上看到關於二本畢業生的尷尬境地。

說道:「學歷和眼界的限制,使得他們在在和頂尖學校畢業生競爭時,處在劣勢的局面,從而導致很難成為真正的精英;

但身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又無法拋棄學歷,落回真正的底層。」

你們看到這個觀點之後有什麼想法?

反正我心裡是很不舒服,因為我也是一名二本畢業生,一個普通的公辦二本畢業生。

看到這個觀點之後我有很多的疑問。

現在學歷已經成為年輕人階層的一條標準線了嗎?

二本畢業生就只能把夢想放在一旁,先找個工作養活自己嗎?

二本畢業生真的就沒有辦法成為一些人筆下所謂的精英嗎?

關於精英

不可否認958/211的畢業生很優秀,學習能力也很強,所佔的比例也很小(全國平均985錄取率為:1.62%,全國平均211錄取率為:5.01%),所以經常被擺到大眾環境下討論著。

被忽略的二本學生們,人數是最多的,卻被很少提及。

我們才是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才是這個社會的底色,才是這個社會最真實的體現。

不希望看到學歷成為年輕人的劃分線,在這個世上,只要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不比任何人差。

關於夢想

找一份工作,有一個志趣相合的人陪在身邊,一日三餐,一年四季安安穩穩,我覺得就挺好。

看到這,有人可能會說:大多數人註定成為普通的平凡人。

精英難道也不是在為一日三餐去奮鬥嗎?

有人會說我膚淺,我想說的是:「何為生活,它應該分開而論,先生而後活,先學會怎麼去生存,再去想活的意義,體現自己的價值,為身邊的人,為社會,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在現實社會中,對一個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人去說:精神要達到哪種高度,個人感覺意義不大。

就像錢老的一句話:「對醜的人,細看是一種殘忍。」

再者說,畢業之後我們有好多途徑去選擇,比如考研,考一所好的學校以彌補自己本科學歷上的差距,去追逐自己的夢想。

結語:

