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 黃燈:「二本學生」要成為更好的人,而不是就業工具

2020-09-14 羊城派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欣怡
圖/受訪者提供

最近,任教於廣東某二本高校的黃燈出版了新書《我的二本學生》,該書將目光投向了一個數量龐大而又被忽視的群體——「二本學生」,由此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二本學生們如何生存?怎樣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個特殊群體透視出怎樣的大學教育現狀?

日前,黃燈接受羊城晚報記者獨家專訪。(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黃燈

用非虛構手法呈現二本學生生存現狀

羊城晚報:您為什麼想到要以自己教過的二本學生為題材創作《我的二本學生》這樣一部作品?

黃 燈:我不是專業作家,不存在為了寫作刻意去找題材;自己本職工作就是老師,也是因為教了十幾年書以後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就覺得有些話想說。而且在公共領域裡面也很難聽到這種聲音,就出現這樣的創作想法,會有意識地在平時去積累一些材料,跟學生深入交流,有意識地做一些田野調查。

羊城晚報:從什麼時候開始想到要寫這樣一部作品,然後開始著手調查的?

黃 燈:我跟學生交往一直有個習慣,我會儘可能把他們的東西留下來,包括簡訊、郵件、作業,平時我都會做個有心人。但那時候並不是出於寫作的目的,純粹就是覺得不存下來挺可惜的,比如說學生做的作業、寫的作文,我都很捨不得丟。

那個時候都是手寫稿,所以我特別珍惜那些東西,我會放在抽屜裡面,放在我的文件櫃裡面,鎖起來,搬家都保存得很好。

真正想到要寫這樣一部作品應該是四五年以前,那個時候就想到要下意識地多收集一些材料。其實我想寫的幾個群體,有農民群體、工人群體,還有學生群體,都是我很熟悉的。最想寫的就是學生群體,因為確實覺得好多東西都值得說。

然後,有出版社約稿,就決定寫一本書看看。其實平時對學生的家庭情況也有所了解,當老師的時候就跟他們聊了很多,他們背後的故事已經比較熟悉了。

羊城晚報:在寫作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黃 燈:還是有困難的,我在寫之前,設想的書跟我現在出版的書差異還蠻大。因為很多東西我特別想寫,但發現真正寫的時候好多東西支撐不起來。

我特別想寫我課堂上的一些情況,給學生上第一堂課是我特別重視的,我想把課堂還原。但現在離開了課堂,很難找到現場感了,然後教的學生又太多,很難聚焦起來,其實那個是我非常想寫的一節。

還有公共課也是,我想非常具體地討論怎麼上課的,但是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並不好。最後出來的作品也不是說特別不滿意,因為我最想表達的觀點還是表達出來了。

二本學生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

羊城晚報:您作品中也聚焦家庭境況一般的來自鄉鎮的學生,非重點院校學生是不是更多來自寒門?

黃 燈:我聽到很多消息,就是重點大學中農村孩子的比例是越來越低了,但我們那種二本學校有一半來自城市,一半來自農村。相比重點大學,非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還是基本上會更高一些。

羊城晚報:像二本學校這類非重點院校可能成為學生一生的烙印,在您看來,這一標籤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求職和未來生活?

黃 燈:看具體學生做什麼,如果做生意,我覺得沒什麼影響,如果要考研還是有點影響,因為很多重點大學看第一學歷。但是整體來看,重點大學的孩子面對的機會還是要多一些。

那些用人單位有時候為了節省用人成本,會更傾向於找重點大學的孩子,重點大學的畢業生可能整體素養會好一點,雖然落實到個體的話也不一定。這種偏見會變成一種惰性。比如說考研,學校可能覺得招一個重點大學的學生會更省心一些,上手更快一些,可能他的學術心態會好一些,更容易帶。

羊城晚報:您的本科學校也是二本院校,在您讀書那個時代,「二本學生」是否是一個標籤?

黃 燈:在我們讀書的時候,重點院校和非重點院校之間的層次差異並不是很大。比如我在嶽陽大學,當時還只是一個專科學校。在考研這個層面,其實跟重點大學學生面對的機會是沒有太大差異的,只要能考上名校,學校就能錄。而且那個時候考上大學,從人事制度就保障你是一個幹部的身份,中專、大專和本科,都屬於幹部身份。

羊城晚報:如果二本學生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您有什麼建議?

