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評論」聚焦二本學生出路: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

2020-07-16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來源:長城網

●特約評論員 黃帥(北京)

近期,多家媒體聚焦了當前大量二本學生的前途與命運,《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都將目光匯聚在這些心懷壯志卻面對重重現實困難的年輕人身上。身在高校任職的黃燈老師,在《我的二本學生》一書中,也書寫了那些鮮活而動人的故事,這些輿論視線之外的「隱匿群體」的心聲,還有待外界更多的重視。

「長城評論」聚焦二本學生出路:讀書依然可以改變命運

黃燈(左一)給2015級學生上課。來源:中國青年報

長期以來,不論是民眾的目光,還是媒體的視角,大多聚焦在名校學生身上。一般而言,「985」「211」這一層次的大學生才算得上是「名校生」,但全國有3000多個高校,名校僅佔其中三十分之一,更多年輕人卻成了「沉默的大多數」——這既不合乎教育的本質理念,也不符合人文層面的關懷。

法國思想家布迪厄在《國家精英》一書中,曾指出教育背景與學生所處的階層之間的正相關關係。那些名校學生,佔據更多的話語權,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並長期維持這個系統,非名校學生想躋身其中,非常困難。在當前中國,這一現象也普遍存在。根據黃燈老師的觀察,自己教的多數二本學生,並非沒有名校生那樣的上進心,而是缺乏良好的家庭背景與物質基礎,進而限制了自己的視野,也因為社會上一些學歷偏見,而導致很難獲得一些良好機會。

基於日常經驗來觀察,事實的確如此。之前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曾慨嘆「因為自己出生在北京的中產家庭,所以比其他人有更好的資源」,輿論場上也一直有著「寒門難再出貴子」的說法。這些堅硬如鐵的現實困境,成為寒門學子面對的無奈與尷尬。而且,隨著教育對社會分層影響因子的加重,這個現象愈加明顯。

能夠突破原生家庭局限的學生,終究是少數人,而且這需要驚人的毅力,一定的天賦,以及些許的運氣,並非每個人都能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黃燈老師也注意到,如今二本學生考研與考公務員,成為他們選擇最多的道路。尤其是考研,成了多數二本學生改變命運的不二選擇——只有考取一個名校的研究生,才有可能擺脫自己二本學歷的身份,這個目的或許是非常功利的,但也是面對現實的無奈之舉。很多學生用「上岸」一詞來形容考取研究生或公務員成功的狀態,在他們看來,這無疑如同救命稻草一般。其實,外界對此實在不必有指責之詞,每個人都有改變命運的願望與方式,只要合理合規,就應當給予尊重和理解。

儘管很多年輕人懷疑過「讀書也不能改變命運」,但平心而論,讀書依然是當下廣大二本學生改變命運最好的途徑,這一點也得到了黃燈老師的認可。她曾說:「讀書不一定改變命運,但不讀書就會滑入更為糟糕境地的可能」。這樣的看法可謂一針見血,她自己也曾在上世紀90年代末遭遇下崗潮,但因為刻苦讀書,而考取了武漢大學的研究生,從此走向學術研究與高校教育之路。對沒有家庭背景與良好的本科學校背景支持的年輕人而言,讀書深造,提升學歷,依然是一條充滿艱辛卻又能帶來豐厚回報的道路。

每個人的成長起點不同,目標也不必一致,每個人的命運各不相同,卻可以有相似的奮鬥精神與前進意志。不論是面對重重困境的二本學生,還是身居相對就業與發展優勢環境裡的名校學生,都沒必要和他人比較,找準自己的優勢,明確清晰的定位,揚長避短,積極進取,都能在各自的舞臺上綻放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

