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通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坐落在倫敦泰晤士河北岸,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篤會隱修院,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20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威斯敏斯特教堂在1540年英王創建聖公會之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篤會(天主教的隱修院修會之一)教堂。1540年之後,成為聖公會教堂。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託尼島。該島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伯多祿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裡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徵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
傳說為威廉王后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王后之兄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德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 威斯敏斯特教堂(5張) 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
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裡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宗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伯多祿。 來自法蘭西諾曼第的威廉一世(徵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 威斯敏斯特教堂(5張) 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了周圍的一些房屋。
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係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伊莉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曆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即便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德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德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據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護國主克倫威爾被殺後,頭顱掛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尖頂上61年。 目睹了牛頓葬禮的伏爾泰為之深深震動。他曾感慨道:「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結構布局 編輯 教堂內部 在教堂內還有許多象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使人不由得不驚嘆西敏寺教堂內別有洞天。如祭壇東端的聖·愛德華禮拜堂,其中央的愛德華祠墓建於1269 年, 1894年的平面圖紙(教堂結構)(2張) 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聖之處。主祠周圍還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國王祠墓,形成了各個時代的雕刻博物館,尤其是東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飾華美著稱。建筑西敏寺的初衷並非作為英國國王的墓地,然而事實上,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 多位國王都葬在了這裡。
在聖·愛德華禮拜堂西側有著名的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它高踞於祭壇前面的高臺之上,寶座下有一塊稱之為「斯庫恩」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 在教堂的祭壇前面的尖背靠椅,是歷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據說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塊大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Scone),它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掠奪來的。原來,這是蘇格蘭王登基用的,據說現今蘇格蘭人中,還有人發起要把這塊石頭取回去的運動。於1996年,這塊蘇格蘭人的至寶又回到了它的家鄉。 教堂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小禮拜堂。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座小禮拜堂不是獻給君主,而是獻給勇赴國難者——犧牲於「不列顛之戰」(1940 年秋季發生的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的。小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 個空軍中隊的隊徽。
這為滿目的皇家奢華中注入了一股剛健悲壯之氣。 教堂南側 教堂南側是天主教本篤會的修道院,創建於13 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后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弔的雕像。 威斯敏斯特教堂內部布局(6張) 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的,造型真實生動。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緻,這位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歷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崙,從而最終導致後者滑鐵盧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德式建築中的傑作。 教堂東側 教堂東端,即教堂中軸線的末端,原是聖母禮拜堂,後來毀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