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繁華鬧市的中心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也稱為西敏寺教堂。距西敏寺不遠的地方是青翠欲滴的聖詹姆斯公園、金碧輝煌的白金漢宮、氣勢宏偉的議會大廈和高聳藍天的大本鐘樓。
建於公元960 年的西敏寺教堂是英國王室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的地方,是王室專屬教堂。教堂雙塔嵯峨高聳,高68.6米,典型的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走進金碧輝煌的西敏寺教堂,眼睛頓時一亮,晶瑩華美的拱頂宛如倒掛的鐘乳石,陽光透過彩色玻璃裝飾的窗戶,為教堂塗抹了一層絢麗的色彩,讓靜謐肅穆的教堂在莊嚴中增添了幾分華麗和神秘。頗具皇家氣派的西敏寺不愧為英國教堂之冠。
教堂地上有一條紅毯通向祭壇,這是英國王室舉行加冕禮和皇家婚禮的地方。祭壇前有一張700年歷史的尖背靠椅,是國王加冕時的寶座。第一個在西敏寺教堂接受加冕的國王不是英國人,而是來自法蘭西的諾爾曼人威廉。威廉徵服了英格蘭,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從此以後,共有40位英國國王在西敏寺舉行加冕典禮,包括伊莉莎白女王。
英國王室不僅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也在這裡舉行婚禮。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英國王室無一例外地選擇西敏寺作為他們百年之後的長眠之所,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多位英國國王都安葬在這裡。
在亨利七世的小禮拜堂中,安放著悲劇女王瑪麗以及在倫敦塔慘遭殺害的年幼的愛德華五世及其胞弟。
除了王室成員,對英國做出貢獻的許多偉人也安葬於此。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國葬的自然科學家牛頓,他的墓地在教堂中央,墓地上方聳立著他的雕像。生物學家達爾文、天文學家赫歇爾等許多科學家也安葬於此。2018年3月14日,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逝世後在這裡安葬。
西敏寺教堂被英國人稱為「榮譽的寶塔尖」,認為死後安葬在西敏寺是至高無上的光榮。伏爾泰說:「走進威斯敏斯特教堂,人們所瞻仰的不是君王們的陵寢,而是國家為感謝那些為國增光的最偉大人物的紀念碑。這便是英國人民對於才能的尊敬。」
西敏寺教堂不大,佔地僅數畝,而這裡竟然安息著3300多個亡靈。教堂的牆壁上,一座座石棺和壁碑依牆疊架而立,壁龕內矗立著逝者雕像。教堂腳下的大理石用墓碑鋪成,稱為地碑,每一座地碑的下面都長眠著一個亡靈。在西敏寺,除了頭頂上的空間,你的前後左右以及腳下都是墳墓。
為了紀念陣亡於一戰的無數個無名英雄,教堂正中有一座無名英雄地碑,地碑四周鑲著紅花,黑色的紀念碑上刻著「無名者最有名」。教堂裡有一座空軍教堂,為了紀念1940年秋季戰死於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教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個空軍中隊的隊徽,櫥窗裡陳列著5萬餘名死難者的花名冊。空軍教堂透露著一股剛健悲壯之氣,令人窒息。
西敏寺教堂有一個著名的「詩人角」,120多位英國歷史上的著名詩人和文學家的亡靈在這裡安息,如英國14世紀的「詩聖」喬叟、德國著名作曲家亨德爾和19世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我在這裡稍稍歇腳,瞻仰詩人的紀念碑與塑像,心中默默為這些文藝復興的先驅們祈禱。
英國著名政治家邱吉爾、張伯倫等遺骸起初安葬在這裡,後來因場地有限,許多靈柩不得不豎起來安葬。即使這樣,許多靈柩還是無處插針,部分偉人的靈柩不得不遷移至聖保羅大教堂。讓人恐怖的是,16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克倫威爾被殺後,他的頭顱竟然掛在西敏寺教堂的尖頂上整整61年。
西敏寺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修道院建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現為博物館,陳列著國王加冕及慶典等用品,還有安葬在這裡的逝者生前的雕像。藝術家用石膏為逝者打面模,據面模製作的雕像栩栩如生。
西敏寺教堂的進口處每天排著長長的隊伍,門票20英鎊。每年數億英鎊的收入維持著教堂的管理和保養費用。
大本鐘樓14噸重的洪鐘每到準點發出深沉的鳴響,蕩漾在西敏寺的上空。長眠於此的英國先賢聽慣了大本鐘悠揚的鐘聲,見證了泰晤士河的千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