黃 燈:我覺得一個孩子如果有機會進大學,本身就是一件特別幸運的事情,不管是二本院校和一本院校,都是很值得珍惜的,因為現在能夠考上二本院校其實也很難的,所以,二本學生自我認同度感要更強一些。

到了大學以後,如果是進到一個應用性較強的學校,我覺得還是應該保持更多的專業精神,應該在專業上對自己有所要求,不要短視,只是盯著一個具體的工作;而把個人的素養錘鍊好,以後就會適應更多的工作崗位。

所以,不要太焦慮,舉個例子,一個女孩子來到世界上不是為了嫁人,而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更完善的人,我們大學生也是這樣,讀大學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變成一個就業的工具,而是要成為一個更優秀、更完善、更能夠充分發揮自我的人。

現在工作的流動性是非常大的,不要覺得第一份工作的決定性特別大,所以,腳踏實地地從最平凡的工作做起,如果真的有能力,有很好的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處事能力、溝通能力,以及相應的專業能力,這個世界是絕對不會埋沒一個真正能幹的人的。有時候把身段放低一點,反而有更大的躍升空間。

現在的孩子最大的缺點就是從應試教育中走來,不落地,不接地氣,如果能夠更多地走進生活,走到基層中去,對一個年輕人的成長是非常有用的。

平衡大學教育中的實用化與精英化

羊城晚報: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到現在,市場經濟的發展是否使大學教育的目標發生了一些調整?

黃 燈:市場化以後,大學教育就從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化教育。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還是偏於精英教育,大學招的人比較少,甚至初中到高中錄取的都很少。

現在大學都擴招了,那社會的整體文化素質會比以前要高。也不能完全說在大眾化教育時代,大學教育質量就降低了,比如說有些理科工科,可能質量還是有所提高的,但是人文這一塊我覺得確實是沒那麼重視。比如說歷史、哲學、文學,其實是越來越邊緣化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專業直接決定以後的就業,比如說學金融的,可能整體的薪酬就要比別的行業高一些,這樣就會導致大學教育裡面專業越來越跟具體的工作對接。

學校希望培養的學生馬上能到社會上,能直接上手,馬上就可以立足。當然這個目標也沒錯,本來大眾化教育階段就是把人等同於人力資源,人就是資源。但我們讀大學的時候人還不完全是資源,就是個大學生;我們讀大學的時候,那種「天之驕子」的感覺還蠻明顯的。

羊城晚報:這對二本大學這類非重點院校有什麼特別的影響?

黃 燈:現在一般本科院校,辦學確實比較微妙。一方面要培養就業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整個學科建制裡,又需要做科研。現在純研究型的大學不難辦,因為它的定位很清晰,學生出來基本上都是繼續深造讀研讀博;職業院校也不糾結,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是做實實在在的事情。

但是這種應用型的本科院校就比較糾結,它的定位始終在搖擺。它必須重視學生的就業,不然招生都成問題,但又不能不搞科研,因為整個學校的評價機制在那裡,所以它兩邊都要抓,事實上兩邊抓起來都沒有優勢。那些學生又學理論又學實踐,學了很多,但學的都是皮毛,付出很多,未必有相應多的收穫。

羊城晚報:如何平衡大學教育中的實用化與精英化問題?

黃 燈:大眾化教育是趨勢,它本身就是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上大學。所以我覺得沒什麼不好,關鍵問題是怎麼樣提高教學質量,怎麼樣讓培養的孩子在社會上更容易立足,我覺得現在應該考慮的不是上不上大學的問題,而是怎麼樣把大學上好的問題。

理想化的狀態就是,學生不要完全被就業綁架,在大學裡有更多的時間讓他們成長。整個讀大學的過程應該更享受一點,不要完全被找工作或考研壓迫得那麼厲害。

另一方面,希望大學的人文環境更好一些,人文教育對學生的滋養更多一些,這對年輕人的一生都有好處。不管是什麼專業的學生,都需要這種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現在人文精神的重視和培養確實太匱乏了,有條件有機會應該儘量給那些孩子多一點人文薰陶。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小攀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潘穎彤