儘管我們大多數人註定要成為平凡人,我們也要去努力,努力雖然很辛苦,但是它是值得我們去驕傲的事情。

我們不能成為他人眼中的精英,那就做好自己的事情。

成為父母的好兒子,好女兒;愛人口中的貼心的另一半;子女眼中的好爸爸,好母親;家庭中的頂梁柱。

我們雖然不能成為他人眼中的精英,但可以成為自己眼中的英雄。

謹以此文,送給那些正在迷茫探索的年輕人。

共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二本學生的共同傷口:我們成不了精英,也落不回底層
    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卻又達不到精英的程度;他們人數眾多,卻鮮少被擺到大眾語境中討論。這些被大眾忽視的二本學生們,到底過著怎樣的日子?《我的二本學生》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作者黃燈就職於廣州一所二本院校,至今已有15年。
  • 二本學生的共同傷口:我們成不了精英,也落不回底層
    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卻又達不到精英的程度;他們人數眾多,卻鮮少被擺到大眾語境中討論。今天書單君分享的這本《我的二本學生》,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作者黃燈就職於廣州一所二本院校,至今已有15年。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針對二本院校學生,進行的田野調查」。中國二本院校的學生,從某種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國最為多數普通人的狀況,他們的命運,勾畫出中國年輕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
  • 二本學生的真實困境:我們成不了精英,也不想回到底層
    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卻又達不到精英的程度;他們人數眾多,卻鮮少被擺到大眾語境中討論。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次針對二本院校學生,進行的田野調查」。,石磊就是一個典型的二本學生。出生底層的孩子,是否就沒有走入精英階層的可能性呢?
  • 學歷,年輕人的階層劃分線:我們成不了精英,也落不回底層
    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卻又達不到精英的程度;他們人數眾多,卻鮮少被擺到大眾語境中討論。這些被大眾忽視的二本學生們,到底過著怎樣的日子?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我的二本學生》,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作者黃燈就職於廣州一所二本院校,至今已有15年。
  • 二本學生的真實困境:不甘心回到底層,爬不進去的精英階層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像BAT,華為等這類大型公司,給得起工資的,也非985院校畢業生不要。這也說明,對於出身普通的學生,想要靠工作向上爬,成為人上人,那麼高考之時讀的大學就得學校中的鳳毛麟角。問題來了,那些二本畢業的學生都去了哪裡?他們發展的好不好呢?
  • 二本學生故事背後的殘酷現實,你又知道多少?
    但是,在已進入普通二本學校的既定現實下,如何提高自己,縮小和一本學生之間的差距,在未來的競爭中,在未來的競爭中更有優勢?努力是無可厚非的,但今天想說的是,就能像一本學生一樣,找到一份好工作嗎?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但達不到精英水平;他們人數很多,但很少被放入大眾的討論範圍。被大眾忽視的二本學生們,到底過著什麼樣的日子呢?黃燈,大學教師,在廣東F學院工作,15年,教了4500多名學生,在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這所普通的二本大學。
  • 二本的學生地位很尷尬,成不了社會精英?教授:一切才剛剛開始
    早上四五點鐘整理衛生,一根頭髮絲都不放過;六七點鐘我們在排球場站著軍姿看著太陽冉冉升起;八九點鐘望著頭頂呼嘯而過的戰機;還有那個認認真真疊到凌晨的豆腐塊,中午深夜休息都不捨得碰一下,以至於我們軍訓結束,和師哥師姐們笑談:我們可以蓋被子睡覺了嗎?十天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訓練時無比渴望結束,可結束後,卻又無比懷念那時的堅韌和感動。
  • 黃燈教授: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學生,決定中國下一代的命運
    可這種別人家的孩子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似乎都是看似平平無奇,沒什麼閃光點還基數極大的二本學生,而真正可以推動社會前進的學生也正是這群二本學生,至於精英們註定是起著把控方向的作用。黃燈教授是廣州一所二本院校的老師,他從業十多年了,接觸了大量學生,他在這些學生身上看到了一些驚人的特質。
  • 一位大學老師的自述:二本院校學生勾畫了中國最常見的成長路徑!
    那麼問題來了,二本院校的學生最常見的成長路徑有哪些? 1 黃燈老師一代的二本命運 黃燈老師自述自己於1995年畢業於湖南的一所地方院校,時至今日,是一所二本院校。
  • 大學教授黃燈推出新書《我的二本學生》
    黃燈新書《我的二本學生》日前面市,這本書通過黃燈任教十多年來所帶的幾屆學生家庭、學習、就業等方面的觀察,折射出中國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以及最常見的成長路徑。上二本的孩子同樣值得關注「媒體太關注重點大學,從來沒有為二本學生說過話。」
  • 二本院校學生勾畫了中國青年最常見的成長路徑
    那麼問題來了,二本院校的學生最常見的成長路徑有哪些?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至少完成了階級躍遷,從底層階級升到了中產階級。在黃燈老師畢業十周年的時候,他們同學也進行了一次畢業十周年聚會,聚會當天到場36人。其中有29人進入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佔比超過80%;國企6個人;外企1個人。
  •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大學四年,他們從未停止內卷
    在這一千多所高校裡,人們熟悉的「211」「985」不到十分之一。另一份數據表明,中國在校大學生裡90%都在二本、三本及專科院校,一本院校只佔全部高校的13%。「在大眾化教育時代,越來越多年輕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只有少數學生能進入幾十所全國重點大學,更多的人只能走進數量龐大的普通二本院校。」在廣東一所二本院校從教14年之久的黃燈,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 專訪|黃燈《我的二本學生》:大學四年,他們從未停止內卷
    在這一千多所高校裡,人們熟悉的「211」「985」不到十分之一。另一份數據表明,中國在校大學生裡90%都在二本、三本及專科院校,一本院校只佔全部高校的13%。「在大眾化教育時代,越來越多年輕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只有少數學生能進入幾十所全國重點大學,更多的人只能走進數量龐大的普通二本院校。」在廣東一所二本院校從教14年之久的黃燈,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 走鋼絲的二本畢業生:融不進大城市,也不想回到小縣城
    昨天看到一篇叫做「我是二本畢業生學生,我覺得自己在走鋼絲」的推文,作者盧回是一個二本畢業生,別人是考砸了才進這所二本學校,而盧回不同,他高中就是一個學渣,高考是祖墳冒了青煙才考進二本的。最近這本叫做《我的二本學生》的書很火,作者黃燈在書裡寫道:「作為二本學生,他們踏入校門,就無師自通地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二本學生是大學生群體中人數最多的,也是最底層的,也是構成社會的最基礎角色
  • 二本學生的命運,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
    的確,引起關注的往往都是名校學生,我們很少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而他們才能代表了大部分年輕人。最近有一本書《我的二本學生》試圖「看見」他們,作者黃燈是一名大學老師,她在書中記錄了自己帶過的那些二本學生的經歷和命運。
  • 遍地大學生年代,二本院校出路何在?融不進大城市,不甘心回老家
    文 |小陳教育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遍地大學生的時代,二本院校學生出路何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學生可以用「遍地」來形容,無論是民辦還是大專,都是大學生,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了。
  • 什麼叫社會底層,你不經歷一次,永遠想像不到
    文/陳記錄社會是座金字塔,在塔底的就是底層人士,在塔中間的就是中產階級,在塔上部的就是高層精英。越往下人越多,越往上人越少。1、沒錢吃飯和穿衣說了你別不信,當下的ZG,在一些偏遠窮困的地區,依然有許多人吃不飽飯、穿不起衣,要麼是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要麼是自己懶惰又沒有能力、要麼是年邁體弱掙不到錢……等等。
  • 大學教授黃燈寫《我的二本學生》:看到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漂浮與命運
    黃燈有些激動地說,那幾所重點大學,一點小事就會引起強烈關注,但是90%的孩子都是上不了985、211大學的,他們更需要得到關注。黃燈博士畢業後,進入廣東一所二本高校,多年過去了,當她翻看保留的學生名單,驚訝發現自己教過的學生達4500多名。「我從來沒有想到,我會藉此接觸到一個群體,看見一個群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漂浮與命運。」
  • 我國最低調的二本院校,學生畢業就是公務員,不愁找不到工作!
    崗位少,競爭大,每年都有大部分學生畢業後抱怨就業壓力大,找工作難,從近幾年畢業情況來看,這個問題還在進一步加重。面對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學生會偏向於公務員這方面,畢竟是鐵飯碗,那麼對於有這想法的學生,選擇哪些院校比較好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所大學,雖然只是個普通的二本院校,但是學校實力不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如圖,它就是北京電子科技學院。
  • 我的二本學生 | 一個群體隱匿的心靈史
    從保留的學生名單看,我教過的學生多達四千五百多名,無數課堂課後的近距離、不間斷的師生交流,讓我充分接觸到一個群體,並真正看見他們。作為二本學生,他們踏進校門,就無師自通地找準了自己的定位,沒有太多野心,也從未將自己歸入精英的行列,他們安於普通的命運,也接納普通的工作,內心所持有的念想,無非是來自父母期待的一份過得去的工作。畢業以後,他們大多留在國內、基層的一些普通單位,毫無意外地從事一些平常的工作。我得承認,作為教師,我對世界安全感邊界的認定,來源於對學生群體命運的勘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