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冰點周刊一篇《這塊屏幕可能會改變命運》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文章報導了:248所貧困地區的中學,通過網絡屏幕直播,與著名的成都七中同步上課之後發生的改變。
這場網絡教育實驗持續達16年,山區孩子開始看到同齡人之間巨大差距。而這塊屏幕也給偏遠山區的孩子們帶去了東西遠不止課本知識那麼簡單,比如視野、比如習慣、比如煎熬之後的目標與希望。
以下內容主要引自《這塊屏幕可能會改變命運》:
開設屏幕直播班的網校負責人王紅接說,16年來,7.2萬名學生——他們稱之為「遠端」,跟隨成都七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數成功考取了本科。
那種感覺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丟下繩子,井裡的人看到了天空,才會拼命向上爬。
一開始很多人因為貧困地區孩子的命運被改變而感動不已,丁磊甚至轉發了此內容並表示:表示要拿出1億,支持更多學校落實直播同步上課的模式,讓知識無階層流動。
而後熊丙奇的《真是一塊屏幕改變命運嗎?貧困地區學生上北清歸功於在線教育?》一問認為:把貧困地區學校學生上北大清華,全部歸於在線教育的成功,是不妥當的,甚至可以說,最主要的功勞是國家的扶貧定向招生政策。於是事情出現反轉。因此,引來了不少有關教育話題的熱議。
那麼筆者就來幫你理一下思路:
一、參加網絡屏幕直播班的學生基礎並不是那麼「不堪入目」
雖然報導裡說是周邊大城市「挑剩的」但是也是縣城裡成績優秀的學生。
以上是微博網友的留言,由此可見,只有全縣成績優異的學生才有資格進直播班。客觀地講,這些孩子考上北大清華還是有基礎的,那麼在國家扶貧定向招生的帶動下,考上北大清華的機率就更高了。也就是說考上北清確實不可全歸功於直播班的影響。
同時,這也說明屏幕直播班並沒有一刀切,這也是為何16年了,那麼多省份的偏遠貧困山區才僅僅7.2萬名學生跟隨完直播課程。
二、、跟上直播課的學生是個例
在《這塊屏幕可能會改變命運》,重點跟蹤了2名學生,他們因為跟不上直播課很是洩氣。
而實際上,這樣的學生佔了班級的絕大部分,能跟上直播課的學生是鳳毛麟角。
筆者認為頂級教育資源通過網絡分享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讓不適應屏幕直播的學生跟隨內容,不僅佔據了學生原來的學習時間,而且更學生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丁磊的一個億對於教育資源分享雖好,但還是先做好調研,再以合適的形式給予。
三、遠端任課老師才是關鍵
屏幕直播班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較像這兩年興趣的雙師課堂,線上線下老師配合。線上老師負責知識點的講解,線下老師負責課堂紀律的維護、答疑解。而現實並非如此,部分老師對直播課是牴觸的。
另外也有一些學生反應,因為安裝了網絡屏幕,他們課餘時間花了不少時間看電視上面。
筆者認為,屏幕直播班提供優質資源,提供風,但本班的老師才是掌舵者。
當然也有相當部分的遠端老師是非常睿智的。屏幕直播課堂提問,老師也請自己的學生回答。每周與成都七中的老師共同備課;利用自習時間內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再梳理與總結。甚至取捨直播內容,自己有針對性地教學。
四、網絡直播班的成績比不上傳統快班
根據大象公社《那些沒有被屏幕改變的命運》的採訪,我們知道:網路班的大部分同學幾乎拿出所有的時間來學習,但成績並不理想,甚至比不上傳統的快班。甚至有些學校,2017高考第一名反而出現在普通班級。
五、收費問題
在網絡上看到一些人質疑直播課程組織者---成都東方聞道網校賺取巨額財富。其實,這家公司不是公益組織,提供網絡直播課的技術和服務收取相關費用,是正常不過的市場經濟行為。
而王紅接希望學生們看到外面的世界,給他們目標,看到更多可能,更讓他們焦慮,擊碎他們的惰性。然後只需做一件事:重建。
而收費部分,更多的是學校的支出。有些學生是免費學習,有些學生是付費學習。(不同學校針對不同學生的政策不一樣)
【筆者有話說】
拆了一些直播課的臺,但其實直播課也許沒有傳說中那麼給力,它的作用也依然不可否認。
1、貧困地區學生開始形成預習、複習的習慣;
要知道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每次課堂累積的影響。
2、直播給任課老師帶來壓力,也帶來動力。
嶄新的教學方法讓教師反思並改進教學方法;
3、打開了學生的視野;
雖然有不少直播的學生提起過往的經歷,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但不可否認的是學生對直播班對成都七中以及原來的母校是心懷感恩,儘管他可能不是被改變命運的那一個。但是收穫不能止於成績。
4、提供的優秀的教育資源。
筆者認為:優質教育資源雖好,但不適合廣大的屏幕遠端學生特別是自制能力差的學生。這個直播可以作為輔助工具,讓學生理性選擇。又或者這樣的類似這樣的資源,首先用來培訓欠發達地區的教師,會更符合當地學生的需求。
最後,屏幕直播只是一種教學方式,不是教育的全部。沒有考上名校不代表教育失敗,做個快樂自足的農民更不代表教育失敗。人是教育的核心,教育是用心培養人。使之成為一個完整的有獨立人格的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