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北上廣的你:教育改變你的命運了嗎?

2020-12-23 澎湃新聞
△ 甘肅會寧的中學生。

高考後,人生還有無數的門檻。

「教育改變你的命運了嗎?」北漂、滬漂的年輕人無法回答。

撰文 | 許諾  編輯 | 韓萌 宋曉曉

在北京的某所校園裡,我遇到了本科時的一位老師。她說起自己正在給女兒物色一個英語家教,選擇標準有一條,必須得是土生土長的英美人。她去一家培訓機構考察,發現一位頗受歡迎的白人老師口音有些奇怪,仔細一問,對方坦陳自己是比利時人。「那些家長們居然對他喜歡得不得了。」老師一邊說著,一邊搖頭。

地鐵上,我遇到過一對衣著樸素的母女。十來歲的女兒正對著一本英文課本讀課文。她囫圇吞棗的讀音,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在縣城中學的早自習上搖頭晃腦的背誦。媽媽在一旁看著女兒,顯然聽不懂孩子正在念些什麼。

普通城市家庭出身的80後紀錄片導演王楊對鄉鎮和城市教育的差別深有體會。他帶著攝製組輾轉中國的西部和東部,把鏡頭對準了會寧、北京、上海的年輕人,想看一看在城鄉、地域、貧富、學歷的巨大差距下,他們所經歷的「中國式奮鬥」,然後「告訴觀眾我觀察到了什麼」。於是有了紀錄片《中國門》。

△ 紀錄片《中國門》海報。

只有生存,沒有生活

你我來自

湖北四川廣西寧夏河南山東貴州雲南

的小鎮鄉村

曾經發誓要做了不起的人

——S.H.E《你曾是少年》 

中國大城市常住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中的相當一部分,都來自廣袤的鄉村和小城鎮。鋼鐵水泥澆築的大城市像一個個巨大的磁鐵,吸引著年輕的身體和夢想。會寧一中的學生們,就是這些年輕人中的一個既特殊又普通的群體。

影片開頭閃爍的光芒,是來自一群高三學生手中的手電筒。在還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時,他們已經陸陸續續走進了會寧一中的教學樓,開始一天的學習。他們的高考故事將會構成《中國門》的主體。

△ 認真背書的高三學生,她的面前是厚厚的牆壁。

甘肅會寧是一個溝壑縱橫、極度缺水的西北縣。它極端艱苦的環境正如一位女生所說,「在會寧,只有生存,沒有生活」。

人們抱著逃離會寧的希望,擁擠在高考這座窄門中,卻意外地造就了它「狀元縣」的大名。會寧不到60萬的人口中,走出了超過10萬名大中專學生,其中有7000多名碩士,500多位博士。過關者遠走高飛,他們的故事激勵著校園裡的年輕人用拼搏改變命運。但留下的人們依然貧窮。

早自習時間,學生們背誦的聲音好似洪流滾滾。他們口中的英語速度極快,因為可以在同樣的時間裡重複更多遍。他們沒工夫琢磨讀音和語感。

在會寧的高考故事中,你可以看到「hard模式」高考下學生的種種壓抑與突圍,家長的關愛和無力,班主任的負責和焦慮。在其他地方,這並不是難得一見的奇觀,但在會寧極度乾燥的空氣中,它像是帶上了一種孤注一擲的絕望。

高考如期而至時,家長們神情凝重地守候在高考考場外。大門的欄杆讓他們像是身陷囹圄,握著欄杆的手上沾滿了洗不掉的泥土痕跡。

△ 鐵欄杆外焦急等待著的考生家長。

人們焦急等待著的,是高考的結果,更像是命運的審判。失利者要面對的,是回家種田或是進城務工,向上流動的大門幾乎是徹底地關閉。被大學錄取的幸運兒們,他們也許並不知道,自己拿到的並不是光明未來的保證書,而只是一張參加人生全面戰爭的入場券。

