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燈教授: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學生,決定中國下一代的命運

2020-12-09 歷史文談

在如今社會中最受關注的無非就是那些高學歷人才,國內雙一流學校畢業加上國外名校留學經歷,有非常厲害的實習經歷,在校期間拿過許多厲害的證書,獲得無數獎項……這一類人生來似乎就是金字塔頂端的人。

可這種別人家的孩子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似乎都是看似平平無奇,沒什麼閃光點還基數極大的二本學生,而真正可以推動社會前進的學生也正是這群二本學生,至於精英們註定是起著把控方向的作用。黃燈教授是廣州一所二本院校的老師,他從業十多年了,接觸了大量學生,他在這些學生身上看到了一些驚人的特質。這些二本學生一直是不被重視游離於人們視線之外的,但是從他們的現狀我們可以窺探到中國的未來。

不管是偏遠山區、鄉鎮、縣城還是城市中下層的家庭可能殫精竭慮培養的孩子大多只能走向二本院校,而城市裡中上層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大部分都進入了雙一流院校,因此二本院校培養出來的孩子在未來屬於社會的中間階層,但即使是中間階層也被分出了好幾個等級。他們有的父母經商,那他的家庭條件一定不錯,受父母經商影響學生本人也有很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大學時會過得比較輕鬆愜意;有的出身高知家庭,父母可能是醫生、教師等,這些學生被父母寄予厚望,也知道如何打點人際關係,在學習上有自己的偏好和選擇。

有的出身清貧,學生本人較為獨立,有理想和抱負,很受家長和老師喜歡;還有的出身於尋常家庭,其父母可能是農民、小商販、外出務工者,這類學生大多存在感弱,朋友圈窄,他們的父母大多沒太高文化,經濟實力也較弱,與城市中花大量人力、財力、物力來培養出的精英群體和家庭殷實、會處理各種人際關係的商人或者高知家庭培養的孩子不同,這類學生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沒有背景,沒太大機會上名校、國外留學,只能竭盡全力靠讀書改變命運,這便是我們平凡的大多數。

這些二本學生不同於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的精英學生,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應試上,耗盡了心力,可能大多數學生早早便給自己定了一個不上不下的尷尬位置,也慢慢接受了這種定位,疲於爭取,過於麻木。大多數二本學生可能來自小地方,突然到大城市去讀書,本來在家鄉是人人稱讚的優秀學生,等進了學校才發現自己是那麼渺小無知,方方面面居於社會底層,這種巨大反差可能使他們變得自卑、小心翼翼,同時又因從小便生活在誇讚中突然一下被打回現實變得畏首畏尾或者衝動莽撞,而這一切不止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還是決定著整個社會的高度。

他們沒有背景,也錯過了那個分配工作、住房的年代,買房買車得攢錢、想創業也得攢錢……這群學生窮盡所能考上二本才發現自己也沒有選擇權。在城市中從事著各種中等工作,有少數個人能力突出的能突破階層限制,但實在是微乎其微。雖然當下隨著網際網路不斷發展衝擊到了這種固化的階級分層,但仍任重道遠,我們可以為精英學子喝彩,但這一群群二本學子才是基石,他們慢慢從工廠走向辦公室,中國才能從基礎工業領域走向高精尖領域,而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多元,中國的未來也會更加的不一樣。

