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高考了,願所有學子都能得償所願。
紀錄片導演周浩說,高考是人生最大的一道坎,經歷過的人終身難忘。
於是,2004年,他花費一年的時間,跟拍福建省武平市一所普通中學高三畢業班的真實生活。
紀錄片的名字就叫《高三》,是恢復高考以來,第一部記錄高考的紀錄片。
紀錄片裡,有嚴厲又善良的班主任,刻苦緊張的尖子生,逃避搖擺的中等生,放棄高考的差生……這些都是高三學子腦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1
據說,一個班級裡,尖子生因為學習成績好備受老師關注;差生因為調皮搗蛋被老師死死盯住,而中等生往往就是被忽略的那個。
這樣的定律,在王錦春所帶的高三(7)班並沒有生效。
班主任王錦春是一位讓家長放心的好老師。他不僅僅是帶著學生奮戰高考,也時時刻刻關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開學的第一節課,王錦春站在講臺上,告訴備戰高考的高三學生:
大家都不是天之驕子,都要經歷高三,決戰高考。我知道,有多少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就有多少學生對未來迷失方向。但是我告訴你們,高三沒商量!
優等生沒商量,中等生沒商量,差等生也沒商量。
林佳燕是尖子生,是爸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優異,性格文靜,留著一頭方便學習的短髮。每天早上5點30起床背書,學到晚上12點多才休息。
這個別人怎麼都羨慕不來的學霸總是暗自懷疑自己。
她在日記裡寫,「我怕考砸,我每天都在退步,別人天天在進步。我開始失眠,我怕別人笑,我怕父母罵,我怕失敗。所以,佳燕,咬緊牙閉上眼睛,拼命往前!」
在那個還沒有心理輔導的年代,優等生的焦慮和緊張只有用日記緩解。
反觀「差生」鍾佳明,白天睡覺,夜裡翻牆泡網吧。
在這個不通鐵路的武平市,鍾佳明較早地接觸到了網絡。他說,「在網上,我聽說大學生都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我也想上大學,但是不行。我成績太差了,沒指望的。」
鏡頭前帶著桀驁神情的鐘佳明通過打遊戲,已經給自己攢了小一萬塊錢。在2004年前後,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班會課上,這個學習成績不佳但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大手一揮,激昂地喊出:「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不對高考抱有任何期待的「差生」,心態良好,自得其樂。往往只有那些賦予高考「重大意義」的學生,才會在高考來臨前手足無措,望而卻步。
張劍鋒是班級裡的「中等生」,努力考取一個二本沒有問題。高二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變得窘迫。在他眼中,真就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唯有高考是出路」。
但是,把「高考」當成唯一出路給了張劍鋒巨大的心理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想逃脫。臨考前的10天左右,他留給班主任王錦春一封信,信上寫:
我要去廈門走一趟,今年高考不考了,復讀二戰。
王老師在汽車站周邊的早餐鋪子找到了他。苦口婆心地勸慰:還有幾天,堅持就是勝利。與其再熬一年,不如拼一把,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王錦春教語文,他送鍾佳明一首齊秦的歌: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走在無垠的曠野中;悽厲的北風吹過,漫漫的黃沙掠過。
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不為別的,只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老師的鼓勵起了作用。幾天後,一度要逃跑的「中等生」張劍鋒,跟隨王錦春老師送考的大部隊,踏入考場,提交答卷,為高三一年的掙扎和努力畫上句號。
2
《高三》裡走出考場的那群少年,結束決戰高考的一年,各自奔天涯。
張劍鋒在一所普通的大學畢業後,接受了小鎮青年的身份,在鄉鎮單位工作,現在已經結婚生子。曾經在高考前的畏懼,自以為無法熬下去的歲月都成了過往雲煙。
高三已成往事,生活仍在繼續,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努力工作的理由。
「優等生」林佳燕,當年在日記裡寫下「每一顆心都有翅膀,要勇往直前的飛翔,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後來,這個以努力做翅膀的姑娘,從嶺南的小鎮飛往北京城,去到了夢寐以求的遠方。
林佳燕考取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她守護了一個家庭的驕傲。
當年的「差生」鍾佳明沒有離開武平,那個「敢笑黃巢不丈夫」的桀驁青年真的「遂了凌雲志」。
他抓住電商的機遇,成就了一番事業。服裝製作加出售物流一體,在武平市做得風生水起。
3
王錦春激勵學生說:自古華山一條路,唯有高考通羅馬。
但是華山現在有三條路,從西山門華山峪進、從東山門皇甫峪進,再加一條索道。
「華山一條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在應試教育中,高考仍然像是一個終極目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和它掛鈎。
無法擁有足夠的睡眠,需要放棄無關提升成績的愛好,老師們都在勸慰「考上大學就輕鬆了」。
可一切就像是一個概念,看不見摸不著,並不切實確定。
高考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明明這麼難熬還是要苦苦堅持呢?
還記得幾年前那個演講《寒門貴子》的劉媛媛嗎?
她調侃自己都不算出生寒門,因為她們家都沒有門。父母是普通的農村夫婦,沒怎麼讀過書。但是家長覺得讀書很重要,一路培養劉媛媛和兩個哥哥從農村走出來上大學。
劉媛媛被稱為北大才女,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沒有所謂的捷徑,只是憑藉高考逆風翻盤。
《奇葩說》的冠軍詹青雲也是憑藉讀書改變命運的「寒門貴子」。出生在貴州,她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去讀書也是借的錢。一路從香港中文大學讀到哈佛大學,成就了她今天的事業。她說過,現在這種「成功的生活」給了她很多自由。
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在《電影,我只略知一二》中有這樣一個對白:
問:在電影中,如果想讓一個人的命運發生改變,有什麼辦法?
答:知識改變命運。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訪問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七歲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訪問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後就發現:
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
但裡面有一個叫尼克的窮人家的小孩,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刻苦念書,奮鬥成了一名大學教授。
而這種身份地位、社會階層的轉變正應了那句「知識改變命運」。
4
紀錄片《高三》裡勤奮的尖子生林佳燕,考取985名校不是偶然。起早貪黑的學習,日復一日地堅持才促成她在高考中脫穎而出。
但林佳燕之後的生活似乎並沒有憑藉高考一步登天,在北京奮鬥多年仍然沒有買得起自己的房子,依然在為自己孩子的高考操勞。
對於過獨木橋的千萬考生來說,也許不會每個人都變成《人生七年》裡的尼克,實現從A到B的絕對轉變。
但是高考作為一個較為單一的評價體系,是一個安全保險、風險最小、成本最低的出路。通過考核,擁有體面的學習成績、體面的大學、體面的工作、體面的收入……這種體面幫助我們獲得尊嚴和成就感,給我們快樂。
走出不通鐵路的城市,見證更大的世界,林佳燕會為自自「選擇遠方,只顧風雨兼程」的努力而心感驕傲,那是關於夢想和青春的往事。
作家連嶽說,努力不會像是買彩票那樣一夜暴富。它更像是往銀行裡存錢,存得越多,利息越高;量變引起質變,所有的努力都有回報!
作者:熊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