焦慮傳遞到下一代

在人潮洶湧的十字路口

每個人在痴痴的等

每個人的眼睛都望著

那象徵命運的紅綠燈

——羅大佑《未來的主人翁》

會寧的少年們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沒有機會跟大城市的孩子去競爭。但是他們很快會發現,高考之後,還有一扇扇新的門,當同齡人可以輕鬆穿過去的時候,他們還要在看不見的門板上撞得頭破血流。

北京、上海的影像故事,顯示出導演王楊的野心不止一部單純的高考紀錄片。他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表示:「這不僅是高考的問題,還是教育制度、社會公平和資源分布的問題。是幾乎每個中國孩子中國家庭都要面對的門檻考驗。而且高考後,人生還有無數的門檻、考試和競爭。」北漂、滬漂的年輕人無法回答:「教育改變你的命運了嗎?」

北京部分的兩位主人公就是「北漂」大軍中的一員。大學畢業,遲遲找不到工作,他們只能居住在逼仄的城中村,靠打零工過活。一天下來,被拒絕的尷尬和汗水換來幾張皺巴巴的鈔票,還要擔心明天有沒有零工可以打。在巨大的壓力面前,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選擇堅持。送別之際,他們一起來到天安門廣場上看升旗。這裡是祖國的心臟,他們只是一滴滴微不足道的血液,被推著進來,然後又推著出去。

△ 北漂青年盯著工頭數鈔票的手,這雙手掌握著他一天的收入。

命運捉弄的對象,不僅僅只有底層青年。上海故事的女主人公在鏡頭前看著自己當年彈鋼琴的視頻,回憶起自己的學琴生涯。從8歲開始,從無間斷地學琴,她的家庭條件殷實,父母傾盡全力支持她的鋼琴夢。父母掏出一張張百元大鈔付鋼琴課學費時,毫不心疼。從音樂學院畢業之後,她依然無法在這座城市裡找到一份心儀的工作。影片中,她最後的鏡頭是要去一個高檔小區裡做鋼琴家教,因為門禁森嚴,我們看不到她在別人家裡工作的樣子。

在高檔小區裡的孩子們,他們的競爭開始得更早。影片中呈現了一個早教班中的場景。這些還沒到幼兒園年紀的中產家庭孩子,跟著老師一起說英語,在音樂聲中,被爸媽架著做遊戲。孩子們臉上的表情懵懵懂懂,似乎都不知道眼前在發生著什麼。他們還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就被擺上了教育產業的生產線;有些孩子還在襁褓之中,就有早教機構給他們奉上了一套早教方案,據說能夠提升孩子在幼兒園裡的競爭力。

△ 不像打零工掙的毛票,早教班部分出現的人民幣鮮紅而又整齊。

早教班的場景橫亙在北漂和滬漂的故事中間,這樣的安排多少有些刻意。王楊導演承認,本片素材的選擇多少有些主題先行的意味。但他同時也指出,「教育」只是一個通道,「重要的是如何記錄當代中國社會的某種感受。沿著這個思路,主題先行就不是鐵板一塊。它提供了一個路標,我們在過程中又重新發現」 。

這種感受,對於觀眾們來說,並不陌生。教育資源的分化就像這個社會本身的分化一樣,已經達到了駭人的程度。「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的俗語已經無法安慰人們焦慮的心。人們更相信西方的典故:強者恆強,弱者積弱。

無論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會寧父老,還是早教班裡滿懷期待的城市中產,他們都把太多的期望壓在孩子身上。當自己的人生已經步入常規,可能性逐漸消散,孩子就成了改變家庭命運的全部希望。「我發現了最深層次的問題是,這個時代的人都很焦慮,無論他在什麼位置。」王楊說道。

穿門而過的勇氣

我們逆流而上,

儘管那倒退的潮流

不斷地把我們推向過去的歲月,

我們仍將繼續奮力向前。

——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

人們曾經堅信,教育是通向光明未來的大門,高考是改變命運的獨木橋。有人千辛萬苦來到了羅馬,卻發現有些人生來就在羅馬,而有些人甚至壓根就不知道有羅馬。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能夠通過層層篩選,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終究只是少數。而這些少數的背後,往往意味著大量的金錢投入,天生的聰明才智,或者是懸梁刺股的努力拼搏。上層社會所掌握的社會資源讓他們在競爭中具有天然的優勢。

