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市林水局提供 餘杭區三白潭溼地
溼地水城,是新時代美麗杭州的鮮明標識。
8月15日,在美麗的西子湖畔,杭州召開紀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暨杭州溼地保護規劃專家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齊聚杭州,為杭州溼地保護與「溼地水城」建言獻策、貢獻智慧。
15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引下,全市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力度,開展了一系列溼地保護實踐活動,取得明顯成效。15年來,制訂了首輪溼地保護規劃、創建全國首個溼地國家公園、通過了溼地公園管理保護立法、設立了中國溼地博物館、連續三屆組織國際溼地論壇、建立了第一個溼地類型的全國生態文明基地……杭州走出了一條保護和合理利用雙贏的溼地保護「西溪模式」。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浙江、杭州考察時強調,水是溼地的靈魂,自然生態之美是西溪溼地最內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溼地生態和水環境。發展旅遊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築,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杭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周江勇在美麗杭州建設動員大會上提出,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擁江枕河、人水相親」的理念,實施「萬頃溼地、萬裡碧水」工程,打造聞名世界、引領時代、最憶江南的「溼地水城」。
市林水局選擇在這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召開專家研討會,既是以實際行動來紀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更是對標「重要窗口」的新使命新期待新要求,問計於專家學者。此次會議圍繞「共謀溼地水城 共繪美麗杭州」主題,暢所欲言、群策群力,為杭州創建國際溼地城市和新一輪溼地保護規劃奠定基礎,為打造「溼地水城」貢獻林水力量。
專家觀點
創建國際溼地城市 將「杭州經驗」推向世界
李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副司長)
什麼是溼地城市?簡單理解就是,一個城市首先要擁有一塊重要溼地,並且對這塊溼地的利用是可持續的,同時也充分考慮溼地保護。
「杭州要創建國際溼地城市,最重要的是準確理解創建理念,提高對城市溼地的重要性和保護意義的認識;其次要做好基礎調研、制度融合、部門協調配合、機構隊伍建設。」李琰說,「國際溼地城市創建是由《溼地公約》來倡導和主導的,杭州在申辦的同時,可以把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以及溼地保護管理方面的『杭州經驗』推向世界。」
杭州發揮了溼地保護利用「領頭羊」作用
陳克林(溼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研究員)
杭州建立了全國首個國家級溼地公園,在全國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方面發揮了「領頭羊」作用。目前,陳克強認為杭州具備創建國際溼地城市的條件。「我建議,在創建過程中,一要摸清生態本底,開展溼地資源調查;二要按照國際標準和相關規範,建立科學的溼地保護體系,加強立法和組織保障;三要讓公眾參與到溼地保護中來,因為公眾對溼地的認知程度是檢驗溼地保護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四是要探索溼地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生態旅遊的指標體系,發揮溼地在防洪減災中的作用。」
打造「溼地水城」突出「系統治理」
崔廣柏(河海大學 教授)
從「閒林水庫」建設到「千島湖引配水」的規劃論證,再到「河長制」的推進實施,15年來,崔廣柏教授一直致力於解決杭州的「水問題」。82歲高齡的崔廣柏教授深情地說:「我早已把杭州當做自己的第二故鄉。」他認為,水是生命的元素、文明的源泉、經濟發展的基礎,人水關係是人與自然關係的縮影。杭州提出的「溼地水城」具有獨特構思,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思維。「打造溼地水城要突出全域治理理念,統籌全域整體保護和科學規劃,做到適度開發、重點保護,分類開發、分級保護,系統開發、整體保護,打造杭州『親水文化』,構建樂居杭州新藍圖。」
四個「一」推進溼地建設