相關焦點

  • 一位教授的親歷: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學生,決定中國下一代的命運
    隨著資本洪流的介入,中國高等教育在高校擴招趨勢的推動下,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軌。作為一位在普通高校教學一線工作15年的教師,黃燈教授在多年跟蹤觀察後發現:頂級高校和重點高校畢業的學子,依舊享有「天之驕子」的待遇,而在擴招中產生的大量二本院校學生,卻往往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 一位教授的親歷: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學生,決定中國下一代的命運
    作為一位在普通高校教學一線工作15年的教師,黃燈教授在多年跟蹤觀察後發現:頂級高校和重點高校畢業的學子,依舊享有「天之驕子」的待遇,而在擴招中產生的大量二本院校學生,卻往往面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不可忽視的是,這樣的孩子佔比越來越高,他們匯成日漸龐大的隊伍,在我心中形成了一個隱匿而突兀的人群。」
  • 一位教授的親歷: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學生,決定他們命運的關鍵……
    作為一位在普通高校教學一線工作15年的教師,黃燈教授以「從教日常」為觀照對象,對普通二本院校學生的生存圖景進行了呈現。「在這一漫長、複雜、看似平和實則驚心動魄的過程中,我作為高等教育市場化鋪開前的最後一批見證者、親歷者,在這一呈現中,因為各類雜糅經驗的衝撞,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參差、對照的個人視角。
  • 大學教授黃燈推出新書《我的二本學生》
    大學教授黃燈推出新書《我的二本學生》,觀察記錄自己多年教的學生群體她看到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印記城市學生困惑於自己無法抵禦電子產品的誘惑,農村學生則困惑於家庭負載之重的生存掙扎。廣東F學院教授黃燈通過一次課堂作業的反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 黃燈教授講述那些二本院校的故事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曾寫作了《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並引發討論的教師、學者黃燈於近期出版了新書《我的二本學生》,如書名所提示的,她將關注的重點轉為數量眾多的、中國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黃燈以多年從教經驗和觀察,追蹤了一批又一批的二本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奮鬥和出路。9月27日上午10時,由南都讀書俱樂部、學而優書店、廣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舉辦的「大家講堂」第2講,將邀請黃燈教授親臨廣州學而優書店(中山大學店)現場,與讀者、觀眾交流她對中國大學教育現狀的看法。
  • 一位教授的親歷: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學生,決定他們命運的關鍵是什麼?
    隨著資本洪流的介入,中國高等教育在高校擴招趨勢的推動下,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軌。作為一位在普通高校教學一線工作15年的教師,黃燈教授以「從教日常」為觀照對象,對普通二本院校學生的生存圖景進行了呈現。
  • 黃燈新作《我的二本學生》關注中國二本院校學生的命運
    黃燈是近幾年非虛構寫作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作家之一。2019年,黃燈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學生》首發於《人民文學》雜誌,作品反響強烈,引發重量級媒體紛紛關注。近日,黃燈的同名圖書《我的二本學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5年一線教學經驗的分享,4500個學生的長期觀察,10年的跟蹤走訪,2屆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處,近100名學生的現身說法,使這本書成為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學生的一個入學指南。
  • 專訪《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看見中國普通年輕人的命運
    相比於985中自嘲為「小鎮做題家」的高材生、在「績點為王」規則中的清北精英,「二本學生」在各類社會範圍內的討論中常常淪為「沉默的大多數」。《我的二本學生》則將目光投向了他們,作者黃燈用她曾教過的二本學生們鮮活的經歷,訴說這批年輕人在時代變遷下的困惑與失落,焦慮與希冀,思索時代環境與青年發展之間的關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經歷,折射出中國最為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生存境況。
  •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大學四年,他們從未停止內卷
    在這裡,黃燈教過2005級「80後」,也教過2015級「90後」。她目睹了高校擴招,見證了大學生如何一步步擁抱市場,更思考了在短短二十年時間裡,那些起點像她一樣的二本學生所面臨的境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花名冊上有4500多名學生,她從中選出100多名「80後」與「90後」寫成了《我的二本學生》。
  • 專訪|黃燈《我的二本學生》:大學四年,他們從未停止內卷
    她目睹了高校擴招,見證了大學生如何一步步擁抱市場,更思考了在短短二十年時間裡,那些起點像她一樣的二本學生所面臨的境地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她的花名冊上有4500多名學生,她從中選出100多名「80後」與「90後」寫成了《我的二本學生》。這份記錄從開學第一天開始寫,一直延續到學生們畢業、求職、買房、結婚。
