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記錄高三的片子:高考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嗎?

2020-12-13 騰訊網

明天就要高考了,願所有學子都能得償所願。

紀錄片導演周浩說,高考是人生最大的一道坎,經歷過的人終身難忘。

於是,2004年,他花費一年的時間,跟拍福建省武平市一所普通中學高三畢業班的真實生活。

紀錄片的名字就叫《高三》,是恢復高考以來,第一部記錄高考的紀錄片。

紀錄片裡,有嚴厲又善良的班主任,刻苦緊張的尖子生,逃避搖擺的中等生,放棄高考的差生……這些都是高三學子腦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1

據說,一個班級裡,尖子生因為學習成績好備受老師關注;差生因為調皮搗蛋被老師死死盯住,而中等生往往就是被忽略的那個。

這樣的定律,在王錦春所帶的高三(7)班並沒有生效。

班主任王錦春是一位讓家長放心的好老師。他不僅僅是帶著學生奮戰高考,也時時刻刻關注孩子們的內心世界。

開學的第一節課,王錦春站在講臺上,告訴備戰高考的高三學生:

大家都不是天之驕子,都要經歷高三,決戰高考。我知道,有多少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就有多少學生對未來迷失方向。但是我告訴你們,高三沒商量!

優等生沒商量,中等生沒商量,差等生也沒商量。

林佳燕是尖子生,是爸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優異,性格文靜,留著一頭方便學習的短髮。每天早上5點30起床背書,學到晚上12點多才休息。

這個別人怎麼都羨慕不來的學霸總是暗自懷疑自己。

她在日記裡寫,「我怕考砸,我每天都在退步,別人天天在進步。我開始失眠,我怕別人笑,我怕父母罵,我怕失敗。所以,佳燕,咬緊牙閉上眼睛,拼命往前!」

在那個還沒有心理輔導的年代,優等生的焦慮和緊張只有用日記緩解。

反觀「差生」鍾佳明,白天睡覺,夜裡翻牆泡網吧。

在這個不通鐵路的武平市,鍾佳明較早地接觸到了網絡。他說,「在網上,我聽說大學生都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我也想上大學,但是不行。我成績太差了,沒指望的。」

鏡頭前帶著桀驁神情的鐘佳明通過打遊戲,已經給自己攢了小一萬塊錢。在2004年前後,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班會課上,這個學習成績不佳但是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大手一揮,激昂地喊出:「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不對高考抱有任何期待的「差生」,心態良好,自得其樂。往往只有那些賦予高考「重大意義」的學生,才會在高考來臨前手足無措,望而卻步。

張劍鋒是班級裡的「中等生」,努力考取一個二本沒有問題。高二的時候,父親去世,家境變得窘迫。在他眼中,真就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唯有高考是出路」。

但是,把「高考」當成唯一出路給了張劍鋒巨大的心理壓力,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只想逃脫。臨考前的10天左右,他留給班主任王錦春一封信,信上寫:

我要去廈門走一趟,今年高考不考了,復讀二戰。

王老師在汽車站周邊的早餐鋪子找到了他。苦口婆心地勸慰:還有幾天,堅持就是勝利。與其再熬一年,不如拼一把,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王錦春教語文,他送鍾佳明一首齊秦的歌: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走在無垠的曠野中;悽厲的北風吹過,漫漫的黃沙掠過。

我只有咬著冷冷的牙,報以兩聲長嘯;不為別的,只為那傳說中美麗的草原。」

老師的鼓勵起了作用。幾天後,一度要逃跑的「中等生」張劍鋒,跟隨王錦春老師送考的大部隊,踏入考場,提交答卷,為高三一年的掙扎和努力畫上句號。

2

《高三》裡走出考場的那群少年,結束決戰高考的一年,各自奔天涯。

張劍鋒在一所普通的大學畢業後,接受了小鎮青年的身份,在鄉鎮單位工作,現在已經結婚生子。曾經在高考前的畏懼,自以為無法熬下去的歲月都成了過往雲煙。

高三已成往事,生活仍在繼續,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是努力工作的理由。

「優等生」林佳燕,當年在日記裡寫下「每一顆心都有翅膀,要勇往直前的飛翔,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後來,這個以努力做翅膀的姑娘,從嶺南的小鎮飛往北京城,去到了夢寐以求的遠方。

