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長城網
●特約評論員 黃帥(北京)
近期,多家媒體聚焦了當前大量二本學生的前途與命運,《南方周末》《中國青年報》等媒體都將目光匯聚在這些心懷壯志卻面對重重現實困難的年輕人身上。身在高校任職的黃燈老師,在《我的二本學生》一書中,也書寫了那些鮮活而動人的故事,這些輿論視線之外的「隱匿群體」的心聲,還有待外界更多的重視。
黃燈(左一)給2015級學生上課。來源:中國青年報
長期以來,不論是民眾的目光,還是媒體的視角,大多聚焦在名校學生身上。一般而言,「985」「211」這一層次的大學生才算得上是「名校生」,但全國有3000多個高校,名校僅佔其中三十分之一,更多年輕人卻成了「沉默的大多數」——這既不合乎教育的本質理念,也不符合人文層面的關懷。
法國思想家布迪厄在《國家精英》一書中,曾指出教育背景與學生所處的階層之間的正相關關係。那些名校學生,佔據更多的話語權,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並長期維持這個系統,非名校學生想躋身其中,非常困難。在當前中國,這一現象也普遍存在。根據黃燈老師的觀察,自己教的多數二本學生,並非沒有名校生那樣的上進心,而是缺乏良好的家庭背景與物質基礎,進而限制了自己的視野,也因為社會上一些學歷偏見,而導致很難獲得一些良好機會。
基於日常經驗來觀察,事實的確如此。之前北京文科高考狀元熊軒昂曾慨嘆「因為自己出生在北京的中產家庭,所以比其他人有更好的資源」,輿論場上也一直有著「寒門難再出貴子」的說法。這些堅硬如鐵的現實困境,成為寒門學子面對的無奈與尷尬。而且,隨著教育對社會分層影響因子的加重,這個現象愈加明顯。
能夠突破原生家庭局限的學生,終究是少數人,而且這需要驚人的毅力,一定的天賦,以及些許的運氣,並非每個人都能具備這些條件。因此,黃燈老師也注意到,如今二本學生考研與考公務員,成為他們選擇最多的道路。尤其是考研,成了多數二本學生改變命運的不二選擇——只有考取一個名校的研究生,才有可能擺脫自己二本學歷的身份,這個目的或許是非常功利的,但也是面對現實的無奈之舉。很多學生用「上岸」一詞來形容考取研究生或公務員成功的狀態,在他們看來,這無疑如同救命稻草一般。其實,外界對此實在不必有指責之詞,每個人都有改變命運的願望與方式,只要合理合規,就應當給予尊重和理解。
儘管很多年輕人懷疑過「讀書也不能改變命運」,但平心而論,讀書依然是當下廣大二本學生改變命運最好的途徑,這一點也得到了黃燈老師的認可。她曾說:「讀書不一定改變命運,但不讀書就會滑入更為糟糕境地的可能」。這樣的看法可謂一針見血,她自己也曾在上世紀90年代末遭遇下崗潮,但因為刻苦讀書,而考取了武漢大學的研究生,從此走向學術研究與高校教育之路。對沒有家庭背景與良好的本科學校背景支持的年輕人而言,讀書深造,提升學歷,依然是一條充滿艱辛卻又能帶來豐厚回報的道路。
每個人的成長起點不同,目標也不必一致,每個人的命運各不相同,卻可以有相似的奮鬥精神與前進意志。不論是面對重重困境的二本學生,還是身居相對就業與發展優勢環境裡的名校學生,都沒必要和他人比較,找準自己的優勢,明確清晰的定位,揚長避短,積極進取,都能在各自的舞臺上綻放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