王中生(南京大學 教授)
杭州溼地保護工作如何推進?王中生獻出金點子——四個「一」。
「首先是一張藍圖,在國土空間裡把溼地邊界劃分好;其次是一支隊伍,來做專業的溼地研究和監測;再次是一部法律,做到依法保護溼地;最後是一個好規劃,要系統地、科學地對全域溼地做好規劃。」王中生說。另外,也要注意科普宣教,讓市民充分參與,讓市民有真正的獲得感;同時,建議有針對性地建設一批鄉村小微溼地,把生態農業和溼地產業掛鈎,為農民打開更多致富通道。
打造「小微溼地」共享綠意空間
張明祥(北京林業大學 教授)
倚水而居、倚水而商、倚水而遊、倚水而文、倚水而業。
張明祥認為,這是「溼地水城」的建設目標。張明祥強調,可通過實施「小微溼地+生態農業」「小微溼地+特色產業」「小微溼地+環境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充分發揮小微溼地在生產、生活、生態中的多項功能。同時,進一步挖掘溼地歷史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使溼地成為集生態保護、滯洪調蓄、自然科普、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天然生態文化體驗館,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意空間。
規劃引領、應保盡保、高層推動
王章明(浙江省林業局副局長)
怎麼把溼地保護做得更好?王章明認為,首先要規劃引領,整合空間布局,讓生態環境來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其次要應保盡保,尤其是老城區歷史上留下來的一些河流、河道;最後要政府統籌、高層推動、理順關係、形成合力。「我想,只要杭州下了決心肯定可以把國際溼地城市創建成功的,因為杭州市委市政府統籌能力非常強,西溪溼地就是最佳範例。」
杭州溼地貴在「嬌小柔美」
武海濤(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研究員)
作為一個北方人,看杭州溼地,武海濤的關鍵詞是:嬌小柔美、別致典雅。「杭州溼地的靈魂就在於溼地和城市是和諧共生渾然一體的。」武海濤說,特色則是:溼地與城市的歷史文化高度融合,無數像「最憶是杭州」這樣傳頌千古的詩歌就是對杭州深厚溼地文化的回味和感慨,這方面杭州具有得天獨厚優勢。杭州建設溼地城市需保持寧靜特色,無論是自然溼地保護,還是歷史文化挖掘,都要體現一個「靜」字,讓杭州溼地成為浮躁社會「靜謐地、沉靜池」的嚮往之處。
科學編制溼地保護規劃
劉道平(國家林草局華東調查規劃院副院長、教授級高工)
杭州具有創建「溼地水城」的自然稟賦和機制體制基礎,如何科學編制新一輪溼地保護規劃,必須處理好以下三組關係:一是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關係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等關係。二是核心保護與一般管控的關係。三是戰略與戰術關係。那杭州如何做好「領頭雁」?劉道平也獻出良策,「首先,可以探索建立多元的資金投入機制,比如設立溼地資本帳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溼地資產化管理等;其次,可以探索創立一個區域甚至全國的溼地科技創新中心,引領區域間合作共建;最後,杭州地處長三角地區,而長三角又是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龍頭』,因此,我認為杭州有條件成為溼地區域發展的領頭雁。」
保護溼地需遵循「多樣性」
朱法君(浙江省水利發展研究中心 教授級高工)
從事水利工作幾十年,因為愛好拍鳥,朱法君跟溼地結下緣分。他認為,杭州具有特殊生態系統,有眾多山林、河網湖泊,溼地風貌呈多樣性。以西湖、西溪、湘湖等一批以城市景觀湖泊、溼地公園相結合的格局已很好形成。「精緻溼地,在杭州很多;相反,具備原生特性、野性的溼地卻稀缺。」朱法君以許多生活趣事為例,強調人類要站在自然界角度思考,找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點。「在溼地保護與建設過程中,不能只滿足人的需求,比如路面硬化、照明亮燈等,還要照顧野生動植物的生存與棲息,給它們留足生存空間,這才是真正的『生態文明』。」
溼地調查與科研監測是「法寶」
吳明(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 研究員)
15年來,杭州通過制定規劃、修復生態、立法保障等,將西溪溼地打造成「全國樣板」。同時,連續10年在西溪溼地開展生物多樣性監測,單論鳥類就從2005年79種增加到2019年186種,呈現出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的良好態勢。
「紮實做好溼地調查與科研監測工作非常重要。」吳明建議,未來杭州可聯合相關科研院校構建杭州溼地保護與修復科技平臺,開展溼地生態保護、恢復和利用關鍵技術研究,並建立相應技術示範區;開展國內外溼地生態學術交流等,為杭州市溼地水城建設提供技術支撐。