但無論如何,高考仍然是當下最具普遍性和公平性的一扇大門。如果說城市中產還有其他選擇的話,那麼,無數的小城鎮和農村青年,幾乎只有靠讀書才能避免重複上一輩的命運。這是為何諸如衡水、毛坦廠這樣的高考工廠如此興旺。就像片頭字幕中寫的那樣:「當代中國,透過讀書改變命運,仍然是大多數孩子的唯一選擇。」 

△ 備戰高考的會寧師生。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舊詩文影響著儒家文化薰陶下的中國家庭,影響延續著幾千年。對於教育的崇尚和追求,反映出一種單一的價值觀,其背後,是單一的上升渠道。

在長期資源稀缺社會中,人們以知識的競爭來決定功名與財富的分配。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而弊端也充分的顯現:嚴密的社會規則,過度的教育競爭,單一價值觀下大多數的失敗者……

王楊導演對此深有體會:「現在教育的這種狀況,也可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經的階段。」他發現中國臺灣的高考也是嚴密和殘酷的。但是現在再看,社會導向已經有所改變:「大家都在問自己,我為什麼而活?」

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沒有停止發展的步伐,人們面臨的問題發生著轉變,從「我要活下去」變成了「我如何能活得更好」。但是,命運的大門沒有金鑰匙,人們至少可以鼓起穿門而過的勇氣。

就像那位決定留下的北漂青年所說:「我覺得我不笨,我也夠勤勞,我覺得我的未來一定會好的,所以我要留在北京。」

△ 快十年過去了,曾經青澀的會寧少年,你現在還好嗎?

 關於王楊

紀錄片導演,代表作《紡織城》、《中國門》、《地上-空間》。其作品《中國門》先後入圍德國萊比錫紀錄片電影節、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韓國DMZ Docs電影節國際主競賽單元等等節展平臺,獲得2012年FIRST影展最佳紀錄片獎提名。

 13屆FIRST影展徵片

紀錄片競賽單元是FIRST青年電影展整個競賽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12屆以來已經有近百部紀錄片通過FIRST影展的平臺進入視野,《子非魚》《種植人生》《昨日狂想曲》《囚》《四個春天》等紀錄長片都曾拿下最佳紀錄片獎項的板磚獎盃。甚至有《四個春天》院線公映,在公眾觀看角度亦持續保持高口碑。第13屆FIRST影展徵片已經到了最後階段,影片報名請點擊「閱讀原文」。

△ 從日本歌舞伎町走出的華人政客、「招搖過市」的夜市管理員、北漂滬漂的農村學生、嬉皮苦悶的文學青年……他們在生活中波折流轉,還要抬頭看看天地人間。4月10日—4月20日,穀雨影像聯合FIRST青年電影展為你剖析4部入圍紀錄片,用真實影像講述青年之反思與突破。

