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氣道的機械性阻塞,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中最為直接而多見的。因此,近些年來呼吸的復甦,或者說是異物堵塞呼吸道的氣管異物,已引起高度重視。以前認為,只有幼小的兒童,可以因為吃東西不當而造成的氣管異物。而在當今現實生活中,卻是老年人吃東西不當而造成的氣管異物,所佔的比例最高!
(一)現場急救與海氏手法
氣道異物梗塞,傷病人發病突然,病情嚴重,短時間危及生命,急救的措施應是現場使用簡單易行、實用性強的、不藉助醫療設備的手法立即將異物排出氣道,暢通氣道,使呼吸氣體得以進出。
對於氣道異物的處理,在現場主要採用「腹部衝擊法」。這種搶救方法,是美國著名醫學家亨利"海氏教授(Henry J Heimlich)發明的。該法利用衝擊腹部—膈肌軟組織,被突然的衝擊,產生向上的壓力,壓迫兩肺下部,從而驅使肺部殘留空氣形成一股氣流,長驅直入氣管,將堵塞氣管、喉部的食物塊等異物驅除。
1974年有人用海氏急救法(Heimlich maneuver)成功地搶救了一位婦女。一位老人晚餐時雞塊卡在了喉部,呼吸困難有窒息,生命垂危。一位70歲的鄰居,他剛剛在報上讀到了這個急救方法,現場採用此法搶救,即獲成功,後來,又有一位6歲兒童,用此法成功地搶救了一位5歲兒童的氣管異物。自此,海氏急救法風靡美國,無論老人還是兒童,發生氣道異物後,採用這種方法效果明顯。美國新聞片、書報雜誌爭相介紹,該法由此廣泛普及。因此,掌握這種急救方法,將在危急中搶救更多的生命。
具體救治方法:
腹部手拳衝擊法:又稱Heimlich急救法。方法是通過手拳衝擊腹部時,使腹壓升高,膈肌抬高,胸腔壓力瞬間增高后,迫使肺內空氣排出,形成人工咳嗽,使呼吸道內的異物上移或驅出。
(1)立位腹部衝擊法 適用於意識清楚的患者。
取立位,急救者站在患者背後,給患者彎腰頭部前傾,以雙臂環繞其腰,一手握拳,使拇指倒頂住其腹部正中線肚臍略向上方,遠離劍突尖。另一手緊握此拳以快速向內向上衝擊,將拳頭壓向患者腹部,連續6—10次,以造成人工咳嗽,驅出異物,每次衝擊應是獨立,有力的動作,注意施力方向,防止胸部和腹內臟器損傷。(見下圖)
(2).臥位腹部衝擊法:適用於意識不清的患者,另外,此法也可用於搶救者身體矮小,不能環抱住清醒者的腰部時。
將患者置於仰臥位,使頭後仰,開放氣道。急救者跪其大腿旁成騎跨在兩大腿上,以一手的掌根平放在其腹部正中線肚臍的略上方,不能觸及劍突。另一手直接放在第一隻手背上,兩手重疊,一起快速向內向上衝擊傷病者的腹部,連續6—10次,檢查異物是否排出在口腔內,若在口腔內,用手取異物法取出,若無,可用衝擊腹部6—10次進行檢查。(見下圖)
對於引起心跳呼吸驟停的嚴重傷病者,異物排出,要立刻進行CPR救法。
特別強調的是,此法還適用於溺水患者的救治。
(二)嬰幼兒呼吸道異物的現場
(1)背部拍擊法:將患兒騎跨並俯臥於急救者的胳臂上,頭低於軀幹,手握住其下頜,固定頭部,並將其胳臂放在急救者的大腿上,然後用另一手的掌握部用力拍擊患兒兩肩胛骨之間的背部4—6次。使呼吸道內壓驟然升高,有助於鬆動其異物和排出體外。
(2)胸部手指猛擊法:患兒取仰臥位,抱持於急救者手臂彎中,頭略低於軀幹,急救者用兩手指按壓兩乳頭連線與胸骨中線交界點一橫指處4—6次。必要時可與以上方法交替使用,直到異物排出或患兒失去知覺。
(3)自救法: 當發病時現場沒有其他人時,你可以稍稍彎下腰去靠在一固定的水平物體上(如桌子邊緣、椅背、扶手欄杆等),對著這邊緣壓迫你的上腹部,快速向上衝擊,重複之,直至異物排出。當你異物卡喉時,切勿離開有其他人在場的房間,可用手指表示海姆立克徵象,以求救援。
(三)注意事項
1. 記得打120急救電話,並注意在電話裡說清具體的問題。
2. 即使異物出來了,也要去醫院檢查,防止暗傷的發生。
3. 以後吃東西要注意,不能吃的太快(喝的太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