林佳燕考取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她守護了一個家庭的驕傲。

當年的「差生」鍾佳明沒有離開武平,那個「敢笑黃巢不丈夫」的桀驁青年真的「遂了凌雲志」。

他抓住電商的機遇,成就了一番事業。服裝製作加出售物流一體,在武平市做得風生水起。

3

王錦春激勵學生說:自古華山一條路,唯有高考通羅馬。

但是華山現在有三條路,從西山門華山峪進、從東山門皇甫峪進,再加一條索道。

「華山一條路」已經成為歷史,但在應試教育中,高考仍然像是一個終極目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和它掛鈎。

無法擁有足夠的睡眠,需要放棄無關提升成績的愛好,老師們都在勸慰「考上大學就輕鬆了」。

可一切就像是一個概念,看不見摸不著,並不切實確定。

高考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明明這麼難熬還是要苦苦堅持呢?

還記得幾年前那個演講《寒門貴子》的劉媛媛嗎?

她調侃自己都不算出生寒門,因為她們家都沒有門。父母是普通的農村夫婦,沒怎麼讀過書。但是家長覺得讀書很重要,一路培養劉媛媛和兩個哥哥從農村走出來上大學。

劉媛媛被稱為北大才女,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沒有所謂的捷徑,只是憑藉高考逆風翻盤。

《奇葩說》的冠軍詹青雲也是憑藉讀書改變命運的「寒門貴子」。出生在貴州,她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出去讀書也是借的錢。一路從香港中文大學讀到哈佛大學,成就了她今天的事業。她說過,現在這種「成功的生活」給了她很多自由。

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在《電影,我只略知一二》中有這樣一個對白:

問:在電影中,如果想讓一個人的命運發生改變,有什麼辦法?

答:知識改變命運。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訪問了12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七歲的小孩,每七年再回去重新訪問這些小孩,到了影片的最後就發現:

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

但裡面有一個叫尼克的窮人家的小孩,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刻苦念書,奮鬥成了一名大學教授。

而這種身份地位、社會階層的轉變正應了那句「知識改變命運」。

4

紀錄片《高三》裡勤奮的尖子生林佳燕,考取985名校不是偶然。起早貪黑的學習,日復一日地堅持才促成她在高考中脫穎而出。

但林佳燕之後的生活似乎並沒有憑藉高考一步登天,在北京奮鬥多年仍然沒有買得起自己的房子,依然在為自己孩子的高考操勞。

對於過獨木橋的千萬考生來說,也許不會每個人都變成《人生七年》裡的尼克,實現從A到B的絕對轉變。

但是高考作為一個較為單一的評價體系,是一個安全保險、風險最小、成本最低的出路。通過考核,擁有體面的學習成績、體面的大學、體面的工作、體面的收入……這種體面幫助我們獲得尊嚴和成就感,給我們快樂。

走出不通鐵路的城市,見證更大的世界,林佳燕會為自自「選擇遠方,只顧風雨兼程」的努力而心感驕傲,那是關於夢想和青春的往事。

作家連嶽說,努力不會像是買彩票那樣一夜暴富。它更像是往銀行裡存錢,存得越多,利息越高;量變引起質變,所有的努力都有回報!