(本文由騰訊新聞出品。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運營 | 郭禕

校對 | 阿犁

統籌 | 宋曉曉

相關焦點

  • 你相信命運嗎?你相信命運能改變嗎?
    你相信命運嗎?你相信命運能改變嗎?
  • 你會離開北上廣嗎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即使我們非常努力地去「證明自己」「與命運一搏」,但是時運好像從來就沒多少道理。2010年前在北上廣深落戶買房的那一批人,好像很多都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就資產千萬了。時隔幾年,2013年前後,從北上廣深回流二線城市的那一批人,也好像很多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就成了公司的骨幹精英。又過了幾年,2015年前後,抓住創業風口的人,又好像很多並沒有做什麼特別的事情,就成了「瞪羚企業」。
  • 學歷真的能改變你的命運嗎?
    那麼學歷真得那麼重要嗎?我們從小被灌輸一種思想「好好讀書,其他別管」。我們很煩這句話,戲劇性的是我們卻一直實行這句話,並「傳授」給下一代。第一,我並不排斥要「好好讀書」。首先,在中國,我們瘋狂抱怨著高考等大考是機械化教育,但你就是無法否認:高考是公平的,它是眾多貧困的孩子走出大山的機會。
  • 真正能改變你命運的,是你的核心素養
    真正能改變你命運的,是你的核心素養——高考不能改變你的命運作者|馮學榮1、八年前,我揣著大陸本科學歷證書,來到香港找工作,競爭同一職位的,都是碩士以上,大多數都是海歸我以我的人生經歷告訴廣大學子們:高考不能改變你的命運,但是,你的綜合素質,可以並且一定會,改變你的命運。2、一個人的教養,遠遠比他的學歷重要。父母從我小時就教育我,對人要微笑,說話要和氣,要誠實,要禮讓。因為從小養成了這種習慣,我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是誠信接物,笑臉待人。養成了這種習慣,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 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嗎?
    改變命運真的只有高考嗎?高考真的能改變人的命運嗎?也不 能這麼說吧,畢竟如果是對於那些貧困 山區的人 來說,那確實是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畢竟一但能夠考個好學校,他們未來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只有他們肯努力,那命運也可以隨之改變。但對於那些家境還行,就是一般家庭來說,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切,他們即使高考失足,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發展。
  • 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2017年11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吳軍博士在北京做了題為《教育改變命運》的主題演講。這個時代,讀書無用論正在興起,教育還能改變命運嗎?教育可以改變命運嗎?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 素質教育拼的是財力,應試教育才能真正改變窮人的命運!
    現在在網上,很多人都在抨擊應試教育,希望國家儘快實行素質教育。但作為老師,我真的想告訴大家:素質教育拼的是財力,傳統應試教育才是能改變窮人命運最有力的方式!第一:在中國讀書最苦,但絕地值得,因為真的可以改變我們窮人的命運。
  • 高考改變命運?錯!改變命運的是一本
    不然我們的父母會絞盡腦汁地為自己的孩子從小學到初中謀篇布局,或學區房,或私立學校,或好教師,或好班,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步步為營,只為夯實基礎,一舉考上好的高中,得到好的教育資源,最後金榜題名。哪怕這個榜並不怎麼樣,可能也就是一個二本,甚至是專科,只要我們的孩子能考上一個「大」字頭的學校,父母含辛茹苦十幾年方才能大口出氣,活出自我。然而,然而上了一個二本,就是改變命運了嗎?
  • 吳軍 | 教育真的可以改變命運和階層嗎?
    這是教育改變命運的一個很好的事例。我想大家小時候一定都聽過很多類似的故事,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讓我們再回到現實中。今年年初,網上到處都在熱議關於北京學區房的事。一對清華北大的夫妻在北京買不起學區房,所以就離開了北京,搬到一個二三線城市了。網友說清北的畢業生都買不起學區房,將來孩子還要上清華、北大幹什麼?
  • 高考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
    有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出生無法選擇,但是卻有兩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個是高考,一個是結婚。選對了是成功,選錯了是終身的遺憾。那究竟高考到底能不能改變你的命運呢?當你考完試看到分數,填哪所大學,選哪座城市,這就是你的第一個選擇。有多少人因為撞車導致無學可上,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過分保守錯過了更好的大學?學校選對了,選擇專業又是第二道門檻。