相關焦點

  • 黃燈新作《我的二本學生》關注中國二本院校學生的命運
    黃燈是近幾年非虛構寫作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作家之一。2019年,黃燈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學生》首發於《人民文學》雜誌,作品反響強烈,引發重量級媒體紛紛關注。近日,黃燈的同名圖書《我的二本學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5年一線教學經驗的分享,4500個學生的長期觀察,10年的跟蹤走訪,2屆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處,近100名學生的現身說法,使這本書成為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學生的一個入學指南。
  • 黃燈:調整就業觀念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
    會上,嘉賓與學生友好交流,分享經歷,交換有價值的信息,為畢業生就業和更長遠的職業規劃提供新思路。任教於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為現場五位遇到職場問題的少年解答了各自的困惑。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成為了「穩就業」的重中之重。  在人生的22歲,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不免有焦慮,也有迷茫。他們下一步應該邁向何方,依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與現在畢業找工作不同,黃燈畢業時還實行的是包分配製度。21歲大專畢業後被分配到國營單位,22歲時實際已經工作超過一年時間。
  •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大學四年,他們從未停止內卷
    黃燈是一名「70後」,1995年專科畢業於嶽陽大學。嶽陽大學隨後併入的學校相當於現在的一所二本院校。大學畢業後的黃燈接受分配,在一家國營工廠幹過文秘、會計、組織幹事,1997年從機關下到車間成為一名擋車工。1998年工廠接單困難後,她決定考研,並於次年被武漢大學錄取,後來又考上了中山大學的博士。2005年黃燈博士畢業,成為了一名大學老師。
  • 作家黃燈:二本大學生無人關注,但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中堅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明明是求職的主力軍,二本院校的學生狀況卻鮮有人關注,他們將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在新學期的伊始,全現在請到《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聊聊她在二本高校執教15年的觀察。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明是求職的主力軍,二本院校的學生狀況卻鮮有人關注,他們將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在新學期的伊始,全現在請到《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一起聊聊她的這本新書和文字背後的故事。
  • 專訪|黃燈《我的二本學生》:大學四年,他們從未停止內卷
    「進入大學校園第一天,我的學生們還來不及排解中學時代內心的淤積,就被告知就業的壓力、考研的壓力、買房的壓力。他們很早就知道這份本科學歷無論在深造還是求職中,都是劣勢。」對比自己念大學的經歷和教學生的過程,黃燈能明顯感到中國大學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變化。在她的大學時代,哪怕是中專生、專科生也被視為「天之驕子」,大學教育注重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 黃燈:領讀《我的二本學生》|青苑線上書友會
    此後,黃燈陸續對自己的親人做了一些訪談,並將十三年來從未中斷的鄉村書寫重新結構,於2017年出版了《大地上的親人》一書。這部當代農村家族口述史作品,其「序言」部分《逃離與回望》,獲得「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主獎。這一次,黃燈在新作《我的二本學生》這本書中,關注的是數量眾多又聲音細弱的群體,中國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這些學生相對於重點高校的學生而言,是一個面目相對模糊的群體。
  •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二本生」奮鬥與出路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整理曾寫作了《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並引發討論的教師、學者黃燈最近出版了新書《我的二本學生》,如書名所提示的,她將關注的重點轉為數量眾多的、中國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黃燈以15年的從教經驗和觀察,追蹤了一批又一批的二本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奮鬥和出路。
  • 大學教授黃燈推出新書《我的二本學生》
    黃燈新書《我的二本學生》日前面市,這本書通過黃燈任教十多年來所帶的幾屆學生家庭、學習、就業等方面的觀察,折射出中國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以及最常見的成長路徑。上二本的孩子同樣值得關注「媒體太關注重點大學,從來沒有為二本學生說過話。」
  •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我始終沒有找到一條理解90後的通道