相關焦點

  • 欽州網友親身經歷:讀書很重要,改變命運的出路
    我老家在村裡,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爺爺奶奶也是辛苦了一輩子,我爸小時候立志讀書,自己砍柴去街上賣,賺點生活費。那時候他才初中,後面考上了中專,八十年代的中專,很不錯了。畢業包分配,當了教師,當年的教師被人看不起,工資幾十塊錢,人家去打工都有幾百了。很多老師都堅持不下去。但我爸堅持了下來。
  • 農村出身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能否改變命運呢?越努力越幸運
    「我是一名農村地區的二本生,請問農村出身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能否改變命運呢?」有人問。農村出生的學生考上普通二本,我覺得完全有希望改變命運!農村的學生在學習天賦方面不一定會輸給城市的學生,但在享受的教育資源方面和城市的學生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作為農村的學生,如果能考上二本,我覺得這種學生是相當牛的。據我了解,在農村學生當中,能通過中考考上高中的比例並不高,而能考上本科的就更加少了。至於那些能考上頂尖985大學的農村學生,更是人中龍鳳一般的存在。
  • 紀錄片《出路》:農村孩子靠讀書改變命運的瓶頸在哪裡?
    紀錄片《出路》,聚焦湖北地區,共有三個主人公,也從三條線交織展開。王振祥,是一所培訓學校的老師,他的工作是到偏遠農村搞講座,利用一套話術騙取家長和學生的信任,從而達到招生斂財的目的。上了大學,拿到文憑,找個工作,是大多數家庭教育子女的選擇,希望以此改變命運。看完這部紀錄片,值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農村孩子一直在努力,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但存在哪些瓶頸?
  • 我是二本畢業生,我覺得自己在走鋼絲
    「讀書改變命運,但在 HU 學院讀書,只改變了百分之五十的命運。」 師兄指著圖書館外這條長長的隊伍,對我說: 「我們這群人,就是來改變剩下百分之五十的命運的。」 其實,依然有學術追求的學生和老師,在二本院校裡也不在少數。
  • 從「知識改變命運」到「人必須首先活著」:二本學生故事背後的殘酷現實
    記者 | 趙蘊嫻編輯 | 黃月「知識改變命運」這個說法在中國流傳了幾十年。黃燈和她的70後的同輩聽著這句話考上了大學,通過分配拿到了體制內的「鐵飯碗」。上世紀90年代下崗後,她考研讀博,憑藉知識的力量在廣州一所二本高校獲得了一個教職。從個人的經驗看,她不失為這句話的忠實踐行者。
  • 致2020年高考考生:讀書無用嗎?讀書是否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我們都知道高考的壓力有多大,我們也知道高三的學習有多辛苦,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學生在努力學習,他們希望在高考的時候考出好成績,而父母也對孩子有期望,這恰恰說明讀書很有用,雖然他們嘴上說著讀書無用,但是行動和思想上還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多讀書。
  • 致2020年高考考生:讀書無用嗎?讀書是否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我們都知道高考的壓力有多大,我們也知道高三的學習有多辛苦,但是依然還是有很多學生在努力學習,其實,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讀書是不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早點步入社會是不是會有更好的發展?現在社會對高學歷的鄙視,尤其是對高學歷的人,不能夠賺大錢的鄙視很嚴重,所以,常常把那種「北大學子畢業後回家賣豬肉」,「清華學子畢業後回家養豬」、「高校畢業生擺地攤」等當作笑談。而把那些「賣燒烤的月入過萬」,「攤煎餅的月入過萬」拿來形成對比,然後,又得出讀書無用的結果。
  •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二本生」奮鬥與出路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整理曾寫作了《一個農村兒媳眼中的鄉村圖景》並引發討論的教師、學者黃燈最近出版了新書《我的二本學生》,如書名所提示的,她將關注的重點轉為數量眾多的、中國最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黃燈以15年的從教經驗和觀察,追蹤了一批又一批的二本院校學生的學習、生活、奮鬥和出路。
  • 我的二本學生 | 我相信走入我課堂的學生,內心是有火光的
    「我努力地去生活,打暑假工、勤工儉學、去找兼職,卻又發現想要生活是多麼不容易,不是自己想去做就可以。」「也許,我一開始的選擇就是錯的,我本不該來上大學……」那篇作文對我的改變挺大的,對她的改變也很大。那個女孩的爸爸媽媽很年輕,在她上大學的時候還不到 45 歲。
  • 讀書改變這些大學生的命運了嗎 | 黃燈:我的二本學生
    回過頭看,四位班長畢業以後的選擇和現在的處境,實際上代表了十年前二本院校大學畢業生所面臨的機遇和可能。曾剛的特點是適應社會的能力強,很早認同社會的一些現實規則,在校讀書期間,就和老師的關係極為親密。從個人素養看,儘管筆頭能力比不上隨後的兩任班長王國偉、吳志勇,但他口頭表達能力強,也願意和人交往,懂得怎樣和別人處理關係。
  • 高考改變命運?錯!改變命運的是一本