作者:熊十二

相關焦點

  • 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嗎?
    改變命運真的只有高考嗎?高考真的能改變人的命運嗎?也不 能這麼說吧,畢竟如果是對於那些貧困 山區的人 來說,那確實是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畢竟一但能夠考個好學校,他們未來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只有他們肯努力,那命運也可以隨之改變。但對於那些家境還行,就是一般家庭來說,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切,他們即使高考失足,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發展。
  • 高考改變命運,渣男也可以
    對於參加過高考的人,都知道這場在中國社會的考試有多重要,對於每一個高三學生,18歲青春裡的這場考試,都是難以抹去的裡程碑。不知不覺已經高考完10年了,時至今日,我依然可以清晰的記得高三那個學年的緊張氛圍,記得當時的老師,他們說話的語氣、神情,甚至有時候在夢中也會見到,嚇出一身冷汗。
  • 康輝高考被頂替:大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近段時間,許多寒門學子高考中被頂替的事件不斷出現。社會是無法做到完全公平的,所以很多人們都將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希望教育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但是高考中的頂替而撼動了教育的大廈。康輝坦言:「如果不是他父親的爭取,他的命運就會被改寫。」如果沒有去上大學,那他也不可能成為現在的「央視一哥」。對於很多寒門學子來說,高考真的是改變命運的一部分。
  • 致2020年高考考生:讀書無用嗎?讀書是否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高考可以說是中國最為公平的考試,沒有之一,因此也被當做我國重要的人才選拔途徑,並且還有網友調侃說,高考是唯一一次只看實力,不看顏值,不看背景的較量!高考其實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考驗,無數家長含辛茹苦,希望孩子能夠金榜題名,鯉躍龍門,然而,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有很多不好的言論冒出來,什麼高考其實不重要,讀書無用,考上了大學依然要給考不上大學的打工等等,就連古代都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還有一些人放棄高考,或者故意考零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讀書真的無用嗎?高考真的不重要嗎?
  • 致2020年高考考生:讀書無用嗎?讀書是否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高考可以說是中國最為公平的考試,沒有之一,因此也被當做我國重要的人才選拔途徑,並且還有網友調侃說,高考是唯一一次只看實力,不看顏值,不看背景的較量!高考其實也是對家長的一種考驗,無數家長含辛茹苦,希望孩子能夠金榜題名,鯉躍龍門,然而,在每年的這個時候,總是有很多不好的言論冒出來,什麼高考其實不重要,讀書無用,考上了大學依然要給考不上大學的打工等等,就連古代都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甚至還有一些人放棄高考,或者故意考零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讀書真的無用嗎?高考真的不重要嗎?
  • 高考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
    有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出生無法選擇,但是卻有兩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個是高考,一個是結婚。選對了是成功,選錯了是終身的遺憾。那究竟高考到底能不能改變你的命運呢?當你考完試看到分數,填哪所大學,選哪座城市,這就是你的第一個選擇。有多少人因為撞車導致無學可上,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過分保守錯過了更好的大學?學校選對了,選擇專業又是第二道門檻。
  • 高考改變命運?錯!改變命運的是一本
    不論什麼樣的家庭都把這句話奉為信仰:農村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上大學,將來有知識有文化能成為人上人,城市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原生家庭的固有階層,將來成為行業精英待在社會中上層,有錢人的孩子當然不止高考一條路走,他們有錢,可以很小就出國,可以曲線考名校,沒錢的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指望在高考這件神器中變魔法。
  • 高考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
    大學時間相對自由,很多人在大學期間開始創業並取得成功,大學期間可以參加更多的實踐活動,把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通過理論知識反覆去實踐,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大多數成功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新東方外語學校創始人俞敏洪,他也是三次高考,最後被北大錄取,當時他很清楚,對於農村人來講只有高考才能改變命運,所以他屢考屢敗。
  • 學歷真的能改變你的命運嗎?
    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剛結束不到兩周的時間,我周邊也有考研考生:大四學生、二戰考生、辭職備考、哺乳期母親,這四類也基本可以囊括所有考生種類。今年報考人數達到了377萬,較2020年漲幅為10.56%,為什麼有這麼多人一頭扎進考研大軍?