  • 致泉州姚伯伯:你為留守兒童鋪設了一條改變命運的道路
    此刻正值冬至第二天,雖寒風凜冽,天寒地凍,但是看到這些充滿溫情的文字和如此暖人心扉的愛心之舉,心中頓時被溫暖所包圍———人間自有溫情在,不管你身處城市的一隅還是偏遠山區。這些留守兒童,雖然因為家庭原因,父母不能陪在身邊,但是能得到愛心人士的關愛,有好書可讀,也算是不幸中的幸福!
  • 考研必考「北上廣」大學?NO!這三個事實你需要搞清楚
    很多同學在考研擇校時,優先選擇考研考「北上廣」的大學,但是在選擇考研院校的時候,有三個試試你需要看清楚,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考研、到底適合去哪個城市讀研等,保持理性判斷,不要因為感性想法隨意報考。生活才是人生的本來面目,不是嗎?踏踏實實的日子,才能覺得自己過得真實。在內陸這樣一個社會氛圍裡,人脈很重要,你研究生學習階段積累的人脈,直接和你以後的工作、生活有直接的聯繫。如果僅僅是想到北上廣讀研,但是適應不了快節奏的生活、或者要回到家鄉照顧父母,那麼,小編的建議是慎重選擇,一定要把現在所做的決定和以後的生活聯繫在一起。
  • 苦逼的原因千千萬,但你的命運可改變!
    ,那是因為你本身就是個真屌絲,以前是,現在是,不加以改變的話,以後還是。但我們可以選擇是,我不跟你比爹,不跟比吃、比穿,我跟你比誰更努力,我比你努力,以後我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境遇,走出窮山溝,甚至可能超過你。
  • 2020年高考開始了,你對高考改變命運怎麼看?
    現在社會上一直都在說「高考改變命運 ,要抓住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我贊同這個說法,有人說你太迷信了,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命運?考不上大學的人也能成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人多了去。首先,要堅信高考可以改變命運。
  • 教育改變命運 我們改變教育 ——2021年春期開學典禮講話 王 東
    今天,我講話的主題是:教育改變命運,我們改變教育。1977年,中國在結束了十年「文革」動亂後,發生了一件關係到國家和青年命運的大事,那就是恢復高考。這一決定,掀起了學習知識的熱潮。恢復高考四十四年來,無數的人改變了命運。特別是家境貧寒的子弟,憑著勤奮刻苦的幹勁,笑傲考場,脫穎而出,擺脫了貧困與落後,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國家的棟梁才。
  • 你不知道的,《一塊屏幕改變命運》的背後
    前幾天,冰點周刊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會改變命運》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報導了: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網絡屏幕直播,與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之後發生的改變。這場網絡教育實驗持續達16年,山區孩子開始看到同齡人之間巨大差距。
  • 做題家如何改變悲慘的命運?傑哥給你完整的答案
    綜上,做題家要改變命運的第一件事是正視能力的多樣性,你敲代碼敲成人類極限也就是求伯君,雷軍沒有求伯君會編程,但雷軍的咖位和受歡迎程度遠勝求伯君,這就是組織能力和格局帶來的優勢。知道了綜合素質的重要之後,我相信任何一個聰明人都懂得揚長避短,身材發福的健身房擼起走;顏值差的多注意打扮;情商低的多把妹,在失敗中汲取教訓;社交差的開始構建人脈,時間一長,你的日子自然會好轉。當然,做題家的大面積形並成不是某個人的錯,而是中學教育內卷和家長的錯誤教育所致。
  • 你害怕被拒絕嗎,一個被拒絕一百天改變命運的故事
    我敢肯定的說,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害怕被拒絕的恐懼中,這和地位權勢無關,可能源於更深層次的人性,這種害怕被拒絕的恐懼極有可能讓我們錯失許多機會和美好,如果能改變這種心態,一定會改變我們的命運。這個道理以前我也模糊的知道,遇到心儀的對象或者好工作,因為害怕拒絕而不敢開口行動,這樣的經歷可能很多人都有,但讓我發出以上感慨的是最近看到的一個被拒絕100天的實驗,從這個實驗中,我受益良多,相信你也一樣。
  • 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正確認識命運改造技術
    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正確認識命運改造技術你是否認為人命由天定?你是否常感覺到命運對你不公?第一個問題:人的命運真的可以改變嗎?什麼是真正的改變命運呢?一個人生病了,身體難受的不行,我們通過給這個人吃藥打針做手術,讓這個人健康起來了,這個人的命運就是改變了;一個人被毒蛇咬了腳,醫生通過手術幫這個人截肢,讓這個人活了過來,那麼這個人的命運也得到了改變;也許你會說,被毒蛇咬了不是一件倒黴的事嗎
  • 提問中國教育:父母該為孩子的階層負責嗎?讀書真的能改變命運嗎?
    2 讀書改變命運,不再像過去那麼令人信服 不可否認,曾經「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是生活中最為流行的口號。教育則是中國億萬家庭,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弟的一劑強心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