    就是農村的孩子要好好讀書考上中專或大學就有機會當公家人吃財政飯。從此擺脫農民身份變成幹部或工人。這是我小時候讀書時家長老師講的最多的話,我們這些無知小兒就是靠著這個信仰努力學習考上高中考取大學。不論什麼樣的家庭都把這句話奉為信仰:農村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上大學,將來有知識有文化能成為人上人,城市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原生家庭的固有階層,將來成為行業精英待在社會中上層,有錢人的孩子當然不止高考一條路走,他們有錢,可以很小就出國,可以曲線考名校,沒錢的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指望在高考這件神器中變魔法。
  • 普通二本大學畢業的農村學生,有何出路?學姐:出路有3個!
    很多人都想考進名牌大學,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考進清華北大,甚至連一本的分數線都達不到,只能去一個普通二本大學讀書。有人可能認為,普通二本相對於重點大學來說,沒什麼前途。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好的,能夠考上大學,就證明學習能力還是不錯的,不應該看低自己。
  • 二本學生的命運,是中國最基本的底色
    的確,引起關注的往往都是名校學生,我們很少把目光投向那些普通二本院校的學生,而他們才能代表了大部分年輕人。最近有一本書《我的二本學生》試圖「看見」他們,作者黃燈是一名大學老師,她在書中記錄了自己帶過的那些二本學生的經歷和命運。
  • 黃燈新作《我的二本學生》關注中國二本院校學生的命運
    2019年,黃燈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學生》首發於《人民文學》雜誌,作品反響強烈,引發重量級媒體紛紛關注。近日,黃燈的同名圖書《我的二本學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5年一線教學經驗的分享,4500個學生的長期觀察,10年的跟蹤走訪,2屆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處,近100名學生的現身說法,使這本書成為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學生的一個入學指南。
  • 數據揭秘:學歷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奶頭樂」理論,認為可以給80%的被邊緣者塞上一個「奶嘴」,讓他們心安理得接受被拋棄的命運,以此避免與20%的精英間的衝突。同理,讀書無用論就是塞在庸人嘴裡的奶頭樂,讓他們安於低學歷的現狀,放棄改變命運的機會。
  • 專訪《我的二本學生》作者黃燈:看見中國普通年輕人的命運
    著有《大地上的親人》、《我的二本學生》,曾獲「琦君散文獎」、「第二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主獎、深圳讀書月2020年度十大好書、搜狐文化2020年度好書等,入選《環球人物》2020年度面孔。新京報:有評論認為,過多展開學生的個例,讓本書探討的一些有意義的問題淺嘗輒止,使得全書顯得比較零散,缺乏對問題的系統、深入的洞察。你怎麼看待這些批評?
  • 看了這3位寒門學霸的經歷: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很好的方式
    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堅持和毅力,也會發現,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很好的方式。01.讀書苦,不讀書的人生更苦網上曾看過這樣一個報導。這個學生終於發現,還是讀書比較輕鬆,他回家跟母親道歉,表示要好好讀書,並考出全班第一的好成績。你看,當你將精力用在讀書上時,是很容易出成績的。成年後我們會發現,那些讀書時期感覺的苦,比起生活的艱辛,都不算什麼。
  • ——讀《我的二本學生》
    但有多少孩子最後可以在這些學校中讀書,並且繼續以符合社會對這些大學的學生的想像生活下去?教了這麼幾年書,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相較於極少的成績優異的孩子,剩下的才是大多數。但「教育」本身以及關於「教育」的大眾想像都只關注那些極少數的「學習成績」極佳的個體,佔大多數的更普遍的個體反倒被忽視,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沉默著想要擠進前列。
  • 黃燈教授:那些被遮蔽的二本學生,決定中國下一代的命運
    可這種別人家的孩子還是少數,絕大多數似乎都是看似平平無奇,沒什麼閃光點還基數極大的二本學生,而真正可以推動社會前進的學生也正是這群二本學生,至於精英們註定是起著把控方向的作用。黃燈教授是廣州一所二本院校的老師,他從業十多年了,接觸了大量學生,他在這些學生身上看到了一些驚人的特質。
  • 第一部記錄高三的片子:高考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
    我知道,有多少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就有多少學生對未來迷失方向。但是我告訴你們,高三沒商量! 往往只有那些賦予高考「重大意義」的學生,才會在高考來臨前手足無措,望而卻步。 張劍鋒是班級裡的「中等生」,努力考取一個二本沒有問題。高二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變得窘迫。在他眼中,真就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唯有高考是出路」。 但是,把「高考」當成唯一出路給了張劍鋒巨大的心理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想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