  • 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高考
    然而,到了現在,這個高考季、畢業季。高三的學子,也終於到了他們該站上前線,一決雌雄的時刻了。 看到這一個個為了今後能讀個好大學而拼命讀書,拼命複習的高三學子。不由得,回想起了當時自己在高三的那一年。看著一批又一批的高三學子,就像當年的自己一樣,對著美好的大學生活,無比憧憬、期望,然後奮力拼搏,不畏將來多麼艱辛!
  • 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努力
    學生和家長普遍憂心忡忡,用「壓力山大」來形容這屆高考真的不算過分。如果說人生就是一場不斷選擇路走的過程,那高考應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高考都表示痛恨,但實實在在的說,高考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通道,至今看來,幾乎沒有什麼考核方式比高考更為公平。不用看你長相,不用看你家富不富有,更不用看你爸媽是誰,比的只有成績。
  • 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正確認識命運改造技術
    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正確認識命運改造技術你是否認為人命由天定?你是否常感覺到命運對你不公?只是作用上有大有小而已,有的方法對命運的改造很明顯,有的方法對命運的改造不明顯。就拿姓名來說吧,改名真的可以改運嗎?答案是100%是可以改運的。
  • 高考結束了,知識改變命運是真的嗎?
    最近,表妹剛高考完,等高考分數出來了進行擇校。有一天,你回頭發現,漸漸已經走了很遠很遠,你走過的那些地方,慢慢變成了一條路。相對一個大學所處的城市、學校而言,恰巧是分數越高,城市越大,出路也越大。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大部分布衣之家出身的孩子,誰不希望自己能進入「上層」社會,至少是不再像父母一代那樣窘迫或者沒知識、沒錢吧。
  • 高考真能改變命運嗎?我問了5個不同年代的「往屆生」|原創
    其實一直以來,對於高考這件事,我的目標都有點模糊,只是覺得喜歡的人很努力,我也應該努力跟上他的腳步才行。雖然「高考改變命運」的聲音一直都在,我也知道這一場考試真的很重要,但由於對未來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所以那時候我的努力挺盲目的,就連報志願也是隨大流,選擇了一個熱門的會計專業。大學畢業後,我按部就班地從事了會計工作。
  • 高考能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嗎?
    高考能改變農村孩子的命運嗎?謹以此文獻給那些即將高考,為命運抗爭的學子們,預祝金榜題名。我的家鄉位於河南中部的一個小村莊,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作在這片貧瘠而熾熱的土地上,伴著時光流走。時間來到2008年,汶川地震,舉國悲痛,20多天後,我走進了高考的考場。最後一次檢查身份證、準考證…...在我身後是成千上萬個與我一樣,同命運抗爭的河南農村學子,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成績公布的前晚,我輾轉難眠,風扇在我身旁吱呀吱呀的,像是訴說著綿長的故事。最終,我讀了一所河南的普通本科院校,此刻我認識到自己的平凡,平凡的出身,平凡的智慧,身上時而透露著廉價的氣息。
  • 致北上廣的你:教育改變你的命運了嗎?
    高考後,人生還有無數的門檻。「教育改變你的命運了嗎?」北漂、滬漂的年輕人無法回答。撰文 | 許諾  編輯 | 韓萌 宋曉曉在北京的某所校園裡,我遇到了本科時的一位老師。他們口中的英語速度極快,因為可以在同樣的時間裡重複更多遍。他們沒工夫琢磨讀音和語感。在會寧的高考故事中,你可以看到「hard模式」高考下學生的種種壓抑與突圍,家長的關愛和無力,班主任的負責和焦慮。在其他地方,這並不是難得一見的奇觀,但在會寧極度乾燥的空氣中,它像是帶上了一種孤注一擲的絕望。高考如期而至時,家長們神情凝重地守候在高考考場外。
  • 寫給高三的孩子:明知道高考能改變命運,為什麼仍有人選擇後悔?
    在我看來,並不是他們不想改變命運,只是他們不想改變現狀!也不是他們非要選擇後悔,而是實在抵制不住誘惑,耐不住寂寞!「老師,我這段時間真的是用心學了,可是怎麼考得更差了?」這是一個很多學生都問過我的問題。問這些問題的孩子確實想努力趕上,他們也會去拼,但是他們往往對學習缺乏耐心。
  • 高考,還能改變命運嗎
    今天,高考正式拉開序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殘酷,卻也精彩。又一批年輕人將通過這場考試,迎接新的人生。高考兩個字,在國人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分量。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高考是一次甚至是唯一一次改變人生選擇、命運的機會。
  • 我們被「高考改變命運」忽悠了多久?
    5第三種迷信叫「高考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不能說是錯的,因為人一生中每一件事情都可能改變命運,包括高考。比如說,投胎可以改變命運,結婚可以改變命運,育兒可以改變命運,留學可以改變命運,移民可以改變命運。但相對於這些人生際遇而言,我們無法確定高考給命運帶來的轉折幅度更大。把高考單獨拎出來、鼓勵孩子把人生前十幾年大部分的時光都投入到一場考試中去,其實是一種不加思辨的偏執。
  • 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2017年11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吳軍博士在北京做了題為《教育改變命運》的主題演講。這個時代,讀書無用論正在興起,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這樣看來,我們的這位主人公運氣真的很差。但是,他本人卻不在意這些得失,一直安心做自己的事,還和兒子一起上學念書。他的名字叫史蒂芬森,在歷史上被稱為火車之父。我們今天火車的系統從鐵路到機頭等都是他發明的。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