  •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二本生」奮鬥與出路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整理曾寫作了《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並引發討論的教師、學者黃燈最近出版了新書《我的二本學生》,如書名所提示的,她將關注的重點轉為數量眾多的、中國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黃燈以15年的從教經驗和觀察,追蹤了一批又一批的二本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奮鬥和出路。
  • 大學教授黃燈寫《我的二本學生》:看到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漂浮與命運
    城市學生困惑於自己無法抵禦電子產品的誘惑,農村學生則困惑於家庭負載之重的生存掙扎。廣東F學院教授黃燈通過一次課堂作業的反饋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黃燈新書《我的二本學生》日前面世,這本書通過黃燈任教十多年來所帶的幾屆學生們家庭、學習、就業等方面的觀察,折射出中國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以及最常見的成長路徑。
  • 二本學生的命運,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
    的確,引起關注的往往都是名校學生,我們很少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而他們才能代表了大部分年輕人。最近有一本書《我的二本學生》試圖「看見」他們,作者黃燈是一名大學老師,她在書中記錄了自己帶過的那些二本學生的經歷和命運。
  • 作家黃燈:二本大學生無人關注,但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中堅
    25年前,黃燈從一所湖南普通的地方院校畢業,「作為全家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學生,她在家鄉備受矚目。畢業後,像當時很多大學生一樣,黃燈被分配進一家工廠工作,卻遭遇了下崗。為了和命運抗爭,她接連進入武漢大學和中山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畢業後選擇進入廣東F學院當教師。
  • 獨家 | 黃燈:一位二本高校老師眼中的「人生褶皺」
    「二本學生」「小鎮青年」等話題的持續發酵,讓黃燈這個名字再次映入公眾的眼帘。上一次這麼引發社會關注和共鳴還是三年前,她以「返鄉知識分子」的身份寫下文章《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的時候。在非虛構作品《我的二本學生》發表後,黃燈收到很多親戚朋友、陌生朋友的來信,甚至有一位在浙江省服刑的勞改人員通過《人民文學》雜誌社給黃燈寫了一封很長的信,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
  • 「長城評論」聚焦二本學生出路: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
    來源:長城網●特約評論員 黃帥(北京)近期,多家媒體聚焦了當前大量二本學生的前途與命運,《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都將目光匯聚在這些心懷壯志卻面對重重現實困難的年輕人身上。身在高校任職的黃燈老師,在《我的二本學生》一書中,也書寫了那些鮮活而動人的故事,這些輿論視線之外的「隱匿群體」的心聲,還有待外界更多的重視。
  •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這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代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這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代 通過考試一舉改變命運,是廣大基礎民眾的一個信念或者說執念。而時間推進到當代,當高考替代了科舉,自由擇業代替了畢業分配。階層躍升的遊戲規則已被重塑。 高中生們拼盡全力,經過殘酷的考場搏殺成功突圍之後,前面不再是坦途,而是又一場生死未卜的戰鬥。這裡面的落差可想而知。作者黃燈,是九十年代上的大學,那時的大學尚未褪去畢業分配的「溫情脈脈」,所注重的還是精英式培養。
  • 關注 | 黃燈:「二本學生」要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就業工具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圖/受訪者提供最近,任教於廣東某二本高校的黃燈出版了新書《我的二本學生》,該書將目光投向了一個數量龐大而又被忽視的群體——「二本學生」,由此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二本學生們如何生存?
  • 從「知識改變命運」到「人必須首先活著」:二本學生故事背後的殘酷現實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知識改變命運」這個說法在中國流傳了幾十年。黃燈和她的70後的同輩聽著這句話考上了大學,通過分配拿到了體制內的「鐵飯碗」。上世紀90年代下崗後,她考研讀博,憑藉知識的力量在廣州一所二本高校獲得了一個教職。從個人的經驗看,她不失為這句話的忠實踐行者。
  • 二本畢業生的命運,才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
    黃燈在《我的二本學生》序言中這樣說。 」——二本學生的個體命運。 在一二線發達城市,這些二本學歷的多數畢業生,在職場黯淡無光(當然不乏脫穎而出者)。這是問題的一面。數量眾多的二本學生,卻是省會城市、家鄉城鎮的中堅力量。 這是由職場競爭法則和從業數量所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