    「我深感這個群體在就業焦慮和現實生存的壓力下,已過早透支了生命的能量,削減了青春的銳氣,其思考力、創造力已悄然磨損而不自知。」當然,即便同為二本學生,不同年代的機會和際遇依然存在巨大差異。黃燈對比過三個班的就業去向和精神氣質。2006年,她擔任了062111班的班主任,和該班同學度過波瀾不驚的大學時光,後來又通過QQ和微信群,關注著這些同學畢業後的去向。
  • 黃燈教授講述那些二本院校的故事
    南都訊 記者朱蓉婷 曾寫作了《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並引發討論的教師、學者黃燈於近期出版了新書《我的二本學生》,如書名所提示的,她將關注的重點轉為數量眾多的、中國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黃燈曾在一所二本院校從教15年,花名冊上顯示她教過的學生接近5000人。其中,她還分別於2006年和2015年,當過兩個班的班主任。長期的課堂教學以及課後的師生交流,使黃燈成為這個群體成長變化的見證者。
  • 獨家 | 黃燈:一位二本高校老師眼中的「人生褶皺」
    在黃燈看來,以「小武」為代表的群體,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不是生存問題,而是精神困境。黃燈筆下的學生更需要面對的是房租、就業等生存壓力,精神困境反而退居其次。這個社會從何時開始對年輕群體的關注從精神轉移到生存,這一轉換過程就是時代變化的秘密。吳志勇困惑的是如何維護自己的價值觀和內心的自尊,維護一個農村孩子來到城市後內心的驕傲和尊嚴。
  •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這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代
    《我的二本學生》:黃燈,這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一代 作者黃燈,是九十年代上的大學,那時的大學尚未褪去畢業分配的「溫情脈脈」,所注重的還是精英式培養。而等到她任教的時候,就明顯感受到學生身上體現出了更為現實主義的考量。
  • 「被隱形」的二本學生
    「自主擇業」,輕飄飄的四個字,略過了二本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遭受到的結構性不平等。黃燈老師帶過的2019屆畢業生,去年就業情況也很一般。來自湛江遂溪的美芽進入了廣州市某巴士公司,這是班裡少數幾個進入事業單位的同學。得益於廣東F學院的特殊金融屬性,往年即便不是金融專業的學生,很多也能進入銀行工作,但比例明顯降低。
  • 專訪《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看見中國普通年輕人的命運
    新京報記者近日採訪了《我的二本學生》的作者黃燈,一同回顧這本書、這個人、這一年。《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8月新京報:這本書的一個特點是對學生自述的大量呈現,理論分析部分相對較少。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寫作方式?
  • 從「知識改變命運」到「人必須首先活著」:二本學生故事背後的殘酷現實
    黃燈和她的70後的同輩聽著這句話考上了大學,通過分配拿到了體制內的「鐵飯碗」。上世紀90年代下崗後,她考研讀博,憑藉知識的力量在廣州一所二本高校獲得了一個教職。從個人的經驗看,她不失為這句話的忠實踐行者。如今作為教師,她又成為了一位觀察者,密切地注視著自己的學生。
  • 高校教師寫《我的二本學生》記錄「二本生」奮鬥和迷茫
    在開學季,作家、高校教師黃燈把對二本學生的觀察、思考,寫成了一本書《我的二本學生》,該書於2020年9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引發眾多關注和討論。1個體訪談傾吐生活經歷 新書呈現一個群體的生命境況  1995年,黃燈畢業於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劃分,算是二本院校的學生。2005年,黃燈取得博士學位後,進入廣東F學院(二本院校)當了一名教師。
  • 沉默的二本學生,才是基數最大的打工人
    事實並非如此,2020年,中國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874萬,重點大學的學生只在其中佔據很小的比例。「大學生」這一身份所涵蓋的龐大數字,更多是由二本及以下學生組成的。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異常嚴峻。但作為就業的主力軍,二本畢業生們的現狀卻鮮少有人關注,甚至很多人自己眼中的未來也面目模糊。
  • 高校教師的15年教學札記:《我的二本學生》記錄「二本生」的奮鬥和...
    但不可否認,能進入幾十所光彩奪目的重點大學,還是少數,更多的則只能走進數量龐大的普通二本院校。在開學季,作家、高校教師黃燈把對二本學生的觀察、思考,寫成了一本書《我的二本學生》,該書於2020年9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引發來很多關注和討論。
  • 你會成為怎樣的你?——讀《我的二本學生》
    但「教育」本身以及關於「教育」的大眾想像都只關注那些極少數的「學習成績」極佳的個體,佔大多數的更普遍的個體反倒被忽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沉默著想要擠進前列。這裡存在著群體與個體的認識上的問題。針對一個群體,想要儘可能高效地將優異的個體匯集起來,給予好的資源讓其成長,以便將來獲得優異的回報。
  • 浮沉在二本院校的學生們 第A10版:主打 20201011期 濟南時報
    在二本院校任教的非虛構作家黃燈,近期出版了《我的二本學生》,聚焦和關注她所教過的二本院校的學生。這些學生雖然算不上社會上的精英群體和中流砥柱,卻折射了中國最為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狀況。他們的命運,勾畫出中國年輕群體最為常見的成長路徑。非虛構視角下的二本學生  黃燈是近幾年非虛構寫作領域中備受關注的作家之一,目前她任教於廣州市的一所二本職業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